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植物的成长变化》教学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植物的成长变化》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植物的成长变化》教学反思

2024-07-15 1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第一单元植物的成长变化教学反思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有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种植我们的植物、我们先看到了跟、种子变成了幼苗、茎越来越高、开花了,结果了、我们的大丰收七篇课文。作为第一单元有它的合理性,因为要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观察过程,因而这个单元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坚持,做到不急躁有耐心。综合本学期的学生观察日记,有部分学生能够坚持观察,并把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详细记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对科学学习的观察法又有了新的理解: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物体。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

2、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实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老师要实行准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水平,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方法。 观察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实行一些主要方面的观察,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对物体的主要特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不过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

3、用途。 本学期,绝大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都能够坚持完成,而且有部分的学生的观察记录完成的相当好。比如说从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理解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植物的各个结构的理解又有了一个层次的提升。 总来说之,三年级的学生就当前他们的认知水平,在植物的观察方面有很多学生已经做得相当的不错了。当我看到他们的观察记录时,看着那细小到甚至我都没有到的地方,我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而且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学生兴趣的培养吧。 第二单元动物

4、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绝大部分都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问题,更是一无所知。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饲养过程不但是能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研究兴趣和水平的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和“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等目标。下面就

5、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心得和体会。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引领式“问题”的出现,这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纵观整单元教材,我们把内容分成了三绝大部分组成:1、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蚁蚕是什么样的(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可爱的蚕宝宝(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蚕宝宝变了新模样。2、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实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一改以往养蚕教材主要以展示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为内容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

6、察、讨论、交流,理解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养蚕乐趣,展开科学探究的乐趣。3、教材主旨在于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但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和勇气,培养动手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二、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还有自己拍摄的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总来说之,学生需要的材料我们要尽量满足,这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教学过程设

7、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本单元的课型特点,将讨论、观察、交流、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能够把这单元教学设计成两大块:1、观察认知性探究活动课内,通过讨论、观察理解蚕卵、蚕卵中的小生命,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2、实践体验性探究活动课外,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获得养蚕的乐趣。这样的设计能激起学生对养蚕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养蚕的欲望。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课后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养蚕的情况,即时给学生以协助,一定要想办法使学生坚持养到底,培养学生坚

8、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四、学生对动物研究方面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实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理解。并在活动中锻炼了交往和语言水平,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水平。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 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在饲养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小蚕的生长是十分有

9、趣的事。 五、在教学实践成效方面1、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能够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水准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2、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 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实验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

10、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昨天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个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3、教师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个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水平;发展实践水平,发展对知 这识的综合使用和创新水平;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养蚕活动结束后,我的个人体会是:使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

11、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温度与温度计教学反思 我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与温度计,课前我认真看了教材,感觉挺简单的,只要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认读温度计以及零下温度就行了。不过一堂课下来,时间感觉还挺紧,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读还是很困难,也就是说我上了一堂很失败的课。课后我实行反思,到底失败在哪里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在教学结构方面1、 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因为顺序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最后让学生感觉到用手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水准。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的不透彻,我也

12、没有深挖其究,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和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大败笔。2、 在观察温度时,没有给足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3、 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程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点以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些学生能够准确读出来,但因为我没有深入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了教学的最好时机,最后我切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准确地读出来。二、教师自身方面的问题1、 上课语言没有科学性的概念性语言,不精练,逻辑性不强。2、 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激情,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局面。3、 对教学的时机把握不够。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温度与温度计一课后,反

13、省课堂,自省自悟,实行反思的内容。以后我在教学时,一定要吸取这方面的错误,做到认认真真地去克服它。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磁铁,从中获得发现。磁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特别是经常玩磁铁的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我利用学生的这些认知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然后通过用磁铁去吸引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得出: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再实行简单的生活使用。在“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这个问题时,我虽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但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却不尽人意。对学生来说,探究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使用方法实行探究也是重要的。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