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游泳之乡”你了解多少?回看东莞“泳”往直前70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横渡东江 “全国游泳之乡”你了解多少?回看东莞“泳”往直前70年

“全国游泳之乡”你了解多少?回看东莞“泳”往直前70年

2024-07-17 08: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7月14日凌晨3点58分(纽约时间7月13日下午3点58分),东莞籍游泳名将陈苏伟用时7小时3分钟,成功挑战环曼哈顿岛游。据介绍,陈苏伟在过去一年里成功挑战了英吉利海峡、卡特琳娜海峡、环曼哈顿岛三项极限游泳纪录,成为“世界公开水域三大皇冠”国内第一人。随后,“东莞游泳名将陈苏伟成为极限游泳第一人”“中国人的骄傲”“薪火不灭,莞泳流传”开始在朋友圈刷屏,“全国游泳之乡”名不虚传的话题也随之被热议。

在东莞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内,游泳运动员每天都要进行练习。(东莞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提供)

游泳之乡,泛指为我国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作出贡献的地区,简称“泳乡”。自从1983年举办第一届“泳乡”评选活动以来,全国“泳乡”这个称号已经成为一种荣誉和表彰的象征。据了解,“泳乡”的具体评选内容包括群众游泳普及程度、竞技游泳开展情况以及池馆的竞赛功能、开放功能、训练功能发挥情况等。可见,成为“泳乡”不仅需要优异的赛事成绩,更重要的是游泳氛围的营造以及全民游泳的普及。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全国著名的游泳之乡是哪里”,出来的答案便是“东莞”。在过去,东莞曾八获“全国游泳之乡”称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东莞民间游泳蓬勃发展,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出现如“亚洲蛙王”叶润成、“东莞双蝶”梁桂良、叶欢容等明星队员……如今,中国泳坛已经经历了多轮洗牌,当孙杨、闫子贝、徐嘉余等在国际赛事中争金夺银的时候,东莞游泳人的名字已经鲜少出现在国际赛事中。东莞为何能够八获“游泳之乡”称号?东莞的游泳现状是如何?东莞泳坛“继承者”的培养情况又是怎样?这一期的“最东莞”,笔者将通过走访东莞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部分镇街具有代表性的体校、东莞游泳史主题展等,探寻东莞“游泳之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东莞游泳小将正在备战比赛。(东莞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提供)

回眸

曾经辉煌的游泳之乡

提到游泳之乡,不得不提“泳乡”道滘。其中,在《道滘镇志》第一辑中便罗列了道滘游泳的辉煌成绩:1963年的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被誉为“道滘双蝶”的梁桂良、叶欢容共夺得3枚金牌、2枚银牌,是中国游泳运动员夺取世界冠军的开始。1982年11月,东莞籍运动员叶润成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游泳比赛获得100米蛙泳金牌,这是我国游泳项目在亚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七十年代中期,东莞运动员在中国游泳队占比达到35%。(张晓敏 翻拍)

曾经屡获殊荣的道滘游泳,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从地理位置上看,由于道滘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水网地带,出门见水,所以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者必须学会游泳。据当地人介绍,过去,为了孩子的安全,小孩刚学会走路便要求学会游泳。此外,因为参加农业生产都要过河过涌,也要游泳,凡是在道滘土生土长的人,没有一个不会游泳的,这为道滘的游泳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道滘游泳来说,1958年是一道分水岭。在一篇名为《道滘,曾经辉煌的游泳之乡》的文章中提到,1958年前,道滘人的游泳姿势一般是“狗仔式”。1958年后,道滘建游泳池、办业余体校、组建游泳队,先后为国家、省、市培养输送了348名优秀运动员。“1960年,当时道滘的游泳运动开展得很广泛,整个国家队100来人,来自道滘的游泳运动员就占了1/10,当时每年都会输送1—2个人到国家队。”叶建深退休前一直担任着道滘镇业余体校校长。作为教练,他为省队、解放军队和国家队输送了60多名人才,培养的世界冠军也有十几位,包括在上世纪60年代名震全国的“道滘双蝶”。

道滘之外,莞城、麻涌、望牛墩、中堂、高埗等镇街同样是“泳乡”东莞的助力者。翻开莞城的游泳史,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莞城珊洲河畔(即脉沥洲河)有一群游泳爱好者在坚持游泳。

1952年春,东莞莞城珊洲河边一个用木头和竹子搭建的建议游泳池。(张晓敏 翻拍)

1952年,这群游泳爱好者代表东莞市参加珠江区游泳赛,莞城人徐致祥荣获第一名而一举成名。随后,徐致祥继续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南区比赛,夺得了100米蛙泳第一、200米蛙泳第二,并入选国家队,成为第一个入选中国游泳队的东莞人。

1954年,这群游泳爱好者经过商议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游泳队,最后取名为“中声游泳队”,成为东莞历史上第一支游泳队……徐致祥和中声游泳队对东莞游泳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也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东莞的游泳实力在各地的比赛中开始崭露头角。

全民皆泳的年代

“那时候,整个东莞的人都是群体性、自发性地去游泳,基本上没什么人不会游泳。当时没有现在的活动丰富,加上江河湖海也比较多,家长有空都会带着小孩子游泳。各所学校都有游泳课,还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去游泳池学游泳,将两节体育课并在一起……”在李炜主编的《东莞人,讲出自己的故事》一书中,莞城体校退休老师廖横眉向采访者述说着自己和东莞泳坛的故事。

在《东莞市莞城志》中,对于莞城的游泳史有着详尽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东江、脉沥洲河、运河都曾是游泳的好去处。每年从春末到冬初,大人小孩都喜欢游几圈。东江河中,在简易游泳场中培养出徐致祥、徐锦均、钱旭芬等人,更鼓励莞城人踊跃参加游泳运动。20世纪50年代,基层单位组织的游泳队有78队,队员2577人。60年代,曾组织4次千人游泳活动。期间,1612人学会游泳。1975年国庆节,举办全镇儿童游泳比赛。1976、1977、1978年的7月16日都组织了长泳比赛,包括3000民兵横渡东江,2000人长游至道滘,15000人游运河1公里,举行运动游泳接力赛,水上体育晚会等。据统计,莞城有48000人学会游泳,有近2000人参加冬泳。

“以前就在运河游泳,上学前、放学后、放假时,只要一有空就会相约三五好友在运河游泳。当时哪有什么教练,就是小的跟着大的游。”今年56岁的黄姨是地道的莞城人,回忆过去,她说自己还是东莞市莞城第三中学游泳队的队员。“每到夏天,运河里都是游泳爱好者,我还参加过几次畅游运河的活动,我们年纪小的在万江桥附近上岸,其他的游泳能手沿着运河游到道滘。”

东莞跳水小将正在练习跳水。(张晓敏摄)

如今

大力推进“游泳进校园”

对于东莞泳坛不复当年勇的原因。总结而言,一是受条件限制,水污染比较严重,出门即可游泳的条件没有了;二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北方因为有了室内游泳池,可以一年四季进行训练,水平提高得很快,东莞的优势逐渐消失;三是在学校开展游泳课比较少,学校无泳池、专业教练缺乏、经费无保障等方面难题亟待解决……

“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游泳池不够,游泳池利用率也不够。”东莞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泽谈到东莞游泳的现状时说到,以学校游泳池为例,如今有游泳池的学校并不多,有一些学校想要练游泳的话,只能租借外面的场地或者到镇街体校进行训练。此外,游泳池的利用率也不高,像一些小区游泳池、学校游泳池、政府游泳池并不对外开放,很多人想游泳根本找不到地方。当然,大家都在担心安全问题,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游泳池少是事实,各镇街在克服困难开展游泳普及课也是事实。道滘镇早在2013年就开始在公办小学开设游泳公共课程,所有公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必须参加专门开设的游泳公共课,共8个课时,每年有近千名三年级小学生得到系统和科学的游泳训练。据了解,道滘镇是目前东莞市唯一一个统一开设小学游泳公共课程的镇街。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开始,游泳课也成为了莞城步步高小学的体育必修课。据莞城业余体育学校老师胡亦芳介绍,步步高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统一安排到莞城业余体育学校进行游泳训练。一般情况而言,学生经过10节课的学习,除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外,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在不采用任何器材的情况下游到15到20米。今年7月份,莞城阮涌小学更是首次组织学生到莞城业余体育学校进行游泳普及班训练。各所学校游泳普及班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普及游泳安全,另外也是为莞城选拔游泳人才。

此外,高埗镇“游泳进校园”暑期游泳培训活动已于7月7日在冼沙小学开班。据了解,“游泳进校园”暑期游泳培训活动是高埗镇开展的一项公益性免费培训,挑选该镇11所小学2224名三年级小学生开展普及游泳试点,每期10节课,学生们将在专业游泳教练指导下掌握游泳的基础方法和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探索

教体结合新模式

2018年5月份,一篇题为《家长注意了!游泳正式进入2020年全国中考考核项目》的文章开始在朋友圈疯狂传播,文中提到:“2018年4月底国家中考实行改革,体育课成为第四大主科,并将游泳项目作为第一类考核项目。从现在起,七年级(初一)学生,以及更小年级的学生,均是2020年中考体育改革的直接影响人群。”虽然最后教育部出面辟谣,但事实上将游泳纳入中考体育项目早已在很多省市开始执行。

“东莞至今还没有施行,但是我相信,体教结合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密。”谈到教体结合,李泽说:“像今年举行的东莞市小学生游泳U系列比赛(下称‘U系列赛’)便是创新地以体教结合的模式举行。首先,今年U系列赛首次由东莞市教育局牵头,这在过去是没有发生过的。其次,参赛单位从过去的各镇街俱乐部变成了学校,这意味着学校开始普及开展游泳项目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学生和家长热爱游泳、了解游泳、参与游泳。”

据了解,“2019U系列赛”一共举行5站,在此之前已经举办了虎门站、厚街站,在下半年还将会在塘厦、望牛墩、麻涌开展U系列比赛,每一站参与的学生人数约为1000人次。

此外,教体结合对解决游泳人才断层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谈到游泳人才断层,李泽有数不尽的事例,他感叹过去有很多拥有游泳天赋的人,到了初中和高中便开始回归学习,游泳一旦疏于练习就很难保持状态的,这是很可惜的。针对这个问题,东莞市游泳中心在积极探讨着解决方法。

值得关注的是,在刚刚发布的“东莞市第一中学2019年体育特长生专项测试成绩公示”的文件中,胡海滨、王子晨、袁星等6位同学通过资格复审,入围第一中学游泳特长生招生名单,这是东莞市第一中学首年招收游泳特长生。此外,东莞市游泳中心在今年年初与中山大学达成共建合作,从在东莞就读初一到高三年级的游泳运动员中,择优挑选进行建档,并对该批运动员训练期间的运动成绩和文化课成绩进行跟踪,共同探索高水平游泳人才培养之路。

“其实到了初中和高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家长。怎么解决运动员的求学、就业是当务之急。加强与东莞各大中学、甚至大学合作,就是希望能突破现实困境,把更多有游泳天赋而且学习好的孩子送到大学深造,真正培养好人才。”李泽说。

“东莞游泳史主题展”正在民盈国贸城展出。(张晓敏摄)

以竞技带动民间游泳

2019东莞市小学生游泳U系列比赛虎门站、2019东莞市小学生游泳U系列比赛厚街站、东莞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游泳公开赛、东莞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2019年东莞市跳水/蹦床陆上冠军赛、广东省跳水锦标赛、“7·16”全民游泳健身主题系列活动……仅仅在过去的上半年,东莞的游泳赛事就有这么多。

“今年是东莞游泳群众基础爆发的一年。”李泽表示,今年东莞的游泳项目为东莞全年龄段的游泳爱好者都提供了展现的空间。其中,U系列赛的参赛年龄是从6岁到小学6年级,小学生阶段均已纳入了;初中、高中的游泳爱好者,可以参加东莞市青少年游泳比赛暨中学生游泳比赛;而东莞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游泳公开赛,把高中以上到69岁的爱好者均纳入其中。

年龄覆盖面广,从6岁到69岁均有适合的赛事参赛;开门迎客,积极邀请大湾区城市共襄赛事,也让近年东莞游泳的赛事活动越来越热闹。今年4月举办的东莞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游泳公开赛便迎来了大湾区的参赛队伍,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惠州以及中山等城市的游泳爱好者均前来参赛。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53周年”暨“7·16全民游泳健身主题系列活动”(东莞站)畅游东江活动中,便吸引了来自香港、广州等地的700多名游泳爱好者畅游东江。

在李泽看来,东莞的篮球之所以活跃、参与面广,是因为从村到镇到全市,都有自己的联赛,比赛能够推动项目的发展,以竞技带动民间游泳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为游泳项目举办更多有吸引力的比赛,这也是今年的目标。

小朋友正在观看”东莞游泳史主题展“。张晓敏摄

■历史档案

第一个进入中国游泳队的东莞人(1952年)

1952年春,东莞莞城珊洲河边一个用木头和竹子搭建的简易游泳池,莞城青年徐锦荪以徐致祥的名字报名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一项比赛并取得了蛙泳项目第一名,最后被选入代表中南地区队参加了同年9月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游泳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以1′24″获得100米蛙泳第四名,3′2″获得200蛙泳第二名,同年年底,因为成绩突出,徐致祥被选入中国游泳队,成为东莞第一个进入中国游泳队的运动员。

东莞历史上第一支游泳队(1954年)

1954年,一群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坚持在珊洲河畔游泳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由张永康、张丙坤牵头,经过大家商议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游泳队,最后取名为“中声游泳队”,寓意让世界倾听中国游泳的声音。据了解,游泳队成立初始队伍人数为18人,全部是男性,随后增加2名女队员,两年后,成立“中声少年队”。“中声游泳队”的成立标志着东莞游泳组织化管理的开始,同时为缔造日后东莞游泳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制度管理基础,聚集了一群为东莞游泳奉献一生的人才。

第一个“游泳之乡”(1981年)

1954年“中声游泳队”成立后,为推动东莞游泳运动的发展,他们每年都会组织队员赴各公社进行游泳表演活动。受其影响,一些有条件的公社开始游泳推广学习工作。道滘、石龙、望牛墩、万江、高埗、麻涌、虎门、中堂等水乡片区的村民纷纷将孩子送去学习游泳。1966年,全国各地对游泳人口进行了统计。其中,东莞有49.3%的人会游泳,道滘甚至高达72%。游泳人口数据再加上历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东莞在1981年获得由国家体委等四部委组织评选出的第一批“游泳之乡”牌匾。

中国亚运会游泳历史零的突破由东莞人创造(1982年)

1982年11月,东莞市道滘人叶润成随中国游泳队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游泳比赛,经过几番激烈的争夺,叶润成以1′5″93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蛙泳冠军。他是中国参加亚运会游泳比赛获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他使我国实现亚运游泳金牌“零”的突破,也开创了中国游泳的新局面。

(资料来源于“薪火不灭 莞泳流传——东莞游泳史主题展”)

【撰文】张晓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