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岭三章仿写一节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024-04-11 0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诗组成,又被称为组诗。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恰逢作者被围困在梅岭山上二十多日,虑及自己可能无法脱身,于是留下这“绝笔”,没想到随后即解围。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怀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的义无反顾,又有即将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虽相隔几十载春秋,却依然让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被感动、被激励。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读过不少诗歌,初步具备了对于诗歌的朗读、认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带有历史时代特征的组诗,与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及贴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读。教学目标: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2.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情的表现方式。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教学难点: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其多种修辞手法。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上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文意, 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目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及背景介绍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二、自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初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首: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 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反动派!第二首: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第三首: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教师总结]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2.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三、合作探究1.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2.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四、精读品析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2.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五、探究写作特点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明确]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 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 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六、拓展探究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系念朝廷安危,关怀民生疾苦,可以说是惊心动魄,感动千古。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曾经激励过无数爱国者。辛弃疾的不少词作也都流露出他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至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已经成为表现家国情怀,展现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千古名句。板书设计梅岭三章时间   内容    精神第一首:过去 回首征程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现在 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将来 展望未来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