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传统习俗及礼仪文化(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校园婚礼图片 俄罗斯的传统习俗及礼仪文化(中)

俄罗斯的传统习俗及礼仪文化(中)

2024-01-11 15: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周晓沛

曾任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老朋友理事会主席。

音频

正文

点击阅读前文

俄罗斯的传统习俗及礼仪文化(上)

7

握手有讲究

俄罗斯人一般用握手作为一种问候、欢迎的礼节,但在某些场合下最好不要主动伸手。如男士对女士、年轻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不先伸手,对方伸出手来,您再把手伸过去;如果对方没有伸手,就点头示意,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尴尬境地。此外,握手的力度宜适当,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俄罗斯人送客时通常只送到门口,站在门里向客人挥手示意,这是他们的习俗,毫无怠慢客人之意。一般在大门里面握手道别,绝对不跨着门槛告别。不跨门槛握手,不仅是在送行时,见面时也一样,这源于俄罗斯人的一个观念:门槛会把友谊隔断。

8

见面喜欢拥抱

俄罗斯人见面时,有相互拥抱的习惯。久未谋面的朋友、亲人从远方来,或者迎接贵宾时,一般都相互热烈拥抱,还要左右左亲面颊三下。

1989年5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苏举行高级会晤是内外关注、牵动各方的大事,在接待礼仪方面如何安排,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示,在接待戈尔巴乔夫来访的礼仪安排上,要适度,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还特意叮嘱说,此点在同苏方谈具体礼宾安排时向他们打个招呼。

小平同志多次去过苏联,可能他也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所以提出了“拥抱”这个问题。当然,这里说的见面不拥抱,不只是外交礼仪问题,更主要的是考虑到当时的国际背景,明确中苏两国关系的性质并界定未来相互关系的方向。

9

“生命之水”伏特加

俄罗斯人爱喝酒,而且是“海量”。公元十世纪,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说:“喝酒是罗斯人的天生嗜好,没有这种乐趣,就无法生存”。伏特加意为“生命之水”,是俄罗斯民族的血液。

俄罗斯是伏特加的故乡,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为“伏特加之父”。他不仅贡献了伏特加的标准配方,甚至连伏特加的名字也是他起的。经过反复科学实验,他发现最理想的酒精度数是40度,这对人体最为适宜。1895年,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将全俄伏特加的度数统一为40度。

至今,无论是东欧,还是美国出产的伏特加,均为标准的40度。据记载,卫国战争期间为提高战斗力,斯大林批准每天给前线野战部队每人派发伏特加100克,后又把打胜仗的定量增为200克。有历史学家称,他们是“靠伏特加和卡秋莎打赢了战争”。现在,俄罗斯人均饮酒量也居全球第一。政府颁布过禁酒令,但“几度禁酒几度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不仅使他们嗜酒成性,也磨练了其特有的耐性。

10

苦酒变甜吻

在俄罗斯人的婚宴上,不时地响起一阵“苦啊”、“苦啊!”的喊声。通常由一个人领喊,其他人附和。每出现一次高潮,新郎新娘便站起来,交换一个甜蜜的吻。据说,俄罗斯人认为,酒苦不好喝,新人应该接吻,把它变甜。现代俄罗斯人的婚礼或在婚礼宫举行,或按宗教方式在教堂举行。

乡村的传统婚礼别有一番情趣,以新郎迎亲开始,迎亲的车队铺着雪白的羊皮,因为白色象征着爱情的纯真、婚姻的美满。车队不走大道走小巷,不走直道走弯路,据说这样可以“甩掉魔鬼的跟踪”。

结婚1周年称之为布衣婚;

二周年为纸婚;

3周年为皮婚,夫妻互赠皮革制品;

5周年为木婚,赠物的礼品有存放小件贵重物品的小匣和烛台;

7周年为铜婚,夫妻互赠铜币以求今后生活幸福美满,亲友向他们赠送锻铜和铜制的饰物;

八周年为白铁婚,礼品中有烤蛋糕的模具;

10周年为玫瑰婚,请所有参加过婚礼的人来赴宴,丈夫送妻子一束红玫瑰;

12周年为镍婚;

15周年为水晶婚,亲友赠送玻璃制品,象征着夫妻关系应该像水晶那样纯洁;

20周年为瓷婚;

25周年为银婚;

30周年为珍珠婚;

40周年为红宝石婚;

50周年为金婚;

70周年为钻石婚。

11

相亲相爱套娃娃

俄罗斯套娃是独具民族风情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材料以椴木为主,一般由多个同样图案、大小不同的空心木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10多个。最普遍的图案是一个穿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农妇,叫“玛特罗什卡”,这也成为套娃的统称。

由于世代工匠精雕细刻和绘画技巧及俄罗斯民族文化积淀,受到各国小朋友和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青睐。它是一份精美的寄托亲情、爱情,表达思念的异域风情礼品,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套娃也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买的俄罗斯特色纪念品,包括俄罗斯领导人头像的套娃。

上世纪80年代初俄罗斯朋友赠送给我的“玛特罗什卡”,至今珍藏在玻璃柜内依然色彩艳丽,没有任何开裂或变形。而如今我们国内,尤其东北地区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精致套娃,大多并非从俄正宗进口,而是“中国制造”。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周晓沛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原标题:《俄罗斯的传统习俗及礼仪文化(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