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新闻特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校园采访题材怎么写的 如何写好新闻特写

如何写好新闻特写

2024-07-11 1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现场采访与特写写作的关系就本质而言,现场采访决定特写写作。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写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特写采写经验的总结。当然,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经阶段, 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也有能动作用。总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

业界有人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确是经验之谈。新闻特写从采访到写作相辅相成:在现场采访中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生动的新闻事实和形象,在写作中就能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形象说话。

No.3

选准一个“镜头”(或者说,选准新闻事件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通常是剪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局部适当“放大”,以小见大

要善于选取有重大新闻价值、新鲜的新闻事实,以期使新闻特写厚重而有立体感。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北京天安门广场数十万群众举行通宵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新闻特写《激情十秒》(见新华社1997年7月1日电)。在这篇特写中,作者截取了香港回归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最后10秒这样一个“镜头”,通过现实与历史、北京与香港的描写及局部“放大”,突出了香港回归、百年巨变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达到了以小见大、以奇制胜的效果。

新闻特写要在反映事件特征的高潮片断集中铺陈,推动受众的视觉、感觉、联想向前发展,对高潮和关键部分写深写透,写出动感,并在高潮中戛然收笔,使人回味无穷。例如,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新华社当天播发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作者把“镜头”对准了英国的米字旗和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这两个标志英国统治的景物,抓住在雨中降旗仪式的特写镜头,紧紧抓住英国最后撤离香港的几个主要告别仪式这样的高潮,一个接一个层层推开描写,运用背景材料衬托与渲染,将新闻事实不断推向高潮。

黑格尔认为,绘画与诗歌不同,不能表达整个事件或情节的发展步骤,只能抓住一个“片刻”,一个“包孕丰富”、“集中前因后果的片刻”。现场新闻特写的选材,同绘画颇有类似之处。所谓“包孕丰富”的材料,首先表现为那些最能够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新闻事实。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就是新闻特写的主题思想。

No.4

细节是特写的活力所在,细节动人,描绘得当,形象生动

细节,是指叙事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实场景、自然环境、展开情节等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美联社著名记者休·马利根曾说:“把大量的细节加以巧妙的运用,就可以写出可读的新闻。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新闻特写中一些精彩的细节,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再现新闻事实场景,深化主题,打动读者。

新闻特写抓住细节和新闻事件的特点,抓住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易于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叶圣陶先生曾经以“读者的话”要求作者:“我又要求你们的工作能使我的心动一动,就是细微,像秋雨的滴入倦客的怀里也就好了;能使我尝到一点滋味,就是淡薄,像水酒的沾上渴者的舌端也就好了;这样我就满足了。所以,要读你们的东西的愿望,我觉得我的生活是充实,是有味,是不枯寂。”

No.5

感情注入故事,是如特写“项链”上嵌入珍珠的动人之处

要在“感情”和“故事”上做文章,没有故事的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感情色彩的特写,何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忧思、惊恐的感情在故事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故事之中,感情与故事交融,情能动人。“笔端常带感情”,这是我国文人墨客的切身体会,也是他们宝贵经验的结晶。

新闻人写新闻特写也要“常带感情”。情感是文字的生命。采写特写要善于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所报道的人、事、景、物中,抒情最好要缘事而发,达到以情纬文,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例如,获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人民日报新闻特写《联合国风雨送加利》,这个题目一语双关,意味深长。“风雨”两字情感浓烈,既有对加利因美国呼风唤雨而不能连任的惜别、遗憾,也有对世事艰难、风雨如盘的国际局势的明忧、暗虑。作者恰当地运用特定的时空概念,为文章增加了特定的感情色彩。这篇特写行文运笔饱含深情,多处场面描写情景交融。比如,报道写加利“身着一身灰色西装,风度儒雅。从他微笑的嘴角中,透出几分倔强”。寥寥数字,字字珠玑,把一个外表儒雅却内心坚强的加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时,作者不失时机地感叹道:“也许正是这种倔强使美国人觉得他难以驯服,决心把他作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替罪羊。也正是这种倔强,增强了他与美国霸权主义作斗争的勇气。”有情、有景、有论,加利被写得很有立体感。

No.6

新闻特写必须有思想性,要对人有启发、教育、引导和借鉴的作用

新闻特写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标题来体现,也可以用作者点题的方式来挑明。前面提到的新闻特写《两个伟大民族的握手》就非常注意主题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文中写道:“两位领导人庄重而有力的握手,不禁令人想起1972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打开中美关系坚冰时的握手;想起1979年中美刚建交不久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时同卡特总统热烈握手时说的一句话:‘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这不仅说明了此次握手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而且升华了特写的主题。这篇特写的优长之处还在于没有单一描写两国领导人的握手,而是宕开笔墨,适当地将叙述和议论穿插在一起,融入历史资料和理性思考,内容饱满而有深度。文章最后还引述了毛泽东和富兰克林的名言,使结尾耐人寻味,内容更显厚重。文章标题气势恢宏,形象生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有位新闻传播学学者这样评论这篇特写:“着眼现实,链接历史,重于事实描写,又适时穿插议论,现实与历史结合,感性描写与理性思考互动,以历史衬托现实,用议论提升事实的意义,纵横捭阖,多维运笔,这样就增加了这一截取片段、抓拍瞬间的特写的容量,使之既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又让人感受到理性的力量。”

简而言之,要催生一篇精品新闻特写,就要努力遵循寓事、理、情、景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力求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功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国际部原主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培训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