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国外的城中村改造,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横滨有哪些街道 那些国外的城中村改造,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那些国外的城中村改造,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2024-07-11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更存在严重消防隐患。

(4)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

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从外观和居住体验来看,一些城中村确实给人“脏乱差”的印象,在消除安全隐患、居住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郑州市最大城中村陈寨,曾有中原“小香港”之称。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正在强力推进有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这是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

按照这一规划,棚户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城市棚户区;二是国有工矿棚户区;三是国有林区棚户区;四是国有垦区危房区。在棚户区的四种类型中,城市棚户区是占比最高的类型,也就是主要指集中连片棚户区和城中村。

虽然城市棚户区与国外的低收入居民住区的成因、社区居民群体的社会属性以及改造主体有所不同,但是改造治理的内容与途径有些共同之处,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国外关于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案例经验,他们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

案例1:日本横滨寿町贫民区改造

日本几个主要的大城市都有被称作“Doya街”的贫民街区。“Doya”是日语“宿”(意旅馆)一词的发音Yado的倒读,指廉价的简易住所。“Doya”大量集中的地区,就是“Doya街”,既贫民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阪的釜崎、东京的山谷以及横滨的寿町。

改造前:严重缺乏活力,老龄化严重

横滨市的寿町紧邻横滨港和国际会展中心所在的21世纪未来港都,与繁华的横滨中华街仅一街之隔,在步行范围中有山下公园和红砖仓库等著名景区。

在面积仅为0.06平方千米的街区中,建有120个“简易住宅设施”,不足5平米的1居室日租费只需50元人民币。

居住在寿町的居民,80%为低保对象,半数以上为超过60岁的高龄者。失业者、婚姻破裂者、付不起房租而无家可归者、刑满释放后走投无路者……在这里,他们既不用出示身份证明、准备定金、押金,也无需保人,就可租到廉价的住处。住在简易旅馆的人多数从事日薪短工的。他们每天一大早起床,4、5点钟就出门去寻找当天的工作。

左图,在寿町参加由基督教志愿布教者主持的活动,便可获得免费餐。这在英国被称为“sing for your supper(用歌声换晚餐)”,在寿町则叫做“用阿门换拉面”(因为免费餐多提供面食)。

右图,排队领取救济餐的情形

改造方式:“横滨旅社村”+“寿町另类网络”=“旅馆”+“艺术”

由建筑师冈部友彦负责的的“横滨旅社村”(YOKOHAMA HOSTEL VILLAGE(YHV))项目,将寿町空置的简易住宅改造成为便于交流、价位低廉的旅社,成功吸引了背包客、参会大学生、艺术家、公务差旅者以及考生。观光旅游业的发展给寿町带来了新的人流,提高了街区活力,也给地区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YHV背包客栈给陈旧的街巷带来了生机

▲寿町旅馆

另一项改造工程由2008年支援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民间组织“寿町另类网络”(Kotobuki Alternative Network)推进。这一民间团体由公务员、艺术家、建筑师及社会学者组成,把寿町南云二号楼宇改造为艺术家可以居住创作的生活与文化设施,举办各类艺术沙龙,以此来鼓励艺术家融入街区生活。艺术家这一新群体的到来以及艺术节的举办有助于寿町打开对外封闭的大门,让人们体验过去难以接触的另类文化。

▲BankART Studio将弃置不用的码头和邮船仓库转变为大型艺术地标

总结:“修旧如旧”取代了“推倒重建”

寿町贫民窟治理的基本经验是:周边都市的国际化成为寿町变化的契机,而民间社团的成功介入使贫民住区向周边社会开放和融入,逐步改善和提升地区形象。横滨寿町作为新的观光旅游地区受到高度评价,成为日本贫民窟升级的成功案例。

案例2:英国谢菲尔德贫民窟治理

19世纪中叶,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谢菲尔德市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口。这些劳动力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地区,为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大批低质量、高密度的 “背靠背”(back to back)联排住宅被迅速建造起来。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这批工人住宅区建筑环境质量差,卫生等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加上人流混杂,迅速演变成贫民窟。

第一次解决方案:清拆+新建多层公寓

随着经济的发展,谢菲尔德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市中心土地的潜在商业价值,而该区域高密度居住和集中污染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公众健康”(Public Health)计划的实施,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轰轰烈烈的贫民窟清拆运动开始了,谢菲尔德Crofts片区在1809年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原址上新建的、供劳动阶层人民居住的多层公寓。

▲Park Hill,1961建造的谢菲尔德公寓

然而,新建的多层公寓虽然建造质量更好,却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拥护,因为人们还是更偏好于传统的、带花园的独栋住宅。由此可见,住宅的建设目的不仅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栖身之所,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当地居民喜爱并习惯的生活方式。

受住宅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谢菲尔德建起了“独栋花园式洋房”,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然而新建花园洋房的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且大部分劳动阶层家庭也无法负担起这样的花园洋房。由于对现状缺乏综合考量,这一政策并没能有效缓解谢菲尔德贫民窟清拆带来的问题。

第二次解决方案:向周边乡村转移+新建联排住宅

此后,谢菲尔德西北部的乡村地区在公共交通体系的迅速发展之下,中产阶级迁往谢菲尔德西部的同时,劳动阶层家庭也开始借助公共交通体系,逃离当时市中心的贫民窟居住区,迁往谢菲尔德西北部地区(Page Hall)。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市中心的贫民窟问题。

▲人们在逃离市中心后,向郊区迁移

▲Page Hall街景

由于缺少长期规划,所以其在设计建造过程中遗留了不少问题,例如使用的仍是较为廉价和低质量的建筑材料,以致后期房屋阴冷潮湿;又如建筑密度较高,邻里间缺乏开放空间。

另外,暗含社会排外性(Social Exclusion)的集中式分区规划模式(Zoning)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当时谢菲尔德市中心贫民窟引发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等),但其在城市发展中、长期进程中所起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

▲Page Hall街景

上述问题都为这批曾经被作为市中心贫民窟解决方案的联排住宅社区再度沦为贫民窟埋下了伏笔。 在Page Hall投入使用半个世纪后,由于建筑质量不高,许多住宅出现了空置的情况,大部分屋主则选择将房屋低价出租给新来的移民。

2004年, Page Hall内数个街区的建筑质量被市政府评定为不合规范,面临着与贫民窟相似的尴尬局面。经过综合考虑,谢菲尔德市政府决定不再一如既往地为Page Hall的居民提供房屋修缮资金,取而代之的措施是拆迁。至此,曾作为市中心贫民窟解决方案的Page Hall联排住宅也面临着与多年前市中心贫民窟一样的命运——清拆。

2009年,清拆工作正式开始。值得一提的是,有数据显示,政府花费了1650万英镑用于清拆,而真正花在重建上的费用仅250万英镑。这个数据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清拆的费用大大超过改建的费用。如今,不合建造规范的建筑和贫穷引发的社会问题依然充斥在该片区。

以上的两个案例,一个较为成功,另一个确实在改造进程中就存在了很大的弊端。从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也许我们在城中村改造中更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1)从长期规划的视角来看待城中村改造问题,着眼于拆迁还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短、中、长期策略的结合,避免形成拆迁与重建不断交替的恶性循环;

(2)确保拆迁还建社区的建筑质量;

(3)倡导混合社区的发展模式。

来源: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