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往事】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的创建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阳爱兰副主任 【军工往事】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的创建历程

【军工往事】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的创建历程

2024-07-14 18: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哈军工的“尖端集中、常规分散”战略在学科和专业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这一方针的指引,学院相继组建了导弹工程系、原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电子计算机系,这些新专业在当时国内基本上都属首创,哈军工确立的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哈军工研究中心以对“尖端集中、常规分散”战略及诸多“共和国第一”的深入研究为切入点,回顾、总结了陈赓、刘居英等老领导当年的办学思想、学科建设理念及教学科研观念。本报自本期起将在“军工往事”栏目中开设“学科建设系列”子栏目,陆续刊发相关系列文章,以此缅怀前辈、传承精神,为学校发展建设追根溯源,提供借鉴。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提供关于哈军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史料,以飨读者。

1954年9月以后,陈赓院长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北京,哈军工办学的具体工作由刘居英院长主持。刘居英院长在哈军工长达12年的工作中,忠诚地、正确地执行了陈赓院长关于哈军工办学的一系列思想,并予以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自力更生完成改建新建任务

1959年11月上旬,陈赓院长与刘居英院长谈了关于军事工程学院分建和改建的想法,他指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发展很快,各军兵种需要的技术干部数量越来越多,仅军事工程学院一所学校已不能满足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可以将几个常规兵器系和一些常规专业分别交给有关军兵种单独组建工程技术学院,而军事工程学院只集中力量办尖端专业,为军队建设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希望学院党委认真讨论,提出关于学院分建和改建的初步方案。

学院党委讨论后,认为陈赓院长的意见既能迅速满足部队需要,又能重点发展学院建设。刘居英院长说:“这是学院的非常时期,是决定性的时刻,成败在此一举。”哈军工在“尖端集中、常规分散”战略实施中,大批专家、学者打破学科界限,大胆开创了我军历史上最新的专业和学科。这次学科与专业建设与以前比较有很大不同,过去的学科与专业建设都是教授们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后,才建立的新学科和新专业。而哈军工的导弹工程系和原子工程系是在技术条件,尤其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创建的,充分展现了哈军工办学的魄力和水平。

在1961年暑假之前,全院64个专业的教育计划全部制定出来,计划开出的484门课程中,389门落实到了教师,259门课程拟订了教学大纲,164门课程已有教材。从9月1日开始的新学期,即按分建改建后新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开始教学,艰难而稳步地登上了新台阶。

涉险履难筹建新学科

1961年8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以导弹工程系的原子科为基础,合并海军工程系的核动力专业,在原炮兵工程系教学大楼成立了原子工程系。

建系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干部队伍。中央军委从广州军区调来军区干部部长祝玉璋大校,重点抓原子工程系筹建。1961年初,中央军委批准了原子工程系编制。学院党委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先组建内爆装药设计、核爆炸测试分析、核动力装置3个专科。

建系的第二个任务是组建教师队伍。哈军工改建新建,等于在两三年内重建一所规模更大、技术水平更高的全新军事科技学府,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师资的严重不足。全院64个专业大约需要教师1600余名,缺额900余名。为解决师资问题,学院不得不从学院第三、四、五、六期学员中选拔出432名“青苗”,分到各系的专业教研室和教务部所属各基础课教研室。当时原子工程系仅分到6名教师,教师们都是边学边教。

据朱起鹤院士回忆:“1958年,我们国家开始搞核潜艇设计,军委抽调了哈军工10个教员到原子能研究所,其中有几位物理教员,包括我本人,还有三系海军工程系的陈宽老师。另外还有一批毕业班学员以及教员加起来将近20人,一起参与了我国最早的核潜艇设计。虽说不是核武器,但毕竟是参与过核技术研究,所有这些人在哈军工筹建原子工程系时就都参与其中了。”朱起鹤院士还说:“原子工程系最初分3个科,一科是关于原子弹研制的;二科是与原子爆炸有关的;三科是核潜艇这方面的。当时我调过去,是因为比较缺人,特别是抓技术业务方面的人选比较少。我在二系开始教固体物理,后来又教了一门专业课。”

欧阳昌宇教授是建系的第二位骨干教师。据欧阳昌宇教授回忆:“1961年,哈军工的专业由‘常规’转为‘战略’,我面临一场更大的挑战。当时,我正在辽宁抚顺挖掘机厂带学生实习,给第三期学员上“工程机械制造工艺学”,刘居英院长到我家与俞咸宜(欧阳昌宇教授夫人)谈话。事前我已知道学院准备把我们留下从事新专业,我们商量好,听从组织分配,作再次改行的准备。俞咸宜向刘院长说明我们的意见后,刘院长表示:‘那好,就这么定了。’”就这样,欧阳昌宇教授奉命从分出的工兵工程系机械装备科主任的岗位上留下来,参加筹建原子工程系。欧阳昌宇教授说:“当时的教师多数是地方大学物理系和力学系的毕业生,也有哈军工上两届留校的学生,他们都没有讲课经验,讲过课的也只有时任教研室主任等三人。按照刘居英院长要求,老教师要带领新进教师去九院与有关专家联系,了解专家拟订的课程大纲,并组织试讲,帮助他们讲清内容,树立专业信心。”为了保证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系里规定每门课程都要做到“每讲必试,不行重来,直到讲清楚为止”。有的专业组成了干部、教师、学员三结合备课小组,有些教研室集体研究教案,讨论每堂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及课外作业等问题。

建系遇到的另一困难是缺少尖端专业的技术资料。当时原子弹在我国还属于未知领域,外国的原子弹资料更是无从获得。“专业怎么建?课程怎么设?全无头绪。”当时的教学计划和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均按国防研究院专家的意见制定。朱起鹤院士和欧阳昌宇教授一次又一次地带领青年教师与九院的朱光亚同志联系,由他引荐到对口的研究单位去请教专家。根据从专家们那里获得的有限信息和参考性意见,再回院推敲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设置范围。几经反复,逐步形成教育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实验室建设规划。以核爆测试分析专业为例,学制为五年半,设置29门课,总计2690学时,其中基础课786学时,基础技术课1208学时,核爆炸光辐射测试、核爆炸冲击波、冲击波测试等8门专业课69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5.9%。由于原子弹是国家绝密,且尚在研究中,教师们只能根据专家指示的方向和线索,到图书馆查阅国外期刊,摘录点点滴滴的公开资料,按学科要求,一点一点积累,编写出专业教材,再到研究院请相关专家审核、把关。一些青年教员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张若琪老师在图书馆连续查询资料半年,从大量的期刊中“淘金”,编出了18万字的《内爆力学讲义》,在评审中获得专家好评,成为哈军工原子系第一批专业课教材之一。

闯过了“开课关”之后,学院就工作重点转移到实验室建设方面,着力将一批复员战士培训成合格的实验员。当时,“哈军工有一位叫陈钢的复员战士,虽文化水平不高,但政治素养好,事心业强,干什么钻什么,系里安排他学习高速摄影,派他到电影制片厂学习,可电影厂对他保密,他不但没有气馁,还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反复琢磨体会,终于掌握了全套高速摄影技术,开出了爆炸实验课。”原子工程系当时在哈尔滨市郊柞树林建立了内爆、高能炸药、核燃料3个实验室,把放射性物质都保存在那里,也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排除万难终显成效

原子工程系是新成立的系,全系师生怀着对国防事业的使命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夜以继日地苦干、实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学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研任务,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输送了一批后备力量。

1963年,原子工程系第一批学员还没有毕业,因国家急需,全部提前毕业分配到青海金银滩参加原子弹试验;核爆炸测试分析专业38名学员提前毕业到新疆马兰基地,即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成为21基地重要的一支科研骨干力量,哈军工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两次核爆炸试验过程中,赵伊君、花栅和傅信礼3名教师参加了冲击波和光辐射的测量任务,其中傅信礼老师带领的机测小组荣立集体二等功,另有多人荣立三等功。原子工程系的教学、科研成果得到了学院党委的充分肯定,并受到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和勉励。

本文根据哈军工校友口述材料整理,感谢陈宽老师、花栅老师对本文给予的指导与帮助。

【栏目策划】哈军工研究中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