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炼金术师的自我实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菲斯特形象 《浮士德》炼金术师的自我实现

《浮士德》炼金术师的自我实现

2024-05-24 01: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 它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展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

核心内容

歌德的《浮士德》倾注了这位天才六十年心血的诗剧巨著,分为上下两部,全场一万两千多行,全部演出来要二十个小时以上。歌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用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人寰的凯歌。

内容分为三部分,对应浮士德“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部分讲“见自己”:浮士德想通过爱情证明自己的价值,却把无辜的乡村女孩格雷琴害得家破人亡。第二部分讲“见天地”:浮士德历经重重冒险,终于把传说中的大美女海伦复活,并娶她为妻,最终却又不得不分离。第三部分讲“见众生”:浮士德填海造地,终于凭空造出了一片乐土。临死前,浮士德终于明白,自由和幸福不是他的恩赐,而必须靠人民自己的奋斗去争取。

前言

浮士德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核心的人物之一,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灵魂能出卖吗?灵魂能卖个什么价?“灵魂”这个词总是一尘不染,但现实却往往是妥协的产物,妥协就是用一部分原则,去交换一部分你渴望的利益。年轻人为了房子而割舍爱情,导演为了票房而降低艺术标准,政治家为了新盟友而背叛老朋友,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浮士德,都会面临“出卖灵魂”的诱惑和痛苦。

浮士德的传说有很多版本。追本溯源,其原型是十五世纪的炼金术师——当时有好几个炼金术师都叫浮士德。而炼金术师是一个很模糊的头衔,一个叫作“炼金术师”的人,实际上可能是骗子、魔法师,或者化学家和医生。炼金术师那些真真假假的神奇事迹,让老百姓很自然联想到魔鬼,以讹传讹,最后就出现了“浮士德和魔鬼做交易”的传说,然后又衍生出小说、戏剧、木偶戏。

在看过浮士德木偶戏的孩子里,出了一个大人物,叫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歌德的大名,你在中学里肯定就听过,他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也是科学家、政治家,在德国文化里享有“圣人”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歌德很像孔子,是给整个文化定下精神基调的人。在歌德的年代,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已经解体,德意志帝国(1871-1918)尚未建立,所以那片土地上还不存在所谓的“德国”,而只有数百个各自为政的城邦。歌德的作品无疑构成了德国文化认同的一大基石。而歌德分量最重的作品,就是他耗费六十年心血才写成的《浮士德》。

今天要讲的,就是歌德版的《浮士德》。这是一部诗剧,也就是用诗歌写成的戏剧,分为两部,全长一万两千多行,全演出来要二十多个小时,再加上剧情上天入海、穿梭古今,有无数神仙妖怪登台,还有好几场宏大的狂欢和战争,其实远远超出舞台的表现能力,甚至电影也很难还原,就算特效跟得上,投资也跟不上,所以目前我们依然看不到忠实于这部巨著的电影版。《浮士德》是一场也许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大梦。这场大梦虽然无比繁杂,却有一条清晰的精神主线,那就是浮士德的奋斗。在歌德笔下,浮士德已经从最初那个出卖灵魂的反面典型,变成了永远进取的正面模范。

下面,我的讲解会把浮士德的奋斗分为三个阶段,大致相当于“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重境界。不过别忘了,浮士德的升级进步,毕竟靠魔鬼帮忙,道德非常可疑。个中的是非曲直,我会说说我的看法,相信你听完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第一部分

浮士德的故事,要从一个叫梅菲斯特的魔鬼说起。梅菲斯特的字面意思是“否定光明和爱”,他认为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是徒劳,都是自讨苦吃。梅菲斯特的哲学观很像叔本华,就是说: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如果得到满足就会空虚。而人一旦空虚,就难免堕落。上帝当然不认同这种观点,便和梅菲斯特打了个赌:赌有这么一个人,你满足了他所有愿望之后,他还是不空虚不堕落——那就能证明魔鬼的看法错了。而浮士德,就是这个赌约里的试验品。

不过我要告诉你,这段打赌的背景故事,是歌德自己新加的,仿照了《圣经》里的《约伯记》。《约伯记》也是讲魔鬼和上帝打赌,但赌的是:一个虔诚的人会不会因为屡遭无妄之灾而失去信仰。所以你看啊,同样是考验灵魂,约伯要经历一切灾难,而浮士德则要满足一切愿望,这两套考题可谓天差地别。顺便一提:约伯的字面意思是“受迫害的人”,“浮士德”的字面意思是“受偏爱的人”。可以说,歌德给了浮士德很大的偏爱,把《浮士德》这本书变成了严肃文学里极其罕见的“爽文”。

爽文嘛,总要欲扬先抑的。浮士德登场时,是个一事无成的老学究。他坐在阴暗的书斋里哀叹:研究了大半辈子学问,既没有弄清真理,也没有赚到名利,简直无颜苟活于世。浮士德弄了一管毒药,准备一饮而尽——正在此时,窗外传来复活节的钟声和合唱班的歌声,让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浮士德出门散步,心情好转不少,还从街上捡回来一条黑色的贵宾犬。他把这条狗当成知心好友来倾诉,甚至还和它讨论学术问题,说《约翰福音》的第一句话,不应该翻译为“太初有道”,而应该是“太初有为”。这表明浮士德厌倦了书本的道理,而渴望在现实中有所作为。而这条狗听到谈论《圣经》,狂吠不止。你或许已经和浮士德一样,猜出来了:这条狗就是魔鬼梅菲斯特。

梅菲斯特索性化为人形,向浮士德提议: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愿望,但你心满意足以后,灵魂就要归我。浮士德却说,自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不会对某个瞬间沾沾自喜地说:“停一停吧,你真美啊!”于是,魔鬼就和浮士德也签了一个赌约。这个赌约也是歌德改编的。在原版的故事里,魔鬼和浮士德签的不是赌约,而是一个很明确的协议,让浮士德在人间风光二十四年,时间一到灵魂自动坠入地狱。而赌约就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预定魔鬼的胜利,这两个改动无疑都有利于浮士德。

好,接下来就轮到魔鬼大显身手了。说来好笑,梅菲斯特代表很丧很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他为了赢得赌约,就必须给浮士德鞍前马后做很多苦差事。浮士德不是要体验人生吗?用这副衰老的残躯可不行。第一步,必须让浮士德恢复青春。梅菲斯特带浮士德去找一个女巫,喝下魔药。这种魔药不仅能让人恢复青春,还能催情,让人把普通女子都看成海伦——海伦就是以前引发特洛伊战争的绝色美女——我要预告一下,大美女海伦本人,后面也会登场的。

不过现在,浮士德在街上偶遇的不是海伦,而是一个叫格蕾琴的小姑娘,一下子爱得不能自拔。他上前要搀格蕾琴的手,遭到拒绝,于是又求助于魔鬼梅菲斯特。梅菲斯特就给格蕾琴家里送了很多金银首饰,又亲自勾引格蕾琴的寡妇女邻居,提议四人约会,这样就把浮士德介绍给了格蕾琴。我们要注意,此时的浮士德是年轻力壮、出手大方、学识渊博的追求者,要迷倒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并不难。很快浮士德让格蕾琴怀了孕。格蕾琴的哥哥来找浮士德决斗,反被浮士德刺死。

而魔鬼带着浮士德一走了之,去一座山上参加“女巫之夜”,也就是一大帮女巫的狂欢派对。浮士德恍惚间看到有个很像格蕾琴的女人,戴着镣铐般慢吞吞地走着,她有一双死人的眼睛,脖子上还系着一根红色的细绳——根据传说,被砍头的人死后化为幽灵,脖子上会有这种印记。浮士德见到格蕾琴的幽灵,明显是出于愧疚。那格蕾琴怎么会被砍头呢?原来她杀掉了生下来的婴儿,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不得已之举,但杀婴毕竟是死罪。浮士德离开时并不知道有这回事,但心里却下意识已经推测出这种结果。浮士德求梅菲斯特救救格蕾琴。

由于法庭的权威来自上帝,梅菲斯特没法直接把人从牢里弄出来,而只能让看守短暂地昏迷。浮士德趁机拿着钥匙,来到关押格蕾琴的牢房前。而此时,格蕾琴已经精神恍惚,认不出眼前的浮士德,还以为他是刽子手,又以为他只是幻觉。但当格蕾琴终于弄明白,真的是浮士德来救她了,她却不肯走。梅菲斯特现身催促。而格蕾琴已经看清梅菲斯特是魔鬼,叫他快滚,并告诉浮士德自己愿意接受上帝的审判。梅菲斯特自言自语,说:她完了!而天上却传来一个声音说:她得救了!那个声音还开始呼唤浮士德的名字,不过浮士德已经跟着梅菲斯特走了。

《浮士德》的第一部到此结束。它其实有点儿像《聊斋》里的故事,都是讲失意秀才的艳遇或者说人鬼殊途的爱情悲剧。不过我要告诉你,原版浮士德传说里根本就没有格蕾琴。那么歌德为什么加这段爱情呢?这个问题得放到全书的大框架里看:《浮士德》分为两部,第一部只写小世界,第二部则写大世界。小世界,从环境上来说,就是格蕾琴所在的小乡村,从主题上来说,就是浮士德只能达到“见自己”的小境界。

人怎么才能“见自己”呢?当然要靠镜子。格蕾琴就是浮士德找的一面镜子:从格蕾琴的眼里,浮士德看到原来自己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会被别人爱上的人。而这也是格蕾琴悲剧的根源。格蕾琴常常问自己,浮士德为什么会看上自己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乡下女孩儿?其实答案很简单:人照镜子,不是因为爱镜子,而是因为爱镜中的自己,换面镜子其实也完全可以。浮士德想体验一下人生,代价却是毁掉格蕾琴的人生。一个人要看清自己,往往都要付出非常惨痛、追悔莫及的代价。

但浮士德并非那种沉湎于悔恨的人物,他的特点是永不停歇地前进。接下去的《第二部》,浮士德会进入一个无比庞杂的大世界,在“见自己”之后,去“见天地”。

第二部分

《浮士德》第二部的长度是第一部的两倍多,这里面天马行空的故事,就完全是歌德自己的发挥了。故事的一开始,浮士德昏睡在一片草地上,头顶有许多小精灵飞舞盘旋。这些小精灵不停向浮士德洒下忘川的水珠。忘川就是希腊神话里的冥河,能使人忘掉前生的一切。浮士德因而忘记了格蕾琴的悲剧和对格蕾琴的愧疚,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又变作了一个崭新的好人。

这时候魔鬼梅菲斯特在干吗呢?他变成一个小丑混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注意:宫廷小丑通常是皇帝的贴身顾问,借小丑的身份直言不讳。此时此刻,国家碰到了财政困难,各位大臣都来向皇帝诉苦。而梅菲斯特假扮的小丑提出了一个好主意,以埋在地下的金矿为担保,多多发行纸币。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滥发货币,后患无穷——这真不愧是魔鬼出的好主意!

不过眼下的财政危机解除了,皇帝开了一个盛大的化装舞会。大家化妆成各种神仙和妖怪,唱歌跳舞。突然,从门外飞进来一驾马车,上面站着财富之神普路托斯。只见他搬出一口巨大的铜锅,锅里面“溶解的黄金像血一样沸腾”。高涨的金汁漫出来,变成一串串金币满地乱滚,现场人人弯下腰哄抢,化装舞会在混乱中达到最高潮。你可能已经猜出来了,这个财神普路托斯,就是浮士德化妆而成的,他借助魔鬼的力量,达成了现实中炼金术师不可能取得的效果。而有了这一出,梅菲斯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浮士德以大法师的身份,引荐给皇帝了。

皇帝看浮士德法力高强,提出要看一下男人和女人的理想形象,也就是古希腊的帕里斯和海伦。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是由帕里斯诱拐海伦而引发的,战争为这两个人的美貌增添了无与伦比的传奇性。浮士德一口答应了皇帝的要求,然后去找梅菲斯特帮忙。有趣的是,梅菲斯特却说自己是基督教的魔鬼,和希腊神话是两个系统,不方便插手。不过梅菲斯特还是给了浮士德一把魔法钥匙。这把钥匙能带浮士德去往神秘的“母亲之国”,那里有一只发光的宝鼎,一切造物的形象都像烟一样从宝鼎里飘出来。浮士德用魔法钥匙碰了一下宝鼎,就把这个鼎带回了人间。

有了宝鼎,浮士德就在一个灯火辉煌的大厅里开始表演。他拿魔法钥匙敲了一下宝鼎,大厅里顿时雾气弥漫,首先幻化出帕里斯的形象,一下子迷倒了在场的所有贵妇。然后又幻化出海伦的形象,又把在场的所有男士——包括浮士德本人——都变成了花痴。这时,帕里斯一把抱住海伦,似乎要重演当年诱拐的场景,浮士德却失控地醋意大发,用魔法钥匙去敲打帕里斯,结果引发了一场大爆炸。浮士德昏迷不醒,梅菲斯特只好背着他逃出皇宫。

梅菲斯特把浮士德送那间他当年急于离开的书斋。在那里,梅菲斯特碰到了浮士德的一个学生,叫瓦格纳。这个瓦格纳对外面的世界和世俗生活毫无兴趣,一门心思搞学问,他还真搞出来一个大名堂,从烧瓶里人工创造出一个打引号的“生命”,叫荷蒙库洛斯,字面意思就是“小人儿”,不过这个小人儿没有人的身体,而是纯粹的精神,像一团装在烧瓶里的磷火。

荷蒙库洛斯能够透视浮士德的梦境。浮士德梦见了丽达和天鹅——这也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个著名典故:好色的宙斯变成天鹅去强奸丽达,而丽达生下来的孩子,正是大美女海伦。所以说白了,浮士德念念不忘的就是海伦。荷蒙库洛斯告诉魔鬼梅菲斯特,要让浮士德醒过来,就必须带他回到古希腊。荷蒙库洛斯自愿引路,梅菲斯特也只好硬着头皮带浮士德飞回了古希腊。

浮士德一踏上古希腊的土地就醒了。接下来这幕叫古典女巫之夜,和第一部中的女巫之夜相对应,只不过出场的都是希腊神话里的妖怪和神仙。故事分为三线。一是浮士德去希腊人的冥界把海伦带回来。二是魔鬼梅菲斯特被各种古希腊的妖怪戏弄。三是小人儿荷蒙库洛斯想要获得身体。其实荷蒙库洛斯提议回古希腊,也有私心,因为它知道只有在崇尚灵肉和谐发展的古希腊,才有机会获得身体。荷蒙库洛斯在爱琴海边,主动撞向爱神的贝壳车。烧瓶破碎,小人儿荷蒙库罗斯掉入大海,却没有熄灭,反而把大海照得闪闪发光,以光的形式渐渐与海融为一体,就这样,它回到了自然的怀抱和一切生命的源头。

说回浮士德。他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如愿和复活的大美女海伦结了婚。两人生活在世外桃源,还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里翁。这又是歌德在移花接木。在原版的希腊神话里,欧福里翁确实也是海伦的儿子,但他爹却是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不过欧福里翁的结局倒是一样,这个天赋极高又极其俊美的小孩儿,以为自己能飞,从高处跳出去,结果摔死在父母脚边。海伦大受打击,拥抱了一下浮士德,便随追随儿子又回了冥界。而海伦的衣裳化为祥云,把浮士德又带回了现实世界。这一趟大冒险,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但浮士德的精神境界已经不同,不只“见自己”,而可以“见天地”了。

什么叫“见天地”?并不仅仅是指你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人——那只能算“见世面”。而“见天地”指的是你认识到世界上有一些超然于个体的法则,它比你古老,比你恒久,不以你的意志而改变,甚至连魔鬼都无法改变它。海伦就是这种法则的代表。我们要看明白:浮士德爱海伦,爱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爱一种抽象的绝对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浮士德把海伦的老公替换为自己,依然无法占有这种美,因为人只能占有具体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浮士德和海伦的婚姻,看作德国文化对于古希腊文化的追慕,那么故事的结局也说明歌德认为过去的美好不可复制,人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别忘了,歌德的浮士德代表永远前进的精神。

浮士德的下一步就是把美好的理念转化成美好的人间,“见天地”的下一阶段,就是“见众生”。

第三部分

浮士德站在山顶,又对梅菲斯特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原来从希腊飞回来的途中,浮士德看到下面宽广无垠的海洋,就想填海造地,有了新的土地,就能为老百姓建立一个理想之邦。

而就在这时,神圣罗马帝国因为滥发货币而爆发了战争。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加入了皇帝的军队。梅菲斯特招来三个传说中的勇士,又发动了洪水和大火的幻觉,一下子击溃了叛军。论功行赏,浮士德得到了一片沿海的不毛之地,开始他的填海大计。不过填海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哪怕是魔鬼梅菲斯特,也不能一挥而就。魔法只能作为辅助,实际上还是需要无数工人夜以继日的劳动。

时光飞逝,转眼间浮士德就整整一百岁了。他也终于在海上凭空造出了一块崭新的国土,几百万人在上面安居乐业。然而有一对老夫妇,就是不肯搬到新的土地上,因为他们觉得那片地里有魔鬼的法术和无数工人的血汗。这对老夫妇也非无名之辈,他们分别叫作鲍希斯和弗莱蒙。在希腊神话里,他们因为招待宙斯有功,宙斯让他们许一个愿望。他们的愿望是“谁都不要比对方先死”。宙斯就把他们变成了两棵交缠在一起椴树和橡树——这两种树都非常长寿。不过歌德又一次篡改了经典。原来,浮士德觉得这家钉子户孤零零地在旷野里,很不满意。而梅菲斯特的任务就是要让浮士德满意啊,所以就派了那三个传说中的勇士去强拆,结果把两位老人活活吓死,又把房子付之一炬。

浮士德听了梅菲斯特的汇报,勃然大怒,却又无可奈何。他夜不能寐,回顾人生,后悔和魔鬼打交道,在深深的忧虑中双目失明。梅菲斯特知道浮士德离死不远了,就招来一帮僵尸,给浮士德挖墓。失明的浮士德听见铁锹此起彼伏的声响,误以为是工人们在辛勤劳作、建设新的美好家园,一股豪气又涌上心头。浮士德说:“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能享受自由和生存的权利!我真想看到这样一群人,在自由的土地上、和自由的人民做邻居。只有那时,我才会对那个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啊!”

浮士德说完便倒地死去。

这里让我们也停一停,因为浮士德通过一个很讽刺的误解,总算见到了“众生”。什么叫“见众生”呢?就是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都可以争取用自己的方式去生存。人间就是参差不齐的。你可能并不认同别人的选择,却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浮士德相当于这片崭新国土的领导者,这里表达的是他的支配力量。应为权力】,把自以为最理想的选择强加给别人。鲍西丝和弗莱蒙的悲剧无疑说明了这一点。浮士德自以为大家都在按照他英明的安排工作,却看不到大家其实在忙着挖掘他的坟墓。只有在生命的尽头,当浮士德不再能规划一切、控制一切,不得不寄希望于每个人自己,让他们自发去奋斗,他才终于看见,一个自由的人间是多么美好。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赌约。梅菲斯特终于等到浮士德说出那句“停一停吧,你真美啊”,按约定赢得了赌约。于是他打开地狱之门,召唤出一堆小鬼,来收浮士德的灵魂。就在此时,一群天使从天而降,一边高声合唱圣歌,一边撒下无数玫瑰。魔鬼碰到玫瑰,像火烧一般难以忍受,纷纷退回地狱。等梅菲斯特回过神来,天使已经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上帝在作弊。但毕竟浮士德那句话说出来的上下文,不是在留恋某个过去的瞬间,而是在憧憬未来。事实上,浮士德并没有心满意足,一直到死都想着奋斗和进取。所以说,魔鬼的胜利是字面上的胜利,而上帝的胜利是事实上的胜利。

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一座山上,那里聚集着很多忏悔的灵魂,其中就有格雷琴。格雷琴自愿当浮士德的导师,让他跟着自己走。而这部长达一万两千一百一十一行的巨著也终于走到了结尾。结尾的那行诗很有名,叫作:“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这句话很美。但到底什么是“永恒之女性”呢?有人说那是在歌颂爱情,有人说那是在歌颂母性,也有人说那是赞美女性独有的思维方式。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其实从形式上来说,这又是歌德在化用过去的经典,这回化用的是但丁的《神曲》。在《神曲》的结尾,但丁的初恋贝雅特丽奇引导但丁走过炼狱和天堂,终于见到了上帝。然而浮士德的格蕾琴只有在最后才出现,前面却明明是魔鬼梅菲斯特陪浮士德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样看来,格蕾琴和梅菲斯特其实是欲望的化身,或者说,是浮士德欲望的分身。而浮士德那种永远要前进的欲望,本身就是善恶混杂的,而前进的后果也总是好坏参半。

上帝和梅菲斯特打赌的时候,为什么选浮士德作为实验品呢?恰恰是因为当时浮士德陷入了迷茫和懈怠。上帝没有直接派天使去帮助他,而是故意设下赌局,让魔鬼去帮助他。连魔鬼自己都很好奇,问上帝:难道不怕浮士德堕落吗?而上帝回答:奋斗的人都难免要犯错的。

结语

好,这本书的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总结一下,《浮士德》是德国大文豪歌德根据民间传说,穷尽六十年心血写成的巨著。歌德版的浮士德不再是出卖灵魂的道德反面,而是代表一种永远进取的精神。浮士德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帮助下,经历了上天下地穿梭古今的一系列冒险,一步步完成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人生境界。有人说读懂了《浮士德》你就读懂了德国。而我觉得,读懂《浮士德》你就读懂了现代。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经济、文化一路向前狂飙,虽然这种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无数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可能用倒退来解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出卖灵魂”与其说是一锤子买卖,倒不如说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人类不可能放弃前进,只是要想办法少犯一点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