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桥缘ktv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2024-01-23 06: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脑膜及硬脑膜窦

(一)脑膜

脑膜(meninges)自外向内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1.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紧贴于颅骨内面,分为两层。外层为骨膜层,与颅底骨结合紧密,与颅顶骨结合疏松,易于剥离;内层是包裹层,内面光滑,紧贴蛛网膜,包裹于脑的表面,并向内发出四个突起分别形成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和鞍膈等(图7)。

25991689031405882

图7 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1)大脑镰(cerebral falx)呈正中矢状位,前窄后宽,似镰刀状,分隔左、右侧大脑半球。大脑镰的上、下缘分别有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上矢状窦两侧有许多陷窝,内含有蛛网膜粒,使颅顶骨内板形成凹窝。大脑镰的前下缘附着于鸡冠,后下缘与小脑幕相连,连接处形成直窦;直窦向后与横窦汇合成窦汇。

(2)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小脑幕的后部附着于横窦,前外侧附着于颞骨岩部上缘,前端连于前床突和后床突;前内侧缘游离,呈U形,称为小脑幕切迹(tentorial notch  incisura)。由于小脑幕顶高于其两侧,故横断面上的形态存在差异,可呈Y、V或八形。

(3)小脑镰(cerebellar falx)为小脑幕下方的一个正中矢状位的小隔,介于小脑后面的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内含有枕窦。

(4)鞍膈(diaphragma sellae)位于蝶鞍上方,长于鞍背上缘与鞍结节之间,覆盖垂体窝;其中央部有一小孔,漏斗经膈孔与垂体相连。

2. 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为一薄的半透明膜,包裹于脑的表面,由此膜发出许多蛛网膜小梁与软脑膜相连,两层膜之间形成网眼状的蛛网膜下隙,内含有脑脊液。

3.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为一菲薄且富含血管的薄膜,紧贴于脑的表面并随其沟、裂而伸展,软脑膜与脑组织结合紧密,不易分离。软脑膜在脑室的一些部位参与形成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二)硬脑膜窦

硬脑膜窦(sinuses of dura mater)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由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枕窦、海绵窦及其他颅底诸窦组成(参见图7),各窦最后通过乙状窦经颈静脉孑L延续为颈内静脉。

1. 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附着缘,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上部及内侧面上部的静脉血,以及通过蛛网膜粒回流的脑脊液,向后注入窦汇。

2. 下矢扶窦(inf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游离缘,收集大脑半球内侧面、大脑镰和胼胝体的部分静脉血,向后至小脑幕前缘与大脑大静脉汇合形成直窦。

3. 直窦(straight sinus)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附着处,向后与上矢状窦在枕内隆凸附近汇合成窦汇(confluence of sinuses),窦汇向两侧与横窦相延续。

4. 横窦(transverse sinus)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

5. 乙状窦(sigmoid sinus)位于颞骨乳突和枕骨内侧面的乙状窦沟内,向下在颈静脉孔处延续为颈内静脉。

6. 枕窦(occipital sinus)位于枕内嵴附近的小脑镰附着缘,下端起自枕骨大孔后外缘,上端注入横窦,收集脑膜的静脉血。

7.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内有结缔组织小隔将窦分为多个互相交通的小腔,形似海绵而得名。两侧海绵窦在垂体窝的前、后方各有海绵间窦相连,形成彼此交通的环状窦。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行。

蛛网膜下隙及脑池

脑蛛网膜下隙(cerebral subarachnoid space)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连通。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又称为脑池(cerebellar cistern)。相邻脑池之间无明显界限,彼此交通,其形状和大小在临床影像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图8)。

681689031406008

图8 脑脊液循环及脑池的模式图

1. 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在CT图像上,该池位于小脑扁桃体与枕内隆凸之间,两侧为小脑半球的后下部,呈三角形低密度影。2. 桥池(pontine  cistern)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3. 脑桥小脑角池(cistern of pontocerebellar angle)又称桥池侧突,为桥池向外侧的延续。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内侧面,后界是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是脑桥基底部下份和延髓上外侧部,内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小脑下前动脉和迷路动脉通过,蜗神经瘤时可出现块状阴影。4. 脚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为桥池向上的延续,位于鞍背与中脑的脚间窝之间,两侧经环池与中脑后方的四叠体池相通,内有动眼神经和基底动脉延续形成的大脑后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经过该池的外侧部。5. 环池(cisterna ambiens)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间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内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等通过。6. 四叠体池(quadrigeminal cistern)位于中脑顶盖与小脑蚓上部前缘之间,两端向外侧连于环池翼部,向前外侧连通环池本部,向上延续为大脑大静脉池。7. 大脑大静脉池(cistem of great cerebral vein)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在CT图像上,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上部与“U”形小脑幕之间,与第三脑室上部共同显影为菱形低密度区。8. 帆间池(intervelamentous  cistern)叉称中间帆腔(cavum veil interpositi),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两侧界为穹窿内侧缘,后界为胼胝体压部,呈尖伸向前的三角形腔隙;向下连通大脑大静脉池,内有大脑内静脉通过。9. 鞍上池(suprasellar cistern)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CT图像上可呈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图9)。

89371689031406100

图9 鞍上池和环池

六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前角伸向两侧额叶之间,并延续为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伸向额叶与颞叶之间,延续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角伸向端脑与中脑之间,延续为环池;后角为脚间池。鞍上池的前界是额叶的直回,后界是中脑的大脑脚底,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主要有视交叉、视束、颈内动脉、漏斗或垂体柄、乳头体、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水平段等。 五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桥池组成,后方是脑桥基底部,因无后角的脚间池,故呈五角形。池内有视交叉、颈内动脉、垂体柄、鞍背和基底动脉末端等。 四角形鞍上池的扫描层面较高,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环池不显影,故里四角形。池内有视束、视交叉、漏斗和乳头体等。 

10. 大脑外侧窝池(cistem of lateral fossa of cerebrum)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与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隙,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11. 其他脑池如视交叉周围的交叉池(chiasmatic cistern)、终板前方的终板池(lamina terminalis  cistern)、大脑纵裂内的大脑纵裂池(cistern of 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小脑幕与小脑上面之间的小脑上池(supracerebellar cistern)、延髓前方的延池(medullary cistern)和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小脑谷(cerebellar vallecula)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