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装史考研笔记总结:(中世纪)哥特式时期服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洲中世纪宫廷生活 西方服装史考研笔记总结:(中世纪)哥特式时期服饰

西方服装史考研笔记总结:(中世纪)哥特式时期服饰

2024-07-10 2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哥特式时期(13-15世纪) 第二个国际性大都市

背景

欧洲中世纪在12-15世纪,渐渐恢复了元气,经济复苏、新城市出现、商业活跃,经济生活令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和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时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哥特式”,所谓哥特式,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哥特式艺术是以建筑为主的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垂直线和锐角的强调是其特征,其一大特色是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反映了基督教盛行时代的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风貌。12、13世纪,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并且成立了各种行会。应社会需求,工种被细分化。纺织技术和染色技术的发展,使当时的衣料大为改观。这一时期的服装更加豪华多彩,新兴贵族的宫廷生活产生和形成的服装潮流表现出哥特式时代独特的服装文化特征。

服装总特征

哥特式时期服饰沿袭了早期的双层穿着方式,男女性别区分仍不明显,以宽敞的筒形为主。到了13世纪,收腰身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使包裹人体的衣服由过去的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14世纪中叶,更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男子服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合,造型上重下轻富有机能性,女子上半身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拖裾,上轻下重,更富装饰性。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也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此后一直到20世纪,男女服分别在各自的定型中应时代潮流进行反复变化。

衣服构成上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13世纪,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这时新的裁剪方法是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形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形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棱形空间,即现在衣服上的“省”。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从古代平面的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型。自此,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也在构成形成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衣服构成上是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省”这种技巧的出现和利用发挥了关键作用。省改变了只从两侧收腰时出现的不大合体的难看的横褶,毫不勉强地把躯干部分的自然形表现出来,优美的人体(特别是女样体)曲线美由此诞生。另一方面,下半身裙子的量因从四个方向加进许多三角形布而大大增加,形成许多纵向的长褶,强调了垂直线的感觉,与哥特式建筑那向上升腾的垂直线之特征一脉相承。

13世纪的男女服装

1°13世纪的服装总的特点是尽可能地把肌肤包藏起来。

2°罗马式时代的布里奥逐渐被新式的外衣“科特”取代。内衣也改称“修米兹”。下半身的内衣仍为男子穿布莱,女子穿肖斯。科特仍是一种男女同形的筒形衣服。女服收腰,强调曲线美,袖子是宽松的多耳曼式连袖。男子的科特原是日耳曼人穿的丘尼克,13世纪变长,一般为素色毛织物。在正式场合或外出时,人们在科特外罩一件“修尔科”的贯头式筒形外衣。

3°修尔科是一种装饰性的外衣,用料比较华丽,法国贵族们特别喜用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卢卡进口的织锦缎,女服上还常用毛皮做边饰。修尔科的袖子长短,宽窄变化很多,也有无袖的。男子修尔科的袖子常在腋下开口,胳膊可从这口伸出来,让袖子垂挂在肩上。女子修尔科常系一条腰带,常把修尔科前摆提起来一些夹在腰带里,以此来露出里面的科特。

男子修尔科

无袖的修尔科特外袍

4°还有一种叫做希克拉斯的无袖宽松筒形外套,造型多种多样,共同特征是前后衣片完全一样。两侧一直到臀部位置都不缝合,最简单的希克拉斯呈梯形。希克拉斯分常用和礼用两种,礼用的衣长相当长,拖地,死摆边上常饰有流苏。盛装时,也披曼特。

14世纪男女服

1°14世纪的服装朝着大胆地裸露肉体方向发展。领口开的很大,袒露肩和胸。人性复归的潮流已见端倪。

2°科塔尔迪,女子的是从腰到臀即整个胴体非常合体,在前中央或腋下用扣子固定或用绳系合。形成显露体形曲线的优美外形轮廓,领口大的袒露双肩,臂围往下的裙子上插入很多三角形布,加大裙量;袖子为紧身半袖,袖肘处垂饰着一条很长的别色布“蒂佩特。男子的科塔尔迪是一种紧身合体的丘尼克型衣服,衣长在臀围线上下,一般为前开型,在前襟用扣子或绳子系合,袖口开得很大,最大可以及地。

科塔尔迪

3°萨科特,是一种罩在科塔尔迪外面的无袖长袍,很像13世纪的希克拉斯,但比希克拉斯更讲究、更精美。其特点是袖窿开得很深,且前片比后片向里挖得更多。其面料常用鲜明的单色,里子用色、用料都与面料不同,穿着时要考虑科塔尔迪与萨科特的色彩调和关系。萨科特是这一时期追求服装综合美的典范。

4°男装二部式的确立

14世纪中叶,男服中出现了来自军服的上衣——普尔波万与肖斯组合的二部式形式。这种富有机能性的上重下轻形二部式取代了传统的一体式筒形样式,使男服与女服在穿着形式上分离,衣服的性别区分随之在造型上明确下来。

14世纪中叶,衣长变短到腰或臀,在一般男子中普及,很紧身,前面用扣子固定,胸部用羊毛或麻屑填充,使之臌起来。腰部收细,袖子为紧身长袖,从肘到袖口用一排扣子固定。一般无领,后来出现立领。绗缝是普尔波万的一大特点。以扣子固定是其另一大特点,很富机能性。普尔波万的用料也很豪华,有天鹅绒、织锦、丝绸和高档的毛织物等。自14世纪中叶起,一直到17世纪中叶的路易十四时代,普尔波万作为男子的主要上衣延续了整整三个世纪之久。与普尔波万组合穿用的下半身衣服肖斯,在中世纪初期是男女皆用的袜子,这时随着男子上衣的缩短向上伸长到腰部,依然左右分开,无裆,各自用绳子与普尔波万的下摆或内衣的下摆连接。过去男子穿的裤子布莱随之变成短内裤,穿在肖斯外面。肖斯的用料有丝绸、薄毛织物、细棉布等常左右不同色。

普尔波万

5°家徽图案的流行

14世纪,尊崇身份和门第的风习盛行,人们把自己家族的家徽图案装饰在衣服上。西方的家徽纹章,最早出现在13世纪十字军的军装、军旗上,后来,这种家徽图案就成了显示自己身份和所属家族的标志。纹样题材以动、植物为主。

6°中世纪的斗篷和毛皮文化

中世纪的贵族有披斗篷“曼特”的习惯,这种斗蓬往往用毛皮制作,不仅是为了御寒,还因为高价的毛皮是身份的象征。贵族们不仅在室外披斗蓬,在室内也披。到13世纪初,斗蓬仅用于仪式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

15世纪的男女装

1°14世纪末到15世纪中叶,吾普朗多流行,这是一种装饰性外衣,是哥特式后期服装样式的代表,造形特点是肩部较为合体,从肩部起向下衣身非常宽松肥大。初期的吾普朗多有很高的立领,后来出现了无领和翻领。袖子很大,袖口呈扇形。用料有花缎、天鹅绒、织锦及方格毛花呢等。到15世纪后半叶,吾普朗多一词被嘎翁和罗布等词取代。

2°男子的吾普朗多是一种宽松的大袍,衣长及膝,套头穿或前开,系腰带,用一排扣子固定,也有贯头式的,有立小领。下边与肖斯组合,是哥特式时期典型的男装服饰。其特色的地方是下摆、袖口和衣身开衩的地方有锯齿形的边饰,像花瓣状,被称为达更。

吾普朗多

3°女子的吾普朗多是套头式的宽松大袍,高腰节,肩部合体,胸和下摆宽松肥大,袖面宽大可达地面,且有异色的刺绣花边或镶毛皮装饰,花样繁多,配以白貂皮领子。它的色彩艳丽,一般用锦缎制成,而且配色大胆,头戴汉宁帽。

吾普朗多

服装色彩的象征意义

由于毛织业和意大利的丝织业的发展,使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可以享用多彩的织物,这也使色名空前丰富。中世纪的欧洲人热衷于色彩的象征作用,拼命追求服装的社会性符号功能,其中绿色、蓝色和红色的象征性尤其突出。五月节的绿色服装也具有青春和男女恋爱的含义,暗示着结婚和生育。绿色还象征着年幼、年轻、活力和希望。蓝色的毛织物常用于农民的衣服,成了愚蠢,低劣的象征。红色象征着权力和权威。黑色意味清贫和谦让。丧服的色彩系用黑色,黑色表示悲哀和痛苦的感情,中世纪末期流行的黑色也可能表现了当时人们无限的忧愁感。

手套在中世纪具有力量初权利的象征作用。尖头鞋波那,圆锥状的夹顶帽子汉宁,帽子夏普仑,头饰艾斯科思。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拜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