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唐”论(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念笙的师傅是谁 “关外唐”论(下)

“关外唐”论(下)

2023-07-04 1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马明捷(1941.9.8-2011.2.3)

作者简介:

马明捷,笔名鸣杰,汉族,中共党员。祖籍山东平度。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文系。先后担任吉林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旅大市文化局戏剧理论研究室干部,旅大市文联编辑,大连市艺术学校教师、副校长,大连市艺术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大连京剧团(院)艺术顾问,1996年晋升研究员。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顾问,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论文导师,大连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马明捷戏曲文集

刘新阳编

“关外唐”论

研究唐派艺术,还不能忽视唐韵笙当年演的许多连台本戏。 在《十二金钱镖》中,他饰前、后俞剑平,中饰李云崧; 在《八仙得道》中,他饰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 在《怪侠锄奸记》中,他饰黄三太、佟金柱; 在《十二真人斗太子》中,他饰殷郊; 在《十二真人战玄坛》中,他饰赵公明…唐演的这些角色,已经很难界定为属于“传统意义”的哪个行当了。 有的接近老生、有的偏于花脸,有的好像武生。 还有的角色在一出戏中不同场子、不同规定情景 下,运用老生、武生、小生甚至花脸等各行当的唱、念、做、打细造人物,吸引观众。

蒋星煜先生认为:“但就戏路之宽广而言,周既擅长《战长沙》、《华容道》、《单刀会》等关羽戏,偶而也用大嗓子唱小生,用老生腔调唱包拯,这些马连良都不擅长,或不屑为之。因此相提并论,就极不妥当了。”(同上)从上面罗列的演出剧目看,唐韵笙除了不贴片子,哪一行当的戏“不擅长”或“不屑为之”?京剧史上那些被誉为“生行全能”、“净行全能”、“旦行全能”的人,戏路有唐韵笙宽广吗?我看把唐称为跨越行当的全能型表演艺术家不算过誉吧!我听京剧界老人说把唐韵笙的能耐分给六个人,六个人都是好角儿,就是这个意思。“就戏路宽广而言”,唐韵笙与周信芳相提并论,恐怕没什么“极不妥当”吧。

除了唱传统戏,唐韵笙一生还创编、演出了三十三出戏,这些戏全是他自己动笔写、自己动手排的。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刀劈三关》(据汪笑侬演出本改编)、全本《岳飞》(《枪挑小梁王·宗泽之死·岳母刺字》)、《陆登之死》(据《潞安州》改编)、《关公月下赞貂蝉》(据《关公月下斩貂蝉》改编)、《目连僧救母》(据《五鬼捉刘氏·滑油山·游六殿》改编)、《天波杨府》(《战洪州·天波楼·三岔口·双吊孝·探地穴》)、全本《楚汉争》(《追韩信·九里山·别虞姬·斩韩信》)、全本《汉寿亭侯》(《千里走单骑·走麦城》)、《军将功宴》(据《摘缨会》改编)、《精忠报国》(据《风波亭》改编)、《宗泽》(据《宗泽交印》改编)、《包公怒铡陈世美》(据《铡美案》改编)等。第二类是取材于史书、演义小说、古代神话编的戏,如根据《东周列国志》编演的《驱车战将》、《好鹤失政》、《二子乘舟》、《郑伯克段》、《闹朝扑犬》,根据《封神演义》编演的《陈十策》、《鹿台恨》、《十二真人斗太子》、《十二真人战玄坛》,根据《史记》、《西汉演义》编演的《未央宫斩韩信》,根据《东汉演义》编演的《三请铫期》,根据古代神话编演的《后羿射日》、《张果老成亲》,根据《彭公案》编演的《怪侠锄奸记》等。第三类是新中国成立后,唐韵笙与他人合作编演的新戏,如《白毛女》、《智擒惯匪座山雕》、《鸦片战争》、《西海郡王》(《文成公主》)《插翅虎雷横》等。唐韵笙编演的这三十三出戏并不都是精品,那些“紧跟时代”,改良风格鲜明,特点很多的新戏大多演过一阵就搁下了,他自己不再演出,别人也不学,并没有多大影响。他自己不断演出,不断精化,许多人(不都是唐派传人)也学着演,因此流传下来的是那些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和依照传统样 式演出的新戏,不过《驱车战将》、《未央宫斩韩信》、《闹朝扑犬》等十出左右,其中有老生戏、有武生戏、有花脸戏,已经汇入传统,今天都被称 为唐派戏。

唐韵笙怎么会有如此宽广的戏路?又怎么会有如此精深的艺术造诣?唐派艺术怎么会达到如此水准?原因有三:

第一,唐韵笙的基本功力太好了,唱、念、做、打都下过苦功,嘴里、手里、身上、脚底上都是从一点一划、一横一竖练出来的,哪出戏用哪样拿起来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戏好学功难练,这是根本。

第二,唐韵笙学的太多了,对传统剧目和前辈表演艺术的学习、继承竭尽全力。老生的刘(鸿生)、汪(笑侬)、谭(鑫培)、孙(菊仙),武生的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杨(瑞亭)、盖(叫天);花脸的金(秀山)、郝(寿臣),红生的王(鸿寿)、程(永龙),各流派他都学。否则,他不可能会那么多戏。然而,学戏有个学得了学不了的问题,基本功不行谈学戏只是一句空话。另外,学戏还有个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问题,是横平竖直、规规矩矩地学?还是抖机灵,走捷径,什么时尚学什么?什么有“特点”学什么?戏班老话“砍的不如旋的圆,旋的不如磨的光”,还有“看他怎么唱的,就知道他怎么学的”。唐韵笙闯荡江湖,唱戏规矩,每出戏都有准谱、有“死守”是从来都被人称道的。他和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姜妙香、裘盛戎、高盛麒等名家同台唱戏,不实授,不规矩行吗?翁偶虹先生什么戏、什么角儿没见过?他对唐韵笙表演艺术的评价是“无戏不精,无戏不纯”(翁偶虹《翁偶虹编剧生涯》),“精”“纯”来自何处?当然来自学习、继承,这是 基础。

第三,唐韵笙的革新、创新精神。对京剧的改革,唐韵笙和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理论主张、艺术实践基本一致。对传统戏的修改、加工,唐也是在思想上有“充分的淮备和慎重的考虑”,艺术上应保留的都保留下来了。仅以《古城会》为例。《三国演义》中写的关羽与张飞古城相会时,刘备还在河北袁绍军中,所以才有关、张误会,古城外争斗。如老的演法,刘备安坐城中,对城外之事不闻不问,直到关羽斩了蔡阳,进了古城才出来做好人,于理于情实在说不过去。唐派《古城会》不上刘备,由与关羽千里同行,历艰赴险的甘、糜两位夫人教训张飞,调解关、张和好。戏的情、理顺了,表演上的精华又完整无损,观众自然不会觉得“生硬”“勉强”,这应该就是梅兰芳主张的“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的境界吧。至于新戏,前边说了,一部分被唐韵笙舍弃,为什么?移步有误,这些戏偏离了京剧的本质形 态。 保留的几出,可以说每出都有新意,都有创意,都能让观众看到传统戏中未曾有过的人物形象和表演方法。 如《驱车战将》中融武生、老生、花脸于 一身的宋国勇将南宫长万,使双头大戟,推着车子边逃、边打、边唱“联弹”的表演; 《闹朝扑犬》中赵盾见刺客的“哑剧”,手捧玉圭(不是牙笏)在金殿与恶犬搏斗的舞蹈身段; 《未央宫斩韩信》中非老生、非武生、亦老生、亦武生,“文皮武骨”的淮阴侯韩信,“进宫”一场唱的三十五句“衣齐”辙的 【西皮慢流水】“金殿一场唱的突破七字、十字格式的【碰板二黄】,最长一句竟有五十二字。 对于传统,唐的这些新戏无疑是移了很大一步的,然而,唐的“移步”并不是“义无反顾”,一新到底的,而是不断回望传统,不断调整表演方法,从唱、念、做、打到服饰、扮相全面向传统样式回归。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驱车战将》等戏都由“改良”扮相改为大蟒、大靠,把新戏唱成“老戏”。 因此,这几出经典唐派戏才有人看,有人学,有人演,不仅在山海关外流传,还流传到京、津、沪等地,如今也成了传统戏。 蒋星煜先生认为马连良、唐韵笙不应与周信芳相提并论的理由有一条是“周以改革著称,以激情见长”(同上),那么,看看对传统戏的修改、加工和在新编戏中的改革、创新,唐韵笙又如何? “南麒北马关外唐”之说,是京剧界和社会、戏迷对三位艺术家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三大地域不同风格艺术流派的认同、评价。 三派并提虽然不是说水准一般高、影响一般大,但是,也不存在谁沾了光,谁的影响被缩小了的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是需要坚持的。

“南麒北马关外唐”是唐韵笙当年闯荡江湖,到处唱戏唱出来的。1954年,他加入沈阳京剧院后,仅在1960年进北京一次,演出《古城会》和《刀劈三关》两出戏,便再也未进山海关一步。因此,唐派影响便只局限于山海关外(连吉林、黑龙江也很少去唱),与北京马连良、上海周信芳不可同日而语了。文化大革命后,唐派戏几乎绝迹,在沈阳也很难见到,我以为这一流派从此失传,心中嗟叹不已。直到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中,我才见到沈阳京剧院的一出唐派《古城会》,是唐派第三代传人汪庆元(唐韵笙弟子李刚毅亲授)演的。从此,唐派艺术渐有复兴之势,《刀劈 三关》、 《驱车战将》、《关公月下赞貂蝉》、《未央宫斩韩信》、《闹朝扑犬》等戏渐次重现舞台,受到戏迷欢迎。 2004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东北行”,沈阳京剧院的唐派戏专场收视率很高。 这些现象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唐派艺术魅力犹存,人民没有忘记唐韵笙和唐派艺术; 二是只要认真努力,有事业心、责任心,工作做到实处,抢救唐派,复兴唐派尚有可为。 然而,与我们当年看过的唐派戏(唐本人以及曹艺斌、周仲博等人演出) 对比,今日舞台上的演出还是不太够水准的。 唐派戏对嗓子、扮相,唱、念、做、打基本功要求太高,又没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因此学像、学好很不容易,这不是大干快上、三天两早晨就能见效的。 但是,长时间等待也不行,若是让对唐派不太熟悉又满怀期待的观众看了今天的唐派戏后说上一句: “唐派不过如此呀! ”那还谈什么复兴唐派艺术呢? 检视今日京剧界,特别是山海关外京剧界,找出几个甚至一个具备唐韵笙的天赋和基本功,能全面继承唐派艺术的中青年演员已是绝无可能。 怎么办? 我看只有采用“把唐老将的能耐分给 六个人”的办法,即对唐派艺术分解继承,挑选既有继承唐派志向,又具备较好基本功的中青年老生、武生、花脸演员,分别学演唐派老生戏、武生戏、花脸戏。 学就学地道了,学磁实了,别忙着改革、创新,能学多少是多少,好在北京、上海、天津特别是山海关外还有几位见过唐韵笙,熟悉唐派艺术的前辈健在。 另外,唐派戏也还有加工、整理的问题,也需要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 在京剧学学科建设中,希望重视对以唐派为代表的关东派京剧的研究、抢救、继承、发展唐派艺术,在二十一世纪再现“南麒北马关外唐”共同辉 煌的局面。

(《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