《红楼梦》中有哪些谐音的例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正常汽车打蜡一次要多少钱 《红楼梦》中有哪些谐音的例子?

《红楼梦》中有哪些谐音的例子?

2023-08-10 07: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文为厘清红学界惯常过度发挥但确实于原著有征(曹就是一个喜欢玩梗的人)的人名谐音梗,提供符合历史语言的(划掉)参考。(非严谨学术考证)

按《红楼梦》成书年代,实应该参考18世纪(中后期)的官话音,但鉴于我连黄嘉略18世纪初给欧洲人写的《中国官话》(Chum kue kuon hoa[1])一书的资源都见不到,一时也不想去搜刮看那些在传教士只言片语间的语音材料,在此就图省事,用清初多明我会西班牙籍传教士万济各(Francisco Varo,1627-1687)在17世纪末即康熙初年编写的《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一书中的音系大概推演一下(其实是依据别人已经整理好音系的论文[2])。

另外,鉴于红楼梦作者曹家人虽为汉人,但已累世属旗籍为内务府包衣,且曹寅曾为康熙伴读,所以可以有力假设其家族对满语的汉字对音也不会陌生,故附于其后。依据乾隆《增订清文鉴》中的汉字标音(以穆麟德转写)。

注:

1.两者都没有一字字地查到,前者因为本来字就只给出了部分例字(因此结合了江淮官话及戏曲上口字推算);后者是几千页实在太多(但都查了音韵地位相同字的发音)。所以虽然可能推算不准,但至少比根据今天汉语拼音猜测准。

2.万济各原书标有声调(近西南官话调型,如“爱”为gái),因在谐音中不甚重要,为输入便利故,除了入声(万用汉语拼音标第三声的抑扬符标注入声)标出外,都省略声调(ù=整体认读音节的i,不是声调)

3.为方便无背景知识者略读,皆附上汉语拼音近似模拟(但不能模拟入声)。

4.清初“中国官话”与当时北京话不同(因为在19世纪后半叶之前北京话不是通用语),但该官话本身也是北京话文读层来源。《清文鉴》的满语对音的基础汉语方言可能是当时北京人努力说出的“官话”,虽不能直接视作南方的“中国官话”,但有大量本土层发音被南方的“中国官话”折算的文读音替换。

红楼梦主要人名等名词清初官话音及满语汉字对音表

人名等(谐音)清初官话音(汉语拼音模拟)满语汉字对音(汉语拼音模拟)贾kiagiagiyagia史xùshišixi王vangwangwangwang薛siuěsüêsioweixue(说)?xuěshuêšosho(写)?siesiesieixie(血)×hiuěhüehioweihüe(学)×hiôhiohiyohio薛宝钗siuě pao ch'aisüe bao chaisiowei boo caixue bao chai林黛玉lin tai iùlin dai yulin dai ioilin dai yu贾宝玉kia pao iùgia bao yugiya boo ioigia bao yu霍启hô k'iho kih'o kiho ki(祸起)ho k'iho kih'o kiho ki娇杏kiao hinggiao hinggiyoo hinggiao hing(侥幸)kiao hinggiao hinggiyoo hinggiao hing秦可卿çh'in k'o k'ingcin ko kingcin ke kingqin ke king(情可轻)çh'ing k'o k'ingcing ko kingcing ke kingqing ke king卜固修pǒ ku sieubu gu siubu gu siobu gu xiu(不顾羞)pǒ ku sieubu gu siubu gu siobu gu xiu蒋玉菡çhiang iù hanziang yu hanjiyang ioi h'anjiang yu han(将玉含)çhiang iù hanziang yu hanjiyang ioi h'anjiang yu han探春t'an ch'untan chuntan cuntan chun(叹)t'antantantan惜春siě ch'unsie chunsi cunxi chun(息)siěsiesixi柳湘莲lieu siang lienliu siang lianlio siyang liyanliu xiang lian香怜 ×hiang lienhiang lianhiyang liyanhiang lian吴新登vu sin tengwu sin dengu sin dengwu xin deng(无星戥)vu sing tengwu sing dengu sing dengwu xing deng袭人siě jensie rensi žinxi ren(席)siěsiesixi贾敬kia kinggia ginggiya ginggia ging(嘉靖) ×kia çhinggia zinggiya jinggia jing(静)×çhingzingzingjing焦大çhiao taziao dajiyoo dajiao da(骄)×kiaogiaogiyoogiao青埂峰çh'ing keng fungcing geng fongcing geng fungqing geng fong(情根)çh'ing kencing gencing genqing gen潇湘馆siao siang kuonsiao siang guonsiyoo siyang guwanxiao xiang guan(消香)×siao hiangsiao hiangsiyoo hiyangxiao hiang梨香院li hiang iúenli hiang yuanlii hiyangli hiang yuan(离乡)li hiangli hianglii hiyangli hiang茜雪çh'ien siuěcian süeciyan sioweiqian xue(欠)×k'ienkiankiyankian贾蔷kia çh'ianggia cianggiya ciyanggia qiang(羌)×k'iangkiangkiyangkiang抱琴pao k'inbao kinboo kinbao kin(暴寝)×pao çh'inbao cinboo cinbao qin

表里不成立的谐音我都加了“×”——当然能谐音的,曹雪芹也未必想着要谐音[3]。《红楼梦》的谐音能否成立,主要分歧在声母是尖音(z、c、s)还是团音(g、k、h):

zi、gi今日混为ji;ci、ki今日混为qi;si、hi今日混为xi。但是这个音变完全完成的历史可能也就150年。今天觉得相似,在当时人耳朵里可能并不这么觉得,就和日语的“日”(hi /çi/)和“死”(shi /ɕi/)中国日语老师或许觉得很相似,但日本人并不觉得同音一样。

当然,汉语的尖团音逐渐混淆,确实是乾隆中期就有的情况了(《圆音正考》),但是我倾向于写作红楼梦的曹寅家族(曹雪芹、曹頫等)并不至于混淆。

先说外部证据:首先万济各自己说了,在17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官话中,hi类音虽然听上去有点像“s”,但是前面跟着一个不能省略的“h”音,推测即类似今天日语hi的发音/ç/,实际上该特点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清朝开国后,所以威妥玛拼音才会把x写成hs。其次,曹家虽是汉人(旗人里的),但作为满洲正白旗内务府世家,至少从留存的奏折来看曹寅曹頫这两代都应该也会满语文(曹頫这辈里还有起满语乳名的,即曹荃之子桑额),满语因为汉字对音是基于明末清初的幽-辽官话,那个时候团音应该还是完好的g、k、h,所以并没有如同清中期北京人一样开始混淆,所以乾隆时《圆音正考》的满族作者自己表示咱们应该觉得尖团音之别“判若泾渭”才对呀。第三,更何况,曹頫、曹天佑两代人都是南京长大,母语是南京话,南方官话团音从gkh开始异变的年代是19世纪。这种家庭背景下,加之自己汉学也很深厚,我认为应该不会犯尖团混淆的错误。

曹雪芹尖团音不混的内部证据是:经统计可以看出,《红楼梦》原著暗示的谐音梗,如秦情、霍启/祸起、娇杏/侥幸、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字,都是声韵母俱同(或者前后鼻音、声调不同等细微区别),尖团音丝毫不乱。

可以发现谐音虽然例子多,但对于主线人物的涉及并不泛滥。而后人敷衍附会的谐音梗已经到了遍地都是的地步,但大多数声母都相去甚远,如贾敬(gia ging)谐嘉靖(gia zing)、薛(siue)谐血(hiue)或学(hio——这个韵母都很离谱,北京话io变ūe都是清末最后几十年的事了)、湘莲(siang lian)谐香怜(hiang lian——我知道从被薛蟠倾轧的宗学小子弟变成暴打薛大傻子的总攻很励志,但这真的差得有点远,原著薛蟠后面也表现得是第一次见柳湘莲)。

另外,预防性反驳——就算有的人无视书中“时宪历”的清朝特色说是明末有底稿,但是明末,那恰恰是尖团音完全还是zcs和gkh区别的年代,更不会混淆,更不会出现觉得gia ging(贾敬)和gia zing(嘉靖)能谐音的时代。

————————————————————————————————————————————————

2022.7.1 补充(拓展知识及增加主回答可信度,与主问题不直接相关,可略过):

a.南方官话见组细音19世纪后才颚化的证据

南京话:

长泽规矩编《唐话辞书类集》中收录的长崎唐通事的工具书《粗幼略记》(小寺玉晁,约明和年1764-1771年著),该书对中文发音明确标注“南京音”,其中的见组细音:锦kin、交kiau、技巧ki kiau、香hian;精组细音:线shien、青chin[4];“判若泾渭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浦口人胡垣光绪12年(1866年)说金陵读"坚、沾、尖"分为喉、齿、牙三音。“喉音”在古代常指舌根音(软腭音/k/ /k'/ /x/)。——当然考虑到南京在1905年的《增订合声简字谱》中见组细音已经不读“喉音”,所以见组颚化现象肯定19世纪已经在发展,只是1866年时尚未成为主流(可能类似今天大陆梅州客语中ki类实际发音已经分成/ki/、/tj/两套但是当地人心理认知中还是一套的情况)。

西南官话:

咱们就不看复古的韵书了,直接看对民族语的记音[5]。乾隆年间(1750年左右)官方编纂了今天彝族多方言区的《倮罗译语》共五本(方言点分别是云南会泽、四川西昌、四川叙永、贵州威宁、贵州大方),因为清廷对这类“前现代民族调查“类工程大部分都采取地方官先遣人收集、朝廷再编修的模式[6],所以《倮罗译语》反映的是18世纪中期的川黔滇等地西南官话的特征,其中的尖团音分别如何呢,以第四本为例[7]——“风”注音“形”(彝语hi),“边”注音“接”(彝语dzɯ),“身”注音“举”(彝语发音gɯ),“甘草”注音“妻出”(彝语tsʰi ʈʂʰu)[8]……尖团音完全是原始形态zcs/gkh“判若泾渭”的不同,两者音近都谈不上

b.北方官话见组、精组细音在18世纪中期还没有完全混淆的证据

毕竟曹雪芹也好曹頫也罢,人生后半辈子也都是在北京过的,也会乐呵呵地给“可惜了儿的”批注“那叫一地道”(原话不是如此),给“姥姥”这样司空见惯的北京俚语很新奇地贴出方言字写法的参考出处——所以他们叔侄(或父子)还是很乐意学北京话的,红楼梦也有浓郁的北京话特色,我们再来看看那么北京话当时尖团音混完了吗?

18世纪以前康熙朝的《拙庵韵悟》(河北)、《五方元音》(河北)、《三教经书文字根本》、《谐声韵学》尖团音毫无混用,井然有序,而且反切上字都是普通的见/精组字,如“激”《谐声韵学》切作“古历切”,显然见组(在当时汉族人的语音感知中)并未颚化,可以与上面举的万济国的直接记载或者半岛人学的“老乞大”教材记音互证。——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满语对音(乾隆规范之前的)里有一些许例外,如“吉、继、杰”等字同一本文献里有时候用j记音,有时候用g记音,我倾向于是当时部分的人的口音里,已经把ki类音咬到比/c/更靠近硬颚(日本一些口齿不清的老年人偶尔也能把き咬得很像ち),或者是个别字出现了超前演变(如常用字“喫”就是由/kʰi/超前演变成chi的特例)。据王为民爬梳太祖太宗朝实录的汉语记音,按实际出现的混用频率看团音用尖字比例在1/3,尖音用团字比例1/10,可能是部分团音字在语流中颚化为/c/类音,满人不能分辨——但汉族人的相关记录中该阶段未找到任何混淆的证据。[9]

18世纪的北方情况又如何呢?

前面讲满语汉字对音时提到的《圆音正考》(该书也是首次提出“尖团音”一词的地方,此前只能叫见组/精组齐撮两呼等复杂名称),大约成书于1743年,与推测曹雪芹著作权的这种情况下的年代近似。其提到

“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釐然其不容紊者!”

一般人对这段话的解读是说北京的汉语已经演变得太快,完全尖团不分了,该书作者为了强行挽尊,才说“判若泾渭”。然而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有满语背景的人自然会觉得这俩类音“判若泾渭”,无他,满语对音反映的是更保守的明末清初发音。更明显的证据可以看看域外记载的学习北方官话的教材——

1795年,李氏半岛人重刊的《老乞大谚解》里比起17世纪末的初版出现了些许异样,见组细音开始颚化,但尚未完成,如“家”从百年前的/kia/变成了/tɕia/、“京”从/kiŋ/变成了/tɕiŋ/,“去”从/kʰiu/变成了/tɕʰiui/等,颚化占比已经达到大半,但是仍有少数字hangul仍用舌根音记音,如“兄”/xiuŋ/、“香”/xiɑŋ/、“金”/kin/、“觉”/kio/、“脚”/kiao/。可见北京话当时的见组细音(/ki/类)并没有完全变成今天这样的jqx(/tɕ/类),很可能仍然靠后[10],处在/c/向/tɕ/的发展过程中,且不同字进度不一,才会出现这样混乱的音译。真正直言北京话尖团音混淆很严重的文献,是李汝珍1805年的《李氏音鉴》,说北京话对见精组细音本来六个声母“或合为三”,也只用的“或”字。

可见,18世纪末的北京话团音都还没完全颚化成今天的样子,尖团合流是持续到19世纪[11]才完成的。以上诸多强证据弱证据一相加,曹雪芹大概是不会搞出那些尖团混淆的谐音梗的。PS:明末人更不会。

参考^谢谢,发音有点像咸山摄三分的柳州话及江淮官话而不是北京话^W. South Coblin, Francisco Varo and the Sound System of Early Qīng Mandarin^红楼梦更“高级”也更常用的梗是化用典故,如袭人化用“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卢照邻《长安古意》),薛林二钗名字化用“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高启,《咏梅》)。潇湘馆也是直接用娥皇女英之典而非谐音,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已渲染之极,何必再来“消香”一次?至于“家亡血史”这种血淋淋的比喻实属破坏美感,“字字看来皆是血”已经著过,“薛”一开始就是曹雪芹设定的重要意象“雪”的谐音,薛雪同音(siue)而与血(hiue)直到19世纪都不同音^精组细音读类似今天jqx的原因和满语对音可能类似,他们音系没有zi(资一)、ci(次一)、si(斯一)这类尖音发音^譬如你满的汉字对音很“高贵”(指汉语音系存古),但口语词也有“台吉”(第二字应为尖音,如“济”)、“金济纳”(第二字应为团音,如“鸡”)等泄露清初北京汉语的几个字就已经超前演变的小线索^可以参见《皇清职贡图》的研究,都是采取地方先画出草样,朝廷再临摹编册^威宁彝语的例子是重构的清中期音,现代威宁ts、s后的i已经变成普通话“资”的韵母,但其他方言区多未变^聂鹏,故宫藏第四本 《倮罗译语》基础方言考证^杨婉婷,尖团合流在清代初期的演变^实际上晚至清末的北京话录音,不少人的jqx发得仍然靠后^尖团合流在其他北方官话,尤其我们河南官话里就更不普遍,“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指定保留尖团拼写区别,也是基于广泛的群众基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