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楚国为了攻破宋国的城墙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2024-07-10 2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郑国的国君是一个明事理的人,而宋国的国君是一个糊涂虫。那个去晋国出使,然后路过郑国的人肯定能够活着回来,而我去齐国出使,然后经过了宋国,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处。

当史学家把观点灌输在此,不断的钻研时,才发现这句话并没有历史上说的那样简单。

于是我们再次顺着时间线往上钻研,不由得发现:在公元前595年的时候,楚庄王派遣两个人分别出使齐国和晋国。而出使齐国和晋国之前,分别有两个指令:不许向宋国和郑国请示,直接走过去。

这一点我们需要联系一下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思想以及对于领土意识的态度,如果说出使某一个国家,明明经过了其中的另一个国家,却不向这个国家借道,或者不向这个国家请示,就是挑衅的意思。

楚庄王通过使臣出使经过宋国却不借到,向宋国挑衅,却不知被宋国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宋国的反应申舟按照楚庄王的指令,拿着自己的密函,经过宋国的时候,没有像宋国请示,就这么直眉瞪眼的走了过去。

而这个时候,眼贼尖手快的宋国人直接抓住了申舟,然后把他给绑了。

当时,整个宋国臣子分成两派,其中最为激进的一派就是宋昭公的正卿右师华元,华元向宋国的国君说:这个申舟来到我们这边却不请求借路,就仿佛走到了楚国的后花园一样,这样大摇大摆的走过去,势必已经没有把宋国放在眼里,这是日后楚国要灭亡我们的先兆呀。

原本宋国国君就有些稀里糊涂,在面对一些大是大非的时候,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情感做事,而不是通过理智做事。就这样,宋国国君直接杀掉了申舟,杀掉了这位使臣。

楚国的反应投决而起

这四个字描述的是一个人物的情绪,那个人物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因为自己的小心思,让申舟莫名其妙的死掉了,再加上申舟在楚庄王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是自己的好朋友、好伙伴,一时之间愤怒不已,决心向宋国出兵。

楚国向宋国出兵,宋国就自然想要借兵求援,而借到的那一伙部队是晋国。因为晋国之前吃了败仗,所以这个时候不敢和楚国正面交锋,宋国在那边求援,晋国连反应都没有。

就这样,楚国把宋国的国都围了起来,这一围就是整整九个月。

九个月之后,宋国再也支撑不住了,国都里面的粮食早已经吃完,老百姓们甚至互相交换自己的孩子吃,国内一片惨状。

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大条件之下,宋国把华元派遣到楚国的军营,正式向楚国低头认错,并且愿意承担一切损失。当时的楚国攻城战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很多士兵都已经断了口粮,国内也是民怨四起。

楚国决定见好就收,趁着这个机会双方签订了一个条约,也是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维护各个国家使臣的条约。自此开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慢慢的成为了诸侯国之间的约定,而诸侯国之后秦帝国崛起,伴随着后期的唐宋元明清,慢慢的把这个约定给延续下来了。

日内瓦条约的小延伸在日内瓦条约当中也曾经出现过:对于俘虏、医务人员、老人孩子、谈判专家等相关人员的保护。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这个谈判专家,其实从某种道理上来说就是使者。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反面案例

中国的语言文化非常的奇妙,有一些文字能够从正面解释,有一些文字能够从反面解释。

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枪打出头鸟,能够明显看到对于一件事情会有两方面的意见,这就属于最经典的中国式哲学。

既然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也就有对应的斩使以示威。

斩使以示威的来源目前来看,与斩使以示威相关的来源很多,相比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而言,斩使以示威的各种版本似乎数不胜数。

而公认的流传范围最广的就是周瑜和蒋干之间的对话当中所阐述出来的斩使以示威。

而这个所谓的斩使以示威非常简单,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样,那就是斩掉了使者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耿恭的巧妙运用在永平十八年,也就是汉平帝去世的时候,匈奴帝国趁着这个巧妙时机准备叛乱,直接把耿恭和很多士兵围困在一个城市里面。

其实耿恭想活命很简单,只要打开城门投降就行了,但是这样做的话,对于整个帝国来说都是耻辱。

耿恭苦苦坚守,可是就这么几百个人,一波又一波的战斗,不久之后就只剩下几十人,不要说军心了,所有的人都没有了斗志。

之后北匈奴的使者劝降,耿恭趁着别人不注意,直接把这个使者杀了,还把他的头颅挂在了城墙上。所有的士兵见此心灰意冷,只能以死相拼,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耿耿恭直接杀了人家的使臣,这个时候想要和谈纯属痴人说梦。

就这样,耿恭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拿捏住了军心,并且让部队一直坚持到了汉帝国的大军前来,获得了战术和战略上的胜利。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背后考量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从何而来的,这样的一个口令又是如何得以贯彻实施的呢?

预留下谈判的底线大家都知道古代战役远远不是常规战役那样简单,还需要从背后考量一系列的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情况。

尤其是在三国时期、乱世七雄或者五代十国任何一次战役,都需要全方位的考量,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此次战役是否会被昔日的朋友捅了刀子。

而华夏地大物博,每一次战役所需要参考的东西多之又多。在这些考量当中,往往在昨天的时候是朋友,今天就已经变成了敌人,而昨天的敌人眨眼之间已经变成了今日的朋友。

所以很多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役、诸侯和诸侯之间的战役,甚至是王和王之间的战役,都会预留出一条底线来,这条底线就是对话的端口。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不把事情做绝,等将来寻求缓和时机或者做谈判的时候,留下一点点机会。

保证使者的质量使者这样的一个词汇,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叫:外交谈判专家。大家都知道,一旦牵扯到专家,往往都是非常值钱的,除了水货之外。绝大多数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面都有着自己的一己之长,而外交谈判专家更是少之又少的才思敏捷之人。

一个国家里面能够称得上好的外交谈判专家,可能也就有那么三五位,而地方部队甚至都拿不出一个好的外交专家。

像毛遂自荐那样的顶尖外交专家少之又少,而一个外交专家可以扭转一个国家的形势,这绝对不是虚妄之谈。一位非常优秀的外交专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国运。

可是如果使者之间相互交谈,使者向一个地方去劝降也好,去谈某些条件也好,直接被敌方的首领给杀掉了,那么使者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而这些珍贵的使者往往是少一个没一个。

任何一个诸侯,任何一个国王,任何一个将军都不愿意自己手中优秀的谈判专家陨落,更希望的是他们能够在有生之年多为国家做贡献,所以保证使者的质量也就成为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考量之一。

使者作为整个帝国的尊严,需要维护大家要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一个人而已,他根本没有办法去代表整个帝国、代表整个国家去做出任何决策。

可是有一类人非常特殊,这一类人可以代表国家甚至他们所说的话、他们所签的字、他们对一些事情的认知就已经代表了国家的发展方略,这一批人就是使者。

而使者前往一个地方,他无论做任何事情代表的都是一个帝国,如果随便斩杀使者的话,那就是与这个帝国为敌,和这个帝国做决断。

而在任何情况下,使者去谈判,无非就是三方面的谈判:第一方面是友好协商,第二方面是强迫其它国家做出交易,第三方面是代表本国屈辱去谈判。

好像哪一方面的谈判都没有必要斩杀使者,双方的关系就在摆在这里,综合实力相似,那就没有必要杀掉使者了。如果说是国力悬殊,无论是胜利国的那一方,还是弱小国的那一方,似乎也没有杀掉的必要使者。因为两个国家的国力悬殊特别的大,杀掉一个弱小国家的使者,反而容易落下口舌;杀掉一个强国的使者,更容易带来灭国之灾。

历史启示录

关于使者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全,尽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也有着对应的斩使以示威相关的言论。

所以我们可以把一句话分成两个方面,当绝大多数情况下杀掉一个使者所带来的利润远不如杀掉这个使者带来的风险,那么这个使者存活的概率非常大。

但是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包括但不限于已经亡国或者接近亡国,或者整个帝国遇到大灾难的时候,杀掉使者来振奋士气也未尝不可。使者尽管代表着一个帝国,但也不是绝对意义上拥有免死金牌,而绝大多数使臣因为机灵聪明,在面对一些危险的时候,做出及时的通过语言调节,故此能够保全性命。

所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我们只能够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臣这个身份也绝不是免死金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