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技法材料在中国的传播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洲古典绘画技法 油画技法材料在中国的传播史

油画技法材料在中国的传播史

2024-07-12 0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影响犹存

而在16世纪上半叶

文人画家徐渭和董其昌等

先后进入创作高峰期

利玛窦与罗明坚创作的葡萄牙语与汉语词典中的一页

1579年

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

将数幅圣像油画带到了广州

这是油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之一

就在罗明坚踏上中国土地的同一年

西班牙大画家艾尔·格列柯完成了

他著名的《基督被剥夺圣衣》一画

《基督被剥夺圣衣》格列柯

285 × 173 cm 1577–1579年间

此前不久的1576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提香

(约1477-1576)

刚刚去世

次年

弗兰德斯绘画巨匠

鲁本斯(1577-1640)诞生

而其时在世的著名画家则有

丁托莱托(1518-1594)

委罗内塞(1528-1588)

和卡拉瓦乔(1571-1610)等人

由此可见

油画传入中国之日

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

一个重要时期

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高度发展和欧洲油画进入成熟之时

1582年

随著名学者利玛窦一起来到澳门的

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兼画家乔万尼·尼古劳

( Giovanni Nicolao,l624-1660)

不仅带来宗教油画作品

还为当地

修建的圣保罗教堂绘制了

油画《救世主》

《织田信长肖像》

乔万尼·尼古劳绘制的素描 1583年

这可能是西方人在中国境内

绘制的第一幅油画

他还在澳门的神学院里

设立绘画课程培养学生

应是历史上最早在

中国传播欧洲油画技法的西方画家

尼古劳随后去了日本

并在那里继续传教和传授欧洲油画

其中国弟子游文辉

在1610年为利玛窦所画的肖像

如今仍保存在罗马

基督教总会

《利玛窦肖像》作者: 游文辉 1610年

该画是现存世

有据可查最早的中国人所画的油画

而现藏于澳门天主教艺木博物馆的

《圣弥额尔大天神像》

传为其另一弟子倪雅谷所作

时间约为17世纪初

为目前保存在中国境内的最早的

中国油画作品之一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

文化和宗教等诸多因素限制

当时的西画东渐趋势

只是刚刚萌芽

未成规模

影响并不深远

欧洲的油画材料与技术

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几个

主要途径和时期

第 一

18世纪时欧洲传教士

将西方宗教油画带入北京

并在担任清宫廷画家时

向其中国助手传授

油画材料的制作和绘画技法

其中代表人物为郎世宁和王致诚等人

《孝贤纯皇后》郎世宁

传教士们虽然将西方绘画带入了中国

但在这方面却远没有

他们传播西方宗教那样有成就

与其说油画进入

中国后变得“中国化”了

不如说是被根深蒂固的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所扭曲

结果是出现了一批亦中亦西

非驴非马的作品

《乾隆肖像》郎世宁

由于明显的笔触和强烈明暗对比

很难被接受

传教士们只好将明暗限制到最低限度

改侧面光线为正面平光

颜色也画得透明平薄

以适应用线造型和

随类赋彩的东方形式

有学者称之为“油画水彩化”现象

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和

欧洲早期坦培拉技法不谋而合

《采灵芝》郎世宁

促进了东方造形方法

色彩观念和西方材料技法的混合与交融

第 二

《乔治·钱纳利自画像》1840年

18世纪中叶以后

以香港、澳门和广州等

南方沿海地区为主

在生产外销油画过程中

使用进口洋画材料

并由来华的欧洲画家

传授制作方法

以便中国的工匠和学徒临摹制作

供出口的宗教画和风俗画

当时在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

外国画家是英国人乔治·钱纳利

《乔治·钱纳利自画像》1840年 局部

但根据现存作品来看

除去他的弟子关乔昌和

关作霖等少数人以外

一般外销画画匠和

其他当时刚刚开始学习

和使用所谓“海西法”的中国人

对西方绘画观念和材料技法

总体上处于蒙昧状态

由于缺少系统的明暗

透视和解剖结构等训练

所以画面的造型、空间和

色彩关系显得呆板生硬

有形无神

使得外销油画

总体上只能停留在“行画”的层次上

《托马斯·理查森·科利奇医生》乔治·钱纳利

《伍秉鉴肖像》乔治·钱纳利

清朝时期的世界首富

第 三

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画室

19世纪后半叶

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画馆

开始科学地、系统化地传习西方绘画

由从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中的画家

编写教材并任教

培养制作宗教绘画、雕刻工艺品的学徒

生产包括油画在内的宗教艺术品

来满足当时传教之需

《徐利谈道图》 李慕白 木板油画 260x223cm

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如

任伯年、徐咏清、周湘

丁悚、杭稚英、张聿光和

张充仁等少年时期

都曾在土山湾孤儿院画馆

接受过绘画启蒙教育

但是土山湾孤儿院画馆

并未能直接培养出重要的油画家

其影响主要涉及

中国早期的水彩画和年画

不过出自土山湾孤儿院画馆的

一些学生后来曾间接地影响过

《布列塔尼女孩画像》

帕斯卡·达仰·布弗莱

曾是徐悲鸿在法国时候的老师

徐悲鸿和刘海粟等人

遗憾的是

土山湾留存的油画在

“文革”十年动乱中

几乎被损毁殆尽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油画材料技法在中国的传播

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阶段

《古斯塔夫·考托瓦在他的工作室里》

帕斯卡·达仰·布弗莱

这一阶段前期

在中国传授油画材料与技法的

是少数在华的欧洲画家和日本画家

后期主要是留学归来的中国画家

20世纪20-30年代

是中国人出国学习油画的

第一个高峰期

据统计

这一时期赴国外留学

学习美术的中国学生

有二百多人

《18世纪的宫女浴场》1888年

弗朗索瓦·弗拉蒙

当时对留学归来的画家有

“欧洲派”和“日本派”

以及“写实派”“新画派”

或“现代派”的说法

但其源头几乎都可以追溯到

19世纪的法国学院派和印象派

甚至连后来在中国盛行的苏派也不例外

如徐悲鸿曾先后师从

当时法国学院派画家

弗拉孟、高尔蒙和贝纳尔等

而柯罗的学生

历史画家达仰

《 弗朗索瓦·弗拉蒙和保罗·赫卢》

约翰·辛格·萨金特 1882-85年

更是成为他艺术上和

精神上的导师

使徐悲鸿后来成为

坚定的写实画家

和中国写实油画体系的奠基者

《谋杀塞拉格里奥》卡尔蒙

《期待》卡尔蒙

《哈里托年科姐妹画像》

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 1903年

当时曾随法国学院派历史画家

保尔·劳伦斯之子比埃尔·劳伦斯

学画的有颜文樑

常书鸿和吕斯百等

《Cadaver Tria》比埃尔·劳伦斯

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

院长巴思天工作室学习的有

吴作人、张充仁和沙耆等

这些法国和比利时老师正是

19世纪法国极其重要的学院派画家

杰罗姆和卡巴奈尔等人的学生

他们都是典型的

欧洲古典油画技法的代表

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话

《泰奥多甲板》 Raphael Collin 科林

可以由卡巴奈尔这一代人

再上溯到更早几代的

18世纪法国学院派大师

如皮科特、大卫和维恩等

直至影响法国油画的重要源头

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

林风眠作品

其他一些重要的油画家如

林风眠和刘海粟等

主要是受同期欧洲

现代画风的影响

他们留学的年代正是

以法国为中心的各种现代流派

方兴未艾之际

还有一些人去欧洲以前

《曼陀林》黑田清辉

就间接地接受过印象派以后

诸流派的观念

在留日学生中

从最早东渡的李叔同到后来的

陈抱一、关良、倪贻德、王式廓

和卫天霖等人

《湖边》黑田清辉 1897年

先后出自日本油画家

黑田清辉和藤岛武二

两位画家的工作室

黑田清辉和藤岛武二两位画家

早年都求学于巴黎美院

但又受印象派影响很深

并最早将印象派绘画介绍到日本

《東海旭光》藤岛武二1937年65.2 cm × 90.9 cm

由此可见

近代中国油画技法的直接来源

主要是19世纪后期的法国绘画

上述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后

纷纷创办院校

从事教学并组织社团积极进行创作

传播各自的艺术观念和技法

这些画家后来

逐渐形成了中国油画的两大流派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写实油画派

《田横五百勇士》徐悲鸿

这既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

也和徐悲鸿等人不遗余力的

积极倡导有关

作为引进的外来画种

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上

有着较大差异

而缺乏

运用的绘画材料与工具

使得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受到限制

《徐悲鸿自画像》

18世纪油画传入中国时

颜料和工具等材料

皆由传教士不远万里带来

当时即便是清宫内廷也视

油画材料和工具为珍物

19世纪末经济商贸和文化

在沿海一些开埠地区逐渐发展

上海出现了以外侨和职员

为对象的出售舶来西画材料的洋行

温莎·牛顿油画颜色

已有温莎·牛顿( Wc Newton)

和拉法明( Lafrance)

等英法品牌的油画颜料出售

据史料记载

当时欧洲、俄国和日本

都有以侨民身份生活于上海的画家

他们无形中成为油画材科与技法的传播者

但是那时的进口油画材料物稀价贵

只有这些外籍画家用得起

颜文樑作品

随着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

西方近代教育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自习和探索油画的青年渐增

清末民初

尚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

青年画家颜文樑和刘海粟等人

在尚不清楚油画为何物的情况下

分别有过自制油画颜料的经历

颜文樑先生曾在水彩画上

涂上胶水、蛋白

又先后以熟菜油和蓖麻子油

调和色粉,再添磁漆熟桐油等

尝试制作油画料

但屡试腰败

最后颜先生以鱼油加松香水调色粉

方达到易溶速干之目的

试作成第一幅油画《石湖串月》

《石湖串月》颜文樑

而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画馆中

练习油画的学徒所用材料大多

也是在西方画家带领下自制而成的

只有在为教堂创作重要作品时

才用上从欧洲带来的颜料

在民间

少数爱好西方绘画的

青年则不得不像颜、刘两位先生那样

用土法,自制油画颜料,但大多并不得法

这也是造成中国早期油画

“色彩暗淡、画底粗糙、难以保存”

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9年

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上

曾展出包括油画在内的

西洋画600多幅

可见油画已经占有一定地位

吴梦非的《西画概要》

当时还出版了一些西画技法书

其中也有介绍油画材料性能的

如吴梦非的《西画概要》

陈抱一的《油画法之基础》

周碧初的《西画概论》和

温肇桐的《色彩学研究》等

温肇桐的《色彩学研究》

其中以周碧初和温肇桐的著作

介绍的最为详细

标注了颜料成分和特性

还将互相调配后可能引起的色彩变化

做了叙述并整理成表

应该说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对

西画造型、色彩、透视和解剖等

学科知识的了解不够

作画方法也以简单的直接画法为主

《色彩琐谈》颜文樑

美术教育家吴梦非

在1926年时曾指出

四画流入中国数十年后

仍十分幼稚

上海坊间街

不伦不类

似是而非之西画触目皆是

《美术透视学》颜文樑

总之

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近代油画

一方面有了北平、上海和杭州

等地的艺术专科学校

开始了较为系统的西画教学

早期有了明显进步

另一方面

大部分人难以看到欧洲的优秀油画原作

连质量较好的印刷品也较为罕见

《伏尔加纤夫》老书的印刷

由于见识有限

故对油画材料与技法的认识

更谈不上深入和完整

1949年后

中国大陆社会的变化

促进了油画的积极影响其发展方向

20纪50年代后期

国内各大美院都纷纷成立了油画系

在体制和规模上都远胜以往

油画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的传播

由此进入第三个重要阶段

《伏尔加纤夫》131.5 × 281 cm 布面油画

学院教学逐渐规范化

但也是自那时起

中国油画的风格和技术

几乎一边倒地趋于苏俄化

以直接画法为主的俄罗斯学派

油画技术成为绝对的主流

而非现实主义的油画流派和风格

退居于边缘地位

有时甚至处于半地下状态

马克西莫夫作品

1955-1957年

苏联油画家

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

对中国油画技法后来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时条件下

对加强中国画家对油画的理解和把握

改变“土油画”的状况

起到了很大作用

新中国重要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

许多都出自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通过他们和后来归国的留苏生的传播

俄罗斯油画技法成为

吴冠中作品

20世纪50-70年代

中国油画的主流技术和标准样式

在苏派袖画几乎一统天下的同时

少数画家还是以各种方式进行探索

林风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和

中国绘画的尝试

刘海粟结合书法和

后印象派色彩的表现

卫天霖专注于研究印象派技法

吴冠中钟情于中国式的写意和

吴冠中作品

构图均取得不同的成就

为后来中国油画材料和技法语言的

探索打下了基础

即便是在学院体系中

罗马尼亚画家博巴

在浙江美术学院的讲学也给

一统天下的苏派油画教学增添了一点

不同的色彩

《惊喜》克劳德·玛丽·杜布夫

明神宗朱翊钧

据记载

西方油画作品最初

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6世纪的

明万历年间

当时的中国绘画

也正处于个高峰期

“明四家”沈周、文徵明

唐寅和仇英相继离世不久

影响犹存

而在16世纪上半叶

文人画家徐渭和董其昌等

先后进入创作高峰期

利玛窦与罗明坚创作的葡萄牙语与汉语词典中的一页

1579年

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

将数幅圣像油画带到了广州

这是油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之一

就在罗明坚踏上中国土地的同一年

西班牙大画家艾尔·格列柯完成了

他著名的《基督被剥夺圣衣》一画

《基督被剥夺圣衣》格列柯

285 × 173 cm 1577–1579年间

此前不久的1576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提香

(约1477-1576)

刚刚去世

次年

弗兰德斯绘画巨匠

鲁本斯(1577-1640)诞生

而其时在世的著名画家则有

丁托莱托(1518-1594)

委罗内塞(1528-1588)

和卡拉瓦乔(1571-1610)等人

由此可见

油画传入中国之日

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

一个重要时期

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高度发展和欧洲油画进入成熟之时

1582年

随著名学者利玛窦一起来到澳门的

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兼画家乔万尼·尼古劳

( Giovanni Nicolao,l624-1660)

不仅带来宗教油画作品

还为当地

修建的圣保罗教堂绘制了

油画《救世主》

《织田信长肖像》

乔万尼·尼古劳绘制的素描 1583年

这可能是西方人在中国境内

绘制的第一幅油画

他还在澳门的神学院里

设立绘画课程培养学生

应是历史上最早在

中国传播欧洲油画技法的西方画家

尼古劳随后去了日本

并在那里继续传教和传授欧洲油画

其中国弟子游文辉

在1610年为利玛窦所画的肖像

如今仍保存在罗马

基督教总会

《利玛窦肖像》作者: 游文辉 1610年

该画是现存世

有据可查最早的中国人所画的油画

而现藏于澳门天主教艺木博物馆的

《圣弥额尔大天神像》

传为其另一弟子倪雅谷所作

时间约为17世纪初

为目前保存在中国境内的最早的

中国油画作品之一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

文化和宗教等诸多因素限制

当时的西画东渐趋势

只是刚刚萌芽

未成规模

影响并不深远

欧洲的油画材料与技术

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几个

主要途径和时期

第 一

18世纪时欧洲传教士

将西方宗教油画带入北京

并在担任清宫廷画家时

向其中国助手传授

油画材料的制作和绘画技法

其中代表人物为郎世宁和王致诚等人

《孝贤纯皇后》郎世宁

传教士们虽然将西方绘画带入了中国

但在这方面却远没有

他们传播西方宗教那样有成就

与其说油画进入

中国后变得“中国化”了

不如说是被根深蒂固的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所扭曲

结果是出现了一批亦中亦西

非驴非马的作品

《乾隆肖像》郎世宁

由于明显的笔触和强烈明暗对比

很难被接受

传教士们只好将明暗限制到最低限度

改侧面光线为正面平光

颜色也画得透明平薄

以适应用线造型和

随类赋彩的东方形式

有学者称之为“油画水彩化”现象

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和

欧洲早期坦培拉技法不谋而合

《采灵芝》郎世宁

促进了东方造形方法

色彩观念和西方材料技法的混合与交融

第 二

《乔治·钱纳利自画像》1840年

18世纪中叶以后

以香港、澳门和广州等

南方沿海地区为主

在生产外销油画过程中

使用进口洋画材料

并由来华的欧洲画家

传授制作方法

以便中国的工匠和学徒临摹制作

供出口的宗教画和风俗画

当时在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

外国画家是英国人乔治·钱纳利

《乔治·钱纳利自画像》1840年 局部

但根据现存作品来看

除去他的弟子关乔昌和

关作霖等少数人以外

一般外销画画匠和

其他当时刚刚开始学习

和使用所谓“海西法”的中国人

对西方绘画观念和材料技法

总体上处于蒙昧状态

由于缺少系统的明暗

透视和解剖结构等训练

所以画面的造型、空间和

色彩关系显得呆板生硬

有形无神

使得外销油画

总体上只能停留在“行画”的层次上

《托马斯·理查森·科利奇医生》乔治·钱纳利

《伍秉鉴肖像》乔治·钱纳利

清朝时期的世界首富

第 三

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画室

19世纪后半叶

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画馆

开始科学地、系统化地传习西方绘画

由从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中的画家

编写教材并任教

培养制作宗教绘画、雕刻工艺品的学徒

生产包括油画在内的宗教艺术品

来满足当时传教之需

《徐利谈道图》 李慕白 木板油画 260x223cm

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如

任伯年、徐咏清、周湘

丁悚、杭稚英、张聿光和

张充仁等少年时期

都曾在土山湾孤儿院画馆

接受过绘画启蒙教育

但是土山湾孤儿院画馆

并未能直接培养出重要的油画家

其影响主要涉及

中国早期的水彩画和年画

不过出自土山湾孤儿院画馆的

一些学生后来曾间接地影响过

《布列塔尼女孩画像》

帕斯卡·达仰·布弗莱

曾是徐悲鸿在法国时候的老师

徐悲鸿和刘海粟等人

遗憾的是

土山湾留存的油画在

“文革”十年动乱中

几乎被损毁殆尽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油画材料技法在中国的传播

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阶段

《古斯塔夫·考托瓦在他的工作室里》

帕斯卡·达仰·布弗莱

这一阶段前期

在中国传授油画材料与技法的

是少数在华的欧洲画家和日本画家

后期主要是留学归来的中国画家

20世纪20-30年代

是中国人出国学习油画的

第一个高峰期

据统计

这一时期赴国外留学

学习美术的中国学生

有二百多人

《18世纪的宫女浴场》1888年

弗朗索瓦·弗拉蒙

当时对留学归来的画家有

“欧洲派”和“日本派”

以及“写实派”“新画派”

或“现代派”的说法

但其源头几乎都可以追溯到

19世纪的法国学院派和印象派

甚至连后来在中国盛行的苏派也不例外

如徐悲鸿曾先后师从

当时法国学院派画家

弗拉孟、高尔蒙和贝纳尔等

而柯罗的学生

历史画家达仰

《 弗朗索瓦·弗拉蒙和保罗·赫卢》

约翰·辛格·萨金特 1882-85年

更是成为他艺术上和

精神上的导师

使徐悲鸿后来成为

坚定的写实画家

和中国写实油画体系的奠基者

《谋杀塞拉格里奥》卡尔蒙

《期待》卡尔蒙

《哈里托年科姐妹画像》

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 1903年

当时曾随法国学院派历史画家

保尔·劳伦斯之子比埃尔·劳伦斯

学画的有颜文樑

常书鸿和吕斯百等

《Cadaver Tria》比埃尔·劳伦斯

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

院长巴思天工作室学习的有

吴作人、张充仁和沙耆等

这些法国和比利时老师正是

19世纪法国极其重要的学院派画家

杰罗姆和卡巴奈尔等人的学生

他们都是典型的

欧洲古典油画技法的代表

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话

《泰奥多甲板》 Raphael Collin 科林

可以由卡巴奈尔这一代人

再上溯到更早几代的

18世纪法国学院派大师

如皮科特、大卫和维恩等

直至影响法国油画的重要源头

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

林风眠作品

其他一些重要的油画家如

林风眠和刘海粟等

主要是受同期欧洲

现代画风的影响

他们留学的年代正是

以法国为中心的各种现代流派

方兴未艾之际

还有一些人去欧洲以前

《曼陀林》黑田清辉

就间接地接受过印象派以后

诸流派的观念

在留日学生中

从最早东渡的李叔同到后来的

陈抱一、关良、倪贻德、王式廓

和卫天霖等人

《湖边》黑田清辉 1897年

先后出自日本油画家

黑田清辉和藤岛武二

两位画家的工作室

黑田清辉和藤岛武二两位画家

早年都求学于巴黎美院

但又受印象派影响很深

并最早将印象派绘画介绍到日本

《東海旭光》藤岛武二1937年65.2 cm × 90.9 cm

由此可见

近代中国油画技法的直接来源

主要是19世纪后期的法国绘画

上述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后

纷纷创办院校

从事教学并组织社团积极进行创作

传播各自的艺术观念和技法

这些画家后来

逐渐形成了中国油画的两大流派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写实油画派

《田横五百勇士》徐悲鸿

这既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

也和徐悲鸿等人不遗余力的

积极倡导有关

作为引进的外来画种

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上

有着较大差异

而缺乏

运用的绘画材料与工具

使得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受到限制

《徐悲鸿自画像》

18世纪油画传入中国时

颜料和工具等材料

皆由传教士不远万里带来

当时即便是清宫内廷也视

油画材料和工具为珍物

19世纪末经济商贸和文化

在沿海一些开埠地区逐渐发展

上海出现了以外侨和职员

为对象的出售舶来西画材料的洋行

温莎·牛顿油画颜色

已有温莎·牛顿( Wc Newton)

和拉法明( Lafrance)

等英法品牌的油画颜料出售

据史料记载

当时欧洲、俄国和日本

都有以侨民身份生活于上海的画家

他们无形中成为油画材科与技法的传播者

但是那时的进口油画材料物稀价贵

只有这些外籍画家用得起

颜文樑作品

随着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

西方近代教育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自习和探索油画的青年渐增

清末民初

尚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

青年画家颜文樑和刘海粟等人

在尚不清楚油画为何物的情况下

分别有过自制油画颜料的经历

颜文樑先生曾在水彩画上

涂上胶水、蛋白

又先后以熟菜油和蓖麻子油

调和色粉,再添磁漆熟桐油等

尝试制作油画料

但屡试腰败

最后颜先生以鱼油加松香水调色粉

方达到易溶速干之目的

试作成第一幅油画《石湖串月》

《石湖串月》颜文樑

而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画馆中

练习油画的学徒所用材料大多

也是在西方画家带领下自制而成的

只有在为教堂创作重要作品时

才用上从欧洲带来的颜料

在民间

少数爱好西方绘画的

青年则不得不像颜、刘两位先生那样

用土法,自制油画颜料,但大多并不得法

这也是造成中国早期油画

“色彩暗淡、画底粗糙、难以保存”

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9年

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上

曾展出包括油画在内的

西洋画600多幅

可见油画已经占有一定地位

吴梦非的《西画概要》

当时还出版了一些西画技法书

其中也有介绍油画材料性能的

如吴梦非的《西画概要》

陈抱一的《油画法之基础》

周碧初的《西画概论》和

温肇桐的《色彩学研究》等

温肇桐的《色彩学研究》

其中以周碧初和温肇桐的著作

介绍的最为详细

标注了颜料成分和特性

还将互相调配后可能引起的色彩变化

做了叙述并整理成表

应该说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对

西画造型、色彩、透视和解剖等

学科知识的了解不够

作画方法也以简单的直接画法为主

《色彩琐谈》颜文樑

美术教育家吴梦非

在1926年时曾指出

四画流入中国数十年后

仍十分幼稚

上海坊间街

不伦不类

似是而非之西画触目皆是

《美术透视学》颜文樑

总之

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近代油画

一方面有了北平、上海和杭州

等地的艺术专科学校

开始了较为系统的西画教学

早期有了明显进步

另一方面

大部分人难以看到欧洲的优秀油画原作

连质量较好的印刷品也较为罕见

《伏尔加纤夫》老书的印刷

由于见识有限

故对油画材料与技法的认识

更谈不上深入和完整

1949年后

中国大陆社会的变化

促进了油画的积极影响其发展方向

20纪50年代后期

国内各大美院都纷纷成立了油画系

在体制和规模上都远胜以往

油画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的传播

由此进入第三个重要阶段

《伏尔加纤夫》131.5 × 281 cm 布面油画

学院教学逐渐规范化

但也是自那时起

中国油画的风格和技术

几乎一边倒地趋于苏俄化

以直接画法为主的俄罗斯学派

油画技术成为绝对的主流

而非现实主义的油画流派和风格

退居于边缘地位

有时甚至处于半地下状态

马克西莫夫作品

1955-1957年

苏联油画家

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

对中国油画技法后来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时条件下

对加强中国画家对油画的理解和把握

改变“土油画”的状况

起到了很大作用

新中国重要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

许多都出自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通过他们和后来归国的留苏生的传播

俄罗斯油画技法成为

吴冠中作品

20世纪50-70年代

中国油画的主流技术和标准样式

在苏派袖画几乎一统天下的同时

少数画家还是以各种方式进行探索

林风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和

中国绘画的尝试

刘海粟结合书法和

后印象派色彩的表现

卫天霖专注于研究印象派技法

吴冠中钟情于中国式的写意和

吴冠中作品

构图均取得不同的成就

为后来中国油画材料和技法语言的

探索打下了基础

即便是在学院体系中

罗马尼亚画家博巴

在浙江美术学院的讲学也给

一统天下的苏派油画教学增添了一点

不同的色彩

吴冠中作品

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中国鼓励文艺创作在坚持

现实主义前提下百花齐放

苏俄油画一派独大的格局

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董希文和倪贻德等人在实践和理论上

为油画民族化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得刚起步的

油画技法和风格的探索

被破全部终断

董希文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

油画作为宣传工具

在历次运动中配合阶级斗

争以及粉饰历史和现实方面

有着特别的功效

其地位一时空前

反而出现了畸形的繁荣

成为中国油画史上的独特现象

“文革”时期

各美术学院的

正常油画教学被终止

董希文作品

那些留过学

出过洋的画家几乎全部被

剥夺教学和创作的权利

甚至受到迫害

美院的学生和大量工农兵

业余作者只能依照当时的

审美标准在实践中摸索着学习油画

“文革”中最为典型的油画

《毛主席去安源》被奉为样板

大家争相模仿

刘春华作品

在某种意义上

这些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绘画和

宫廷油画混合物的“文革”油画

也是继清代以后

西方油画技术再次在

中国遭到扭曲

等到十年动乱结束

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油画

从大红大紫到红颜褪却

光亮不再,“高、大、全的革命样板

变为“假、大,空”的反面教材

沦为历史的笑柄

《攻占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

陈逸飞 魏景山 460×348厘米 1977年

在“文革”前毕业或进入美院的

一些杰出的青年画家

即便在运动中也未放弃

对油画的学习和追求

并且由于时代需要

反而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俄罗斯学派的

油画技法和英雄主义主题结合

北京、广东、辽宁和军队美术系统

都出现过一批优秀青年画家和

有影响的作品

最成功的便是陈逸飞和魏景山

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创作的历史画

《蒋家王朝的覆灭》

《攻占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局部

然而

由于长期的对外隔绝

当时许多青年人对俄罗斯和

苏联油画之外和印象派艺术

以前的欧洲油画传统

了解极为有限

一直在一种半封闭的状态中求索

油画材料和表现技法单一

“文革”结束后

经历了混乱和停滞的中国油画

也很快得到拨乱反正

自然地向苏派油画复归

随着国门打开

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冲击下

萨金特作品 局部

1984年、1985年间的美术新潮

运动快速地将

近一个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

演绎了一遍

伴随着若干重要的国外来华作品的展览

一些西方油画原作

呈现在人们眼前

同时

一批批中青年油画家

出国考察和留学

亲眼见到了大量西方油画名作

但是他们在面对原作进行临摹时

又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布格罗作品局部

因为以他们熟悉的苏派油画技法

和材料难以画出欧洲古典油画原作的

效果和精神

后来才弄明白

欧洲古典画法与俄罗斯近代油画

分属间接技法和直接技法两种不同体系

沃特豪斯作品《奥菲利亚》局部

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中央美术学院潘世勋教授和庞嶹教授

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进修回国后

进行了一系列的材料技法

理论研究和教学

并著书立说

介绍欧洲油画材料与技法体系

又推荐巴黎美院教授宾卡斯和

法国画家伊维尔先后数次来华

举办有关油画材料与技法的讲习班

参加学习的画家纷纷从中受益

有关间接技法与材料的制作方法等

使得当时开始流行的古典油画风

有了切实的技术支持

《主教的头部》

1994年

中央美院油画系筹建成立了

材料技法工作室

开展相关研究与教学

同年

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的

杰米·莫根教授等人

来淅江美术学院讲学

随同前来的绘画材料经销商

搞了一个小型的绘画材料展示会

所展出的油画颜料和媒介剂种类之多

为国内前所未见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

同期

各种国外著名品牌的油画材料

先后进入中国大陆

经过这一系列具有补课性质的

再启蒙活动以后

中国油画在材料与技法的领域

进入了一个探索绘画材料语言

与多元化表现的新阶段

卡拉瓦乔《酒神》

纵观西方早期绘画

及欧洲20世纪初近代油画的发展

油画材科和技法由单一

的纵向发展到多元的横向衍传

由水性材料到乳剂材料

又由树脂一油性乳剂体系

到单纯的油性材料技法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作为一种物质基础的绘画材料

杨·凡·艾克作品《玛格丽特肖像》局部

其性质和构成

始终与表现语言相关

而作为在造型和色彩以外的

第三种重要的形式语言

绘画材料及其技法又一定是

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

伦勃朗《自画像》局部

和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适应的

尽管随着时代进步

越来越多的绘画材料种类

和非传统绘画材料被应用在绘画中

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国内

无论专业的架上绘画创作领域

还是作为大众陶冶艺术情操的途径

油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凡·戴克作品 局部

其材料技法体系自身也在继续发展之中

如何一方面认真研究和学习

西方传统油画在材料和技法语言方面的精髓

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现代绘画

在材料语言形式方面的长处

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绘画材料

乃至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语言

探索具有现代精神和个性特点的

油画材料与技法风格

仍是中国油画家所面临的重更课题

《惊喜》克劳德·玛丽·杜布夫

本文转载自油画艺术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