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概述和概论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24-04-18 19: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一.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观: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自然观: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包括:自然是什么(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动态发展的;是本来就有的、还是发展而来的)

理论上的全称命题是不能证实的。(原因:全称命题的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是无穷多的)

(英)波普:证伪主义。认为不可证实,只能证伪。故应用证伪的原则辨别真伪科学。

例子:凡天鹅都是白的,有一千只天鹅都是白的,不能证明该命题是正确的。只要有一只天鹅是黑的,该命题就是错误的。

2.

二.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是和马、恩联系在一起的,是从自然界本身的运动规律中得来的。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三个阶段:1858年,酝酿;1873年,写作准备《自然辩证法》,收集材料,开始着手;1883年,马克思去世,终止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19世纪末物理学研究中出现的思想混乱

原子可以再分 —→ 怀疑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提出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真理。

《论战斗唯物主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哲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应和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解决自然科学新发现问题,否则唯物主义就不是唯物主义。”

三.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 有助于我们搭其从自然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的桥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自己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

2. 有助于理解科技发展规律,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好准备。

3. 有助于培养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第一篇 自然观

第一章 人类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回顾

§1 古代朴素唯物和朴素辩证的自然观

一. 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1. 背景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占人类历史0.2%,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了分工,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孟子反驳“自力更生”的观点: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此天下之通义也。”——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但指出了分工,这种分工使科技发展成为可能。

恩格斯“科学的发生的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标志:大禹治水后将帝位传给其儿子。

都在大河旁边,因此有较好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条件。

科技最发达的阶段:希腊 —— 奴隶社会科学问号的高峰。

1〕 地理优越:与埃及隔河相望,又面临通向巴比伦的河道

2〕 经济发达

3〕 政治原因:由世袭的贵族奴隶主掌权 —→ 工商奴隶主掌权。工商奴隶主鼓吹民主政治。

4〕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影响。

2. 科技成就

1〕 数学

毕达哥拉斯 —— 毕达哥拉斯原理

欧几里德 —— 几何原本13件,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给后代西方科学提供样板(由少数公理提出一些假设,再通过演绎论证)

阿基米德 —— 穷竭法,类似于微积分

阿波罗尼奥 —— 圆锥曲线

2〕 力学

阿基米德 —— 杠杆定理,浮力定理

3〕 天文学

阿里斯塔克 —— 地球自转造成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假象

喜帕卡斯 —— 西方古代天文学的创始人 岁差 0-180°正弦表

4〕 地理学

埃拉托瑟尼 —— 测量地球的周长

5〕 医学

希波克拉底 —— 西医学之父,提出了四种体液学说(血液、黄胆质、黑胆质、粘液;四种不同性格特征)

盖伦 —— 把医学和解剖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大脑 - 智慧之气,肝脏 — 自然之气,肺部 — 生命之气)

3. 自然观

1〕 唯物主义学派

科学与哲学还未分开 —— 自然哲学,很多人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

① 泰勒斯为首的朱利都学派

泰勒斯 —— 工程师、数学家、天文学家、希腊七贤之一

哲学上,提出世界本原(始基)的概念。本原(亚里士多德):“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一切都由它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该物就为本原。”泰勒斯认为这一本原为水,世界分为两种,一者为原子,一者为虚空。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猜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认为人是由鱼变来的)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东西,阿那克西米认为本原是气。

② 赫拉克利特

列宁称之为古代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活的火:火燃烧变成万物,万物燃烧变成火。

一个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认为世界“一切皆流,一切皆空”。

事物内部都有对立矛盾的一面,如果没有差别、对立,就没有现在的和谐。

③ 德谟克利特

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第一人。

自然观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原子学说,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真实的存在,一个是原子,原子之外就是虚空(是牛顿绝对时空的原形),原子组合起来就形成万物,原子永远不停地在运动,,认为世界本无神,是人按自己的面目塑造了神。

2〕 唯心主义学派

① 毕达哥拉斯

“数即万物”:数 —→ 点、线、面、体 —→ 水、土、气、火 —→ 万物

“1”是最重要的,“10”是完美和谐,因而天体就应有10个

企图通过数的和谐解释世间万物的和谐。

看到的不同事物在量上的共性,但是把量上的共性奉为第一性,颠倒了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② 柏拉图

开了一个学园,认为是现代大学和学会的前身,主要研究天文学。

“上帝是按造数学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

危机

提出理念论,认为存在“物的世界,理念世界”两个世界,而物的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幻影。物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因为事物没有完美的,永恒的,只有理念才是永远存在的。

(错误在于理念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不是存在万物之外。)

3〕 动摇于两派之间

亚里士多德:

批判理念论,认为加入了理念世界,使研究的对象增加了一倍,使研究更复杂,而对于研究问题毫无用处,在现实世界中只有现实的事物,而无抽象的、理念的事物。

认为四种不同的性质组成不同的事物。

四因说: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

一会强调形式因最重要,一会强调质料因最重要,而最终归结为没有形式的质料,形式赋予质料有意义的能,这样又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因为形式代表了一般。

4〕 小结:古希腊的自然观的特点

① 古希腊的自然观是以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为基础形成的,这时自然科学还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对自然还不能进行过细的研究,这时的自然观带有猜测和思辩的性质。

② 古希腊的自然观也是一分为二的,也存在着唯心和唯物的斗争。

③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派别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特色。(朴素意即带有直观、猜测、思辩的特点)

④ 古希腊的唯心主义派别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作出了颠倒的回答,这些对于人们用科学的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显然是有害的,但是他们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古代,自然界被人们认为是无序的,混乱的,但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有序的,有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是人能认识的,由于他们坚信人们的认识是无限的,所以坚持对人类思维的研究,如后来逻辑学的研究,坚信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这有是难能可贵的。

概括古希腊的自然观的特点:

朴素:直观、思辩、猜测

唯物:本原

辩证:对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思想

本原:提出概念,及其中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

唯心主义派别把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本末倒置,颠倒了它们的关系,这是不对的。

二.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阴阳说:阴阳有序,阴阳失调

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相克相生

八卦说:

元气说:

原子说:《墨经》“端、尺、区、穴”,不可再分的最小概念。墨子关于时间、空间概念。

水说:管子《水经》,水者河也,万物之本原;杨泉《物理论》

道说:老子,万物的本原是先天易生的,看不见的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说:朱熹,理在气先(气是物质的东西)

林德宏:古人自然观的四个特点

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入手。

因此古人总想把复杂的东西归结为简单的东西。

古代的科学总是尽量地和人类的直观经验取得一致。

在古人的自然的猜测思辩中,差不多猜到了所有的可能性。

三. 古代科学思想和自然观对后世科学的影响

1. 古代朴素唯物和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给后世留下一个本质上正确的世界观的雏形。

2. 原子论的影响

古原子论思想对后人研究世界的启发:

① 现象万千的世界是不是通用的?古代统一于原子

② 是统一于一种原子还是多种?现代物理学还未解决

这种世界统一性的思想 —→ 牛顿:天上物体和地上物体的统一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统一场论

③ 物质的本原是有限可分还是无限可分?

④ 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虚空 —→ 牛顿

3. 重视数学的传统

表现在:

① 实现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尽量地进行经验规律的定量化,使之可以检验其正确性。

② 带来了理论数学化,树立了公理数学化的榜样。

③ 为后世的自然科学从古希腊寻找思维和启发。

4. 重视逻辑思维和思维规律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给形式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消极影响

① 数学和物理学中唯心主义的渊源。

② 主观猜测的错误理论束缚后人的思想。

§2 近代前期的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 历史的曲折 —— 中世纪的神学统治

5-15BC,日耳曼吞并古希腊,开始出现政教合一。

神学统治的五大原理:上帝创世说、人类中心说、原罪说、神思说、灵魂不朽说

二.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 背景

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兴起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根本动力。

I 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II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

III 开辟海上新航路和地理大发现

②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革命斗争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开票了道路。

I 文艺复兴 达·芬奇 但丁《神曲》

打着恢复古代灿烂文化的旗号,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主张。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

II 宗教改革 更直接地反对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

马丁·路德:各国家有权成立自己独立的社会

托马斯·闵采尔:真正启示真理的是理性,天堂就在于人世之中。

恩格斯:工业的巨大发展产生了力学上的,物理学上的……许多新事实。

2. 成就

天文学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年

①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转

②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

③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④ 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位置

开普勒 行星三定律 1609-1619

力学 伽利略 日有黑子,月有高低,金有圆缺,木有四卫

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射体定理、运动相对性原理

辛可 哥白尼和日心说

李迪 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

牛顿 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 1687

数学 耐普尔 对数 1614

迪卡尔 几何数学 1637 费尔玛

微积分 牛顿 1665-66 莱布尼兹 1684-86

化学 元素概念 波义耳 怀疑派化学家 1661

氧化说 拉瓦锡 燃烧概论 1771

生命科学 解剖学 维萨留斯 人体构造 1543

生理学 哈维 心血运动论 1628

三.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1. 特点

① 唯物主义:主导地位(因为自然科学是在同宗教斗争中产生的)

② 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界(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机械力学系统),认为其运动发展符合机械力学规律。

③ 形而上学性:所研究对象是抽象的,反映物资的本质的,此形而上,非彼形而上,而是指反辩证法的世界观点。与对立统一规律相对立的看世界的方法,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看不到事物内部的对立面,而看成一种统一。

汉代《淮南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 形成原因

① 当时的科学发展状况

只有力学一马当先,发展比较晚上(事物发展纵向联系不明确),其它研究复杂形式的科学处于起步阶段,造成机械性的原因。

② 当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I 因为“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所以要“分门别类的收集材料,不象古希腊笼统的、全面的研究,必须有些分工,使人们眼界受分工的影响”

II 研究手段有限,所以研究事物一切联系是不可能的,所以复杂→简单,整体→部分,采取以分析为主的方法。此时的研究不得不:抛开联系,当作孤立;抛开运动,当作静止;抛开对立,研究主要方面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久而久之,丢失了联系与发展的观念,所以导致片面性,形而上学。

四. 历史评价

1. 积极方面

1〕 唯物主义在帮助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反抗宗教神学上有过积极性

2〕 采用科学的方法,把自然界分成各个部分,将自然界各种过程事物分类。在有机体内部,按其多种多样进行解剖研究是最近400年来认识自然界获得巨大成就的基本条件。

2. 消极方面

1〕 不符合自然界辩证本性,因而是不科学的。

机械性:自然界多种多样,不能用力学框住

形而上学:事物是运动、联系、发展的,而非孤立、片面、静止的。

2〕 唯物主义不彻底

不承认运动是物质本来的属性,企图用力学来解释。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是必然的,其被取代也是必然的。

§3 近代后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 产业革命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产业革命: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

17世纪以牛顿的力学革命为前导,产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

英国:I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工场。

II 最早完成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圈地运动”,“羊吃人运动”),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

III 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推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殖民战争,提供了丰富的资本原始积累(殖民地财富)。

英国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英国科学皇家学会

产业革命初期:工人的经验

产业革命后期:科学

二.

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及其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必然性

1. 一系列科学新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2. 自然科学任务、性质的改变要求人们辩证地思维。

§4 从人类自然观的演化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

古希腊哲学的缺陷: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混沌整体

形而上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细节上讲究正确性。分工的局限性使科学家失去了全局观察问题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更高层次上回到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

论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为联系、过渡、本质提供类比,并进而提供说明方法。

论点2:马克思生活在上个世纪,还能对今天起指导作用吗?

是千百万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概括新的理论和成就,生命之树常青。

论点3:工具论,哲学是物理学的工具,无用则弃,有用则取,没有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指导一切的哲学。

从不讳言是工具,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工具,工具有地位、功能之别,是根本的、重要的工具。

第二章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 唯物主义的深化

一. 自然界物质形态多样性的统一

1. 原子图景:物→分子→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夸克

2. 场的图景:场是一种物质的东西

3. 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4. 从“虚空”到“真空不空”

物性真空,对应量子场的基态(粒子与反粒子的存在)

二. 物质概念的发展

1. 列宁的物质定义:(书P20) 物质+场

2. 它的重要意义

① 物质是意识的根源(唯心主义)

② 物质能被意识所反映复写,而不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

③ 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摆脱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三. 相对论与时空观念的变更

1.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

时空是绝对的,而且彼此不相关

2. 恩格斯的论述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十分荒谬的事情。

3. 相对论的新观念

什么是相对论?相对论是关于时间、空间,以及物质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狭义相对论:时间、空间都是与运动速度有关的。

广义相对论:时空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映证了恩格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四. 意识和物质的惯性被揭示得更深入了

研究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的两条途径:直接研究人脑,通过计算机。

§2 对自然界辩证性质的进一步揭露

一. 普遍联系思想的发展

1. 自然界的系统性

① 系统及其特点

② 整体和部分

③ 系统的层次性

2. 因果观念的变迁

① 机械的因果观念

② 统计的因果观念

③ 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④ 原因、结果和反馈

二. 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丰富和发展

1. 可逆和不可逆

① 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

② 不可逆过程的作用

2. 有序和无序

① 自然界演化的两条线索

② 进化和退化的统一性

③ 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3. 关于混沌

要求:把握系统的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的层次性

物质是不是无限可分的? —— 用系统的观点解释

生物中“还原论”还是“反还原论”? —— 系统的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生命现象的规律是否可归结为无机世界的规律

因果观念

爱因斯坦:上帝不是掷骰子的

自然界发展的两条线索:

① 生命的进化:从无序到有序,越来越有序,小概率事件

② 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有序到无序,熵增加,大概率事件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引言

一. 科学认识

科学认识的特点:

① 科学认识与哲学认识相比具有实证性。

② 科学认识与日常认识相比具有深刻性。

③ 科学认识还具有

科学认识是科学地认识系统的功能和发展。

二. 科学认识系统

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功能组成。

1. 认识主体:

① 认识主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本身是一个不断进化着的复杂系统,而人脑是这个系统长期演化的高级产物。

② 反应物与环境。

③ 认识主体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整体的认识

2. 认识客体:

① 并不是整个自然界,只是自然界中的特定部分。只是客体需要、并且能对它进行研究的部分。

② 不能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简单地等同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的客体不仅仅是物质也包括精神的东西;认识的主体不仅仅是精神也包括物质,如人。

3. 中介

三. 认识过程

1. 负反馈调节过程 实践 → 认识 → 实践

2. 主客体相互作用 唯心主义:主→客 辩证唯物主义:主←→客

3. 认识的相对性 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还包括主体的内在矛盾,以及环境的影响

四. 认识方法

获取信息的方法

加工信息的方法

改造世界的方法

P1 —— TT(Trial Theory)—— EE(Eliminate Errors)—— P2

选题 —— 获取科学事实 —— 进行思维加工 —— 验证(一般的科学过程描述)——形成理论体系

问题:与实践论中的实践 —— 认识 —— 实践是否一致

第一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

§1 科研选题

一. 科学问题和选题的重要性

1. 科学问题

定义见书。主义它是有结构的,包含有问题所指向的目标

2. 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

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是对科学研究的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招,它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甚至也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甚至在科学研究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社会需求)。反映了科学工作者的能力、经验和水平。

二. 选题的准备过程

1. 有一个调研、综述、科学分析的问题(如何批判地学习、创新)

2. 选题报告集思广益

3. 定规划,胸有成竹

三. 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需要性原则:要注意面向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① 要符合经济建设的需要

② 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③ 促进科学技术自身繁荣的需要

④ 如何解决选题中贯彻需要性原则

a. 尽力解决经济发展中量大面广的紧迫的需要。

b. 要特别重视推广应用的问题。

c. 要恰当地处理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问题。

d. 要重视软科学和软技术的研究。

2. 创造性原则:概念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

如何贯彻创造性原则:

① 加强情报工作,掌握科技动态。

② 注意到最有希望、最具有创造性而且最能激发创造性的地方去选题。

③ 加强学习,提高鉴别能力和锻炼有助于选题的能力。

3. 科学性原则

不选没有事实依据且不可能在近期取代事实根据的问题,要具有唯物注意基本立场,有辩证的、分析的头脑。

“科学无禁区,选题有约束”

4. 可行性原则

① 要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问题(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

② 要知己知彼,发扬优势。

③ 对于技术课题可以预期从成果要注意可行性分析。

参考:刘元亮等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一. 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包括

事实I:客体和仪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表征,如数据、图表。

事实II:对观察所得结果,即事实I的结论。

事实I和II既同客体有关,又同主体有关。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带有可错性)

科学事实的条件:

① 从逻辑上说,其阐述是一个个别存在的阐述(不表示为全称命题)

② 具有可重复性

③ 是比较精确和系统的

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① 形成、发展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② 是评估和检验假说及理论的手段

二. 观察方法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

1. 观察方法定义

系统的应用感官或借用、借助于科学仪器,获取感性资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包含着对输入信息的初步的领会及把握。

l 观察方法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还包括对信息的初步加工

l 不同于科学实验(是对自然发生的事件的观察)

2. 观察分类

直接观察优缺点:直观,生动,直接

间接观察优缺点(扩展感知范围,使观察客观化,精确化……)

在间接观察的同时希望能够更多的获得直接观察(如空间探测)

3. 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 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中获得科学事实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特别如天文学、气象……

② 科研导致科学上的巨大发现

③ 是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的重要手段

4. 局限性

① 单凭观察所得经验是绝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恩格斯←→休谟〔唯心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② 只能靠天吃饭,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阻碍。

三. 实验方法及其作用

1. 实验方法的定义

人们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变革或模拟自然现象,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 特点:

l 观察只是收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是提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观察是对自然发生的现象的研究,不能对其进行干预)

l 实验比观察能更充分地证明客观必然性

3. 实验方法的作用

观察与实验是有联系的,可以有没有实验的观察,但不会有没有观察的实验

除了具备观察方法的作用之外,还有

(1) 简化和纯化的作用(比如遗传学实验:豌豆)

(2) 定向强化的作用(比如超高温、超高真空等条件),创造出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的现象,进一步研究。

(3) 可重复,延缓

(4) 具有模拟研究对象的作用

(5) 具有经济可靠的特点

§3 观察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一.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几个问题: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对象能看到相同的东西码?人的感觉经验可靠吗?看到什么与人的眼球有关以外,还有什么决定因素?……

培根、洛克认为科学起始于观察,观察的条件:正常的感官,不带任何偏见和倾向。

培根认为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科学的源泉,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偏见。

培根主张要反对四种偶像:

① 种族的偶像(人的目的性推广到所有生物)

② 洞穴的偶像(井底之蛙)

③ 市场的偶像(从众的心理)

④ 剧场的偶像(信仰权威和教条)

洛克认为人脑是“白板“,任凭大自然在上面书写

对培根和洛克观点的评价:他们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正确的。培根的排除各种偏见、反对四种偶像的观点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洛克的白板论对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人不可能让人脑就象“白板”一样去认识自然(因为如果那样,会不会因为人的知识越多,而越来越不能认识世界了呢)。

1. “观察渗透着理论”(英国汉森)

(1) 观察是人类的有目的,主动的认识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等待自然界来书写的“白板”(人脑不是“白板”),更不是等待自然界弹奏的钢琴,是有选择的,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收到人脑的支配、理论的指导,在众多信息中保持独立性,获取所需信息。

库恩:范式(划出了认识的目的和范围)

好处: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在众多信息中保持独立性,获取所需信息。

观察的选择会受理论的指导,这种指导会不会导致观察的偏差?

但没有不受理论指导的观察

但目的性、有选择性的确也有可能妨碍正确的观察,要引起注意。

(2) 观察不同于照相

照相机照出的相同的景物的照片总是大致相同的,但人在观察过程中包含了对信息的初次加工,包含着从理论上对信息的把握,领会。

(3) 观察陈述离不开理论语言

观察陈述用理论语言表达才允许人们交流观察所得,使单个人的观察可以和其它人交换,认识不需要每一次都从0开始。

2. 认识开始于观察(“观察是先于理论还是理论先于观察”的问题)

(1) 波普论“假设先于观察”

人类本能的反应不能看作假设。

没有被证明的理论,只是尚待证明的假设,是大胆的假设。

(2) 皮亚杰的实验研究

(3) 问题和看法

3. 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是渗透着理论”是否一定对观察的客观性起着破坏性作用?

(1) 不一定,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积极作用。“观察渗透着理论”隐含着这些经过检验是正确的,满足这一条件的理论的渗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并更好地理解观察到的结果,是有利于观察的客观性的。

(2) 观察的结果还可以通过使用科学仪器来提高观察的客观,减少主观偏差。

(3) 还可以重复的观察,不断改变观察的条件、观察的对象,避免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

(4) 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认识的结果。

如何评论波普、培根?

二. 测量问题(自学教材P129-P133)

三. 机遇

1. 什么是机遇

机遇是一种意外的、偶然的发现。

(1) 部分的意外:目的是确定的,但发现是意外的。

(2) 完全的意外:目的也是意外的。

2. 作用

(1) 机遇可以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发展提供先导。

意外的发现往往带来理论的变更

伦琴射线 电磁理论

(2) 机遇可以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

诺贝尔:黄色炸药 福莱明:青霉素

3. 机遇产生的根源

(1) 从机遇的客观基础来看:机遇是由客观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样一对矛盾来规定的,表现为偶然性,但背后隐藏着的必然性。

要正确认识机遇,必须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l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发生的规律性的联系和趋势,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所规定的。

l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稳定的,暂时的,表面的联系或趋势,是由事物内部非根本性矛盾或外部矛盾对本过程的影响造成的。

l 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没有离开偶然性的必然性,也没有离开必然性的偶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大量的偶然性的现象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也只有在必然的事件中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一件事物的必然现象可能是另一件事物的偶然现象,对一样东西的必然的变化可能是另一样东西的偶然的变化。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机遇。要正确地认识机遇,避免犯崇拜和蔑视偶然性的错误。

(2) 从认识论角度,即主客观的关系的基础来看,机遇体现了一种意外性,这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分不开。在科学研究的探索活动中,只要是新的东西,它就会落在原来的认识理论的范围之外,只要科学研究不停止,人们就会不断发现原来计划之外的目标之外的东西。

4.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

(1) 正确认识机遇,包括对机遇的作用,机遇产生的根源

形而上学的观点:①一切偶然性都是可以消灭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敌人。②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

要正确地处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对机遇要有正确的估计,不要忽视和夸大机遇。机遇只提供了线索,而不提供结果、解释原因,只有抓住正确的线索,去进行研究,才能获得成功。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客观基础,产生的认识论的根源,以及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错误的观点:“偶然性是尚未认识的必然性”。

“不是偶然性提高到必然性的高度,而是将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的水平”

巴斯德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例如:普里斯特例 → 拉瓦其

(2)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留心意外之事”,去获取计划之外的东西。

(3) 具备丰富的科学认识及敏锐的判断力。即要有有准备的头脑:理论准备,知识准备,问题准备。

第二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1 科学抽象及其一般进程

一. 科学抽象及其条件

1. 什么是科学抽象?(P138)

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不科学的抽象:唯心主义的抽象 —— 违反事物客观本质性;

形而上学的抽象 —— 它的孤立、静止看问题,违背了自然界的联系,发展,全面,不断变化的发展规律。

2. 怎么样才能进行科学抽象?(获得科学的抽象的条件)

(1) 占有的感性资料十分丰富并且合于实际

这就要求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包括前人的和社会的实践,因为:

l 只有实践才能得到合适的,十分丰富的,合于实际的,可用于抽象的感性材料。

l 只有实践才能决定经验材料的取舍以确定抽象的范围和条件。

l 科学抽象常常体现为一种实验的构思,如提取、深化等。是否正确只有用实践检验,实验本身也体现着抽象,因而科学的抽象要通过实践去实现。

(2)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把理论研究和实践联系起来,要获得科学的抽象,只是参加实践是不够的。

二. 科学抽象的一般进程

1. 抽象和具体

(1) 具体:是指许多规定综合的统一体,是指能为人感知的、有一定内容的物体。

(2) 规定:是指决定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的特性,分为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3) 具体的两种形态:① 感性的具体 —— 完整的表象,对象的本质、非本质的东西浑然一体,是混沌的整体,感性的具体。它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感觉到的表象;② 理性的具体 —— 思维中的具体,它是经过思维抽象提出的对事物本质的、综合的、统一的反映。

(4) 抽象:作为认识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抽取对象某一种属性,而舍弃其他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

(5) 科学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他非本质属性。

(6) “具体”的特性:多样性,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对立统一),离开多样性,统一性就无所谓具体。

(7) “抽象”的特性:片面性,孤立性。暂时割断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是由抽象只抽取对象的某个(种)属性而舍弃其它属性而决定的。

2. 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具体)

“任何科学抽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

科学的一个例子:化学元素周期表

1829

德伯莱纳

五个三元素组

1862

尚古多

第一个试图从总体上对元素加以把握,螺旋图

1865

纽兰滋

化学元素八音律

1864

迈耳

六元素组,化学元素周期系

1869

门捷列夫

化学元素周期律

1875 类铝 镓 布瓦博德朗(法)

1879 类硼 钪 尼尔森(瑞典)

1886 类硅 锗 文克勒(德)

首推门捷列夫的原因:

(1) 注意不会死守原子量的限制,而是按照化学性质。

(2) 充分意识到尚未认识到的元素,并预言该元素的性质。

具体-抽象-具体:曲折的过程,有若干阶段,前人的基础,相对于显示元素周期律又退居感性的具体。

三. 科学抽象的作用

1. 去伪存真 :可以区别事物的真相和假相,撇开事物内部非本质的特性,保留事物的本质特性,真实的特性。

2. 去粗取精:撇开与当前考察讨论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的过程及干扰因素,提出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容。

3. 有表及里:区分基础的东西和表面的、派生的东西,深入里层,获得事物的本质特性。

4. 由此及彼,由部分到整体:从基础出发,将各种属性关系综合起来,从而将事物的本质整体地体现出来。

(综合业务,总结科学抽象过程如何实现,作为如何体现)

科学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思维方法和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直觉灵感思维)

什么是形象思维?有没有灵感?怎么认识?

逻辑学:研究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2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对其作用及规律仍然是思维科学正在研究及争论的内容

一.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1. 都是研究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客观基础不同

大多数事物是稳定的,是量变的阶段体现在形式逻辑中。

量变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时,体现为辩证法,辩证思维,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发展远不如形式逻辑,还不够成熟。

形式逻辑对应于事物的量变阶段;辩证逻辑对应于事物的质变阶段。

3. 基本特征

形式逻辑:使用固定范畴,范畴:最基本的概念。同一率:

辩证逻辑:使用流动范畴。

,事物是一个统一体,事物和其对立面可统一于同一物体中。

4. 研究方式

形式逻辑:只考虑形式

辩证逻辑:既考虑形式,又考虑内容

摩擦生热 → 一切运动可转化为热 → 能量可以转化

5. 发展程度

形式逻辑:初等逻辑,研究物体比较简单,表面的方法。

辩证逻辑:高等逻辑,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现代的科学发展,很多问题不能离开辩证逻辑的方法。在一般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违背形式逻辑,否则会产生很多矛盾。

6. 关系

要恰当地处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要使我们的思想跟上适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辩证逻辑。

高等逻辑不排除低等逻辑,以之为基础,需要形式逻辑,只有在辩证逻辑指导下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及应用形式逻辑,同时也必须看到形式逻辑的发展的相对更加完善,而辩证逻辑尚未形式平整体系。

二. 逻辑方法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 逻辑方法是正确的,指导我们进行正确思维,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也是帮助我们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科学思想,构造严密的科学理论的必要工具。

2. 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使自然科学具有理论上的预见性,甚至于使自然科学具有更高程度的严密性。

3. 也是揭示理论内容内部矛盾,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三. 逻辑方法举例

1. 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1) 完全归纳法:可靠,但具有很大弊端,效率低且应用范围及其有限,要检验集合中的所有对象。

(2) 不完全归纳法:由部分概括整体,简单枚举法借助于外推。

外推:基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结论带有偶然性。

通过检验集合中的部分对象,根据部分对象的规律、结论来确定集合中所有对象的规律。

(3) 穆勒五法

求同法:

差异法:

求同差异法:

共变法:

剩余法:

改进:需要判明因果检验的真正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4) 作用以及客观基础

思考:归纳法的功能;归纳法能否成为一种科学方法?“归纳法是神话,没有真正的归纳法。”是否正确?

归纳法的功能如下:

l 可以从繁杂的事实中概括出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l 可以从个别事实的考察中提出科学的假说和猜想。

l 可以为析因实验的合理安排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穆勒五法”中介绍本实验)

(5) 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可信的推理,但作用有限,只是对有关的每个客体都进行考证(即穷举法),因此效率不高,而且现实中往往不可行。

(6) 不完全归纳法要借助于外推将归纳结果进行推广,但这种外推是否合理,不能保证,因此这种推理具有或然性。

归纳推理能否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呢?

2. 演绎法

分为:

l 直接推理(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那是金属 → 那不是非金属)

l 间接推理:即三段论,演绎推理(通过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

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个别的……

大前提

大项,大词P

M-P

小前提

中项,中词M

S-M

结论

小项,小词S

S-P

如大前提: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A是人

结论:A也是要死的

演绎中的公理:凡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则一定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所肯定或否定。

推理规则:

(1) 白头翁会飞,王大爷是白头翁,所以王大爷会飞。(“似概念”的推理)

(2) 有些金属是固体,水银是金属,所以水银是固体。(“周延”)

(3) 李四光是科学家,李四光是部长,所以科学家是部长。

(4) 凡是海豚都不是鱼,水生动物不是海豚,这得不出结论。

M-P

P-M

M-P

P-M

S-M

S-M

M-S

M-S

S-P

S-P

S-P

S-P

第一格

第二格

第三格

第四格

四个式:

l A:全称肯定判断

l E:全称否定判断

l I:特殊肯定判断

l O:特殊否定判断

对四个格和四个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剔除不符合前述七个规则的组合项,最后剩下24种。

特点: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

作用:

(1) 是逻辑证明的有效工具。

(2) 获得新知识,作出科学预见的手段。

(3) 是检验、发展假说和理论的必要环节。

理论通常是一种全称命题。

局限性:只有前提正确时,结论才正确。

大前提的得出不能由演绎得到,要借助于其他逻辑方法,常常是由归纳法获得。

3. 归纳和演绎法的辩证关系(P155)

既相反,又相承。既相互排斥,有相互依存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培根-归纳主义 笛卡儿-演绎主义 认识上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

关系:归纳以演绎为指导,演绎以归纳为前提和基础。

(1) 归纳要以演绎为指导(如何理解归纳离不开演绎的指导):(归纳对演绎的依赖性)

l 归纳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问题需要演绎提供理论依据,才能解决怎样观察、实验什么,怎样观察、实验以及为什么观察、实验的问题。

l 归纳所得的结论是或然的,尚存在疑问的,需要演绎来加以论证。

l 归纳所得到的一般性原则需要用演绎推出具体的结论(个别推论)才能用实践加以检验。

l 归纳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演绎推理,指导新的认识。

(2) 演绎对归纳的需求

演绎必须以归纳作为前提和基础(演绎的大前提和小前提不能由演绎法得到)

归纳中有演绎,演绎中有归纳,不存在纯粹的归纳法或演绎法。

(看书)

4. 对反归纳主义的看法

波普对归纳法的批判意见:

(1) 认为作为归纳法的基础的归纳原理是无法证明的。(休穆提出:循环论证)

(2) 从有限的个别事实是得不出一般性原理的 (不能由已知的个别推出未知的个别)

维护归纳法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试图用概率方法挽救归纳法危机,代表之一为赖欣巴哈,多检验一次而未失败,则定理为真的概率提高。

如何看待波普对归纳法的批判:

(1) 关于归纳法原理的无穷倒推问题,归纳原理的真确性如果停留在逻辑的圈子中,则的确难以证明,但是演绎公理如果停留在逻辑的圈子中,也会存在这种无穷倒推的困难,需要述诸千万人的实践,逻辑方法来自对实践的总结。

(2) 波普的认识范了逻辑上的错误,他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偷换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研究若干个别,外推出一般的原理,可以通过个别去认识一般,但是通常不能由部分了解整体。)

(3) 承认光用归纳法是不能从个别到一般的,但综合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多种方法,并通过实践,是可以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

(4) 波普推翻了归纳法,但并未提出更好的认识方法。认为只能通过猜测、试探的方法来认识。与其“试探着说谎”,还不如应用人类已经多年检验的,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归纳法确实还存在理论上的困难,需要警惕归纳法得出的错误结论,但归纳法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认识方法。

§3 非逻辑的思维方法

一. 形象思维

1. 什么是形象思维:P158

与逻辑思维的比较: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思维的细胞

抽象概念

意象,表象(对同类的、非个别的事物形象的……)

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1) 客观基础: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可以用形象思维方法来把握、提炼出数和量的规定的关系。

(2) 和实践的关系:实践在先,先在头脑中构造形象观念。

(3) 生理机制:占用大脑不同半球,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往往具有逻辑不具备的跳跃性。

2. 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 其生动、具体、直观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某些思想,激发创造力。

(2) 是提出假说常用的方法。

(3) 是实验设计,技术发明的常用方法。

二. 直觉灵感

1. 什么是直觉灵感 (P160)

直觉灵感,是以人们以往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处于高度清晰和敏锐的状态下,突如其来的“顿悟”。

(书上):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注意以下:

l 基础:是以以往知识与实践为基础,不是无中生有的,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l 条件:艰苦劳动的产物。

l 突出的转瞬即逝的,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顿悟”。

2. 有没有直觉灵感

德布罗意“人类科学本质是唯理的,只有借助于智慧的创造,才能得到出色的结果”

爱因斯坦:思维的自由创造

3. 直觉灵感从哪里来

(1) 实践是基础

(2) 强烈入迷的创造愿望,积极执着的思维活动是必要的条件。

(3) 注意交替运用自觉和下意识的努力,为之创造机会。

§4 创造性思维方式

1. 创造性思维形式 (P163)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广义、狭义)

沃勒斯创造过程四个阶段,狭义创造思维的两种形式。

四个阶段:

l 准备期

l 酝酿期

l 明朗期

l 验证期

广义: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

狭义: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即明朗期,它的形态分为非逻辑思维形式和逻辑思维形式。

2. 特征

l 逻辑/非逻辑

l 收敛性/发散性

是以上两者的辩证统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3. 表现

(1) 类比法:从个别到个别

客观基础在于事物的普遍联系,逻辑上很不严密。有一定局限性。

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对两者性质深入了解;综合使用多种思维方法,不仅主义相似性,更注意异性。

(2) 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模型(思想模型)和理想实验(思想实验)

第三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 科学假说

一. 假说及其特点

1. 什么是科学假说?(P174)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2. 特点

① 科学性: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② 假定性:科学事实不是很充分,所依据的科学理论本身也在发展之中,还需要经过检验。

③ 易变性:是人类思维的能动作用的反映,不同的人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经历不同,经过头脑的加工所获得的假说也就不同。

3. 科学假说的表现形式:未经过证明的理论,某种模型,某种猜想、预见。

二.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 恩格斯

1. 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从已知的理论和经验过渡到新的理论的桥梁。

① 科学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不完全知到完全知,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阶段。

② 从层次性角度来看,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某一阶段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层次。

③ 从客观性角度来看,客观事物总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中,而我们的认识,一般总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

④ 而且从主观来看,由于人的经历、认识不同,对相同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东西并不相同,人们抓住事物不同的方面的东西。

2. 科学假说使科学研究更加自觉、方向更加明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

科学认识的初期,我们所收集到的信息总是不完备的,如果不提出新的假说,去替代已经不中用的理论,科学研究就失去了方向。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思维超前地去认识世界。

三. 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或应注意的问题)

(见书)

解释性原则:要能解释现有的科学事实

对应性原则:不违背已有的理论

可检验性原则:

1. 如何正确对待科学事实?

既要尊重事实,有要善于超越事实。

2. 为什么要尊重事实?

事实对科学家来说有如鸟的翅膀。

3. 为什么要超越事实?

① 事实开始总是不完备的

② 事实也是可错的

③ 事实也还会发展

4. 如何对待已有理论?

既要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要突破已有的理论

充分使用逻辑思维方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方法。

§2 科学理论

一. 假说与理论的发展

1. 假说发展的形式

假说与新发现的事实产生根本矛盾,该假说被推翻。

假说与新发现的事实基本一致,但还具有一定的矛盾,该假说需要修正。

由于发现了新的事实,既不能根本证明,也不能推翻假说,甚至出现新的假说来补充原有的假说。

2. 假说怎样变成理论?

假说的基本假定已经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3. 假说是未经证明的理论,理论是经证明的理论

二. 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见书)

1. 理论的特点

① 客观真理性

② 普遍性

③ 系统性

④ 逻辑性

2.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对立统一

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但其中也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凡是经过自然事实检验的理论,总是存在一部分以后也不可能推翻的绝对真理,所以要抓住、汲取旧理论中有用的部分(不要象狗熊掰棒子)。

3. 新理论与旧理论的关系

① 新理论能够证明旧理论已经证明的东西。

② 新理论能够证明旧理论不能证明的东西。

③ 新理论还能够预见现在还不能观察到的,但通过实践必将能够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三. 理论的评价

1. 有没有公认的评价理论的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证实

经验证实主义:证伪

历史主义:不存在公认的评价标准(库恩)

2. 有没有永恒不变的评价理论的标准?

3. 一般的公认的标准包含哪些内容?

① 与经验事实一致性

② 内在事实的完备性,即与已有理论的一致性

③ 理论的简单性,即独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最少

④ 理论的预见性

§3 假说和理论的检验

一. 实践检验前的准备

光对假说进行评价、比较:

① 比较理论的严谨性

② 比较理论的解释力和预见力,将理论与已有的事实比较,哪个解释的更正确,更深入。

③ 比较理论的可检验性,可检验性越高越合适

二. 实践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实验应符合的三个条件

① 实验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② 实验的解释应是唯一的,排它的

③ 实验应该是充分的

2. 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3. 证实和证伪的关系 —— 辩证

波普强调证实和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他认为全称命题只能证伪不能证实,存在命题只能证实不能证伪。而科学命题是全称命题,故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就没有差别,这是不对的。(强调证伪的威力无穷)

① 人们检验假说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什么理论可信可用,而不是为了找出理论哪些是不正确的。

② 在证伪一个错误理论的同时,往往其反面是在证实另一个理论的正确。

拉卡托斯的反驳:

4.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一切表象。——列宁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它既是绝对的,反对任何一种不可知论,有是相对的,注意不要绝对化。

实践标准为什么不确定?

① 实践还会不断发展

② 实践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有相对性

③ 不确定还与被检验的理论的逻辑特性有关,如存在命题是不能证伪的,全称命题不能证实。

④ 不确定还因为自然界也还在不断变化。

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才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三. 逻辑方法在检验中的作用

1. 实践检验前的评价主要靠逻辑分析

2. 必须借助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的方法,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3. 实践结果的分析必须靠逻辑方法的帮助,说明理论事实的关系。

4. 在实践检验受种种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逻辑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第一章 科学技术交流

一. 什么是科学?

1.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知识体系。

2. 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让它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就要注意为它创造必要的转化条件。

3. 它不是上层建筑,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科学没有阶级性,但科学家生活的环境还是具有阶级性的。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4. 也是历史范畴(范畴,最基本的概念)

科学带有历史发展的条件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是否在历史的所有阶段都适用?)

① 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含量在生产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② 是基于世纪性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在物化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的高下。

③ 软科学已经越来越深化到日常管理中,而这种管理是一种生产力。

二. 什么是技术?

1. 概念

手工工业时代:技术——劳动者的技巧、技能、经验

机器大工业时代:技术是技术理论,操作经验,工艺方法的总称。

现代:见书。

2. 硬件 ~ 软件

3. 自然属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4. 技术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

生产←→技术←→科学

5. 技术的适应性

三.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自学)(P258)

1. 如何恰当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关系问题

2. 关于交叉学科和软科学的重要性能

§2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一. 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1. 科学家的形成和发展

惠威尔:提出“科学家”一词,scientist

2. 科学共同体

(美)库恩:在共同的范式指引下来进行解难题的活动。

范式:在一个学科领域中,科学家共同遵守的理论,概念……

不同是时代可能有不同的范式。

目的:以增进知识(用知识造福人类)和人类幸福为目的。

行为规范:P262 4条

默顿的四条,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与现实不能完全吻合

激励因素:成果的承认

权威机构

运行特点:马太效应。科学活动中的优势积累效应

二. 科学的社会组织

1. 社会内在形式

学派:有共同的学术思想,进行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

学派的特点

无形学院

2. 社会外在形式

学会

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的科研组织

三. 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1. 经济的

2. 信息的

3. 实验信息装备

4. 教育的

§3 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

一. 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

1. 理论和实践

2. 科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3. 不同学派观点的争论,各门科学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4. 继承和创新

二. 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

1. 纵向:渐进~飞跃 渐进过程的中断

2. 横向:分化~综合

逻辑实证主义:只强调科学发展的渐进性。

三. 科学发展的不同主张

1. 只承认量的积累(逻辑实证主义) 归并

2. 只承认质的飞跃(证伪主义) 波普

3. 既承认量的积累,又承认质的飞跃(历史主义)

库恩

拉卡托斯

§4 技术的发展模式(书P284~292)

一. 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 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

三. 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

§5 当代的大科学和高技术(书P329~334)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1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P293)

一. 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

三个方面

二. 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 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

§2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P301)

一. 社会诸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 经济

2. 政治

3. 教育

4. 哲学

5. 文化

科教兴国的方针

16周考试 星期天答疑

1. 基本概念

2. 基本事实,材料

3. 基本方法

4. 基本理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