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画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模拟人生3手机破解版汉化 南宋名画赏析

南宋名画赏析

#南宋名画赏析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平心而论,李唐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了不起的人之一。但很多专业人士往往把这个判断归因于李唐的绘画技法,这是自觉把艺术技术化的表现,体现了科技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胜利,不过,不能因此就忽略李唐绘画艺术的内在精神。

李唐八十岁的时候变法,变繁为简,变全景为近景,这当然是出于绘画艺术上的自信,但是,更重要的动力恐怕是靖康之耻造成的耻辱记忆,不是出于艺术上的理解和创新,而是出于精神修养和昂扬斗志的自然流露,因为他的艺术素养,已经完全可以使之在表现艺术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其实就是圣人的境界了。不过很少人能注意到这点,而太多赞许李唐的艺术技法,而忽视了李唐的绘画精神,恐怕是李唐最不希望的。

《采薇图》

宋 李唐

绢本

纵27.2cm,横90.5cm

故宫博物院藏

因为,变法后的李唐更注重绘画是否能充斥民族气节和精神,能否令人们奋发向上,抵抗鞑虏。所以,在南渡之后,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绘画笔墨的节奏,都有一种浩然正气在里面。如同端坐的君子,令人不能随意把玩,这与后代文人画强调自我完善的墨戏概念有所不同,完全是入世化人的儒家精神的摄入。

一般来说,现代人总是对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这样的社会功能怀有警惕,这无可厚非,但是抛弃绘画的社会功能,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就显得矫枉过正,流弊同样也会非常大。所以,如果能把绘画的教育意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观赏者,这样的画家就一定是大家,而李唐显然是大家中的大家,因为不仅是他选材非常正统,即使笔墨变化的节奏也符合韶乐,真正做到了堂堂皇皇,韵味无穷。假使圣人孔子观之,大概也会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吧?

李唐的《采薇图》刻画了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笔墨技法在此就不必多说,关键是两个人的表情,一者似乎在说着时势,一者则略显哀伤,悱恻之情,令人不免戚戚然。据说两个人死前唱的歌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所以他们实际不是畏惧死亡,不是悲悯自己的窘境,而是在为世人的前途而叹息。这两个人真是了不起,一如佛陀为舍利王割截身体时,没有一丝嗔恨之心。所以发,在信仰面前,我们常人所看重的肉体本身,甚至生命本身其实真是软弱的。孟子说过:“舍生取义。”千古以来,能做到这点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局部一

有人质疑伯夷、叔齐,以为武王伐纣,顺天承命,两个人有不同意见,反对一下也就罢了,为何反对食周粟,乃至饿死呢?是否因为有所怨恨?但孔子说:“求仁得仁,何所怨。”一个人难得坚持自己的理想,乃至付出生命也乐意。这种民族精神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几千年而没有断绝的根本。相比较看,多少同时代的,也曾辉煌的文明和民族都灰飞烟灭了,只有在中国还屹立着这个古老的名族,而且竟然还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枝叶和力量,这就是因为伯夷、叔齐的精神的赋予。

局部二

另外,画幅左侧流水的描写,刻画了水流虽小,脉脉不绝,山虽未状其高,但通过与溪水的对比,岩石勾勒用重重的墨色,使山高之意也体现了出来,于是,总结出李唐对伯夷、叔齐两人的赞许,就是一句话而已: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然,水流不绝,自古至今,自远而近,亦可显示伯夷、叔齐之风,不断如缕,每个时代都有继承者,这也是李唐的一种自诩吧!

局部三

严格来说,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确实以道家隐逸精神为主的。因为把宣传教化和艺术技法能完美融合起来,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李唐做到了,很难想象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哪来的这种能力?如果确定,就是他的民族精神。

李唐,从上面这个角度看,他近乎画者的圣人了。

(摘自《云舒浪卷:南宋时期的名画》 陈文璟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请回复:团城品味艺术,探秘国宝关于我们团城艺术微信号:tuanchengartweibo:@北京恩祥团城艺术馆(@tuanchengart)web:www.tuanchengart.comtel:010-6403683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