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栀子豉汤方剂量 栀子干姜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栀子干姜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2024-06-19 06: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组成]栀子、干姜各18克。煎法、用法同前。

[症状表现]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补充:此证阴阳交错,有肠鸣下利,腹痛证,亦有恶心呕吐烦满证,其脉当左数右迟。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误下后,热趋于上,寒凝于下,以致阴阳交错,兹用栀子之苦寒,除烦满而清上焦之热;干姜之温热,止呕而祛下焦之寒,寒热平调,气机复常,则烦热自解。

[治疗范围]以身有微热,胸烦呕下为主兼见肠鸣,身热左脉数,右脉迟。

[诸家经验谈]《杨氏家藏方》:二气散(即本方)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如梅核妨碍饮食,而久不愈,即成翻胃者。

《圣惠方》:治赤白痢,不问日数老少,干姜散方(即本方加薤白七茎,豉半合)。

《成绩录》:疫痢,胸满烦躁,身热殊甚,头汗如流,腹痛下痢,色如尘煤,便数无度,先生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相互为治,无一不救者。

编者按:《金鉴》云:栀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当是栀子干姜汤,断无烦热用干姜,结痛用香豉之理,要知此证以丸药大下后,阳浮于上者,则感微烦而热,阴沉于下者,则感虚寒而痛,故用栀子以清浮阳;干姜以温虚寒,立方之精神在此,杨氏名为二气散有以哉,鉴说非是。

[凭证使用]食道噎膈,痢疾,肠胃炎等。

——本段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

郝万山:《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1)——清宣郁热法

中医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奠定了中医治法的基础,郝万山教授认为还可以加一个“涩法”。其中在《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主要有:① 清宣郁热法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类方;② 辛寒折热法 ,代表方剂白虎汤;③ 辛寒折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白虎加人参汤;④ 清胃消痞法 ,代表方剂三黄泻心汤;⑤ 清热燥湿法 ,代表方剂白头翁汤;⑥ 清余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竹叶石膏汤。

作为第一篇分享的文章是首都国医名师、当代伤寒第一人郝万山教授对“ 《伤寒论》中清法 ”的运用。由于篇幅有点长,所以需要分篇推送给大家。今天分享第一部分:清法中的 清宣郁热法 ,代表方剂 栀子豉汤类方 。

清宣郁热法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类方 ,原文条目 7条:76、77、78、79、80、221、228。

栀子豉汤 组成只有 栀子 和 香豉 两味药。《伤寒论》原文说,栀子14个(擘),现代临床10-15g。香豉即豆豉,四合(棉裹)。一合为20ml,四合即80ml;棉裹就是用棉布将其裹起来,现代临床运用10-15g。

原文条目提到: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内豉即豆豉后下。

栀子豉汤加减方有:栀子豉汤加甘草为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加生姜,即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厚朴、枳实,为 栀子厚朴汤 ;只有栀子、干姜两味药,即 栀子干姜汤 。这五个方剂,均用到苦寒的栀子。

栀子即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下行,畅利三焦。他除热于下,还有通利血脉,止疼痛之效。豆豉气味俱轻,既能透表宣热,辛散在表稽留之邪,又能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治疗虚烦懊憹的有效良方。郁热宣散,则气机畅达,气机畅达则血脉流利,其胸中窒和心中结痛两证自除。既不必加理气之品,亦不须增活血之药。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以及栀子干姜汤这五个方剂,在《伤寒论》原文最后皆言“得吐者,止后服”。因为在发汗方剂后,常有“得汗后,止后服”,在泻下剂后,常有“得下后,止后服”一类的话,所以看到“得吐者,止后服”,容易使人误认为栀子豉汤一类方剂有催吐作用,实际上,栀子和豆豉都不具有催吐作用。 那为什么药后会出现呕吐呢? 这是因为栀子豉汤一类方剂,治疗热郁胸膈证,服药后火郁得开,胃气得升,正气驱邪外出,往往有一吐为快的机转,故有可能作吐而解。特别是在病人心中懊憹,欲吐不得吐得情况下,服药后更容易一吐为快。吐后胸中郁热随呕吐物得以外泄,所以就不必继续服药了。这正像表邪可随汗出,里热可随下泄,湿热可从尿液除一样。胸膈郁热越重,药后出现呕吐的机会也越多。不过临床上也常见服栀子豉汤后,病情好转或痊愈而不呕吐的情况,因此药后是否呕吐,并不能一概而论。

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栀子豉汤的呢?栀子豉汤一类方剂适应症为热扰胸膈证,也叫胸膈郁热证。其成因,从《伤寒论》的角度来看,是太阳病发汗吐下后,余邪胸中化热,或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所致。但《伤寒论》中的热扰胸膈证是无形热邪蕴郁心胸,郁热扰心所致。什么叫无形热邪?就是邪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郁热扰心。临床症状表现,轻症可见虚烦不得眠;重的可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辗转反侧,坐卧不宁,心中烦恼,无可奈何的程度。火郁胸中气机,气机不畅,可见胸中窒,即胸中窒塞憋闷;郁热气机,气机不利,由气及血,血脉不利,可见心中结痛。在此,仲景对无形之邪不用“实”字,而用“虚”,这里不是指正气不足,而是热邪没有和宿食、淤血、痰饮等等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故与“实”相对应,仲景采用“虚热”这一说法。以上症候,运用栀子豉汤类方后,清宣郁热,郁热得以宣泄,气机通达,血脉通利,心烦、胸中窒闷,心中结痛等症状均可消除。如结合“阳明病篇”所论栀子豉汤证来看,本证还可见到饥不能食、舌苔黄腻、但头汗出等症状。

除了在外感热病后期可见上述症候,我们常常见到焦虑症的病人,部分抑郁症的病人也有心烦不得眠,坐卧不安的症状。这些病人有的也属于胸膈郁热,但此类“热”来源于气郁化火,或是痰阻化火,已经不单单是无形热邪。而是兼有气郁、兼有痰阻,需要结合疏气化痰的药物。

在《伤寒论》中,仲景还提到几个加减方。如果火郁伤气,兼见少气,可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益气,即栀子甘草豉汤。 为什么不用黄芪、人参? 这些都是补气之品。因为毕竟是火郁。补气时,不能用太过温、热,影响气机畅达的药物。故仲景轻描淡写的加了一味甘草。如果火郁下扰,导致呕吐,可加生姜降逆和胃止呕,方即栀子生姜豉汤。

如果火热下扰,出现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仲景用栀子厚朴汤,清热行气除满。因热邪下行,其病变部位较栀子豉汤证更深、更下,故仲景不再用豆豉发散宣通,因为豆豉气味较清,其作用偏上、偏外。而用栀子加厚朴、枳实行气宽中消满。栀子毕竟苦寒,如果兼见脾虚,大便溏,仲景用栀子干姜汤清上热下,注意方中亦不用豆豉。

栀子豉汤禁忌证:《伤寒论》原文第81条提到: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意思是病人素体脾阳不足、大便溏薄,忌用栀子汤。(栀子汤指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等以栀子为主要药物的方剂。)栀子药性苦寒,施之于热证,可以清热除烦。但如果错用于寒证,则可能更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之阳。所以体内无热,反而阳虚中寒者,栀子汤类则禁用。中阳不足之人,多见平素大便溏薄,故仲景以“病人旧微溏”为例,说明对于中焦虚寒的病人,不可予服栀子汤。推而广之,凡腹满、腹痛、纳差、呕逆,只要是由于中焦虚寒所造成的,都不可轻用栀子豉汤一类的方剂。

不过,如果遇到上焦郁热,中下焦又有虚寒,可以仿栀子干姜汤法,用栀子清上热以除烦,用干姜温中阳以除寒。若药力不够,可上予栀子豉汤,下予理中汤。

现代临床单用栀子豉汤一类方剂的机会较少,但栀子配入辩证论治的方剂中,可用于治疗神经病、抑郁症、躁狂症、更年期综合征的心火盛的心烦,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呈心前区灼热疼痛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 ? 完 待? ? 续 )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2)

……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凉血止血

中医认为,栀子可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镇静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可以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说明栀子有着镇静的作用。

降压作用

栀子有持久性降压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

栀子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一定剂量的栀子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

愈合软组织

研究表明,栀子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研究表明,栀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极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对肝脏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可防止因半乳糖胺引起的暴发性肝炎。

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栀子及其几种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胰、利胆及降胰酶效应。京尼平甙有最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裴德恺的研究认为栀子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可能与保持胰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直接有关,从而从细胞水平上论证了栀子治疗胰腺炎的药效基础。

凝血

焦山栀有明显的凝血作用,可明显缩短凝血时间。

抑制胃酸

研究表明,生栀子对胃总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炒焦后对胃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或消除。

栀子的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花的食用方法

凉拌栀子花

栀子花5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将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用筷子抓松,置于洁白的瓷盘 中,撒上葱花、姜丝,浇人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此菜清香鲜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

栀子蛋花

栀子花200克,鸡蛋3枚,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稍悼,切成碎末;鸡蛋磕人碗中,打匀;将栀子花放入鸡蛋中,搅拌均匀;锅中加 油,烧至八成热,倒人栀子蛋花,炸熟,撒上葱花、姜丝,人食盐、味精,炒匀即可。此菜清香脆嫩,具有清热养胃,宽肠利气的功效,适用于胃热口臭,牙龈肿痛,大便不畅等病症。

栀子花炒小竹笋

栀子花200克,去壳小竹笋150克,腊肉1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小竹笋斜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丁;锅中加油,烧至六成热, 将栀子花、小竹笋、腊肉一同倒人锅中,翻炒数遍,加葱花、姜丝,再翻炒至熟,酌加味精、食盐即可。此菜清淡鲜香,脆嫩爽口,具有健脾开胃,清热利肠的功 效,适用于胃纳呆滞,饮食减少,腹胀便结等病症。

栀子花鲜汤

栀子花150克,猪瘦肉100克,榨菜丝30克,葱花、姜丝 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沥干水;猪肉切丝;锅中加水,煮沸后投人栀子花、猪瘦肉、榨菜丝,再煮至猪肉漂起,撇浮沫,加葱花、姜丝及其他五味佐料, 盛人汤碗中。此汤鲜香清爽,具有养胃补中,清热利肠的功效。适用于体虚纳差,肠风下血,大便不畅,咳嗽咯痰,牙龈肿痛等病症。

花茶

将花朵哄干后冲饮。方法是将花苞或初开的花朵,摘除花萼、花梗,把花冠向下摊成薄层,以文火或考箱烘干。哄干时要不是翻转,以使受热均匀。哄干后放在密封的容器,置于冰箱内冷藏。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

腌制蜜饯

将花瓣以盐搓揉后,以冷开水洗净、沥干,以花瓣与糖1:2的比例加入糖拌匀,装在密封容器内腌制3天即可食用。

凉拌

先以盐渍,通常将花瓣以盐搓揉后,放入容器内,食用前取出,以白开水冲去盐分,加入一些调味料,如麻油等。余烫的时候,为避免变色,应尽量减少时间。将花朵投入热开水后,迅速取出。

油炸

用面粉、蛋汁、清水调制成面糊,放进油锅中热炸至金黄色即可。

栀子的附方

(一)栀子常用附方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二)栀子豉汤

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方。组成: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主治

(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

此足太阳阳明药。

方义

(1)烦为热盛,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

(2)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

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煎服法

服令微吐。

上一页全文完(共 21792 字) 展开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0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email protected]),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栀子厚朴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

下一篇: 麻杏石甘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