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观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人性与现实到底该如何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楢山节考讲的是什么 颠覆三观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人性与现实到底该如何选择?

颠覆三观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人性与现实到底该如何选择?

2024-06-23 2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新冠肺炎在日本有蔓延趋势之时,我们着急日本不好好“抄作业”,急的团团转。日本推特上面却出现一些“希望这次新冠肺炎能减轻日本养老负担”的相关漫画。

(文字:想快点变成这样)让人惊讶的是,这条推文下竟有7.1万的点赞次数。面对灾难,在人性和现实面前,到底该怎么选?这个选择题不禁让人联想到一部上世纪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由今村昌平执导,是于1983年在日本上映的经典电影。改编自深泽七郎的短篇小说《楢山小调考》,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而导演今村昌平则是与黑泽明同时代的大师,他将视角着眼于小人物,以人类学的眼光展现出超越善恶的残酷生存逻辑。《楢山节考》这部剧是他的巅峰之作,拿下了36届戛纳金棕榈奖。

 之所以要讲这部电影,也跟最近的新冠疫情有关。

前段时间西方抛出“群体免疫”概念,他们表示通过让人群大范围感染,用达尔文的剪刀形成抗体。虽然新冠病毒对所有人都易感,但对老年人杀伤力巨大,群体免疫的牺牲者很大一部分都将是老年人。

而《楢山节考》里讲的就是如何对待老人的生死: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后的楢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由于生活的极端贫困,村子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让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

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至于老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灭。电影中这些骇人听闻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也可能时常出现。如果一个月收入4000的工薪家庭面对老人罹患癌症的情形,因为无法负担医疗费只能放弃治疗,他们的心情和电影里的大儿子也不会有什么不同。我们之所以站在现在的视角无法理解电影里的三观,是因为三观是匹配生产力和社会环境的,背老人进山,保证新一代活下去,填埋小偷家族,保证其他人的生存,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是他们的生存美德,就是这个小山村正确的三观。

我们的三观是确立在现有的现代化生产力富足的社会中的,生活在底线上的人也不那么容易饿死了,随便遗弃老人变得不可容忍,因为偷粮食就治人全家死罪才显得残忍,所以唯有努力发展进步,提高了最底层的生活水平,才是真正永恒的美德。几百年之后,那时的人也许会想“怎么2020年有人为了钱放弃家人的癌症治疗,实在是太野蛮了。”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时代,一个生产力水平,有与之对应的社会伦理,我们之所以觉得电影中的人野蛮是因为我们活在这个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总有一天也会成为野蛮人。

仅从常识的角度看英国群体免疫有两个可能,一是无意有力,那这样鲍里斯政府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耻辱,二是有意无力,这也意味着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像群体免疫这样的闹剧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各国都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的医保赤字问题,《楢山节考》中由于食物短缺以致于必须让70岁以上的老人“供奉山神”以节省口粮,换到现代社会,这一点放在医疗资源上也同样成立;

《楢山节考》中让70岁的老母亲活下去可能只需要一份口粮,现代社会要让90岁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延续生命则需要更昂贵的医疗资源,随时代更迭,在社会伦理与资源之间的抉择无非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英国在国力允许的情况下让老人送死理应谴责,但回到电影本身的主题来说,生产力在进步,医疗水平在进步,人延长生命的欲望与之共同增长,人类面对自然时妄图人定胜天的悲剧往往很难被生产力的进步完全消解。

 《礼记·礼运》里面有一段话:“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提出的社会理想,我们贫苦过,但从来没放弃过。

目前,我们面临着新冠肺炎带来的种种挑战。考验来临时,更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切实解决人口结构失调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想出各种方法来度过危机;同时,也应怀揣信仰,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有信仰的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