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看懂法国时装两百年(170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洲贵族服饰女照片 十分钟,看懂法国时装两百年(1700

十分钟,看懂法国时装两百年(1700

2023-09-08 1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Versailles

时尚之都一定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然后经过人员往来的流动,才能形成辐射影响。巴黎之内还有一个更小的中心就是凡尔赛宫。凡尔赛宫本身是一个皇家贵族打猎休息的场所,后来它被逐渐改造成一个具有时尚影响力的地方。

在17世纪早期,在路易十四掌控权力、发挥影响之前,欧洲的其他城市,比如马德里就要比巴黎还要有时尚影响力。

现在大家都追求奢侈品,其实这是源自巴黎最早有的一个特殊产业——Haute Couture。国内80年代翻译Haute Couture时,我就提倡翻译成高级女装。

因为,首先Haute Couture是只做女装不做男装的,其次当然也是定制的——但是它的特点不仅限于定制,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做最新的东西,一定要新,每次都要不一样,每年都要不一样,绝不能重复,重复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里自取灭亡。现在大家都称之为高定。

现在国人也很热衷于高定,比如马艳丽(Mary Ma)等人都是中国高定的代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做中国的Haute Couture。

当然现在很多消费者以为奢侈品就是昂贵的服饰,就是高定,其实并不是这种简单的等同关系。奢侈品严格意义上只能是指巴黎那些高级定制时装屋的产品。这个奢侈品的传统就是从路易十四发展起来的,就是从那时起,法国开始把它视为一个产业的。

法国的特别之处在于十分重视时尚产业,一直将其当作一个国家政策来推行。Haute Couture联合会就是由法国文化部来负责和确认的。虽然一直要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Charles Frederick Worth到巴黎去正式建立Haute Couture。但是Haute Couture所有的重要元素是从18世纪至19世纪逐渐形成的。

而路易十四推出很多新政让奢侈华服帮助法国变得更加强大和富有,用以维持当时的战争等国家开支,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独特现象。

男性着装现在没那么多严格的要求。以前在非常隆重的场合一定要穿套装,而不是穿单件西装自己配其他衣服。

比如用一个暖灰色调裤子去搭配冷灰色调的上衣,这样在以前是不行的,衣服必须成套。而且背心也是男士套装的一部分,必须严谨地扣上扣子、系好领带。甚至有什么样的领带配什么样的外套,如何打结等详细的规矩。

英语里的suit(西服套装)就是从法语里的suite过来的,所以男装的基本形式也是那个时候确定的。

17、18世纪的法国,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前,很多男装都有繁复的装饰,在现在看来有些女性化。比如18世纪男式服装的袖口会露出花边,皮鞋上点缀蝴蝶结,戴假发梳辫子等等。这在现在看来似乎都是女士的装扮,但那个时候贵族男性都是这样的打扮。甚至会在裤子下面穿丝袜,把腿型展现出来——当时这就是标准的男士套装的概念。

当然在大革命以后,因为那些穿着方式都是贵族的标志——诚如《双城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那时贵族的处境都变得很可怕,所以上流社会就纷纷模仿资产阶级或者英国派的着装。那时的男士套装已经很接近现在的男装了,但是其核心是在路易十四时期就被确定的。

Portrait of Anne of Austria (1601-1666)

Queen of France, 1625(Louvre Museum)

真正的时装设计师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后面还会提到,那些设计师身后的赞助人其实都是继承路易十四精神的那些人,即法兰西的国王、王后甚至皇帝们。过去的艺术家,不仅限于时装领域,包括画家、书法家等,都受那些sponsor(赞助人)的影响,sponsor喜欢什么,就按照讨好他们的意思去做,所以到现在艺术设计史都很喜欢研究历史上这些sponsor和他们的影响。

The Declaration of Love

by Jean François de Troy,1731

法国的波旁家族,后来的拿破仑家族,他们都是历史上重要的君主,在当时他们的趣味就决定了艺术和设计的方向。现在时装业似乎总是很重视设计师,然而现在有些设计师只有概念图,没有分解图和比例,离开了dressmaker的设计师也是不可以的。

有些设计师是有设计师眼睛的dressmaker,又可以称为有dressmaker手艺的设计师——这两个都是重要元素。中国制作和中国设计是一样重要,没有中国制作,设计就无从谈起。

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春夏季、秋冬季时装发布会,也是路易十四以后,在十八世纪发展起来的。有Fashion Season,时尚流行就变得有周期性,节奏性。

在路易十四之前,荷兰的时装在欧洲也很有影响力。因为荷兰是富有的海洋强国——唯有富裕了以后才会重视衣着,温饱都没有解决的时候是无法顾及这些的。当今中国这么多人喜欢时装,就是因为大家都走入小康了。

欧洲当时制作时装,都是把做得结实、舒服视为很重要的优点,只有法国,时装从来不要求结实耐用——甚至现在以我们国家的质量标准去检测奢侈品,奢侈品是很容易惨败的,因为不论耐磨度、色牢度都不一定能达标,它的设计初衷就不是让人穿着很久的。

时装的特点就是:没有用坏就要扔。这就是对时装最简单的定义方法。假如你买一件T恤衫,可以穿到褪色、破洞,甚至剪掉半截还能变成露脐装(Bare Midriff)继续穿——但这都不能称为时装。

法国从那时起对时装的要求就是,没坏就要换——流行什么样的东西马上就要换上什么。不仅时装,连相应的配饰和化妆也有流行周期,周期循环不停,这样才能保证奢侈品一直销售下去。如果等到衣服坏了再换,奢侈品这个行业根本就无法存活,因为它太过费工、耗料,成本高昂。

时装一定要有季节性的流动。在当时,法国时装只有两季,夏季和冬季——春夏季、秋冬季是当代的一种诠释。 所以不管什么品牌或者设计师要加入巴黎的Haute Couture(高级定制协会),就一定要发布一年两次的Collection(高定发布会)。这个时装季节的传统其实追溯到17、18世纪就有了,并不是从Worth(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法国高定时装协会创始人)开始创建的。

从巴洛克到洛可可

简单地讲服装史,就会说17世纪是巴洛克时期,18世纪是洛可可时期,其实两者是有承继关系的。一般把巴洛克分解为早期、中期、晚期。在欧洲的文献中,晚期巴洛克这个词常常是洛可可的一个替代,两者的风格其实有很多相近的地方。

那么它们的差别主要是在哪里呢?巴洛克风格的核心,在路易十四之前主要是靠宗教力量。在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时期,天主教教会的势力也是影响很大的。

大家可以从大仲马的《三剑客》中看到很多关于皇权与教权的斗争,所以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性比较强。巴洛克的核心思想用华丽庄严的服饰凸显神权,如同教堂装饰一般伟大、神圣。

但是从路易十四开始出现了改变,到后来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变化更为强烈。虽然到后期法国的贵族们逐渐没落,新兴资产阶级财富日益增加,贵族们依然需要各种服饰以及一些仪式感的行为(Ritual Behavior)来和资产阶级作区分,试图继续巩固以往的地位。

所以到了洛可可时期,服饰风格就更加世俗。不管是王室贵族,还是一直羡慕与模仿王室与贵族的有钱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都更加趋于享乐,服装颜色也普遍变得偏浅色调(Pastel)。

作为洛可可风格分支的中国风(Chinoiserie)

中国风不等同于中国风格,它是一种错觉(illusion),是一种Europe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tyle(欧洲人所理解的中国情调)。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荣归锦上 ”展览中可以看到,法国到1843年才有正式的代表团到达中国,那已是19世纪中期了。那个时候在法国去过中国的人几乎没有,而且去过的人都是small potato(无名之辈),没有发言权, 所以设计师都几乎是在凭空想象中国是什么样。

The Chinese Garden, a chinoiserie

painting by François Boucher

我帮助中丝博收集了很多中国风的面料、壁画和书籍,里面画的中国人都根本不像真正中国人——诸如皇帝和妃子在草地上散步,中国的假山放在修剪平整的草地上等等,而实际上,这些画面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中国皇后坐在阳光灿烂的户外接待很多人,人们围坐在皇后的脚下,可能吗? 画里的人换成是蓬帕杜夫人或许还比较真实 。

所以这只是想象中的中国。洛可可风格里号称Chinoiserie出现的东亚元素,其实很多都不是中国的,而是其它国家的,比如日本的、中东的、波斯的 。

华 托

我们现在有很多古董衣服可以看到 ,其实光靠看衣服也不行,大家知道服饰的美不是独立的,不是indepandent的,而是depandents on的。要是人不穿进去,大家怎么知道这衣服的最终效果呢?

我过去做各种服装设计比赛的评委时,有一点坚持,如果没人穿的话,什么样的衣服我都不评的,因为无法知道好看与否。衣服就是要有人穿,才能从里面撑起来,这与一件雕塑、一个摆设完全不一样。

The Shop Sign of Gersaint,1720, by Antoine Watteau. Early example of a sack-back gown.

所以我们要知道古董服装穿着的效果,看绘画比看展览里的衣服还重要。要了解十八世纪的衣服,要了解洛可可时期的衣服, 这两个画家不能回避:一个是布歇,一个是华托。丝博馆里有一件18、19世纪的华托服,是很长的一件套,衣服后面有一个很大的pleat(褶裥)。

因为它有一个凹进去的,box(箱型结构)在里面的,所以上海方言里叫阴褶。诸如这种背后有一个很大的阴褶直拖到地的,很宽松的衣服,后来都叫做华托服,Watteau terms in fashion。以华托命名,不是华托会做这个衣服,也不是华托穿了这个衣服,是华托的画作中大量出现了这种衣服。这种衣服被叫Watteau Pleat的也很多,叫袋袋裙(sack robe)也可以。这是非常法国式的服装。

布歇是因为画了很多蓬帕杜夫人肖像,以及很多贵族男女谈情说爱的画——这些画面充满了很粉的色调和小小的缠丝花卉而知名,比较精巧。不像早期洛可可那么概括和大气。

上面这幅画虽然是华托画的,不过画的不是法兰西裙或华托裙,而是英格兰裙。这种裙我们展厅也有一件——早期的都是一件套,上面很紧身, 所以会在上身打很多褶把面料的余量都收起来。

因此这种衣服不会太合身,更谈不上性感,因为衣服外面有很多布料,虽然已经被收束过了。到了腰部以下又把褶全部放松了,下体就很显丰满,里面再穿上裙撑后,这件衣服就有点巴瑟尔效果——这个就叫英国裙,也是十八世纪流行过的,主要用于白天外出散步,一般不作为晚礼服。

布 歇

上面就是布歇的画,是非常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绘画,不仅画风和画的技巧是洛可可的,也包括画中女性的审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理想形象(idea image),这画中的女性也是洛可可时期的理想形象:小小的脸蛋、小巧的嘴唇,小巧的鼻子。他画了很多这样的绘画。大家可以通过绘画看到这个时期的服装着装的效果。

Woman in a park, turned to the right,

formerly known as 'Madame de Pompadour'

Woman seen from behind in satin dress

holding a fan in her left hand

这也是布歇画的,画幅很大,是用色粉笔画的,但它没有签名,流传过程中有些疑点,所以有人认为这幅画品相不好。但是这两个画框是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的画框都带耳朵状的飘带等装饰。当时时装画顶尖的就是华托和布歇,如果要做一个17、18世纪时装画展,要是少了这两个人的作品,总归是不完整的。

十八世纪的法国名媛

Marie Louise Élisabeth d'Orléans, Portrait by Pierre Gobert, 1718, among the first wearers of sack-back gown (Watteau gown)

研究18世纪的服装也要研究人,因为不同角色、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的服装都有变化。当时有很多肖像画流传至今,因为那是一种流行——从贵族、王室,到有钱的资产阶级,都要请画家画肖像,那时有很多靠画肖像画糊口的画家。

肖像画男女都有,女士肖像画更能反映当时女装的重要时尚。但是油画一般只有一张,只能保存,不能帮助时尚的推广。所以当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油画可以制成版画,版画比油画更易得。

16-19世纪,法国名媛或者有名女性的肖像画上,对于服装的刻画是非常认真的,有相当的可信度。所以依据这些画像去研究就会对法国时装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不同画像上的人物,身上穿的服饰都有一些不同。由于欧洲各国皇室通婚的关系,同样的服饰,如果传到了奥地利,就会有一些维也纳特色;如果传到了波兰,又会带有不同的特色。

要是能研究画中的人物是谁就更有意思——现在我有一个学生在做这一课题,将170多张肖像上的每个人都查出来,他们的事业和生平,以及这些油画、版画的作者是谁……所以那些有名的人,在这些画作中都表现得非常真实。

Marie Thérèse Rodet Geoffrin

Madame Geoffrin`s salon in 1755, by Anicet Charles Gabriel Lemonnier.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法国的贵族有他放肆的地方,不论男女。比如女性,在都是女性或是比较休闲的场合下,她们更加追求舒服,肢体动作也比同时代的中国女性舒展,这些在服饰上都有关联的。

衣服不但要与人的身材、高度配合,跟你的行为方式,举手投足,都是有关系的,所以通过绘画来研究这些关联是很有用的。

Madame Roland née Marie-Jeanne Philippon

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en ton nom!

(“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Eleanor Frances Dixie, c. 1753

Sack-back gown with embroidered lawn engageantes

以上两幅肖像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女性,具体不展开介绍。之前介绍过的是华托裙,pleat(褶裥)从正面看上去,可以看到它有很多褶裥组成,基本形是一个大的box pleat(箱形褶裥)。

而这种顺排的pleat,在中国叫做顺风裥,knife pleat(活褶),对称的褶裥叫box pleat(箱形褶裥),图中可以看出是一个大的box pleat(箱形褶裥)上再打小的顺裥。

Panier, Robe à la Polonaise......

Robe de Cour in the 1770s

were large trained gowns worn with grand panier, with tightly fitted, rigid bodices closing in back

在18世纪流行的服装,也不完全是华托裙,上图中的裙被称robe de cour,这个礼裙是进宫的时候穿的,是一个标准型。

Jeune Dame ... vêtue en Polonoise, French,

Gallerie des Modes, 1779.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Two women wearing the robe à la polonaise. Jean-Michel Moreau, Le Rendez-vous pour Marly, engraved by Carl Guttenberg c. 1777.

Robe a l'Angaise, 1785

上图的polonaise融合了一些波兰的民族风格,体现在最外层的裙摆前面打开了类似罩裙一样开口,露出里面另外穿着的裙摆,下摆是圆形,一般外罩为印花材料的robe a la l'anglaise。

还有所谓英国裙,就是刚才看到的有些巴瑟尔效果的上面很紧下面很松的裙子,都是从法国开始流行的。所以法国的时装,尤其是18世纪法国流行的时装和法国的丝绸在当时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虽然制作服装的丝绸并不是巴黎生产的,主要在外省。但是诸如意大利等国家生产的丝绸,法国时装也都经常使用——可以说法国的丝绸时装是有international的性质的,现在说是国际,当时这类时装就是强烈的欧洲属性。

随着欧洲各地王室的流动,可以看到服装里面出现的西班牙元素、波兰元素等各种特征。

上图这个也是英国裙,英国裙到了后期就变成两件套了,这样的好处就是上面不用收那么多褶,上面的用料跟下面的用料可以完全没有关系——否则又要呈现下面蓬松的效果,上身又有那么多布料要收束,又费工又费料,所以就演变成两段。

Bizarre Silk

c. 1715.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Silk damask brocaded with colored silks and metal threads

1700-1705.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在18世纪还有一个重要服饰面料特征就是bizarre silk,现在翻译成怪异风格。这个bizarre silk或是bizarre fabric是跟中国风有强烈联系的。他们吸收了中国风的特点:不对称的、对角性构图。中国风的时装上经常用bizarre silk,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织物——上面往往画有奇异的花卉,那是当时欧洲人认为是中国有的,但实际上有些根本不存在。

王朝、共和国和帝政

从18世纪讲到19世纪,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在此期间,由一个kingdom(王国)变成一个republic(共和国)再变成empire(帝国),这个对服装影响也很大。过去的王朝,基本上都是波旁王室的一个家族,因此这是一个kingdom(王国),统治者是King(国王)和queen(王后)。

而欧洲历史上的帝国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罗马,罗马也经历了republic和empire交替。当时拿破仑一世就无比向往罗马帝国。所以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出现了很多古罗马古希腊的古典形式的服饰,这是有直接原因的。

如果是republic,就会比较强调民主自由,这使得时尚都带有一定的民主性,而且会向下流行,让普罗大众也能分沾。但很多仪式性的产物就不可能被打乱或是流行起来,比如公侯伯子爵的贵族身份,什么身份对应什么服饰,这种系统是不能被打乱的。而没有灵活性,就谈不上时尚,这种僵硬制度会让时尚流行受阻。

所以到19世纪开始的时候,服饰风格一般称为新古典主义,如果连政体一起讲就会称为帝政风格,这个empire就带一点古希腊古罗马的味道。

新古典主义

Madame Raymond de Verninac by Jacques-Louis David, with clothes and chair in Directoire style.

"Year 7", that is 1798-99.

古希腊、古罗马服饰最重要的风格就是drape(悬垂性),就是现在立体裁剪中的dripping,即讲究面料的悬垂性。面料柔软且有一定的分量才会有悬垂性,有悬垂性的面料会让身体更加起展示服饰之美的主体作用。

如果穿僵硬的服装,像男士西装,特别是老式的,里面会有诸如胸衬、肩衬等很多衬,即使一个人身材、气质都没有,穿起来也有模有样。但是如果穿具有悬垂性的服装,身材就都会被表现出来。

而且古希腊艺术中追求的美,都不是真实的美,是理想的美——七头身甚至罕见的九头身身材比例,在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中时有出现。

因此新古典主义服饰,就是伪古典主义,并不是真正的古典主义——因为它与真正的希腊罗马服饰追求是不同的,它有更多的结构,而古希腊罗马的服饰包含的内涵比较多,服装本身的结构性比较弱。

浪漫主义

Countess Emilia Sommariva Seilliere painted

by Charles Le Boulanger de Pompey Boisfremont (French)

新古典主义到了1820年以后就被浪漫主义代替了: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更强调感性。强调理性的新古典主义更枯燥一些,而大众在追求时尚的时候一旦觉得某些东西好,就会夸张地表现出来,最后甚至就会演变得过分。

所以浪漫主义的服装是有些过分的:领子大得夸张、肩很宽、收腰、裙子短一些。所以失去了新古典主义的那种和谐,但是它的视觉冲击力就更加强。要达到那么夸张的效果,靠人的身体自然长成可不现实,而当人可以通过服装改变自己的身材时,就一定会追求那样极致的效果——在当时就是用系紧束腰和撑大裙撑来实现的。

克里诺林

Luísa Fernanda Montpensier by José Madrazo y Agudo

到19世纪中期之前,其实这些衣服穿的都不舒服,因为裙撑都很重。

中丝博这个月会举办一个古典内衣展,相对于其他服饰藏品,能收藏到古典内衣是不容易的。其实礼服属于比较容易获得的,因为礼服通常穿着一次以后就不会再穿第二次了,这是国外的一种不成文的社交规定,同一件礼服不能在社交场合出现两次。

这些昂贵服饰一般仅穿着一次就被束之高阁,而且状态都保持的不错,所以它们最后的归宿就只能是博物馆了。但是内衣就截然不同了,内衣是经过反复穿着的,有时甚至出现破损也不能随意丢弃,还要在修补后继续使用。

此前曾为中丝博征集到一件保存状态良好的古典裙撑。十分遗憾的是,这件裙撑由于材质为鲸骨(即鲸须),而被外国海关截留了。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裙撑几乎都是用鲸骨制成,后来才逐渐开发出其他替代材料。因为鲸骨和象牙等动物制品目前都属于国际上严禁流通、贸易的,这也是我们在处理相关藏品时需要注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服装实现批量生产,最早是从裙撑的生产开始。因为恰逢18、19世纪工业革命,金属是制作裙撑的主要材料,很多工厂都能制作。有弹力的细金属圈制成裙撑,能塑造体积很大却又十分轻盈的效果。

当时女性裙撑大到乘坐马车时无法进入车厢,不得不把裙撑挂在马车外面才能乘车——当时还有英国的讽刺杂志画过漫画来描绘那种滑稽的效果。

1850-1870便是克里诺林裙撑主导的浪漫主义时代,有时甚至就将这个时代称为服装史上的“克里诺林时代”,用一种裙撑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时代,这是很奇特的现象。

Horsehair crinoline, 1840s

克里诺林裙撑的造型基本上就是一个圆盘形,但是巴瑟尔裙撑相对就很多变。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巴瑟尔裙撑,而那一时期所有形状的裙撑却又都能叫做巴瑟尔——因为它们存在一个唯一的共同特征,即强调臀部高翘。即使现在也有很多男性会欣赏有翘臀的女性身材,说明这翘臀似乎是个一直以来的审美优点。

巴瑟尔

巴瑟尔就是为了强调这种优点而存在的,在中丝博的藏品中就可以看见长短大小各异的巴瑟尔裙撑。在法国艺术家修拉的点彩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穿着非常呆板的巴瑟尔裙撑的女性形象。

同时期的美国旅欧画家惠斯勒画中也出现了许多优雅纤细的女士,穿着巴瑟尔和曳地长拖尾裙。

Portrait of the Empress Eugenie (1826-1920)

到了19世纪,法国被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所统治。这一时期在服装史上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屋的开创者Charles Frederick Worth,但是如果没有拿破仑三世的皇后欧仁妮皇后的赞助,就不会有Worth的事业成功。

另一个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牌,也是到巴黎旅游几乎人人必买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他的发迹也是因为欧仁妮皇后热爱时装,需要便于包装运送时装的箱子,于是由此应运而生了各种时尚的箱包。某种意义上,欧仁妮皇后如同曾经引领时尚的末代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一样,也是法国时尚的塑造者和推动者。

The Gay 90's-La Belle Epoque

Dress of Empress Maria Fyoforovna | France;Paris | 1890s | silk satin

在巴瑟尔时代之后,来到了The Gay 90's,也称La Belle Epoque,这是一个“黄金时期”——欧洲经济整体呈上扬趋势,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初,直到一战爆发。

这个时期的女装在中丝博也有很多收藏。我国的时装界和研究西方服装史的学者,曾经研究得都比较粗浅,不过到了现在有更多实物以后,研究就能更细化、更深入。

我们可以从这些服饰中看出,那时的女性已经开始逐渐解放:女性的内衣开始不那么束缚躯体,女性们甚至可以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女装中也引进了一些男装的因素——特别是一些白天外出穿着的女装,已经轻便很多,肩部开始放松,更加便于活动的羊腿袖也出现了,然而束腰还是收束得很厉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到了这一时期,西方服装和东方,乃至中国的交流还是很少。西方服饰中流行的东方风情和异域情调,仍然有很大成分是是西方人的想象。

十九世纪版画中的法国时装

Petit Courrier des Dames, 1844

Alfred Louis Charles de Musset-Pathay (1810-1857) French dramatist, poet, and novelist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时装版画——这里有个独特现象,作为这些版画原作的水彩画反而是用过即弃、不受重视的,连作者签名也没有。甚至连水彩画名家透纳的作品也不能幸免。

纵观以上200年的法国时装发展概要,我们都能感受到:时尚在法国是一种渗透至各个领域的存在。时尚与建筑、家居设计等都有强烈的关联,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法国的时装史,就很容易涉及到其他文艺领域。

相关展览

展览名称:荣归锦上:1700年以来的法国丝绸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0日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

讲座文字整理:范书琛、邵梅、岳媛、金中茜、苗荟萃、龚玉青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丝绸博物馆,并获得授权

天下不光有免费的晚餐,还有免费的展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