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怀瑾先生:真正的修持、大秘密的法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止息是什么 南公怀瑾先生:真正的修持、大秘密的法门

南公怀瑾先生:真正的修持、大秘密的法门

2023-07-18 1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工夫做到知息遍身这一步,你的变化,用道家讲的四个字“祛病延年”,一切病都好了,包括癌症在内,包括死亡在内。你要知息遍身,晓得息到达每一个细胞,就比较可以长寿,慢一点衰老。至少我现在在桌子上也打坐给你们看,我还可以动作很快做给你们看。为什么我这个年龄还这么轻便呢?知息遍身。

到了第五步“除诸身行”,不得了了,你已经把身体的障碍完全打通了,没有身体的感觉,身体跟虚空合一了,这是真实的工夫哦。你看这四个字——除诸身行——灭除身上一切的障碍,都打通了。

到了除诸身行以后,才进入禅定的初禅受喜、受乐。初禅是离生喜乐,如果身体都没有调整好,你说四大皆空,你怎么去空啊?你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可以吹牛,有一点像四大皆空了,才达到初禅的受喜、受乐。你们这些喜欢玩聪明的,不要玩聪明了,工夫不是你吹牛吹得出来的。

这一次明白告诉你们,把秘密都揭穿了。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个定境界来了叫做禅定。这个离是什么?身跟心两个分离开了。这个时候的乐感不是男女做爱那一种快感了,而是全身细胞都是乐感,发乐了,大乐在脑哦!平时头部会昏昏的,这时整个的脑得大乐了。我们普通的乐,欲界的乐都是男女生殖系统的乐,到初禅是脑子的乐。

今天先讲了这一部分,晚上大家好好把十六特胜背来,先去体会,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心拴不回来的用六妙门。现在全世界讲修禅、打坐、做工夫统统在六妙门的数息里头转,你说这个差得多远啊!下面越来地重要了,慢慢讲。现在你们本子都记了,你在脑子里也要记住,然后你一生的修持不用问人了。这十六特胜并不是一步一步上来,是穿插的,明天再讲了。

继续昨天讲安那般那的修法,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即生成就可以证果。其实讲实话,我还真怕讲了白讲。但是另外一个观念,还不一定给你们讲,还有很多众生在听,很多比你们高明的需要听。关于“十六特胜”,现在先说这个佛学的名称,是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些大弟子们、大阿罗汉们,综合修持的经验,是很重要的法门。修气、修脉、修安那般那,是由风大入手修,先了色身的四大,然后再证入到阿罗汉的果位。这是即生成就的路,很深。

首先昨天讲到五个重点,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这包括了大小乘佛法,修四禅八定,也包括了现在修密宗的红教、花教、白教、黄教。我是照次序来讲,这是整个修气脉,即生成就的方法。因为内容太多了,先了解知息入这个“知性”。

知性这一知,并非最后的究竟哦!见闻觉知有四个作用。见,不是用眼睛哦,要搞清楚。我们闭着眼睛有没有看?也在看。看到什么?看到一个什么都看不见,但是你还是在看,这也是看哦。闻,就是听,你听到完全没有声音的时候,乃至睡着了,什么都没有听,实际还在听,听那个没有声音、听不见的声音。觉,感觉,你睡着了有没有感觉呢?有啊!你醒来才知道刚才睡得好舒服啊!事后方知和当时有些差别而已。知,知道的知,有一个知道不知道的知,知不知是知之至也,到了极点。知道那个不知之地,跟你们讲,那是属于般若了,太高了。

再提醒你们学佛的,这个知性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知没有分别哦,因知而起了许多的分别,这是个大科学、大哲学、大逻辑。所以这一知比什么都厉害,到般若境界,直到无知之地。所以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写了《肇论》,影响了几千年,有一篇叫《般若无知论》,知不知是谓知也。佛说过,孔子、老子也说过,都从“一知”的知性入手。

现在大家当场要体会,譬如我讲话你们听话,谁在听啊?知性在听。先不讲科学,先不讲脑的反应,就讲普通的吧!你一边听我讲话,一边还在思想,第六意识还在里头分别——老师讲这一句什么意思,那句什么意思,也会记录,这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啊!不是你那个知性。但是“知”道你自己坐在这里,也知道气候舒服不舒服,身体流不流汗,同时也知道自己在分别,这一知包括很多了,这是唯识所讲的五遍行。

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作用无所不在,跟知性也有关。换句话说,作意也是知,知也有作意在内。这叫五遍行,随时都在,过去现在未来,甚至你死后都在,做梦也在,变成灵魂也在。怎么了这个五遍行?就是怎么转过来这个知。换句话说,知是什么呢?知是意,意识思想。现在才跟你们漏一点点认知科学,那都在佛学里。平常也跟你们提过,有些同学听我讲万遍了,耳朵都生茧了,懒得听了,可是自己没有体验。

修行叫你先了解这个知。知息入,你以为只是知道这个息入吗?你这里知息入,那里同时还知别的呢!你们要弄清楚,这个头脑很厉害,佛告诉你先利用这个鼻子呼吸入手,知息入,知息出。风与息还有这个气是大科学,跟宇宙相连的哦。我们呼吸一进一出,有个什么东西在进出呢?没有啊,它是空的啊,它不过是个生灭法,来往、往来。像你这个拳头挥动来往,有个拳头往来吗?没有啊!中间没有个拳头啊,只是一个空的形相。你说没有吗?它有啊!所以很难懂得。

现在开始讲这一次发出去的题目:禅与生命科学的认知。就是怎么样修这个禅定,至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呢?都还没有开始谈,初步才提到十六特胜,一步一步工夫。所谓工夫是实际的,自己本身的经验,你要去实验。下午也讲到知息入、知息出,提出来本身生命有五行气,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都要体会到。你整个身体内部会起变化的,五脏六腑都会起变化,不是说你有一点点偶然的感受,好像跟虚空合一了,那又走了偏路了。

所以你说讨论,就要在这个地方讨论。一个师兄如果有比较高明的见解,会说:师弟啊!赶快把那个虚空合一的境界放下,回转本位吧,你还没有得止息,没有到达不呼不吸的程度呢!有一点微细的往来已经不是了。到了止息的时候,思想念头没有了,一念清净,止住了。所以我下午有句很沉重的话,我说我不是跟你们在座这一班人讲,是另外一班人在听耶!这个话你们听不懂而已。

到达念也止了,息也止了,还有没有呼吸呢?有。进一步知息长短。很长一段时间才感觉到还有一下呼吸往来,或者是出息,或者是入息,进来止在那里很久,偶然重新来一下。昨天也讲过,来一下是什么?长中短、短中长。有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止息,回来的时候很短促,已经满了。有时候感觉到短中长,出息很短,或者入息特别深沉,一身气都充满了,没有饿的感觉了。

如果东讨论西讨论,讨论的结果会变成那一位,认为自己都懂了,变成大师把听来的到外面去吹了,那就很危险,误人子弟,造业无边。所以我只是在理上给你们解说,知息出入,知息长短。本来下午还接下去讲的,后来听到你们念佛念得好,把你们带到念佛三昧去了,那一下清净下来,也同修止息到达的程度一样,那就对了。

知息长短以后,身心转变了,这个工夫很深了,已经了不起了。我也提出来,以人世间世俗观念,道书上讲祛病延年,什么生瘤啊、生癌啊,各种病痛不需要医药,自己把它转化了。那就是下午讲的五行气都知道了,那个时候人是非常宁定的。

再讲一步呢?到知息遍身时,整个身心气脉都变了。密宗同印度瑜珈讲的三脉都在变化,每个细胞呼吸都在变化。就算你老化了,又有病,这时病也好了,那个老化的细胞又活了起来。换句话说,你全身十万八千个毛孔自然都在呼吸往来,但却没有呼吸的现象。这不是刚才纪女士讲的什么虚空合一,而是庄子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孟子说的“养我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我只讲原则哦!对别的朋友们一起讲清楚,不过他们提问题,你们也听不见。我知道他们提问题了,所以答复他们。

到达这个程度,知息遍身了。你要晓得印度的医学,现在传来是西藏的医学,不像我们中国传统医学说的十二经脉,而是讲三脉七轮。人家一样地治病哦,印度人一样地活了几千年,人口众多,这就是科学了,不是空洞的理论。所以知息遍身,是到达这个程度。

这两天有道家修道的人,很想跟我见面,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题目了。道家神仙境界修到什么呢?“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知息遍身。三花聚顶就是脑部的脉打通,精气神与天地相通了。五气朝元,在中国讲是金木水火土五气。金就是肺,木就是肝胆,水就是肾,火就是心脏,土就是脾胃。在密宗和印度就是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五气朝元,朝哪里?朝那个寂然不动。都清楚了,舒服了,一切病都没有了。你看我们黄医师,今天下午就有进步,他也没有吃药,懂了,慢慢转变就不同了。他是学科学的西医师,他不盲目的。

这个十六特胜只讲知息遍身,这一句话你翻遍了藏经以及所有道家的书,你也找不出来。我告诉你那么清楚明白,你以为得来容易,还要讨论,你讨论个什么!如果你也是十二岁出去,学到九十岁,像我一样用心求学,拿命来拼了才会知道!找谁去讨论啊?要做工夫才行,自己不做工夫,身体都已经衰老了,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这一次发的通知有“传习”二字,你们也看不懂。传你们秘法,叫你们去修习去,对不对?发的通知有没有“传习”两个字?都没有留意,你读什么书啊!你以为普通的文字啊!所以我笑你们写的那些契约公文,都是现代的,都靠不住,一字都不留意。等于我在信上说:不要带新人,你们也没有留意。不带新人,可见旧人老一辈都可以,是新的不要参加。新的带来什么都不懂,以前没有经过这个教育的新人,没有修证过懂个什么?那一封信都不留意看文字,还说跟老师学,所以我只好写白话了,写一点古文你更看不懂了。

再进一步,第五个是什么?“除诸身行”。身上气充满,那些都变化了,化空灵了,整个身体柔软,内部统统变了。五脏六腑,拿现在西医讲的话,中枢神经的系统变了,连带前面道家叫任脉的自律神经系统的脏腑都变了。比如自己晓得肝不好的,胃不好的,那个时候都好了;或者女性乳房像有乳瘤一样,慢慢自己晓得化了。乃至说五六十岁的女人,更年期过了,忽然胸部又膨胀了,同少女一样充满起来。我们座中有人到了这境界,每个细胞都转变,各人自己知道。

“除诸身行”,这时密宗讲的三脉七轮的气脉打通了,生活习惯已经变了,就是三句话,你们听惯了的,“精满不思淫”,淫欲观念没有了,没有压力了,觉得粗浅不喜欢了。当然勉强可以,等于《楞严经》上讲的“于横陈时,味同嚼蜡”。佛把做爱非常文学地形容为“横陈”,就是等于两个人运动做瑜珈,没有性欲的观念。“味同嚼蜡”,没有说爱啊、舒服啊这一套,等于吃白蜡一样,什么味道都没有,可是也可以应付。你看佛经翻译得多好,形容得多好。

所以到“除诸身行”,整个物理法则的动力还在转哦,这要懂唯识,什么叫身行?就是行阴没有断,身上的气还没有完全静止,脉还没有完全停掉。不过你到达这里,用心电图来测心脏,跳得非常缓慢,轻轻跳一下、跳一下。拿现在来讲,西医会告诉你心脏有问题,可能哪里血管阻塞了。如果中医按你的心脉,细细的,很慢跳一下,哎呀,你这个心脏有问题了。

像我自己碰到那个境界,“哎哟,这两天靠不住了,走就走吧,充其量心脏停了嘛”。我就是比你们狂,狂到生死我都不在乎了,要走早走嘛。再来何必到这个世界来啊!充其量是“空向人间走一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再来再修过嘛!如果这个时候找医生就不得了了。既然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懒残禅师的诗“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除诸身行,大概地讲,也不是对你们诸位讲,是对其他来找我的朋友讲哦,都讲清楚了。这还没有到初禅呢,不过生理变了。

再进一步到受喜、受乐,你的感受方面不同了,心里无比的欢喜。那不是普通的高兴,知道自己这一生修行总算对了,有点影子了,很高兴。等于黄医师一样,以前不相信气,后来他自己在家里修,总算有点影子了,有时候也蛮高兴,摸到了,这是受喜,可是还没有受乐。乐从脑起,每个细胞都舒服极了,闽南话“爽快”。为什么不是喜受、乐受呢?受,受阴,特别着重于感觉、触受。得喜、得乐,你普通打坐偶然有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乐、触受,当成那个境界,那还远呢!程度差别太大了。进入初禅,就受喜、受乐。

初禅是什么呢?正式的禅定来了,昨天讲过,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个时候你杂念清净了。“离”这个字有两重意义:第一才晓得知性跟感受是分开的,气息四大可以分开。第二个意义,晓得如果我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马上可以跳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所以佛经形容这个生命,灵魂离开身体“如鸟之出笼”,像关在笼子的鸟被放出来一样,超越了肉体、物质的障碍,舒服得很。

所以初禅离生喜乐,喜是心理的,乐是四大变化。如果你修到初禅,配合心理上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就是现在走了,会生色界初禅天。初禅天是色界天,已经跳出了欲界。欲界都有性欲的关系;色界没有欲了,一切的欲望都清净了。

你们要讨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可以提出来问我啊,不晓得提!也不懂,所以说没有资格讨论。你说到了得定进入初禅,还是第一步哦,那前面的工夫都不是禅定吗?前面也是得定。叫什么定?有三四个名称,我们普通的打坐得定是“欲界定”,欲界的众生都可以做到的,偶然静一下很舒服;上面还有“未到定”,还达不到定的一种境界;有些是“中间定”,好像不动,好像动,中间的;还有“近似定”,接近、相似了,所以你们打坐修行也在修定,没有错。真到了除诸身行,受喜受乐时才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再配合《俱舍论》心理思想行为转变,智慧都要打开了,也许这一生就可以证到罗汉果了,是也许哦!

第八个是“受诸心行”。有没有问题啊?上面除诸身行,这里转了,受诸心行,转到心的境界,跟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关系变了,感受不同了。由离生喜乐初禅,到第二禅“定生喜乐”,受诸心行来了,这个是心念境界。刚才纪女士讲的她感觉跟虚空合一,这个时候可以谈了。她觉得跟虚空合一的那个感觉,其实完全是妄想、幻想,叫做独影意识的境界,也属于非量,是不对的。当你到达受诸心行时,就不同了,感受到二禅定生喜乐。

受诸心行以后是“心作喜”。上面不是受喜受乐吗?这个喜同那个喜不同吗?不同。上面那个受喜受乐,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个是心境状态,境界完全不同了。为什么叫心作喜呢?作,唯识学叫作意,心意识在作意,就是定生喜乐了,所以心作喜。

心作喜还容易懂,“心作摄”就难懂了,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楞严经》上讲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易经》上也讲“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看不见的。也就是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心作摄,定生喜乐,进入二禅。

后面呢?“心作解脱”,这个时候就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二禅进到三禅境界了。

讲到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十六特胜过了一半了,这初禅、二禅、三禅,快到四禅舍念清净了。修行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由修戒做人开始,修定,修慧,得解脱,解脱了欲界的束缚,解脱了三界的束缚。修行得到真解脱,真解放了,也真见到自性,得到大自由、大自在了。解脱以后再解脱知见。

你们注意,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四个,然后就不管知不知了。知当然仍在那里!没有动过啊。除诸身行了,然后受喜、受乐、受诸心行,没有知不知了。再进一层心作喜,完全在心了,不管身了;再心作摄,心作解脱,清清楚楚都告诉你了。这是简单地讲,详细深入很多啦。接下来是什么?观无常。也不是知,也不是心,也不是身,都不是。观无常,观一切无常,观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

晚上到现在半天,那一位挨了我一顿骂,管他真的假的,还坐得好好的,你说是他划得来,还是我划得来?这些现象境界还有没有?都过了,一切皆无常,过去了,诸法无常,不永恒,都在变化,现在就在变化。大家由婴儿出生到现在都几十岁了,有些做婆婆做妈妈,做奶奶做公公,每个都无常,都过了。世间一切无常,修行打坐也无常,刚才坐得好好的都没有了。如梦如幻,过去了,所以说观无常。

修行的方法不过是一个拐杖,不要给拐杖困住了,坐轮椅不要给轮椅困住了,诸法无常,观无常。所以从安那般那开始,出入息一进一出也是无常嘛!佛告诉他这个世界一切皆无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的,一切是无我的。无常、空、无我是三法印,学佛的基本。你用一个方法修行,但不要被方法困住了。否则就是把无常当成有常,那就错了。观无常,不是到这一步才开始观,其实你一开始入手就在观无常了。慧跟定配合来修,要有这个智慧再来谈学佛,再来谈讨论。他挨了冤枉骂,正好当时我没有人可以骂,这叫做枪打出头鸟,就挨了一枪。他挨了骂有好处没有?你问他,观无常。

观出散。黄医师注意,被气困住了,就观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适丢开了,放之于虚空。管它气到哪里了,你有个气,就被困住了,没有观无常,没有智慧去破它,没有观出散。人身体有病,乃至衰老要死,用观出散都把它散出来,丢开了,一切皆空,死也空嘛,老也空,病也是空,出散。所以佛有一个偈子,吩咐你“诸行无常”,一切作为行为,不是永恒的,都是无常。“是生灭法”,一来一往,呼吸一样,一进一出都是生灭法。“生灭灭已”,不呼不吸,绝对的清净,呼吸也静止了,不生不灭,“寂灭为乐”。有智慧的人一看这个偈子,理也到了,工夫也到了,还讨论个什么啊!还有讨论已经在生灭中了。所以叫你观无常、观出散,就是慧观,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脱。

再进一步观什么?观离欲。跳出欲界,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贪瞋痴欲望,一切解脱了,什么都没有,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其实你们做官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应该赚的赚,赚来是属于你的,不应该赚的,赚了一千亿、几万亿又怎么样?最后还是别人的。所以我说庙港这个禅堂将来谁用?有缘的去用,谁知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应该做的做了,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

然后观什么?观灭尽。什么是灭尽啊?注意哦!什么都没有,灭哪两样呢?灭受(感受),灭想。受、想两个灭掉了,思想清净了,没有杂念妄想,没有什么讨论,没有分别了,也没有感觉了,知觉也空了,寂灭清净。大阿罗汉进入灭尽定,九次第定中最后的一定,绝对清净涅槃。不管密宗、禅宗,什么宗也好,到这里证得灭尽定,得阿罗汉果位。万法一切皆是空的,都没有用。灭尽,拿什么灭呢?由你知性开始到智慧成就,灭了一切妄想,灭了一切知觉、感觉,一切都空了。观灭尽,得灭尽定。大阿罗汉得灭尽定,究竟了没有?没有。

最后一个是观弃舍,还要丢掉。得道,得什么道?没有道,连道也丢掉。成佛了,谁成佛了?没有人成佛。自己认为有道、有学问、有成就,已经不是了。最后观弃舍,一切放下。黄医师注意!观出散,气一切放之于空,现在不修气,修空了。一切放空,连背弯起来也空了。这个修行法门,靠慧观了。

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十六条,一条一条告诉你特胜法门,只有这一条最好的路,什么禅啊、密啊,通通推翻了,就是这一条路,是佛讲的一路成就的法门。所以《达摩禅经》非常辛苦地告诉你这一条路。然后更要注意,他讲这个法门以前,先讲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讲发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会减,就是慢一点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那里,没有进步。《达摩禅经》粗略地讲四十几个退,仔细分析的话,不止这些退。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实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当然就是进步。所以《达摩禅经》很难搞懂,这就是大秘密的法门,要升进,不要停留了,要向前进。退减、住、升进,进到最后灭尽定还要弃舍,才证到一切皆空,真达到空的境界,才是见空性。

今天先要把六妙门到十六特胜的修法仔细地记住,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实验,去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讨论问题。记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位参加这一次讲课的人,我碰到就会问你十六特胜是什么?六妙门工夫怎么做?叫你们背给我听。如果怕答复我,不要见面,背会了再来。佛法不是讲空话的,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讲空话。

——摘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