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悬架减振器缓冲块结构优化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橡胶缓冲块怎么安装视频教学 汽车悬架减振器缓冲块结构优化方法

汽车悬架减振器缓冲块结构优化方法

2024-07-05 02: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悬架缓冲块位于汽车悬架系统中,与螺旋弹簧并联形成非线性的弹性元件,其力学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平顺性和操稳性[1]。合理地设计缓冲块结构能够有效地提升汽车行驶的舒适性。

Dickson等[2]对缓冲块工作阶段橡胶的挤压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缓冲块形状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Schudt等[3]以缓冲块的吸能特性为提升目标,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的缓冲块来改善其性能,但是这一改进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和时间,报道中没有提出优化缓冲块结构的方法。Sidhu等[4]研究了缓冲块在不同压缩条件下的疲劳特性,但并没有对缓冲块的结构进行优化。Caliskan等[5]、黄敏等[6]和Geisler等[7]计算了缓冲块的力-位移性能,研究了不同材料的本构模型对计算的影响,但没有对缓冲块的性能做出优化。黄舟等[8]对由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和发泡橡胶等典型工程橡胶制造的缓冲块进行了研究,探究了不同橡胶材料的压缩变形行为,使用缓冲吸能水平、缓冲系数和吸能效率来评价缓冲块的吸能特性,但仅考虑了材料的影响,并没有从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具有局限性。张志飞等[9]以缓冲块的刚度曲线为目标,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汽车前保险杠缓冲块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综上所述,部分文章虽然分析了缓冲块的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并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结构改进策略,但并未提出一种系统的优化方法来对缓冲块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笔者以悬架设计要求为基础,得出缓冲块性能的评价指标,使用结构优化方法对缓冲块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缓冲块的截面形状参数为设计变量,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出不同结构缓冲块的性能参数,通过响应面法建立设计变量和性能参数的近似数学模型,以性能参数最优为目标,最后使用遗传算法解出最优的结构参数组合。所提出的方法对缓冲块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1 缓冲块性能评价指标

根据悬架设计的要求,悬架的力-位移曲线应为非线性弹性特性曲线,如图 1所示。曲线中,D点处的刚度较小,并且其附近的刚度变化也较小,以使汽车在良好道路行驶时具有较好的行驶平顺性。而当悬架变形比较大时,刚度急剧增大,这样悬架系统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螺旋弹簧和缓冲块并联,其中螺旋弹簧的刚度为线性,缓冲块的刚度曲线为非线性,如图 2所示。

图 1(Fig. 1) 图 1 悬架弹性特性曲线 Fig. 1 Suspension elasticity curve 图 2(Fig. 2) 图 2 缓冲块刚度曲线 Fig. 2 Stiffness curve of jounce bumper

从缓冲块刚度曲线可以看出,主要的特性分为两个部分:①接触时低刚度——接触特性;②极限压缩后高刚度——吸能特性。本研究中使用这2个特性作为缓冲块性能的评价指标。

为了便于直观地衡量接触特性,定义悬架极限压缩量达到50%时的力值大小作为评价接触特性的指标,力值越小,接触特性越好。

吸能特性可由压缩力压缩量曲线下所包含的面积计算得出,即:

$ W = \int_0^{{x_{{\rm{max}}}}} {F{\rm{d}}x} 。$ (1)

式中:F为极限力值;W为吸收的能量;x为压缩量;xmax为极限压缩量。

在已报道的文献中还提出了其他几种评价吸能特性的指标[10],如缓冲系数C和吸能效率E。

缓冲系数C定义为给定的峰值力Fpeak与在此峰值力下缓冲块可以吸收的能量W的比值,即:

$ C = \frac{{{F_{{\rm{peak}}}}}}{W} = \frac{{{F_{{\rm{peak}}}}}}{{\int_0^{{x_{{\rm{max}}}}} {F{\rm{d}}x} }}。$ (2)

缓冲材料的吸能效率E为缓冲结构所吸收的能量W与对应力值Fpeak之比,即:

$ C = \frac{W}{{{F_{{\rm{peak}}}}}} = \frac{{\int_0^{{x_{{\rm{max}}}}} {F{\rm{d}}x} }}{{{F_{{\rm{peak}}}}}}。$ (3)

这3个指标W、C和E都能反映出不同结构缓冲块的吸能特性。取其中E作为吸能特性的指标,E越大,吸能特性越好。

2 缓冲块性能计算与试验 2.1 缓冲块性能计算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由于缓冲块的模型是轴对称模型[11],采用2D轴对称模型进行计算。一悬架减振器缓冲块几何模型和有限元装配模型如图 3所示。网格单元选择CAX4R,即轴对称线性缩减积分单元。线性缩减积分单元在数值上存在沙漏问题,需要验证求解过程中系统伪应变能(ALLAE)与系统弹性应变能(ALLSE)的比值是否在5%以内[12]。网格划分采用1 mm×1 mm四边形网格,共737个单元。相比于缓冲块的大变形,上杯罩、防尘罩、压头、活塞杆的变形可以忽略不计,故将其视为刚体。定义上杯罩、防尘罩、压头和活塞杆与缓冲块的接触均为面面接触,选择刚体为主面,缓冲块为从面,并选择有限滑移,刚体与缓冲块的摩擦系数设为0.2。随着压缩进行,缓冲块产生自接触,因此需要定义缓冲块的自接触,设置自接触摩擦系数为0.2。

图 3(Fig. 3) 1..上杯罩; 2.防尘罩; 3.压头; 4.缓冲块; 5.活塞杆 图 3 缓冲块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装配模型 Fig. 3 Geometric model of jounce bumper and assembly model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缓冲块常用的材料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属于超弹性材料,假设其不可压缩,采用Mooney-Rivilin超弹性本构模型,通过单轴拉伸和压缩试验,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其模型材料常数[13-14],如表 1所示。

表 1(Table 1) 表 1 Mooney-Rivilin模型材料常数 Table 1 Mooney-Rivilin material constants 材料常数 C10 C01 D0 数值 0.538 0.135 0.000 表 1 Mooney-Rivilin模型材料常数 Table 1 Mooney-Rivilin material constants 2.2 缓冲块性能的测试方法

如图 4所示为缓冲块刚度性能测试工装示意图。金属压头按照减振器导向座上端面的尺寸设计,金属底座按照上杯罩进行设计,其外轮廓尺寸相同。测试时,固定金属底座,将缓冲块样件装配在金属底座的导向杆上,金属压头装配在金属连接板上,金属连接板固定在机台上端,机台上端施加向下的位移载荷对缓冲块进行挤压。设备的力传感器安装在机台上端,记录压缩过程中压缩力和压缩量的数据。

图 4(Fig. 4) 1.金属连接板; 2.金属压头; 3.缓冲块样件; 4.金属底座 图 4 测试缓冲块刚度性能的工装示意图 Fig. 4 Tooling diagram for testing the stiffness performance of the jounce bumper 2.3 有限元和试验结果对比

由于选择的线性缩减积分单元在数值上存在沙漏问题,提取计算过程中系统伪应变能(ALLAE)与系统弹性应变能(ALLSE)的值,绘制ALLAE与ALLSE的比值曲线,结果如图 5所示。从图 5可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ALLAE与ALLSE的比值始终低于5%,表明求解过程中沙漏问题并不严重。

图 5(Fig. 5) 图 5 伪应变能与弹性应变能的比值 Fig. 5 Ratio of ALLAE to ALLSE

有限元法计算的结果和试验结果见图 6。从图中可以看出,计算和试验结果吻合,说明有限元模型是正确的。

图 6(Fig. 6) 图 6 缓冲块刚度曲线的计算值与试验值 Fig. 6 Calculated and test results of stiffness 3 缓冲块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正交试验法[15]。通过缓冲块外形结构参数的不同组合计算出不同的性能指标,借助正交试验法来筛选出权重最高的结构参数。

本研究的对象是某轻型轿车前悬架缓冲块。根据主机厂要求,缓冲块所受极限力值为5 400 N,缓冲块高度为49.4 mm。根据Schudt等[3]的报道,高度在40~60 mm的缓冲块外部宜采用一个凹槽的设计,如图 7所示。取其中5个尺寸作为正交设计的变量,各尺寸的变化范围如表 2所示。

图 7(Fig. 7) 图 7 缓冲块结构参数示意图 Fig. 7 Structural parameter diagram of the jounce bumper 表 2(Table 2) 表 2 缓冲块的尺寸及其变化范围 Table 2 The sizes of the jounce bumper and their variation ranges 尺寸编号 定义 变化范围/mm a 凹槽1半径 12.0~14.0 b 缓冲块内径 13.5~15.0 c 凹槽2半径 10.5~12.0 d 凹槽3半径 16.5~18.5 e 缓冲块外径 27.5~29.0 表 2 缓冲块的尺寸及其变化范围 Table 2 The sizes of the jounce bumper and their variation ranges

利用L16(45)正交表安排正交试验[15],各因素的水平如表 3所示。

表 3(Table 3) 表 3 各因素的水平列表 Table 3 Values of the factors 水平数 a/mm b/mm c/mm d/mm e/mm 1 12.00 13.50 10.50 16.50 27.50 2 12.50 13.88 10.88 17.00 27.88 3 13.00 14.25 11.25 17.50 28.25 4 14.00 15.00 12.00 18.50 29.00 表 3 各因素的水平列表 Table 3 Values of the factors

表 4为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配及结果。试验结果统计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直观分析法(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由于考虑的因素数较少,所以选用直观分析法对正交表计算结果进行分析[15]。

表 4(Table 4) 表 4 结构参数正交试验分配及有限元计算结果 Table 4 Value assignment of structural parameter orthogonal test and results by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试验编号 缓冲块尺寸参数 吸能特性 接触特性 a/mm b/mm c/mm d/mm e/mm E/(mJ·N-1) F/N 1 12.00 9.88 14.88 17.00 27.88 5.22 795.68 2 14.00 9.50 15.25 17.00 29.00 5.16 715.18 3 12.50 9.88 15.25 18.50 27.50 5.64 1 091.62 4 13.00 10.25 16.00 17.00 27.50 5.17 565.04 5 12.50 9.50 16.00 17.50 27.88 5.07 688.15 6 12.00 9.50 14.50 16.50 27.50 5.68 788.08 7 13.00 11.00 15.25 16.50 27.88 5.06 591.70 8 14.00 10.25 14.50 18.50 27.88 6.23 1 194.79 9 13.00 9.88 14.50 17.50 29.00 5.42 1 072.10 10 12.50 11.00 14.50 17.00 28.25 5.41 850.25 11 14.00 9.88 16.00 16.50 28.25 4.96 466.14 12 12.00 10.25 15.25 17.50 28.25 5.21 851.67 13 12.50 10.25 14.88 16.50 29.00 5.26 685.92 14 13.00 9.50 14.79 18.50 28.25 5.56 1 239.06 15 14.00 11.00 14.79 17.50 27.50 5.90 808.22 16 12.00 11.00 16.00 18.50 29.00 4.96 942.34 表 4 结构参数正交试验分配及有限元计算结果 Table 4 Value assignment of structural parameter orthogonal test and results by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依据表 4有限元计算的性能指标计算值,计算得到吸能效率E和力值F的直观分析表,如表 5、表 6所示,分析得到评价指标吸能特性E和力值F对各结构参数的极差如图 8所示。

表 5(Table 5) 表 5 吸能效率直观分析表 Table 5 Intuitive analysis table of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mJ·N-1) 性能指标计算值 a b c d e K1j 21.07 22.75 20.96 22.40 21.47 K2j 21.38 21.94 20.97 21.58 21.24 K3j 21.21 21.07 21.60 21.15 21.87 K4j 22.26 20.17 22.40 20.80 21.33 ω1j 5.27 5.69 5.20 5.60 5.37 ω2j 5.35 5.49 5.24 5.39 5.31 ω3j 5.30 5.27 5.40 5.29 5.47 ω4j 5.57 5.04 5.60 5.20 5.33 Rj 0.30 0.65 0.36 0.40 0.06 表 5 吸能效率直观分析表 Table 5 Intuitive analysis table of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表 6(Table 6) 表 6 压缩力值直观分析表 Table 6 Intuitive analysis table of compressive force value   N 性能指标计算值 a b c d e K1j 3 377.76 3 905.25 2 531.84 3 252.96 3 430.47 K2j 3 315.94 3 528.87 2 926.15 3 270.32 3 425.57 K3j 3 467.93 3 250.18 3 420.17 3 407.12 3 297.42 K4j 3 184.34 2 661.66 4 467.81 3 415.57 3 192.52 ω1j 844.44 976.31 632.96 813.24 857.62 ω2j 828.99 882.22 731.54 817.58 856.39 ω3j 866.98 812.54 855.04 851.78 824.35 ω4j 796.09 665.42 1 116.95 853.89 798.13 Rj 70.90 310.92 484.99 40.65 59.49 表 6 压缩力值直观分析表 Table 6 Intuitive analysis table of compressive force value   图 8(Fig. 8) 图 8 吸能特性与力值的极差分析结果 Fig. 8 Extreme results of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ce values

在表 5~6中,Kij表示第$j\left( {j = {\rm{ }}a, b, c, d, e} \right) $列因素第$ i\left( {i = 1, 2, 3, 4} \right)$水平的性能指标计算值之和;ωij表示第$j\left( {j = a, b, c, d, e} \right) $列因素第$ i\left( {i = 1, 2, 3, 4} \right)$水平的效应,即性能指标计算值之和的平均值;极差Rj为ωij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Rj值越大,表明该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越大。

从极差图中可以看出,各因素对缓冲块性能影响大小的顺序是:尺寸c>尺寸d>尺寸e>尺寸a>尺寸b。选取影响力最高的3个结构参数,即尺寸c、尺寸d和尺寸e,进行下一步的响应面模型[16]建立。

4 缓冲块性能优化方法 4.1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为更好地建立响应面模型,采用Box-Behnken设计[17]对筛选出的结构参数重新进行分配试验。表 7所示为分配方案及计算结果。

表 7(Table 7) 表 7 结构参数Box-Behnken试验分配及结果 Table 7 Value assignment of Box-Behnken test for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calculated results of E and F 试验编号 缓冲块尺寸参数 吸能特性 接触特性 c/mm d/mm e/mm E/(mJ·N-1) F/N 0 10.50 17.50 27.50 5.95 909.80 1 14.50 18.50 28.25 6.27 1 154.83 2 16.00 17.50 27.50 5.36 595.81 3 15.25 18.50 27.50 6.16 975.16 4 16.00 17.50 29.00 5.17 613.07 5 15.25 17.50 28.25 5.45 742.14 6 16.00 18.50 28.25 5.63 842.12 7 16.00 16.50 28.25 4.97 448.30 8 15.25 16.50 27.50 5.35 570.85 9 15.25 18.50 29.00 5.85 1 098.41 10 14.50 17.50 27.50 5.75 842.46 11 14.50 16.50 28.25 5.30 649.36 12 15.25 16.50 29.00 5.15 571.59 13 14.50 17.50 29.00 5.78 932.36 表 7 结构参数Box-Behnken试验分配及结果 Table 7 Value assignment of Box-Behnken test for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calculated results of E and F

表中第0组为对照组,是初始设计结果。采用二阶多项式作为拟合响应面代理模型的函数形式,根据选择的3个主要结构参数,响应面代理模型可表示为:

$ E = {a_0} + {a_1}c + {a_2}d + {a_3}e + {a_4}cd + {a_5}ce + {a_6}de + {a_7}{c^2} + {a_8}{d^2} + {a_9}{e^2},$ (4) $ F = {b_0} + {b_1}c + {b_2}d + {b_3}e + {b_4}cd + {b_5}ce + {b_6}de + {b_7}{c^2} + {b_8}{d^2} + {b_9}{e^2}。$ (5)

通过Design-Expert软件拟合后的系数如表 8所示。

表 8(Table 8) 表 8 响应面代理模型估计系数 Table 8 Estimation coefficient of response surface proxy model 估计系数 拟合数值E/(mJ·N-1) 估计系数 拟合数值F/N a0 48.921 b0 27 185.507 a1 4.587 b1 2 103.422 a2 -0.607 b2 -1 925.233 a3 -5.131 b3 -1 898.071 a4 -0.102 b4 -37.221 a5 -0.096 b5 -32.287 a6 -0.036 b6 40.838 a7 -0.014 b7 -23.604 a8 0.102 b8 44.800 a9 0.126 b9 30.342 表 8 响应面代理模型估计系数 Table 8 Estimation coefficient of response surface proxy model

上述构建的响应面代理模型,吸能效率的相关系数r2值为0.990 7,力值的相关系数r2值为0.999 1,这表示由响应面模型预测的吸能效率和力值与计算值差别较小。

为了验证代理模型的准确度,在设计区间内随机选择了5个测试样本点,由ABAQUS有限元软件计算获得其性能指标(FEA),与响应面模型式(4)~(5)计算值对比,结果如表 9所示。

表 9(Table 9) 表 9 响应面模型测试样本点及相对误差 Table 9 Response surface model test sample points and relative errors 验证编号 缓冲块尺寸参数 性能指标有限元计算值 响应面模型预测 相对误差/% c/mm d/mm e/mm E/(mJ·N-1) F/N E/(mJ·N-1) F/N 吸能效率 力值 1 14.00 17.00 28.00 5.41 679.76 5.37 672.78 0.6 1.0 2 14.00 18.00 28.00 5.92 963.29 5.80 900.77 2.0 6.5 3 15.50 17.50 28.50 5.52 753.83 5.34 704.82 3.3 6.5 4 15.50 17.00 28.50 5.21 636.43 5.19 601.12 0.5 5.6 5 15.50 17.50 28.50 5.52 753.83 5.34 704.82 3.3 6.5 表 9 响应面模型测试样本点及相对误差 Table 9 Response surface model test sample points and relative errors

从表 9可以看出,响应面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预测精度较高,可以代替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计算。

4.2 单目标遗传算法优化方法

为了更好地评价缓冲块的总体性能,定义性能指标P如下:

$ P = \frac{{E - {E_0}}}{{{E_0}}} + \frac{{{F_0} - F}}{{{F_0}}}。$ (6)

式中:E0是对照组的吸能效率值,F0是对照组的压缩力值。P值表示相对于对照组,吸能效率的增加量与压缩力值的减少量的总和。P值最大,说明性能越好。

因此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的目标,即优化设计问题可以描述为:

$ \left\{ {\begin{array}{*{20}{c}} {\begin{array}{*{20}{c}} {{\rm{max}}\;\;P}\\ {{\rm{s}}{\rm{.t}}{\rm{. }}\;14.5 \le c \le 16,}\\ {6.5 \le d \le 18.5,} \end{array}}\\ {27.5 \le e \le 29。} \end{array}} \right. $ (7)

使用isight软件中单目标遗传算法[18]进行优化,得出一个最优组合参数,如表 10所示。

表 10(Table 10) 表 10 优化后的结构参数组合 Table 10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c/mm d/mm e/mm 16.00 16.50 28.42 表 10 优化后的结构参数组合 Table 10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将优化后的参数组合输入到ABAQUS软件中进行计算,得出刚度曲线和吸能特性曲线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见图 9。在恒定峰值力5 400 N压缩下,对照组吸能效率为5.95 mJ/N,力值为909.80 N;优化后的结构吸能效率为4.97 mJ/N,力值为466.88 N。优化后的缓冲块牺牲了14.3%的吸能特性,提升了47.9%的接触特性,综合作用使得缓冲块性能提升了34.6%。

图 9(Fig. 9) 图 9 结构优化前后对比 Fig. 9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5 小结

通过有限元仿真和试验,以及对缓冲块的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以天然橡胶作为缓冲块的材料时,其压缩力值随着压缩量增加而增加,当压缩量在总长度40%左右时压缩力值剧烈增加,力位移曲线呈非线性。

2) 改变缓冲块结构参数对其性能影响明显,凹槽的深度越浅,缓冲块的吸能特性越好,接触特性越差;外径越大,缓冲块吸能特性越好,接触特性越差。吸能特性和接触特性相互矛盾,取折中的参数组合效果最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