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州市城西职业技术学校 2018年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8年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4-07-15 2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展示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回应社会关切和接受监督,梅州市教育局编制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2017年度报告,现予公布。

1.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

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5所,其中,按区域布局分,市直中职学校4所、各县(市、区)各分布11所;按办学性质分,公办学校12所,民办学校3所;按学校等级分,国家级示范职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校5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2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7平方米。在校生29074人,其中一年级9972人、二年级9649人、三年级9449人,“普职比”为5.7:4.3(含技工教育和输送珠三角中职学校学生)。

1.2设施设备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按现行开设的12大类专业配备教学仪器和实训实操设施,教学、实训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9717万元,生均设备值6782元。

1.3教师队伍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1930人,其中,专任教师1555人,学历达标率为94.5%;其中副高级职称416人,中级职称743人,初级职称237人,未定职称155人;文化基础课教师535人,专业课教师1008人,未任课专任教师12人(因病或其它原因)。在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513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50.9%。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继续围绕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目标,以抓常规、求实效为目标,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三成(成人、成才、成功)德育模式”、“后勤网格式管理模式”,全面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学会健体。

我市中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持续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坚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教育、法制教育、应急疏散演练、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田径运动会,积极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今后做一个遵纪守法、健康向上、文明有礼、诚实友善的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市中职学校在狠抓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作为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根基,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案例: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先成人、再成才”职场思想教育德育模式

1.开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弟子规》、《三字经》等是启蒙养正、教育学生的理想读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近三年来,学生科充分结合中职生及学校实际,坚持组织各班对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学习及教育实践,收到显著成效。

2.搭建系列主题活动载体,寓教于乐。一年来,学生科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结合德育要求,丰富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加大学生风纪教育检查、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开展新生入学军训、校园欺凌专项防治、《广东省红十字会“救”在身边应急救护知识宣讲》、《119消防安全专题教育》、《携手防艾 重在预防》和《法制引领,护航青春》等法制及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家长签订《拒毒承诺书》和《特殊体质学生安全责任书》;配合梅州市举行《无毒青春健康生活》大型禁毒公益宣传启动仪式,协助市教育局举办“梅州市班主任技能大赛”,举办千人拉歌会等重大活动,寓德育于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的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其中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陈道芳老师获市班主任技能赛中职组一等奖,并代表梅州市参加2016年广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获中职组二等奖。

3.共青团工作有声有色,文明校园建设异彩纷呈。学校现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广播站、新闻工作站、篮球协会等社团12个,其中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响应团市委的号召,参加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敬老爱幼”福利院志愿服务活动、“6.26”国际禁毒志愿活动等5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团委组织了校园歌手大赛、“弯腰行动”摄影比赛、“做一个文明中职生”广告设计校园精英赛等7场比赛,开展了“五四”文艺晚会、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礼仪随我行,唱响红歌新征程”活动、“文明风采”竞赛校级才艺展演等8场重大活动。因表现突出,2017年校团委被评为“广东省中学示范团校”,影视协会被评为梅州市优秀社团。

2.2就业质量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广开渠道。大胆探索“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企业专班”、现代学徒制等办学模式,联合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改革、共同举办毕业生供需签约会等,多措并举,确保毕业生就业质量。2018年,我市毕业学生数为6415人,就业学生数为6333人,平均就业率为99%。其中对口就业率为84%。就业去向情况: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5220人,其他方式就业的毕业生数为528人。

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毕业生从事第一产业的370人,占就业学生数的5.8%;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为847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3%;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数为4840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6.4%。

本地、异地和境外就业情况: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958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2.5%;到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数为2099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3%;无学生到境外就业。

就业渠道情况: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749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5%;中介介绍、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308人,占就业学生数的21%。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全市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涉及农林牧渔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12大类30多个专业。其中学生人数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学前教育4479人,计算机应用4257人,财经商贸类1246人。2018年,我市对个别学校办学质量低的专业取消了备案,同时根据我市经济产业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新增设了航空服务、动漫与游戏制作、新能源汽车、景区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3.2质量保证

办学质量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习实训设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我市以被省定为创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市”创建单位为契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二是加强职教资源整合。我市结合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要求和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停办一批人才培养质量低、达不到设置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并由原先的23所调整为15所正常招生。将五华县职业技术学校、五华县棉洋职业中学、五华县华城职业技术学校合并为五华县华城职业技术学校,五华县政府计划投资1亿元用于华城职校扩容提质,将其打造成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目前正紧张施工,计划2019年6月全面竣工。将兴宁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合并,打造成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撤并了梅县第一职业学校嘉应西桥校区,全力办好梅县第一职业学校葵岗校区。三是按照教育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四是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抓好教学质量提升。五是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六是邀请国家和省职教“名家、名校长、专业名师”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传经送宝。七是举办全市中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全市中职教师论文评选等活动。八是将每年5月的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为“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我市在梅州农校组织了梅州市第四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营造了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活动周期间,通过开放校园、技能展演,深入街道、广场、社区开展各种便民为民活动,充分展现技能水平、职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3.3落实教师编制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1930人,其中专任教师1555人,在校生29074人,师生比为1:15。目前公办学校教师编制能基本满足需要。

3.4教师培养培训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强化教育质量主业意识,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企业跟岗”和“企业实践”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组织了教师分别参加校长培训班、中职诊改培训班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我市中职学校始终坚持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到目前为止全市共设立市级校外实习基地共400多个,各职业学校已与4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案例:梅州农业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学校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实习环境和实效。学校在市内外61家企业设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14个专业建立了产学合作企业62家,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比例63.46%人,录用应届毕业生比例38.89%;接受教师企业实践人数86人,输送兼职教师数23人。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学生就业率为100%,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6.79;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研究改革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108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38种。合作企业通过接收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一方面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2018年,合作企业接受教师企业实践人数86人,输送兼职教师23人。

4.2学生实习情况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把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作为教学重要环节来抓,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有序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学校和实习单位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监督监管学生顶岗实习和生活全过程,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环境安全、劳动报酬合理、休息休假正常、食宿环境安全,责任保险完善、考核机制科学。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我市尚未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全市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涉及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交通运输类、体育与健身类、教育类、农林牧渔类、土木水利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医药卫生类等12大类近30个专业。2018年,我市毕业学生数为6415人,就业学生数为6333人,平均就业率为99%。

5.2社会服务

我市引导学校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学校大力构建以退伍军人技能培训、就业从业人员培训、创业培训及师资提升培训为主的多元培训体系,实现培训体系多元、综合、系统等综合功能的再提升,锻造出贴近区域经济发展、本土培训模式的新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梅州农校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科技下乡,一方面为农民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也为教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案例,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同时,相关学校开展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村官培训,扶贫干部专项培训等。

案例:梅州农业学校:服务农村基层村委干部成效显著

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农村基层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为了给广大村(社区)“两委”干部搭建更高层次、更加广阔的学习教育平台,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梅州农业学校与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初中学历村(社区)“两委”干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中专班,专业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学制三年。2016年9月,学校与大埔县委组织部联合举办2016级大埔县村(社区)“两委”干部中专班50人;2017年,又与大埔县委组织部、五华县委组织部和梅县区委组织部联合举办2017级村(社区)“两委”干部中专班共14个班774人。

学校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特点是:1、突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现实需要来组织教学,紧紧围绕农村“三农”问题、农村工作管理等内容来开展教学;2、突出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在本校集中学习,也可组织学员到梅县各乡镇或其他(县市区)等地进行送教下乡、现场教学,积极实施案例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力。3、突出培训结果的实效性。以研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及学员能力短板为重点开展教学,在加强理论教育、方法教育的同时,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贯穿于教学之中。

村(社区)“两委”干部中专班的举办,是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渠道,积极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为农村基层干部提高学历,提升技术、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3对口支援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无对口支援任务。

6.政府职责

6.1经费

市、县地方政府全面落实学生资助经费,2017年中职免学费补助资金市直学校4000元/生,县属学校3500元/生。2017年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6985元。

6.2政策措施

在国家和省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发展,确立了中职教育重点发展战略,带动引领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全市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近两年来,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聚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7.特色创新

7.1特色案例1:梅州农业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梅州农业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成立于2007年,2008年秋季开始招生。10年来,中餐烹饪专业坚持走“学校+基地+协会+企业”的教学模式,取得的了显著成效。该专业由只有1个班20多人发展到现在14个班727人,实训设备由最初一个实训室,发展到现在3个中式热菜实训室、2个面点实训室,在职专业教师由2人发展到现在7人,实现了质的飞跃。

1、学校提供好的基础设施设备,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省财政资金支持,竞得省教育厅中职教育实训中心竞争性资金150万元,建成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实训室。

2、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技术空间。

学校经中国烹饪协会批准,于2011年成立了“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基地的主要职能是弘扬客家饮食文化,集客家菜技能人才培训和学历教育、客家饮食文化研究、客家菜肴研发及中高级餐饮管理人才培训,融产教学研为一体。基地通过整合闽粤赣和海外各流派的客家菜和整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客家菜肴制作工艺和研发走向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成为传承、发展、创新客家菜的主阵地、向全世界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的窗口。

中餐烹饪专业依托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把研究成果全面运用于教学,让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更具有前瞻性,也为培养客家菜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技术空间。同时,通过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的文化研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客家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客家菜所彰显的客家传统文化。再次,通过客家菜的研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客家菜肴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为他们传承、创新客家菜提供了良好平台。

3、师资队伍建设有成效

学校中餐烹饪专业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注册烹饪大师、梅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陈钢文老师为专业带头人,建成了陈钢文大师工作室。中餐烹饪专业依托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聘请了广东客语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可鹏、江西省赣州客家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邹荣华、福建龙岩市名厨委副主任王荣彬、兴宁市城南大酒店董事长张伟华、梅州市金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鹏,梅州客家菜烹饪大师刘爱勤、黄东伟、罗耿标等18人为客座教授,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客座教授”按照学校管理规定,定期到学校授课,带着他们得心应手的传统特色菜肴、创新客家菜,向学生传授客家菜肴制作技术技巧,让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更接地气。

4、校企合作共推专业发展

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借助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这一平台,让更多的市内外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以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来自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共同研究专业发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课程与课程体系,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学校+基地+协会+企业”的教学模式,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在成立后短短四年时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重点专业”。近几年来,中餐烹饪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连年获奖,共获得国家级三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28个,成果丰硕。

7.2特色案例2:大埔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平台。

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和人才培养等信息。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和服务平台,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公共智慧校园和数字化实习实训教室建设,主要有实训中心模块教学、学分管理、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学生企业实践实习信息化管理、监控视频、校园一卡通、校企共享信息平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校际课程资源共享服务、技能比赛、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大数据分析等。推动智慧校园和数字化实习实训教室建设,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专业课程中推广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以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利用微课、晒课等教育信息化手段,遴选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职业教育网络“名师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7.3特色案例3:梅县第一职业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学前教育品牌专业

梅县第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全程实践培养,个体优势定位”的特色理念指导下,注重为学生提供长期一贯教育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在专业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实习常态化,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并在幼儿园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同时对幼儿进行“一对一”的个案追踪研究,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科融合和职业需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寓理于例、寓知于情、寓能于行”的“三寓”教学法。全体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寓知于情、寓理于例、寓能于行”,即将知识教学渗透在一定的情境中,将理论传授结合在实际案例中,将学生的能力提高落实在行为训练之中。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都落实到实处,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各科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不同类活动设计的注意点,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各类学前教育活动实施指导的要求,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对较小的教学班,适当多采用讨论教学形式;对较大的教学班,适当多采用讲授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制作了多部电子课件。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在全校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目前本专业已经从过去简单地运用电化手段阶段进入系统应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进行教学的阶段。本专业所开发的电子课件已经能够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网上学习的需求,并根据教学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注重媒体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以及媒体使用的实效性。通过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后,经常有大量的学生要求拷贝教师的课件作为学习资料。

教师课程资料上传教学网络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展示教师的教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学生从网上获得作业后可直接在电脑上回答并传给教师,教师在网上直接批阅;同时,学生可以在网上向教师咨询和请教疑难问题,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某些问题的讨论,尤其是课堂上没来得及讨论的问题,这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专业注意开展多媒体教学听课检查,全面了解教师多媒体授课情况,加强对现代化手段教学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规范多媒体教学,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努力打造学前教育品牌专业。

8.学校党建

2018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夯实党建工作的基础,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丰富党建工作内涵。一是坚持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列入学习重点内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二是进一步理顺学校党、政、工、团等方面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互相协调,确保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健全学校党建工作的协调组织机构,在党员中、教师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四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科学文化知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要求党员同志在工作、生活中发扬“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合作进取、务实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9.1主要问题

9.1.1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市属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投入大、发展快,办学条件优越,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相反,县区中等职业学校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办学规模小,发展滞后。

9.1.2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设置近30个专业,学校之间专业设置重复,“多、散、泛”现象突出。目前,除了梅州农业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卫生职业学校、梅铁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具有一定特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外,其它学校特色专业不够明显,精品专业不够突出。

9.2改进措施

9.2.1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全市职业学校协调发展

在提升办学基础上下功夫,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夯实办学基础,提升学校吸引力,从而有效扩大办学规模,有效缩小市县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全市均衡发展。

9.2.2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

一是强化统筹规划。对梅州城区内的梅州农业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城西职业技术学校、梅县第一职业学校等所有职业技术类学校的专业全部进行重新整合,促使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确定重点专业,集中力量办出特色,培养专业带头人、名教师、打造名专业,形成优势专业不重复建设、不无序竞争的局面。二是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打造特色专业。一方面,要继续做强、做精为我市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服务的原有专业,办好办精学前教育、会计、汽车维修、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等专业,扩大职教传统专业的优势。另一方面,针对我市实施“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战略,紧贴我市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保健疗养、度假休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及时调整、科学设置与之相配套的专业,为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培养输送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梅州市教育局

2019年2月18日

信息来源: 梅州市教育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