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植物书签制作过程简单易学 转载

转载

2023-03-24 2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转自公众号:清华辅导员

“对研究兢兢业业,对学生虚怀若谷,毫无保留地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奉献着光与热。”

“孙老师是计算机学者中少有的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他身上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气息——正直、正义、有情怀。”孙茂松老师的学生、清华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这样形容孙茂松老师。作为一名计算机学者,孙茂松心系天下,以利国利民为担当。他时刻提醒学生“做研究不能只为论文、为自身前途,应心怀天下,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研究,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他身体力行奋斗在科研最前线,指导学生的研究,“九歌”的研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九歌”是孙茂松实验室研发的人工智能古典诗词创作系统,取名自屈原的名篇《九歌》,蕴含着孙老师对这个系统的期冀:希望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出如《九歌》一般有思想、有灵魂的诗作。2017年底,“九歌”系统登陆央视一套大型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与三位诗人同台比拼,“九歌”的表现与诗人难分伯仲,这一期节目的网上浏览次数约千万次。此后,“九歌”系统积极开展了推广应用,如曾在清华大学校庆期间,为同学们创作属于基于姓名的藏头诗;与腾讯合作,综合使用“九歌”系统和腾讯图像识别技术,联合《中国国家地理》共同开展了2018年中秋节“月已满·诗故乡”看图作诗活动;并参展了2017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与教育展”等多个重要活动,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落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孙茂松实验室研发的“九歌”计算机诗词创作系统

“九歌”的面世,是研发团队师生攻坚克难的结果。项目开发初期,时间紧、任务重,其中碰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系统研发和论文发表之间的矛盾。实验室里的其他同学在一些国际通行的问题和数据集上做研究,很快发表论文、获得奖学金。“九歌”团队的学生顶着毕业压力,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发系统,却无法见到迅速的成果产出,一时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诗是写给人读的,一定要拿出系统来。只要是好东西,就一定不会被埋没的”,孙茂松老师始终坚持着内心的想法,认为性能过硬的实际系统是检验人工智能方法创新的试金石:没有方法创新,系统的性能不可能令人满意;反过来,只在Benchmark数据集上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存在片面性。对“九歌”而言,两者的结合是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挥并实现AI技术的价值。在孙茂松老师和团队的坚持与不懈努力下,“九歌”系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在学术界以及社会大众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九歌”研发团队陆续在ACL、EMNLP等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九歌”系统应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广大用户要求,已创作了约3500万首诗词,团队核心成员矣晓沅同学荣获了202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在研发“九歌”系统时,学生的疲惫与焦虑在所难免,孙茂松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能做的就是尽全力与大家一起共度难关。有一次他从国外出差回来,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但却顾不上吃饭,揣着几袋小零食就风尘仆仆地直奔会议室参加“九歌”团队的组会,了解学生最新进展与研究瓶颈,与大家一起细致探讨,共同解决问题。每周两次,每次四小时,这样的讨论一坚持就是大半年。他的学生,2015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矣晓沅回忆说,“2015年的冬天,那时作为本科毕设内容,我做出了‘九歌’作诗系统的一个早期雏形。12月31号,跨年夜11点左右,忽然收到了孙老师的邮件,说自己在测试时发现了demo系统的很多问题,并在邮件里一一详细列出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看到老师这么认真,我也顾不上休息,赶快修复相关bug并回复邮件汇报。零点的钟声就在邮件一来一去中悄然度过了。当时并不觉得累,只是感觉这是自己人生中很有意义的、难忘的一次跨年。”

他的另一个学生陈慧敏说:孙老师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良师,是益友,更像是一位父亲,一位“倔强”的“慈父”。他的“倔强”来自于他对于学术的追求:不是别人做了我们就也要跟着做,不是别人没做我们就不能做,要做对国家社会有意义的研究,哪怕再难也要啃下来;他的“慈父”来自于他对学生的宽容与接纳,孙老师平常生活中是一位可爱的长者,有修养有气度,对学生从不严厉呵责,会以近乎玩笑的语气表达他的建议与想法,学生们与他相处“很舒服”。

孙茂松和他的学生合影

在指导自己课题组同学的同时,孙茂松老师也时刻关心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投身到校内本科生科创工作当中,并承担了“星火计划”十四期名誉班主任、“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杯”首届建筑机器人技术创新赛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责。

在担任“星火计划”十四期名誉班主任期间,孙茂松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学术活动,在清华大学科创日、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星火计划年会等活动中进行学术分享和寄语,鼓励同学们在探索学术问题的过程中要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形成学术思维的碰撞;希望同学们立志做科技之大者,致广大而尽精微,解决有意义、有难度的真实问题。在孙茂松老师的勉励下,星火十四期学员产生了2名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产出了一大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以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作品各1项。目前他继续担任“星火计划”十六期指导教师。此外,他还担任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导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金融班”指导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本科生培养和成长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

孙茂松老师参加星火计划活动星火计划学员代表在星火计划年会上向孙茂松老师献花

在积极投身校内本科生科创工作的同时,孙老师也始终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为同学们夯实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孙老师针对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全新设计、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科交叉的新生研讨课《人文与社会科学计算导论》,还参与开设、讲授人文学院的新课程《数字人文导论》、全校研究生素质课程等。

可喜的是,孙老师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的学科交叉的种子已经开始破土发芽。如电子系2018级的本科生王芃翰同学,正是在选修了孙老师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计算导论》后,对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随后与计算机系和社科学院经济学的两位同学联合申请立项了一个自然语言处理与经济学交叉的SRT项目,并由孙老师手把手亲自指导。该项目利用全网的经济学相关文本,基于大数据预训练模型进行股情预测,目前已经取得非常积极的进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孙茂松老师是一位有人文情怀、有责任担当的计算机学者,对研究兢兢业业,对学生虚怀若谷,毫无保留地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奉献着光与热。

孙茂松,计算机系长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计算机系主任、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计算及计算教育学。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在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和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逾200篇,Google Scholar论文引用逾2.8万次。带领团队研制发布了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为发展我国在线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都市民学习之星”、“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等荣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