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学案含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桃花源记的重点知识点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学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学案含解析)

2024-06-14 16: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又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污浊,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作品具有平淡与爽朗的特点,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十分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二、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四、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 具答之(代词,代村民的问题)处处志之(助词,无实意)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竟然)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其:欲穷其林(代词,这)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得其船(代词,他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五、古今异义1.缘溪行 古:沿着,顺着 今:缘分;缘故2.芳草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3.豁然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4.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事业。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古:说 今:云彩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7.遂与外人间隔 古:隔绝,不通音讯。 今: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8.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邀请。 今:延长;(时间)向后推迟。10.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11.便扶向路 古:沿着,顺着。 今: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六、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七、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5.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7.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8.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八、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8.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神秘: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幸福: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19.如何评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九、中考真题(一)(2018年张掖中考)阅读《桃花源记》(略),完成下题。(10分)1.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分)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出来。(2分)4.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二)(2022·广西北部湾中考)时光里的陶渊明【甲】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桃花源记(略)【丙】陶潜传(节选)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注]①属文:作文章。5.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6.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7.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8.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词语 古义 今义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绝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10.《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11.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三)(2022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题。【甲】《桃花源记》第三段【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通“饲”。1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便要还家 _____ ②此中人语云 _____③郗公值永嘉丧乱 _____ ④甚穷馁_____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所从来 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 行者休于树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箸两颊边。15.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四)(2022广西·河池中考)文言文阅读【甲】《桃花源记》【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未果,寻病终(寻找)C.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 D.而屡易其号(多次)17.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 B.老于此五物之间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以志吾之乐尔18.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19.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是为五一尔,奈何?20.【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 。( 两空均用原文填空)(五)(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甲】《桃花源记》【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2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2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2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六)(2023黑龙江龙东中考)【甲】《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尝采药至衡山。27.翻译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深山有人迹,异之。28.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2分)(七)(2022广西·贵港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甲】《桃花源记》【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③,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字;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注]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又数刀毙之 (《狼》)B.见渔人,乃大惊 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C.而置州已来 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D.为溪在州右 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C.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D.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②刻铭石上,彰示来者。32.请结合甲文说一说,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3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色,分别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情感?(八)(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题)【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桃花源记》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共4分,每小题1分)(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3)屋舍俨然( ) (4)寻病终( )35.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6.【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3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38.【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答案】1.(3分)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2.(3分)(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3.(2分)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4.(2分)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5.C.《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物我分离”的分析有误;故选C。6.D.根据《桃花源记》第四段“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第五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渔人按照先前做的标记寻找桃花源,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过是作者陶渊明构想的理想世界罢了,而非“真实存在的桃花源”;故选D。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二年”为时间状语,在其后应断一处;“乃”为连词,引出后文的事,应在“乃”前断一处;故断为: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8.本题考查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3)“无论魏晋”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2)少:指年少时;博学:学识渊博;善:善于、擅长;属:撰写、做。10.“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本题考查时间的作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渔人的职业,作为故事的发端,引出后文渔人所见的奇异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经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时间及来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从秦时进入桃花源过了多久,说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11.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喜爱赞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根据《陶潜传(节选)》第一段“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可知,陶渊明心怀高尚,知识渊博,洒脱大方不拘谨,有真性情;根据第二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陶渊明为人节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洁志趣;据此表述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追求,来体现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点睛】参考译文: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他)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12.① 同“邀”,邀请;②告诉;③遇到;④饥饿。【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便要还家”的句意是: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2)“此中人语云”的句意是: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3)“郗公值永嘉丧乱”的句意是:郗公(郗鉴)遇到永嘉丧乱时。值:正赶上,遇到。(4)“甚穷馁”的句意是:很穷困,甚至要挨饿。馁:饥饿。13.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A.从:介词,自/动词,跟从;B.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C.及:连词,和/介词,等到;D.于:都是介词,“在”;故选D。 14.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②在这种情形下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的“为(对,向)、具(详细,详尽)、皆(全,都)、叹惋(感叹惋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②句中的“于是(在这种情形下)、食(吃)、辄(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5.①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结合上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译文】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16.B【解析】B. “未果,寻病终”的意思是: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寻:不久。故选B。17.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之:助词,的;B. 之:助词,的;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之:助词,的;故选C。18.C【解析】C“‘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有误。【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 “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也为后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做铺垫。故选C。19.①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解析】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1)重点字词: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2)重点字词:是,这;为,是。奈何,怎么说。 20.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聊以志吾之乐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注意要求“两空均用原文填空”第一空:结合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可知,欧阳修在政治上想摆脱忧劳烦扰,有急流勇退的思想。甲文“遂与外人间隔”最能体现。第二空:结合“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可知,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尔。【译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21.①详细②同“邀”,邀请③ 随即,不久④打水【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22. 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C.盖:都是副词,大概;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23. 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24. C【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25.(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2)俱:都;耘:耕地;于:在。26.(1)整齐的样子 (2)曾经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8.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9.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之:代桃林奇景/代狼;B.乃:于是/才;C.而:表转折/表转折;D.为:因为/被。故选:C。30.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B.卑鄙: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C.徘徊:古义是来回走动;今义是来回走动。D.亲戚:古义是内外亲属;今义是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故选:C。31.①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②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有:扶,沿着。向,旧的。志,做标记。句意: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②重点词有:铭,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彰,明显。句意: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32.人们热情、淳朴,安居乐业,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文章写了人们的安居乐业,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怕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的热情、淳朴。33.甲文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批判。乙文元结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世外桃源,表达了陶渊明对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的向往,也是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批判。乙文《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译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34.(1)同“举”,选拔(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4)随即,不久35.(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36.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1分)37.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38.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