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也走到了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歌唱家蒋大为出生年月简历 “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也走到了今天

“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也走到了今天

2024-07-04 2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被欧美音乐家盛赞为“中国的帕瓦罗蒂”,可见其在音乐上的造诣。

七十年代小有名气,八十年代大红大紫,蒋大为也曾是那些年的“顶流”。

九十年代移民,千禧年后惹官非,后来的蒋大为,却没能“德艺双馨”。

蒋大为的音乐造诣毋庸置疑,但他的所作所为,以及言论,都让人无法恭维。

从国籍到人品,老年时期的蒋大为,总是被指责和质疑所围绕。

所以,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究竟做了什么,竟走到了今天这般田地?

一切就要从1947年讲起……

蒋大为出生于天津,家庭条件在当时那是相当可以的:父亲是一名药剂师,母亲是一名教师。

在那个年代,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还都能赚工资,这已是无数人望尘莫及的小康之家。

蒋大为有个擅长绘画的小叔,从小蒋大为就深受小叔熏陶,对绘画格外热爱。

蒋大为上小学时,就画得一手好画,在小叔的劝说下,父母还送他去学了8年的西洋画,也就是素描、油画。

现在大家都知道,要供个美术生是要花不少钱的,画纸、画笔、颜料,简直就是用人民币在作画。

在当年也一样,所以足以见得蒋大为的家庭条件十分优渥。

而且蒋家还不是为了培养画家,只是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毕竟蒋大为志不在此。

少年时期的蒋大为不愁吃喝,营养跟得上,虽然瘦,但体能却很出色。

蒋大为的短跑成绩,尤其是百米成绩,在全地区都是破纪录的存在。

作为追风少年,蒋大为一心想成为运动员,在赛场上发光发热,为国争光。

不过蒋大为的教练,跟他说了实话:你个子不高,身体条件也就这样,再跑下去也没什么提高。

教练的话糙理不糙,蒋大为认清现实,放弃了训练。

好在蒋大为还有绘画天赋,就在他专心备考中央美院时,时代变了,高考取消了……

在家百无聊赖之时,蒋大为听见了邻居家传来的琴声。

文体不分家这个说法亘古不变,蒋大为不仅擅长跑步和绘画,他还有副好嗓子。

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排遣心头郁闷,蒋大为经常到邻居家,一个弹琴一个唱歌。

久而久之,这两个年轻人的搭档组合,被周围人所熟知。每当街道、居委会有什么活动,都会找他俩表演。

1966年,天津文宣队对外招人,19岁的蒋大为踌躇满志地去报名。

因为之前的名气,以及自己的金嗓子,蒋大为顺利拿到铁饭碗,有了正式工作。

与此同时,他内心里也有了片片涟漪。面试时,他就注意到了考官张佩君。

张佩君比蒋大为小三岁,热情大方能歌善舞,是文宣队的台柱子。

蒋大为总会偷偷注意张佩君的一举一动,而张佩君则擅长用行动表达心意。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天带饭时,张佩君总会特地多带一些菜,悄悄放进蒋大为的饭盒里。

每天午饭,蒋大为都能吃到女神给自己的加餐,心中的爱意也越来越深。

那个年代不兴主动表白,最后还是身边同事主动撮合,两人才正式谈起恋爱。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这对小情侣的感情和人生,都面临重大选择。

当时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本蒋大为已经做好了和女友一起下乡的准备。

岂料却传来好消息,天津歌舞团向他伸出橄榄枝。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娇生惯养的蒋大为没有去歌舞团,而是跟着张佩君去乌兰浩特插队。

为了爱情放弃更好的人生,蒋大为年轻时也曾是个痴情种呢。

他和张佩君在内蒙苦中作乐,两人组了个组合,经常给大家表演。

有一天,宣传队长带着一个人,特地来听蒋大为和张佩君唱样板戏。

蒋张两人也没放在心上,直到几天后,队长拿来两套军装。

1969年,蒋大为和张佩君双双被选中,成为吉林省森林警察文工团的文艺兵。

这个结局,甚至比当年的天津歌舞团要好几倍呢。

来到吉林,蒋大为很快就在文工团有了一席之地,在当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歌手。

平日里,在钻研业务之余,蒋大为也会深入基层,和工人、农民、战士接触,了解大家的真实生活,以便自己的演唱能够更好的融入群众。

1971年,蒋大为作曲演唱了一首《采伐工人心向党》,在收音机里大红大紫。

那几年,蒋大为深得观众喜爱,很多人跟着收音机学他的歌曲。

1974年,27岁的蒋大为,结束了8年的爱情马拉松,和张佩君完婚。

婚后第二年,蒋大为收到一纸调令,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歌唱演员。

张佩君跟着蒋大为一起来到北京,全新的人生,从此正式扬帆起航。

1978年,蒋大为的女儿蒋怡诞生,同时他的自创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也正式面世。

在无数场慰问演出中,蒋大为将这首歌传递给了无数人,连同歌曲中的军民鱼水之情,和热爱祖国之情。

那几年,是蒋大为的创作高峰,也是他艺术生命的高光时刻。

1980年,蒋大为凭借电影主题曲《牡丹之歌》,和经典电影《红牡丹》一起火遍了全国大江南北。

此时的蒋大为,已经是主流歌手中的顶流了,合作的都是闫肃、乔羽等当年的金牌创作人。

又过了4年,蒋大为站在了第二届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成为几亿人的共同回忆。

1986年,蒋大为为《林海雪原》录制配音时,认识了隔壁录音棚的许镜清。

当时许镜清正在为《西游记》创作歌曲和配乐,其中最重磅的作品,就是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原本许镜清找的是李双江演唱,不巧录音前夕,李双江嗓子痛到无法开口。

许镜清不得不临时换人,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人选。

就在这时,许镜清在走廊听见了蒋大为的声音,觉得他就是最佳替补。

于是蒋大为只看了几遍乐谱,就开始录音,成就了一段经典。

随着86版《西游记》的爆火,唱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蒋大为,彻底坐实了自己男高音一哥的地位。

《西游记》带来的红利,那可不是大家可以想象的。

那时候,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蒋大为一个月的演出费就高达几十万,一年上千万的收入揣进腰包。

从这时开始,蒋大为的三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他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过,是自己的这首歌捧红了《西游记》,甚至宣称:杨洁导演说是他救了这部电视剧。

或许杨洁真说过此话,毕竟李双江嗓子坏了,蒋大为临危受命,杨洁导演客套一下也是理所应当。

但蒋大为却当了真,并四处说给别人听,这就有点变味了。况且这部剧的含金量众所周知,绝不是一首歌带火的。

其次,因为当时大家都是体制内编制,剧组和许镜清都没有给他演唱费用。

一开始蒋大为还是很感谢许镜清的,要不是他慧眼识英雄,自己也没机会大红大紫。

但多年后蒋大为就变了模样,他认为这首歌,自己没收过钱,就不存在版权。甚至嘲讽许镜清不懂法律。

对于蒋大为来说,在每年千万演出费用面前,什么知遇之恩全都不值一提。

最重要的一点,《西游记》四名主角和杨洁导演不和,这个消息最初也是蒋大为说出来的。

为了体现自己的大度和高情商,蒋大为在采访中明示暗示剧组主创之间的矛盾,导致后来当事人们有口说不清。

作为局外人,蒋大为没参与过拍摄,也没进过剧组,只在录音棚录了一首歌,就在公众面前“爆内幕”,用别人的是非,当作自己的话题,实属不该。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蒋大为的种种行为,放现在就是“蹭热度”。

《西游记》是国民度超高的爆款IP,蒋大为不断地消费这部剧的红利。

那些让他年入几千万的商演,看中的也是《西游记》而已,每次蒋大为压轴出场,唱得必是《敢问路在何方》。

1993年,蒋大为辞去了体制内工作,并去了国外演出。

在美国和加拿大,蒋大为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和月亮。当时他已腰缠万贯,回国后,他就把女儿送去加拿大读书了。

没多久,他又把妻子张佩君也送出国,为他打前站。

张佩君一边陪女儿读书,一边买好房子和车子,也准备好绿卡,蒋大为一出去,三口人就在加拿大团聚了。

年近半百的蒋大为,移民加拿大后才发现,国外的月亮更圆,但消费也更高。这么一折腾,他的身家很快就见底了。

问题是,在国外蒋大为就是个普通的中老年人,没有鲜花和掌声,更别提能财源广进的商演了。

蒋大为看看账户里越来越短的数字,他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发展。

这次回国后,已经到了九十年代末,华语歌坛已经开始了神仙打架之势。

仿佛早已没人记得蒋大为,但他不在乎,毕竟自己的资历还在。

蒋大为继续狂接商演,虽然不是压轴了,也不是主要演员了,可对他来说,有钱收就行。

此时的蒋大为,口口声声说自己仍是中国人,但他在国内赚钱拿到国外话,这一点所有人有目共睹。

后来,蒋大为打开了综艺这个新世界。在《星光大道》中,蒋大为认识了“大衣哥”朱之文。

当年朱之文属于现象级“网红”,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歌手,一路唱到央视,吸引了全国观众的关注。

蒋大为就是生错了年代,如果是现在,就凭他蹭热度的能力,怎么也能是个流量歌手了。

这次,他看中朱之文的热度,特地举办拜师仪式,收了朱之文为徒。

朱之文最红的时候,蒋大为锦上添花,成功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认为这是老艺术家提携新人。

然而当朱之文选择回家种地后,蹭不到流量的蒋大为,就变了一副嘴脸。

蒋大为说,自己一分钟都没教过朱之文,一切都是作秀。

而质朴的朱之文曾提到过:蒋老师教过我吐字。

甚至,蒋大为在节目中公然嘲讽朱之文是农民歌手,和艺术不沾边。

尤其是蒋大为还说了一句,“农民就是农民,永远不可能成为歌唱家,你就只是个爱唱歌的农民,而非歌唱家”。

此言一出,蒋大为得罪了全国观众,无论是不是农民,大家都十分愤慨。

作为著名艺术家、歌唱家,蒋大为话里话外满是对农民的不屑,这是公众人物应有的言论吗?

事后蒋大为辩解是节目组逼他这么说的,可已经根本没人买账了。

现在的观众和网友,不是几十年前那么好忽悠了,节目组敢逼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艺术家?就算他们敢,蒋大为自己没有辨别能力吗?

蹭徒弟热度翻红的蒋大为,事后嘲讽农民出身的徒弟,这像不像当年他和恩师许镜清反目那段经历?同样是吃饱了骂厨子的行为。

蒋大为身上的故事,还不只是移民风波和师徒恩怨,他还陷入了生活作风和财务问题。

九十年代时,蒋大为出国演出,认识了女学生姚曼,两人惺惺相惜,成为了忘年交。

后来蒋大为回国发展,姚曼则以经纪人身份,跟进跟出,帮他张罗各项事宜。

因为合作多年,两人的财务非常混乱,很多账目都放在一起。

2005年时,姚曼来到媒体面前哭诉,声称蒋大为不仅欺骗了她的感情,还私吞了她90万元,并拿出借据为证。

这场官司经过5年的拉扯,最终蒋大为胜诉,姚曼以欺诈罪蹲了监狱。

胜诉的关键,就在于姚曼当时拿出的借据,的确是蒋大为亲笔签名,但他故意签错了日期。

错误的日期里,蒋大为人在国外,所以这张借据最后成为姚曼欺诈的证据。

据蒋大为所说,之所以签署借据,是姚曼找来黑社会威胁他。

是真是假已经无从判断,但蒋大为赢了官司,却输了人品是真的。

奔六十岁的蒋大为,和“情人”之间搞出经济纠纷。单就这个作风问题,蒋大为想要德艺双馨,估计是够呛了。

再加上他先是无视知遇之恩,后是诋毁自己徒弟出身,蒋大为彻底跌落神坛。

蒋大为从广受喜爱的歌唱家,到被几十年的老粉丝嫌弃,无非是名和利在作怪。

没名没钱的时候,蒋大为心思清澈,会深入基层感受民风,将淳朴的情感和艺术揉为一体。

名利双收风头无两时,蒋大为早已被迷惑了心智。

在金钱面前,知遇之恩不值一提,师徒恩情和夫妻恩爱,全都可以忘到九霄云外。

甚至就连出身成分,在蒋大为眼里,都成为判断能否成为艺术家的标准了。

蒋大为嘲笑农民不能成为艺术家,可往上数几代,谁家不是农民呢?

离开生活,艺术则无从谈起;脱离了生活的艺术,也只能是短命的艺术。

远离大众生活的蒋大为,在名利带来的特权和仰视之中,早已没有了艺术家的风范。

唱了大半辈子《敢问路在何方》,蒋大为或许一直都没明白,“路在脚下”的真正含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