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10-16 0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心理危机干预36计》基于古代军事著作《三十六计》,阐述了36个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案例,每个案例自成一体,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操提炼,可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社会大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途径和方法。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对于身心健康青少年的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危机干预36计》为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化解心理危机提供了丰富的策略指导和方法创新。

more >

前 言 1964年,心理危机干预鼻祖卡颇兰(G. Caplan)在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之后,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的概念。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发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所面临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这时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2003年,美国心理学家Kristi Kanel对心理危机的实质和发展过程做了更为合理和清晰的解释,他提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定义心理危机,其实质都包括3个基本部分:①危机事件的发生;②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③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衡。这种定义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心理危机的过程与实质,因而得到许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的认同。 简而言之,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功能的失衡状态。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由于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校园成员(学生、教师、职员等)心理严重失衡状态。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状态在未成年人中常表现为轻生自杀、肢体自残、暴力攻击、离家出走、网络成瘾,以及吸毒、酗酒、性行为错乱等冲突性的行为。如果这些冲突性的行为没有在心理层面予以有效干预,就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由于心理危机而导致的这些冲突性行为是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发生在校园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危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其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心理危机干预除了要求比较娴熟地运用心理理论与技术之外,作为教师,特别是学校心理教师,还需具备心理危机干预智慧,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书,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对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也非常大,经常能看到各界精英熟练运用三十六计,从而获得成功的实例。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在二十余载心理学研究中,自觉汲取《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精华,把它与心理理论和技术融合为一体,发挥其谋略之优势,“设兵布阵”“攻城略地”“过关斩将”,出奇制胜,化解重重危机,援助了一个又一个处于危机中迷茫的生命和脆弱的灵魂,帮助他们“凤凰涅槃”“飞龙在天”。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如突然听到朋友自杀,尤其是自杀所带来的系列性严重后果时,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前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这时候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心理防御机制。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强,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心理危机干预从过程上来说包括预防性干预、引导性干预、维护性干预和发展性干预。 (1)预防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古人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2)引导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师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或根据情况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并做好协同合作、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 (3)维护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给予师生适当的心理干预,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4)发展性干预:在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后,以促进继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发展性干预也包括对健康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危机干预从对象上来说包括当事人干预、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 (1)当事人干预:对事件发生现场中的直接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2)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对不在事件发生现场但与当事人或人群有密切接触并受影响的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3)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对当事人或人群的亲属人群的心理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现场干预、来访性干预、跟踪性干预。 (1)现场干预:在重大事件现场与其他专业人员配合和合作对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2)来访性干预:对有冲突性行为爆发倾向的求助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3)跟踪性干预:重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相关人或人群的补救性心理干预。 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危险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它具有危害性、风险性和时间的紧迫性的特点。机遇意味着成长的机会,心理创伤的自愈和疗愈,经历危机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成熟而稳定,积极而坚强。 本书基于《三十六计》,既继承其军事谋略的本意,保持其本身的价值;又创新了《三十六计》,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及其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价值。因此,每一计既有计名来历、原意、比喻,还有引申义,把每一计策与心理危机干预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化解心理危机提供解决策略和途径。无论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旧酒”,都彰显了“酒”本身的价值,并且提高了“酒”的附加值。 本书在技术应用上博采众家之长,不拘一格。在一些案例中,运用自创的意象系统对话技术引导来访者进行“想象”“冥想”,开展“潜意识对话”,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辅导效果,用心良苦。 当然,由于作者理论和经验的浅薄,本书存在许多不足,敬请前辈、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 者

more >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版权图片链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