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李钧:寿县在历史上究竟几次为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楚国历代地图图片 品读|李钧:寿县在历史上究竟几次为都?

品读|李钧:寿县在历史上究竟几次为都?

2023-03-23 2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次?六次?还是七次?

寿县:历史上究竟几次为都?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钧

寿县,一颗淮河岸边璀璨夺目的明珠,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寿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在古代,凡是南北对峙,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寿春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寿县以及周边的这片土地,多次建立政权、寿县便多次为都。

陆兴梁 摄

有人说寿县在历史上四次为都,也有人说五次为都,还有说六次的。寿县在历史到底几次为都?今天我们就扒一扒古籍,看看那些定都于寿县的历史。

都说寿县在历史上多次为都,这里说的都城,都不是像秦汉、隋唐、明清那样的大一统朝代的都城,在寿县建都的,或是独立的诸侯国、或是一国之内分封诸侯国、还有自己称帝的割据国。

下面,我们就沿着时间的轨迹,探寻那些历史:

州来国

提到州来,如今很多读者都会问道:州来是凤台,怎么又说是寿县?

其实,历史上,寿县、凤台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是同一个地方,一直到清朝。凤台自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县时,县治所与寿州(今寿县)同城分治。即寿州城内西、南两门属州,北门属凤台县,东门为州、县分理。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县治于下蔡,下蔡遂改名为凤台,隶属凤阳府管辖。

我们先说说州来。

西周晚期,随着其统治势力向长江、淮河下游地区扩展,先后受封的诸侯小国就有州来、六(六安)、桐(桐城)、舒(舒城)、巢(巢湖)、徐(徐州)等。州来国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被吴国所灭,前后共存在三四百年之久。当时的势力范围包括整个淮南市、凤台县和寿县的一部分,东到舜耕山,往北到平阿山与怀远相连,北到蒙城,西北到利辛县阚疃镇以北,西邻颍上县,南面以淮河和东泥河为界,方圆约有1000平方公里,国都在今凤台县城。吴灭州来后,这里便成了吴公子季和的封地。

到了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冬十一月,吴王把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蔡国迁至州来,史称下蔡。州来国的历史结束。

州来,是淮南地区最早的具有国家形态的建置。那时候,很多诸侯小国都是“一城一国”,州来既是国名,也是都城所在地。

李则刚先生在《安徽历史述要》中说:州来古国,首先做了蔡国的都城(公元前493—前447年),以后又做了楚国的都城(公元前241年—前224年)。

还需要指出的是,“州来”并非今日的凤台县城关镇,而是位于淮河以南的寿县故城。汉代的下蔡县并非先秦的下蔡国。这是确切的,已经被现代的考古发现证实。关于这一点,记者在下一章下蔡国中会有详细的描述。

下蔡国

如果有人打开中国历史地图册,会发现在河南省有上蔡、新蔡,安徽省有下蔡,甚至在湖南省还发现有高蔡,这些都有“蔡”的地名,是不是有某种联系呢?

其实这些地方还真是有联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蔡,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获得分封的古国之一。之所以分为这么多以蔡为名的地方,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蔡国定都在不同的地方而确定的。

上蔡,是最早分封的地方。这个时间是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武王将自己的兄弟、文王的第五子叔度封于今天的上蔡。公元前543年的时候楚国为了北上,灭掉了蔡国。

在蔡国被灭掉的十多年之后,楚国发生了内乱,蔡国旧臣蔡朝吴在楚国公子弃疾发动政变时出了很大的力气,楚国公子弃疾成功夺得王位,成为了楚平王。他为了感谢蔡国旧臣的相助,找到了蔡国在上蔡时的最后的国君蔡景侯的少子庐,将庐立为蔡平侯,把蔡国复国。但此时上蔡已由楚国占领,蔡平侯只能把国都南迁到今天新蔡县城西北部建立国都,这就是新蔡的来历。

时间又过去了30多年,到了公元前494年,蔡国的实力日益衰弱,还受到周边大小国家的侵犯,开始是楚昭王带领楚、陈、随、许四国攻打,迫使蔡迁都到楚境。后来又是吴国侵犯,又逼迫着蔡东徙到了吴地州来,史称下蔡。

很多史书都说下蔡的国都在今天的安徽省凤台县,也有少部分史书说是在寿县。这说明一直以来,州来、下蔡都城究竟在寿县还是凤台是有学术争议的。

大多史书记载州来、下蔡都城在凤台,但学术界一直怀疑:如果说都城在凤台,为什么凤台几乎不见考古发现,反而寿县多次有州来、下蔡的考古发现?

直到2017—2020年,寿县西圈墓地考古发掘后,这个问题逐渐明朗了:考古发现,下蔡城和寿春古城高度重叠。

西圈墓地位于安徽寿县古城外西南方向南关村西部,大体包括米家圩、周家圩和陶家圩等几个自然村的范围。墓地处于寿春城遗址的西部边缘,西邻寿西湖。在历年的农田水利建设或工程取土过程中,时常发现有古墓葬和重要文物等文化遗存,其中不乏包括现藏于寿县博物馆的“越王剑”和原始瓷器等高等级器物,年代大体约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考古累计发掘面积约1400平方米,清理墓葬58座、灰坑28个,房址1座;出土陶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铜器、漆木器和玉器等约500余件(套)。

张越 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波涛、张义中在《“下蔡”探索的新进展——安徽寿县西圈墓地2017—2020年度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中写道:

“寿春城周围的三片墓葬群的分布将寿县城及其东南部区域作为确定寿春城城址所在地的认识提供了布局层面的支撑。据此,由西圈墓地、蔡昭候墓、东津村以及淮南蔡家岗等地蔡墓的发现来看,我们认为下蔡城的区位也应该与寿春城有着高度的重合。”

“之所以选择西圈墓地作为突破口来探寻寿春城遗址的城垣等问题,是基于我们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思路的转变。坚持下蔡城的地望“寿县说”而非“凤台说”的观点是我们开展今后工作的学术前提,而这一认识的形成也主要是基于考古材料的揭示。”

这什么意思?记者看后觉得有两层意思:其一,下蔡城和寿春古城高度重合。什么是高度重合?两个城市怎么“高度重合”?只有一个解释:下蔡城被毁200多年后,楚国在下蔡城的废墟上建起了寿春古城。其二,坚持下蔡城在寿县的观点是开展今后工作的学术前提。

写到这,记者认识到,凤台寿县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同属一个地方。

楚国

楚国一共有7个国都,先后是:丹阳、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寿春,即为今天的寿县。

楚国800年,寿春为都最后18年,楚国42位王,最后4个在寿春。

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将淮北十二县封给他,号春申君。

倪军 摄

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公元前241年,本来就担心会被秦国暴打,现在合纵攻秦又遭到失败,楚考烈王干脆将都城前往离秦国更远的寿春。于是,寿春成了楚国第7个国都,也是最后一个国都,在这里,楚国度过了最后18年,历经4个国君,最后4个在寿春的楚国国君是: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

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败,被入两壁,杀七都尉。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相持一年,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君负刍,楚国灭亡。

西汉淮南国

西汉时期的诸侯国拥有基本的独立自主权利,虽然是国中之国,但又相对独立。

历史上,汉淮南国存在81年,先后有过3位淮南王,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为扩大自己的势力,派人劝降项羽手下大将九江王英布,正式封其为淮南王,共同进击楚军。战胜项羽后,刘邦又正式划分了淮南国地域,辖区共为九江、衡山、庐山、豫章四郡63县,419000余户,2267000余人口。

汉十一年(前196),看到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被诛杀了,英布内心恐惧,遂反叛,后失败,英布被杀。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刘邦封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定都寿春(今寿县)。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阴谋叛乱,事发被拘,谪徙严道邛邮,途中不食死。

文帝前元十一年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十五年,“复置城阳国”,刘喜“徙城阳”。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

刘安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长长子,于公元前164年16岁时,袭封为淮南王,死时58岁,在位43年。

汉武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被人谄以谋反罪,在都城寿春被朝廷重兵包围,自刎而死。同时朝廷宣布淮南国废为九江郡,淮南国灭亡。

阜陵王国

如果西汉前期的淮南国定都寿春算一次“为都”,那阜陵王国也应该算一次“为都”。因为淮南国和阜陵王国都是汉朝的一个诸侯国,他们应该是平级的。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延为淮阳王,王国都城淮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

后来在永平十六年(73年),以九江郡两县置阜陵王国,改封刘延为阜陵王,都阜陵,大致在今安徽和县西。

章和元年,章帝专门巡幸九江,来到了寿春,刘延被复封为阜陵王,并且“增封4个县,合并以前的一个县,共5县”。汉章帝下诏“以阜陵下湿,徙都寿春”,将阜陵王国的都城迁移到寿春了。

公元90年,刘延去世,谥曰“质王”,其子殇王刘冲继位,刘冲在位两年后去世,他没有儿子,皇帝封其兄长刘鲂为阜陵王。刘鲂死后,其子刘恢继位,刘恢死后,其子刘代继位,永熹元年(145年),刘代去世,无子,阜陵王国被废除。

建和元年(147年),刘代的兄长刘便亲被封为阜陵王,恢复阜陵王国。刘便亲死后,其子刘统继位,刘统死后,其子刘赦继位为阜陵王。建安十一年(206年),刘赦去世,无后,阜陵王国被废除,其地被并入淮南郡。

东汉袁术寿春称帝

东汉袁术寿春称帝这件事,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镜头,所以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今天我们就简单地说一说。

袁术,字公路,袁绍之弟(《魏书》称袁术为袁绍异母弟,《三国志》称二人为从兄弟),汉末群雄之一。

191年,袁术让孙坚去攻打刘表,孙坚从之,但最终孙坚被黄祖射死在襄阳城前。袁术就收养了孙坚的长子孙策,目的是为了得到玉玺。后来孙策用玉玺换来了兵马,一举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二月,袁术称帝于寿春,建号仲氏(又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曹操得知袁术寿春称帝后,大笑不止,说:“袁术称帝了,袁术居然称帝了,世上蠢人很多,像袁术这么蠢的人真少见。”

称帝后袁术治理无方,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

袁术逃往汝南,继续做皇帝。在汝南郡坐吃山空,199年,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所阻拦。不得已撤回寿春后,袁术找人要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如此吗?”遂吐血身亡。

东汉袁术寿春称帝只有两年多,使得寿春多了一次“为都”。

南朝宋国

寿县在历史上多次为都,这里说的都城,都不是大一统朝代的都城,但有一次,寿春差一点就成为正统王朝的都城了。

这个朝代就是南朝宋国。

大家都知道,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定都建康,这跟寿县又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刘厚燚 摄

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60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

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势力,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不仅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

由于刘裕功劳巨大,东晋皇帝封刘裕为宋王,增加了十个郡的封地。此时,刘裕已经把持了东晋朝廷的大权,势力直接威胁到东晋都城建康的安全。

东晋义熙元年(419)七月,宋王刘裕就把自己的国都迁到寿阳,由于刘裕已经把持了东晋朝廷的大权,寿阳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东晋的政治中心。

元熙二年(420)六月,宋王刘裕来到建康,心腹用委婉的语言暗示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宋王,并且草拟了退位诏书呈给晋恭帝。晋恭帝只能接受,东晋就这样灭亡了。刘裕即皇帝位,国号宋,都建康,定中京(今河南洛阳)为陪都。改元永初,从而成为南北朝时期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一幕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都是权臣逼着皇帝退位,不同的是曹操将东汉皇帝接到许昌,而后废掉、定都许昌。而刘裕是直接占了东晋的国都、废掉皇帝。

笔者有一个假设,如果刘裕学曹操父子那样,将东晋的皇帝接到寿阳,然后在寿阳称帝,如今的寿县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定都”寿春的还有

寿县几次“为都”这个话题,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翻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共罗列了7次“为都”,供大家讨论。

记者罗列这7次“为都”,都是拥有独立自主权或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在历史上,定都寿春的远不止这7次,只是另外那些“国”,连诸侯国都算不上,“都”也就更不具有都城的意义了,记者就没有详细罗列出来。

这些不具有都城意义的“定都”寿春的大致有:

三国魏的曹邕,黄初二年封淮南公,都寿春。黄初三年(222年)被进封为淮南王。

西晋的司马允,太康十年(289年)为淮南王。都寿春。

东晋永和五年(349),石虎称帝,封儿子石昭为淮南王。淮南王国都寿春县。

北齐后主于天统三年(567年)五月,封武成帝第七子高仁光为淮南王。淮南王国都,初设在寿春。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费

责编  杜 瑶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