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检讨情况汇报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通用12篇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通用12篇

2024-06-01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23-08-21 17:22:53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2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发动,形成“全员信息”的格局

制定了《**组织宣传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将信息报送任务目标分解到科、具体到人,严格考核奖惩,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并将科室以及个人的报送数量和用稿情况在部公开栏进行公开。积极挖掘党建亮点、热点,及时上报信息和通讯稿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信息报送网络,每个党委指定1-2名专职信息员,定期与信息员进行当面沟通和电话联系,及时发现党建亮点,加以深度挖掘。每月进行通报,将排名情况直接邮寄各党委主要负责人。今年以来,各科室和各基层党委共报送信息通讯稿件6000多篇。

(二)深入调研,加大组织工作宣传力度

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围绕我区组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重点将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思路与调研课题结合起来,积极挖掘党建亮点、热点,及时上报信息和通讯稿件,和**保持的经常性联系。重大活动宣传效果明显。紧紧抓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造“霞光红”党建品牌、换届工作等方面的宣传,编写《**组工信息》41期,组织撰写各类稿件400余篇,8万余字。今年以来,共向上级组织部门报送信息通讯稿件300余篇,在《**组工信息》、《**党建》等组织工作内刊上发稿60余篇,在**电视台《**新闻》上发表新闻稿件2篇,推广了打造“霞光红”党建品牌、开展农村规范化标杆社区选树活动、四大重点人才工程以及干部培训工作等一批典型经验。

(三)积极应对,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对重点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影响较大的互动类论坛社区实行实时监控,确保专人专职专网,设置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控QQ和电话,确保舆情出现后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理。今年以来,先后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90余条,其中反映机关干部作风情况的8条,反映基层组织建设有关情况的23条。积极应对,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发现网络舆情后,通过网上发帖、跟帖、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形式,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今年以来,发表网评文章200余篇,进行专题舆情引导7次,累计发帖跟帖800余条,切实赢得了网络问政主动权,防止恶意造谣和违法攻击成为网络舆情热点。

二、2012年工作打算

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组织部门对外宣传工作,明年研究室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大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开发力度,加大组织工作宣传力度以及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等三方面。

(一)加大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开发力度

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信息报送弱点、盲点和中组、省组对反映政策落实、活动开展、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类信息的需求,加大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开发力度,提高信息用稿率。

一是学习出思路。坚持每日读刊评刊制度,组织科室人员仔细研读党报党刊和重要文件,分析文章结构,准确把握上级工作导向,发现信息需求要点。

二是调研找思路。坚持每周调研制度,经常到基层镇街、社区、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开发问题类、建议类信息找思路。

三是共商定思路。坚持每日信息会商制度,每天下午用半小时时间会商调研信息题目、撰写角度。对重点信息点,集体研究,优化撰写思路,对特别重要的信息点,及时邀请**组织部研究室领导实地调研,共同开发。

(二)加大组织工作宣传力度

把组织工作宣传作为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推动创新的有效途径,展示成果、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一是抓内宣。加大组工调研信息的考核奖惩力度,充分调动部内各科室和基层党组织做好组织宣传的积极性。坚持综合文稿与工作动态相结合、部内工作与基层做法相结合,发挥《**组工信息》在反映全区组织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是扩外宣。加强与各级各类党报党刊的沟通,建立长期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刊物报送我区组织工作成果,打造一批在省、市范围内叫得响的组织工作项目。

三是强网宣。引导鼓励全体组工干部和各镇街网络宣传员积极撰写网评文章,及时发帖、跟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严考核。严格调研信息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全区组工信息调研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人头。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年终集中考核奖惩。对基层党委进行调研信息工作全区评比,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三)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一是联合互动,专人负责,及时监测网络舆情。选择政治素质强、思想作风好、理论水平高、文字功底强的干部,担任网络舆情监督员,加强对重点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影响较大的互动类论坛社区等本地重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汇总登记,监测突发事件动向,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新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3

关于舆情隐患风险排查情况的报告

xx认真贯彻落实《网路舆情隐患风险排查工作的方案》的通知要求,坚持“防范为先、有效控制、加大排查、化解纠纷”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全面排查,确保以各项任务稳步推进。现将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强化舆情管控工作力度,确保“国庆”期间不发生非正常上访和负面舆情,xx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就此项工部署安排,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密切关注所属职工及相关人员动态,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遇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

二是紧抓重点,严密排查。xx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紧紧围绕“队伍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职工自媒体使用情况”、“队伍涉负面网路舆情问题”、“敏感时期内部越级访隐患”、“重点人员现实表现”等五个方面在对内部开展全面排查,通过“一对一谈话”“与家属沟通”、“召开形势分析会”等方式全面摸排当前可能存在的涉网络舆情问题隐患,准确掌握职工的真实想法,现实困难和有关诉求,有针对性做好谈心谈话、教育疏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是强化督导,确保实效。xx党委本真抓督导,关键看领导工作理念。坚持抓住了“关键少数”,就抓住了措施落地的核心工作方法。将此次网络舆情风险隐患排查活动的责任一级一级压下去,不仅要压到部门领导,还压到每名职工身上,从而有效提高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形成了人人都是工作者、人人都是督导员的良好氛围。xx党委采取定期听取汇报、不定期抽查工作进展等方式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开展不及时、隐患排查组织不力的部门及个人要求推倒从来,以严格的纪律确保此次网络舆情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真正落实落地。

特此报告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两会期间”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

成立白沟新城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全区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建军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白沟新城组织人事局局长石进文同志担任,成员由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担任。

2、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网络舆情应对及工作机制

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出现后,为防止事件进一步发酵,抑制网络不实消息恶性传播,防止别有用心人员煽动网友情绪,立即启动舆情应对紧急预案。

1、迅速查明事实,第一时间发声

白沟新城应急领导小组责成涉事部门迅速查明情况,细致详实上报领导小组,宣传部门依据事实迅速撰写新闻通稿,阐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及事件发生后白沟新城管委会采取的相关措施,并联系主流纸媒、网站第一时间发声。力求迅速、公正、客观的还原事件真相,驳斥不实报道,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2、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积极引导言论

成立新闻宣传应急指挥部,明确一名新闻发言人,及时突发事件相关进度;同时,加强舆情信息跟踪监测和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宣传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关于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及最新动态,及时汇总舆情信息并上报应急小组。

宣传部门联合公安网监大队迅速开展有效网上舆论管理及引导。及时封堵删除网站、论坛、贴吧等针对此次事件的不实、有害信息;组织网评员汇总白沟新城管委会妥善处置事故的最新情况和有关部门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时发声驳斥网络上造谣、攻击、诽谤煽动的言论。

3、做好新闻媒体接待工作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5

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唱响宣传滨海工业区(马鞍镇)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现就加强全区(镇)网络舆情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媒,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聚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加强网络管理,全面、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为区(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组织,明确网络宣传管理的主要任务

成立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支由网络发言人、网络舆情管理员、网络舆情评论员组成的高效有序的网络舆情管理处置队伍,强化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做好对重大网络舆情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工作。

(一)网络发言人的职责。网络发言人由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分管领导担任。主要职责是:以本机关名义,在互联网上滨海工业区(马鞍镇)政务信息;根据权限通报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管辖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及其处理结果;收集网民意见、建议,释疑解惑,回应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主动引导日常和突发的网络舆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

(二)网络舆情管理员的职责。网络舆情管理员主要由政治处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职责是:日常监测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及时报送网络发言人和领导,如发现重大网络舆情要及时上报县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中心;协助网络发言人做好网上舆情引导工作;认真完成县网宣中心布置的任务。

(三)网络舆情评论员的职责。网络舆情员由各局(办、处、中心)信息员担任。主要职责是:关心网络舆情信息,日常监测涉及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对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及时在全县网络民情在线平台信息;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如发现涉及到本部门的重大网络舆情,发生网络时,要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舆情管理员和区(镇)班子成员,并按照宣传提示口径,通过撰写博文、评论、留言发帖等方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协助网络发言人、舆情管理员做好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完成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任务。

三、健全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工作机制

按照“积极利用、正确引导、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网上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引导工作,切实发挥网络信息资政作用。

(一)建立网络舆情收集汇报制度。要求网络舆情评论员每天至少浏览一次各门户网站和本地互联网,尤其是贴吧、BBS、博客、微博等,对涉及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查询,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主动答复处理相关咨询、投诉、建议,及时将网络舆情情况报告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6

同志们:

今天召开我局2018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县2018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会精神,总结今年以来我局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和安排下半年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刚才,***同志汇报了我局2018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情况,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几点要求。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有着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对凝聚全局力量,对营造“环境共享、责任共担、污染共治、生态共建”的良好舆论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政治原则,提高思想认识,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要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种好意识形态工作这块“责任田”,常抓不懈、抓出成效。局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股室和下属事业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切实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要强化理论武装,把握“新形势”践行“新理念”

党的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指导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因此我们要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作为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专题学习。

三、坚持抓细抓实,全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一要做好规定动作不走样,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定期听取分管股室、下属事业单位意识形态工作汇报;要与各股室、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签订意识形态责任书,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德能勤绩廉”的干部考核内容中,并作为评价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二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日常监控,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并反馈社情民意和重要舆情信息。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引导,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汇报、早安排、早处理。三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安全。要站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树立互联网思维,善待、善管、善用网络媒体,局领导要带头触网、上网、用网,督促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对网络谣言、负面炒作、攻击渗透等各种网络乱象,该发声时就发声,该出手时就出手。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复杂敏感问题,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事实,解读国家政策,阐释问题疑惑,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同志们,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我们要担当政治之责,进一步提升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确保全局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7

关键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建议策略

作者简介胡小红(1975—),女,江西抚州人中共抚州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方亚伟(1980—),男,抚州市社科联编辑部副主任,学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江西抚州 344000)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有效应对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ZA01)

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网民数量之大,增速之快,使得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显微镜”、“聚光灯”。面对新形势,如何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迅速做出疏理与引导,消除负影响,弘扬正能量,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网络舆情发生频率高、传播快、影响大,已经得到国家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开展了应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控疏导体系初步形成

首先,监管机构和人员基本到位。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诸如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等机构,并落实了监管部门,配备专人监管。如:抚州市委宣传部成立了“网络宣传办公室”,4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所辖11个县区均成立相应部门,并配有专业监管人员,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监管队伍,并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平息”的工作要求,进行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理。

第二,地方性政策法规相继出台。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实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新闻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网络舆情工作职责、舆情处理工作流程等。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第三,应对理论的研究渐成体系。近年来,全国型大规模网络舆情理疏导、人才培训和研讨会的召开,每年都在数十次以上,有关的舆情研究理论成果质量高、可操作性强;人民网每周编辑出版《网络舆情》内参,把握最新网络舆情新动向,并及时分析解读,为各级政府提供了有益参考;各地政府邀请专家学者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网络舆情系统教学培训,提高了各级监管人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监控疏导机制初步建立

1.确立了舆情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不少地方政府建立了舆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单位、责任人举行舆情分析会议,客观梳理研判近期舆情动态,主动预测、系统了解社情民意,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舆情处置能力和水平。

2.探索了网络舆情监控疏导机制。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网络意见受理、处理、反馈等相关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导向作用,围绕网络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真相,解释质疑,维护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网络社会良性发展。

3.搭建了网络官民信息互动平台。一是开通官方留言板。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对留言板的留言有制度化办理,现在有十几个省市对如何办理人民网留言,用政府文件的形式加以了规范。如吉林省委办公厅组建了一个网友留言督办处,有5个编制,专门回复人民网留言;山东、河北成立了社区民意办公室,云南、天津等地设立网络处,这些都是专门的回复机构;抚州市门户网站开设的“网上办事大厅”迄今已累计收件189898件,累计办结186287件。二是开通官方微博。由于移动无线网络快速发展,催生了微博、微信等更加便捷的网络平台,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开通官方微博和部门领导个人微博,直接与网民互动,解答网民疑问,开展网络调查,推动政务工作由虚拟网络向现实工作转化。

(三)监控疏导成效初步显现

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统计,2009年77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23件率先在互联网曝光,可见,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直接考验着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理能力和效果。

一方面,对网爆地方官员腐败处理有力度。如2012年被网爆的“微笑局长”、“表哥”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被免职查处;2013年网爆重庆官员雷政富“不雅视频”,当事人被爆光63个小时后即被免职调查;目前涉及此案的21名官员和国企高管均被免职查处。充分表明了地方政府对待舆情的重视程度和处置力度。

另一方面,对网爆公共社会事件处理有担当。2003年广州的孙志刚案,最终使得延续了几十年的收容遣返制度被废止。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杀人的十年冤案获昭雪,引起许多网友高度关注,公安部门向当事人及家属公开致歉,目前,此案正在进行申诉赔偿事宜。这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受到了人民群众欢迎。

二、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诸多特性决定,做好疏导应对工作既要看技术手段,更要看工作态度——一种为民、利民的务实诚恳态度。所以,正视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问题,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一环。根据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监管力度不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重视程度不够。面对网络舆情,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方面大多以事后的“灭火”处置为主,而对事件的预见性“防火”措施显得乏力,监测行为很少或者效果很差,即使事件的前期因素已经积累,但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监管投入不足。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专业人才少、设备差,监测指标和系统不统一。虽然一些商业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过程中可以提供预警功能,但政府部门接到预警之后再了解整个事态的方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

(二)疏导方式不当

一是反应速度迟缓。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状况、讨论议题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根据危机管理的要求,政府最佳公关和应对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通常是“被迫”方式,“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等。

二是存在简单封堵、压制做法。对于网络上突发事件以及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仍然抱着能瞒则瞒、能压则压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2012年三亚宰客事件,有关部门用“零投诉”回应投诉,马上引起群众一片哗然。其实三亚方面在处理宰客事件时是十分积极的,商家也得到了相当严厉的处罚,但是面对舆情时,却抛出了诸如“取证难,请消费者站出来”、“追究法律责任”等言论。

对负面消息采取“捂盖子”的方式对待,也是一些地方常用的模式。特别是传统封闭的办案模式,导致不少地方政府把负面报道看作是“洪水猛兽”,动辄使用权力或者找网管关系进行封堵、打压。缺乏与家属开诚布公的沟通,缺少对舆论关切的充分回应,极易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酿成群众不满情绪“井喷”。如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2年“泸州事件”等,都是由一起普通自杀事件或者刑事案件引发数百人集体“散步”,最后发酵成,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被动。

(三)问题处置不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淡化期处置不当,往往不利于问题最终解决。主要表现为潦草回应以图应付了事。当政府介入网络舆情引发的公共事件后,惯性思维地胡乱给事件定性,为了维护所谓的官方脸面和利益而潦草应付网络舆情,引起网民和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发了更大的官民矛盾。一是话语随意型。如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期舆情处理中铁道部发言人说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迅速在网络上为传播,一度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二是强词夺理型。如2013年4月河北沧县环保局“红豆局长”事件等,极大影响了政府公共形象。三是推卸责任型。如前不久网络曝光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闫立峰超标配备150万元丰田霸道V8豪车、挂假军牌问题,引发网络热议。当事人闫立峰却回应称,车是从朋友处借的,车牌是司机“擅自”挂的,司机是临时工。这样的回复让网友们直呼“神奇”。

三、网络舆情有效监控疏导的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类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客观上决定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再沿用惯性思维去化解危机。网络舆情疏导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体现,地方政府应根据网络舆情产生过程的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淡化期等四个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

(一)提高网络舆情潜伏期监测预警能力

适度加大舆情监管投入。确保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适度投入是增强舆情监控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监管系统和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职相结合。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培养或引进一批专业技能强、思想素质高的青年干部充实到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来,由这支专职“舆管员”队伍对网上涉及本地的舆情实行每天24小时监管和疏导。同时,每个乡(镇、街道)、单位和部门均可安排一名工作人员,组成一支兼职“舆管员”队伍,兼管涉及本地、本单位的网上舆情工作,成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益补充力量。二是加大对监控必需设备的投入。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效能与网络舆情监控设备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是紧密相连的。要舍得花钱买平安,配齐配强网络舆情监控设备,优化舆情监控条件,确保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发现重大问题和潜在危机,并针对网民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酿成重大。

及时预判、发现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疏导能力与政府重视程度息息相关。首先,加强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要善于从社会和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捕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信息。舆情监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通过与纪检监察、、公安、国安等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建立健全重要舆情隐患人员名单,明确预警方向;要密切关注上述人员在网络上的言论动向,及时发现舆情引发苗头,并认真研判处置预案,通过相关机制敦促有关部门妥善消除舆情苗头。其次,完善舆情监督渠道。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开设舆情监督专区,在政府门户网上设置举报专栏,鼓励广大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日常作为,呼吁网民通过正规渠道如实反映问题,实名举报,抵制虚假不实举报和谣言传言,完善行风政风热线等其他切实可行的诉求渠道,倾听民声,夯实群众基础。再次,完善舆情报送制度。政府宣传部门每天定时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汇报网络舆情情况,重大舆情要即时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贴、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强化网络舆情爆发期应急措施

一要优化舆情应急预案。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监测,其中潜伏的有可能导致和公共事件等信息将会一一爆发出来。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分析后按照“主动介入、谨慎操作、严肃对待”的策略,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重大舆情事件,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化解和转移网民对网络媒体上的热点敏感问题的关注。

二要优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协调政府和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化解矛盾。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新闻发言人是核心环节,因为所有相关信息的汇总、方案的制定、临场的解答都要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个环节。作为各政府部门,需建立长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职责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汇集相关信息。新闻发言人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关于此次舆情的全部信息,包括起因、现状、发展态势、处理情况等。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发生之后,新闻发言人需召集相关单位共同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研判,研究可能发生的走势,分析网络关注的核心点,从而对症下药地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处理舆情。最后,组织信息。信息的总体思路、语言组织、证据把握等都必须精心准备,防止出现激化舆情的情况。

三要果断扼制谣言传播和恶意炒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故意散布和传播谣言或者恶意炒作放大舆情的公开言论,要通过协同网管、公安等部门,坚决果断予以封杀,对涉嫌违纪违法人员,要及时依法处理,从而有效干扰和反制网上出现的故意造谣、恶意炒作行为,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网络舆情持续期疏导方式

网络舆情“持续期”是网络舆情达到顶峰的标志,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将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舆论方向。

一要实现“疏”与“堵”有效结合。在网络舆情疏导处置的过程中,紧紧把握好“疏”与“堵”的合理选择,及“疏”与“导”的有效结合。如上文所述,对于网络中的谣言消息和蛊惑人心、恶意煽动的信息,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否定,并采取关键词屏闭等各种有效手段迅速封堵,禁止其在网络继续扩散。但是“堵”的措施应该正确运用和少用,更不许以此为借口对实事求是的批评曝光行为进行干扰封杀。对于互联网舆情的管理,应该少用封堵手段,多选择“疏”与“导”的策略,主基调是引导而不是压制。正确而有效的引导,需要结合传统媒体、意见领袖、合理处置、信息畅通等多种途径来实施。

二要实现“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面对网上大量询问、置疑、投诉等信息,安排专人及时进行答复,确保网上“有回音”,网下“有落实”。同时,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平台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变“争夺话语权”为“主动掌握话语权”,正确、有效地疏导网络舆情。有力打造两个网络信息平台。一是“信息平台”:即及时一些重大信息和政策,实现政务公开、透明,不让造谣生事者有可趁之机;二是“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和群众进行网上对话,让群众畅所欲言,成为群众网上反映问题的窗口和渠道,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有效化解群众有意见抚处提而引发潜在危机。

(四)健全网络舆情淡化期善后机制

一是涉事主体问责机制。对舆情暴露出来经查属实的问题、涉及到的人或部门,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还可把其中地方政府官员的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分发给各级领导干部,供其随时浏览,坚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不断修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在网络虚假信息和不实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故意造谣煽动,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当事人,根据情节轻重,涉及到违纪违法者,要坚决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二是处理结果反馈机制。在舆情平息、对涉事当事人(包括被举报问题的当事人和利用网络故意造谣、恶意煽动的当事人)的调查处理告一段落后,将较全面的处理情况在网上平台予以公布,既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又接受网民监督;另一方面,对后者的依法处理,也可以警示网民依法正确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力。

三是舆情得失反思机制。对网络舆情个案整个进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对已有的制度、机制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完善,确保舆情应对方式方法更加规范有效,为提高今后的舆情监控疏导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的新形势,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中,要戴好“显微镜”,用好“麦克风”,当好“灭火器”,做好“导航员”。

参考文献

1范达超.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汪寅.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3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0,(3).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8

关键词:信息终端;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评论员

中图分类号:G647

1 新时期网络的发展是网络舆情呈现新的态势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变革。硬件方面,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企业的经营许可变更, 向他们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以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的终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手机媒体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助推下,显示出其在终端融合方面的诸多优势。无论是从便携性、移动性、贴身性还是移动通信产业与传媒业紧密融合性,或者是互动性、移动传播等特点,都让传统的基于计算机终端的网络应用向更加便捷、交互、个性方向发展。而软件方面,各种网络信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不管是传统的新闻网页,BBS,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还是现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微博,微信等,加之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各种QQ群或者网络团体,使在新时期各种信息的传播大有随时随地、铺天盖地之势。

舆情在狭义上是指多数人受到中介性社会事项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而随着以上提到互联网的软硬件飞速发展、操作方便快捷以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来对自己关心的或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或热点问题表达或自己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这些态度的总和就是网络舆情。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舆情在网络这个媒介上的体现,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事情或热点在社会上产生,然后在互联网上掀起广泛的传播和共鸣,紧接着又回到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越来越重要的表现形式。网络的快捷、方便、迅速、资源共享的特点让网络舆情呈现出迅速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这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对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向来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集合地,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网络群体。这种前沿的思潮遇上网络这样一个几乎不需审核的平台就让舆论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表达空间。这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这也让部分人利用网络传播偏激观点和理论甚至错误思潮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一些欠妥或者是不真实的言论,混淆视听,鼓动师生,容易造成一些偏激的情绪和不恰当的引导倾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采取未雨绸缪,积极主动的措施。宏观上积极学习、宣传国家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对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上传下达,协助相关部门调查事实,鉴别真伪,积极应对,及时公布真相并且尽最大的可能引领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添砖加瓦。

3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可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探究

3.1 高校要积极了解国家在信息安全和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制度,大力宣传并组织学习。在学校层面建立相应的适合大学特点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目前,在我国网络立法目前还主要处于探索的阶段。这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网络法律暂时还是一个新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从法律的角度研究网络、规范网络,保护网络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国目前的网络立法,一方面,在近年来制定的《统计法》、《档案法》、《测绘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中分别规定了一些与网络信息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相继颁布了如下的一大批有关网络方面的专门立法、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其中法律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1996年2月1日颁布,1997年5月20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国务院信息办1998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实施);部门规章主要包括:《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 公安部 文化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4月3日联合)、《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1999年9月7日)、《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育部2000年6月29日实施)、《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3日颁布)、《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邮电部1997年9月10日颁布,自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工业部1998年3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9日颁布)等等一系列和互联网信息安全规范相关的法规,高校相关部门可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和高校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形成宣传学习资料,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在高校形成一种对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学法、知法、懂法的氛围和风气。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针对自己高校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实施方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网络实名制,所谓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但网络实名制目前还仅仅处于提出的阶段,还需要法律和技术的双重保障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实施和实现。

3.2 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爬行器等软件,及时捕捉和识别出趋势性、敏感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事件程序进行评估和预测,对网络舆情及时作出警示性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先进智能的网络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收集的具体数据从传播扩散,,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等方面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形成安全评估体系,为进一步的处理和引导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和支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基础或数据来源。

3.3 在高校建立一支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维护、监控的队伍,一方面积极建立新闻网,贴吧,微博,论坛,留言簿等软件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各种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宣传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新风尚,新气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把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讨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等正面新闻信息上来,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同时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借助于网络监控系统或网络搜索引擎或者对校内、外网络信息有针对性的浏览监控,对监控信息整理、汇总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形成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形成对高校有针对性的关注点和关注网站,同时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中日事件争端期间,某高校一教师开一辆日系车在校园里檫到一个学生后没有处理就开车离去,事后学生在贴吧中发表帖子声讨这一教师并了该教师的车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跟帖,一部分学生严厉的质问该教师“师德何在?”,甚至有些学生连带就否定该校所有教师的师德,严重影响了该校教师的整体形象。更有一部分学生公开召集大家打砸该日系车,很多学生都积极响应表示支持。该校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在看到这一消息以后积极的向上级部门汇报,学校领导马上责成相关部门调查事实真相。结果联系上该教师后,她说当时正好是上学时间,人很多,她忙着去上课又是开车新手,所以他并不知道汽车擦到同学,而且马上在网络上说明了情况并对该同学道歉还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和赔偿,事件很快得以平息。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高校这个人口密集的场所,有相应的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及时的了解网络舆论,对于舆情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可以进行范围比较小的有针对性的监控,如果要进行大范围的广泛的监控,可以借助于目前新兴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功能也相当的专业,有实行全网监控的,也有针对部分网站监控的。针对高校的情况,可以使用部分网站监控的或者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开发完全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小型网络监控系统,同时请网络安全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和分析系统,对高校领导的决策形成一定的辅助作用。

3.4 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的时候,相应的部门或负责人应该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弄清楚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公布情况,并在恰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在全校各院系和部门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一线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对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合适的引导。

4 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社会网络舆情的一般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营造良好高校的网络舆论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发现、分析、引导的机制和策略,发挥网络传播信息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除了需要高校本身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加强监管和引导以外,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骆兰.高校教师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0(11).

[2]王栋.大学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刘蕾.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05).

[4]王营康.2011年8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1(10).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9

【关键词】网络舆情 治理 政府逻辑

一、网络舆情的作用

1. 倾听民情的新工具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了一个聚集民意的巨大虚拟场所。但是我国的公民网络意识表达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很多网络舆情表达出来的并不是民众真正的诉求。但是抛开其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网络舆情其实还是成为了一个降低信息传播失真、汇集民意的倾听民情的新工具。政府能够通过各种网络舆论了解到网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同时可以看到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具体反应,并从中进行民意吸收,来对多方进行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维稳。

2. 关注时政与舆论监督的新渠道

在网络时代,无限的虚拟空间所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网民可以通过最快捷的方式对任何信息进行获取,从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时政要闻。一般网络舆论在受到关注的同时还会伴随网民的激烈探讨与辩论,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是网民的本意还是为了探寻真相。同时由于网络舆情的公众性它所具有的监督功能是可以被无限发挥的,这种网络舆情监督的建立,对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3. 社会维稳的新途径

网络舆情汇聚了大量的网民,很多社会民众也愿意接受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信息传递。所以政府在进行社会维稳、安抚民心时,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强大的影响力的。一般网民也愿意把国家和地方的前途和命运与自身的前途命运绑在一起,并且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群策群力,努力提出富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形成多方良性互动的氛围。

二、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1. 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明确

目前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政府仅仅限于管理机制方面,他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制定一些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应对机制等,以宏观管理制度对舆情发生进行事后应对。没有真正意义上对舆情的网络特征、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在具体的研判工作中常出现本末倒置、程序混乱的情况。这种滞留于理论层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治理思路和定位,一旦遇到突发的危机舆情,根本无法准确快速的对其进行治理。

2.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还需提高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现代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广大公众的关注度也予以高涨。但是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采用传统的人工监测显然已经不现实了。网络舆情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互动性、偏差性、多变性等特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但是目前对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我国还是缺乏对具体的智能化信息分析处理技术的运用。

3. 网络舆情研判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目前存在很多对于政府网络舆情的研究,包括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等,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而且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作为参考来对舆情进行判断处理。通过目前的现状以及理论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舆情研判缺乏一定的标准体系,还不能对舆情进行量化表征,无法达到舆情预警和研判工作的时效性。

三、针对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 法律保障措施

在1994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就已经开始对互联网信息传播与表达做出了严格的要求。经过近20年的努力,有关政府机关基本可以保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来保障政府所倡导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法规还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对于网络空间的管理,十分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根本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需求。所以,应该在已有的网络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尽快实现网络公共空间管理法规的完善,以实现对于网络不良行为处理时有法可依,在进行网络舆情责任处理时拥有有效的办法。

2. 行政保障措施

要切实的做好网络舆情管理,首先是党政部门必须有效的行使其管理职责,其次就是网站管理者必须做好自我监督。在党政部门的管理下,做好信息更新、实时回应,对网络牢骚与谣言的滋生与蔓延做好预控,同时要联合党委宣传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安全部门等共同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 技术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也是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舆情空间的必要条件,这里指的技术保障不单是指在管理中使用到的网络软件、硬件设施,同时也涵盖了技术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只有这样,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使用先进的网络软件、硬件设施,使用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网络舆情管理。

结语

现代网络的发展,让民众可以快速的对信息进行获取,而网络舆情的出现,除了让公众对信息进行获取之外,还加入了交流、共享等功能,那么面对一些过激言论、负面言论,政府部门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进行引导,以实现网络舆情建设的健康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大伟. 合作行政背景下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治理[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0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当代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交换思想、发表见解、宣泄情绪等,形成了具有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监管队伍,针对网上舆论动态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和思想引导工作,就成为高校系统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一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组成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组成包括信息调研队伍、舆论评论队伍和舆论领袖队伍。

(一)建设高校网络舆论信息调研队伍,全方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学校要特别注意舆论的方向性、健康性、和谐性,可以在学生中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网上舆情信息,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负责捕捉和反馈网上信息,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定期总结BBS及各类论坛上的主要观点,并及时向学校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汇报情况。

(二)建设高校网络舆论评论队伍,用评论的话语引导网络舆论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建立一支精干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就社会、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互动类网站上撰写正面评论文章,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及时正面观点,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网络舆论评论员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较高政治素质、较好信息网络技术水平,能够熟练地驾驭网络,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等。

(三)建设高校网络舆论领袖队伍,用优势的话语引导网络舆论

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形成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会对大多数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支有敢讲、敢说、有分量的舆论领袖担任版主,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正面、理性的方向发展。用舆论领袖独特身份,在互动交流中影响和感染其他群体,对论坛中的舆论进行引导。

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建构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建构必须要做好队伍的选聘、队伍的培训和队伍的管理工作。高校网络舆论队伍的选聘包括确定资格准入标准及选拨程序;队伍的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技术训练等。

(一)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选聘

1、确定资格准入标准

高校网络舆论信息员需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具有一定的高校思政工作经验或学生教育管理经验;了解掌握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熟悉高等教育政策和高校的基本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热心服务高等教育和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善于用网络语言,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文字功底等。[2]作为网络舆论引导员,除了需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网络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2、严格选拨工作程序

各高校要确定一定数量的网络舆论引导员,这支队伍主要从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网络中心工作的同志和部分学生骨干中选聘。选拔过程采取自愿报名、笔试、面试等程序,真正把那些政治可靠、知识丰富、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热心网络工作的同志选拔上来。

(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培训

1、政治理论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才能正面地进行网络评论和引导。政治理论素质培养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同时,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在掌握理论上下功夫,在深入实际上下功夫,在紧密结合上下功夫。

2、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网络媒介素养指的是指导网民正确理解网络传媒及其信息,建设性享用网络传播资源,通过这种教育培养网民具有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3]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网络舆论引导员形成“掌握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所掌握”的意识,增强网上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网络信息、创造网络信息,以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3、网络技术训练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网络技能,一是学习创造网络平台的技术,如建造局域网,设置专题网页等;二是使用网络平台的技术,如检索、下载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只有熟练运用这些技术,才能不断获取正确有益的信息,抵制错误信息的侵袭,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网络技术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坚持每周上网自主学习,并按时参加BBS讨论,练习查阅文献资料、收发电子邮件、制作专题网页等技术。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管理

要重视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管理工作,定期听取网络舆情汇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高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学生处负责本校网络舆论引导员的选聘、培训、任务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业绩考评等工作,定期对网络舆论引导员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惩。[4]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舆论引导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等方面,对网络舆论引导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违反工作职责,违反相关规定,从而造成不良影响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处。

总之,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稳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高校要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选聘、培训和管理工作,建立一支包括信息调研、网络评论和舆论领袖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参考文献:

[1]李育全,鲁黎黎,高校网络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5-78

[2]葛晨光.试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2):70-72.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1

一、公共危机管理:动态危机传播过程

从古巴导弹危机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故,从“9•11”恐怖袭击到“非典”、大肠杆菌疫情蔓延,从全球金融危机到印度洋海啸、佛罗里达飓风、汶川地震,从埃克森公司(ExxonValdez)石油泄漏事故到强生公司泰勒诺(Tylenol)胶囊中毒事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随之而来,越来越多潜在的或是正在发生的公共危机日益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①的时代,“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免疫于危机”,[1]如何应对公共危机,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已日益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学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危机传播过程”(aprocessofongoingcrisiscommunication),公共危机传播的效果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舆情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2]公共危机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4.57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其中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3.03亿。[3]以即时、互动、开放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由此,舆论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聚合化、实时化等趋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短时间迅速形成,这一点在公共危机传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分析和研判,进而通过有效的危机传播预防和化解危机,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这一特殊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分析研判,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是对舆情基础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二、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

在危机传播方面,目前探讨的重点集中在危机引发的信息流动和系统互动过程,在研究方法上,结构分析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个案研究,形成了管理学、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三大主要理论视角。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并不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些自然科学家侧重于对于舆情的产生、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网络信息处理领域重视应用技术开发,如话题检测与跟踪(DTD)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传统对于事件的识别跨越到包含突发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国内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最近几年有很大提升,据CNKI(2005-2010)统计,相关论文呈爆发性增长,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机制是一种在稳定和多数情况下存在的工作方式,因此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研判时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的建立上,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在动态监测与全面汇集的基础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研究危机传播生命周期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策略和机制,以期更准确地描述、推论、预测和预控。

2.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舆情形成所依赖的三个基本条件———作为意见表达空间的互联网、作为舆论主体的广大网民、作为舆论对象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进行综合研究,建构网络舆情研判的指标体系与模型。同时,针对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将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细化为:预警机制、响应机制、疏导机制、机制、反馈机制等。

3.预案平台建设与反馈评价机制。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最终要为政府的危机治理提供支持,因此,设计基于危机事件的舆情分析研判系统、信息库、预案库、专家库,并在实践检验和反馈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模型、方案进行修正亦是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4.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体制建设。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以科学、规范、长效化的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进行体制建设是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建设的基本前提。整体而言,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危机传播中的网络舆情进行汇集分析,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第二,在分析基础上建立包括提前预警、紧急响应、迅速联动、科学疏导、及时反馈等诸多环节的网络舆情研判、应用机制,研究其模型框架和管理机制。舆情本质上始终贯穿了公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不断变动的相互利益关系,[4]围绕着不同的危机事件,舆情的主客体之间不断进行利益的博弈和政治态度的变动,普遍性与群体性、综合性与纷杂性、相对性与可变性等等交杂在一起,加之民众心理、历史性和民族性方面等特点,舆情信息本身很难把握。同时,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多元性、突发性、分散性、偏差性等特点,这些更为网络舆情的分析带来了困难。一方面,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指标体系的确立,指标所对应的网络舆情信息经过分析要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发出预警、提供支持,对于指标的可测性、可靠性、导向性和延续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需要将危机事件进行分类,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影响网络舆情的各种因素,选择那些对网络舆情影响较大、便于测度的要素作为分析研判指标;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的设计,要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p#分页标题#e#

三、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的体系

从历时态角度分析,任何危机都有特定的生命发展周期———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在不同种类的危机事件中,在不同的危机发展阶段,其网络舆情的内容、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其体制建设要以情报学的信息监测、汇集作为技术、数据支撑,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范式为主导,结合社会心理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研究视角,其基本体系如下图所示。危机前:做好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的规划和建模工作,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有效的分析方法进行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提出针对不同种类危机事件的切实可行的分析研判机制和模式框架,进而实证检验和反馈修正。危机中:结合当下的危机事件,对其进行分类,及时预测和发现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予以全面挖掘和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置分析(包括数量、内容、倾向性、时间、用户信息、网站类别、IP地址等方面的分析)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判(包括网络舆情本身,及其与外部微观、中观、宏观因素的互动),同时结合社会调查,考察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之间的关系。进而,汇集并建构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响应、疏导、、反馈机制,通过实践检验,建立指标考察其正负效应。危机后:通过反思,对相关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同时探讨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长效机制建设。

四、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流程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2

摘要:当前网络高速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第四媒体。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化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人类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了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特征及该校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对职业院校的舆论导向、分析和处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民的信息再造量和传输量从万级达到了百万甚至亿级,特别是随之产生的网络舆情的活跃达到空前的程度。小到家长里短、明星百事,大到国内外重大事件,可以在瞬间形成网上舆论,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好的舆情激励人,使人奋进;坏的舆情摧残人,给人压力。事实告诉我们,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情绪和行为发生突变,从而破坏政治社会生活秩序和导致民众恐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网络舆情同样可能会引起师生员工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造成校园恶性事件,更会引发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矛盾,故而校园网络舆情在信息化时代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舆情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舆情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是实现社会调控必不可少的制约力量。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然而,网络舆情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又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比如,舆情来源的广泛性和匿名性、舆情的突发性、舆情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具有强大的群体极化倾向、容易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

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网络无疑成为当前社情民意传达和反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渠道, 也使公众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作用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当然,就学校而言,它是学校校务、党务公开,接受师生员工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当错误的舆论通过网络无限放任地进行传播,甚至不断演变恶化时,舆论危机随时可能出现, 并进而引发混乱。社会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的主导权,其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和处理机制,扭转不良舆情,创设健康舆情,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控制不当,导致舆情泛滥信息的过度控制会使师生只能够获得有限的信息,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回避、封堵的办法删除不良信息,堵多疏少。这种信息低量或许可以暂时确保稳定, 但长期的低信息量会导致信息贫乏,表面的超稳定恰恰是危机的前兆,使人产生神秘感,使互相猜测和小道消息发酵,虚假信息无限放大。信息的混乱、错误、延迟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起恐慌, 并对信息管理方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破坏。当然,超信息量也会导致信息污染,使有用信息被大量无用信息覆盖,无用信息的网络放大,将给稳定带来威胁。

2.预防措施不力, 响应速度缓慢

无可置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考验着信息管理者的能力。由于我国现有的舆情监测体系自上而下管理的单一性,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何时、何地、何人、何故及危害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在网络舆论爆发时,公众迫切需要得到权威的信息,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形成一致行动的协调机制,在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的舆情事件时显得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三、网络舆情的实证解析

近年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日常工作、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品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在工作创新上聚焦、在信息宣传上聚力、在锻炼队伍上聚神,特别是在网络宣传、舆情分析、预防和处理上下功夫,形成了网络舆情“12345”五步工作法,推动学校信息宣传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品质影响力不断提升。

1.把握一个原则,服务工作大局

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学校争取各方支持、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展示学校发展成果、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美誉度、知名度的重要载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抓手,形成了领导重视、师生关心的良好局面,为全校工作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打造两类平台,扩大宣传影响

积极与市教育局信息办沟通,努力做到网络上有内容、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形象、阵地上有声音,积极发挥良性舆情的激励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好纸质媒介作用。重视发挥国家、省市、校级媒体优势,积极向中央和省市级媒体投稿,扩大学校事业发展影响力。二是探索运用好电视和网络宣传优势。及时向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及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网等各种网络媒体报送信息,宣传学校整体形象。

3.培养三支队伍,构建宣传网络

2006年以来,学校建立了三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信息员队伍,构建校、系部、班信息宣传工作网络。一是《南京高职校校报》编辑队伍。主要由新闻采写、美编校对等岗位组成。每月召开编辑部会议。二是学校门户网和外网发文管理员队伍。主要由校务工作部信息宣传同志组成,并配备了两名网站超级管理员和一名分管领导,负责维护综合板块内容、审核上报信息。三是系部信息员队伍。各系部还根据系部情况,以教研室或归口工作为单位,构建系部二级信息员队伍,确保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来源的多元性。

4.坚持四个“贴近”,凸显宣传特点根据学校工作特点,努力在“四个贴近”上下功夫:一是“高站位”。贴近全市职业教育工作需求。要求及时将全市信息宣传工作重点传达到全体信息员,做到领会文件、了解政策、把握大势、掌握重点。二是“谋全局”。贴近全校工作规划。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师生热点关注的、正在思考的、当前重点的、将要发生的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信息采编切入点,确保宣传工作与学校工作思路合拍。三是“出精品”。贴近重点工作实际。要求信息员在摸上情、知内情、察外情的基础上,不做“抄录员”,做好“加工员”,贴近工作实际,捕捉亮点信息。四是“重实效”。贴近系部工作特点,要求信息员努力从系部特色工作中总结、挖掘、提炼各类宣传信息。

5.完善五项制度,增强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宣传工作长效机制,我们陆续建立五项制度,确保信息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每日更新网站信息制度。坚持每个工作日更新,努力做到“每天都要洗脸穿新衣服”。二是每周汇编总结信息制度。各系部每周一次信息汇总,整理价值较大的信息和舆情上报学校。三是每月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制度。

坚持每季向各单位信息员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引导信息员围绕统战中心工作报送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四是每学期召开信息员会议制度。解读信息宣传工作计划、舆情要点,进行业务培训,通报各系部信息宣传情况等,让每位信息员了解工作,并指导他们站在全局高度,深入思考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撰写出标题新、内容新、有创意、质量高的信息,提高写作能力和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五是每年信息工作评选表彰制度。结合信息宣传工作情况,坚持每年年底进行评比表彰,评选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年度重点信息等,激发系部及广大信息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热情。

此外,学校还在百度、搜狗、新浪建立唯一认证官方网站,注册学校官方微信平台、百度贴吧、西祠胡同建立账号,收集舆情,做到预防为主,重在处理。

总结我们在处理网络舆情时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得出结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主动性、时间性、定向性和一致性原则,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形成预警和处理一体化体系。比如,建立监测预警机制、舆情响应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确保公众知情权利,规范网络空间,方能从根本上引导舆情、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稳定社会。

参考文献

[1]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