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温汤】“柴火灶”有规矩!农村柴火灶要不要体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柴灶锅边缘用什么密封好 【老家温汤】“柴火灶”有规矩!农村柴火灶要不要体验?

【老家温汤】“柴火灶”有规矩!农村柴火灶要不要体验?

2024-07-17 1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似乎在现在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只是那入口醇香的味道

久久难以让人忘怀......

灶屋四壁被烟熏得黑漆漆

灶房墙上挂着不舍得吃的腊肉

柴火有干的树枝也有绒基,还有引火用的其它(木匠多出的炮批,温汤土话),抓一把塞进去,噼里啪啦地就燃开了,大自然的美味也弥漫开来。灶口前冒着的火苗,舔着锅底,也映着妈妈慈祥的脸庞。

火烧得旺的时候,在灶口窜动着,扑向早已被熏得幽黑的墙面。烟熏火燎的灶房,系着围裙的妈妈,小锅炒着菜,鼎罐煮着饭,这才是家最温暖的味道。

最兴奋的是在灶里还可以烤红薯

记忆中的炊烟总是跟烤红薯联系在一起,

放几个红薯放到灶口里

等飘出饭香的时候,

红薯还在接受着火的熏烤,酝酿美味。

等红薯出灶的时候,

满满一层灰也抵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

顾不了那么多,直接掰开就吃,

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时间可以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情怀,

柴火灶保存下来的记忆,总是回味悠长。

一方灶台,烧柴火煮饭菜,

传达这暖心至深的饮食原味。

农村人称厨房为“灶头”,

旧时是没有煤炉、煤气灶的,

甚至用的还是洋火点火

用土灶烧柴草来做饭。

一般人家的土灶有两个口,

一个是大锅煮猪食用的,

一个是小锅蒸饭、炒菜等。

在灶头上面放油盐酱醋、瓶瓶罐罐等,

而位于灶口的正前方,距灶膛口一米开外,

围着的是堆放柴草的地方。

靠灶头前则放置着几件生火的用具:

吹火筒、烧火棍、火钳、火铲、火叉等。

烧火是件麻烦又讲究技巧的活儿,点火、添柴、拨弄、吹气、疏通样样有学问,过去土灶不通风,要想火不熄灭,火势合适,就离不开这几件宝了。

吹火筒

是一截不到两尺长的竹筒,

一般有三个竹节,前两个打通,

第三个钻一个小孔,一头吹气另一头出气。

做饭时,一个人既要在锅里炒菜,又要给灶口添柴,总有衔接不好的时候。如果柴禾接不上火,明火自然会熄灭。要想火重新燃起来,得在添加柴火后引火;还有,有时只需要用小火,有时又需要大火。

将吹火筒有眼的一头凑近火苗,一头接在嘴唇上,深吸一口气,鼓着两腮,用力猛吹,吹得火星熠熠生辉,靠着的柴火自然就燃起来了。吹火筒在以前,是人们做饭的好帮手,底部的那端常被烟熏火燎得发黑,并带有残缺,而接嘴唇的那一端却被手摸得釉光滑亮的,竹皮纹理清晰可鉴。

叉柴棍

是人们从干柴堆里随手取的一根木棍,叉柴棍大约一米来长,多选用拇指粗细且较直的木棍,只要用着顺手就行。

烧火时用叉柴棍将柴草挑起,火就会很旺。需要小火时,就用叉柴棍把柴草压在灶底。烧火棍用的时间久了,会越烧越短,短到不好拿了就当柴火烧掉,再找一根。用细竹竿当叉柴棍时遇火会发出噼啪的声响,有时还会把锅炸破的。

火钳

主要是在烧火时用来添加柴火。烧水做饭要用火钳不断的往灶里添柴火,火才不会熄灭。钳一般由铁匠打成,分成两部分,均由手柄,钳肩,钳臂组成,在钳肩处相互交叉点安装一螺栓便于活动,样子像剪刀。

钳的一头是两个豆瓣形的把手,中间有铆钉将其连接起来。另一头就与剪刀不同了,是长长的铁脚,打铁师傅将其顶端打成薄薄的圆形,这样更容易钳牢各类东西。

这两根铁脚一定要长,不然手就得往灶坑深处伸,火就会烫伤握在把上的手。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些人的生活好了,烧起了煤,烧煤最常用到的就是火钳,换煤时既不会夹烂煤又可以减少煤逐块夹出时热量的损耗和煤灰的撒落,非常方便实用。

火铲

主要是用来掏灰,如果灶膛锅洞里积了灰,火力就不猛,就得用火铲掏灰,可以用火铲伸入灶膛锅洞里掏,也可以从灶膛锅洞底下的灶坑里伸上去掏捅。

它的铲头由铁或钢制成,类似平底锹,前头为平直的利刃,后面根据用途安装长短不一的木柄。其中长木柄多用来掏灶坑里面的灰土,而短木柄则用来掏火炉里面的炉灰。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对过往有一种情结,睹物思人,背景思乡。弹指一挥间,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也电气化了,煤气灶、电磁炉毫不客气地把土灶挤出了人们的生活。土灶、洋火、烟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些灶前的生火工具,从此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难觅踪迹。

宜春各乡镇由于方言不同,对以上的物件,叫法也自然不同。以上物件你管它叫什么,关于灶堂的那段往事,你还记得什么?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让我们一起回忆!

由于笔者温汤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对农村有一份抹不去的记忆。还记得小时候每到饭点在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旁,劈柴、生火、炒菜……锅碗瓢盆的声音,编织成一曲最美妙的音符。一幕幕仿若昨天,像正在上演的电影……想着、想着,幸福的感觉悠然而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温汤人已经很少再打这样的灶头,现在都是用煤气灶、天然气灶等现代灶具。但是笔者家建新房时,仍然把传统的灶头设计进去,形成了一边传统灶头、一边现代厨灶的情形,但是传统灶头也不常用,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有大事要招待大量客人时才会使用。

很多农村人家即使住房再紧,也要预留有一个宽敞的厨房。大厨房好砌大灶,大灶做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做大事业……在传统观念里,灶是家中的一员,且是老大,管着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饥饱和安康福禄寿。灶火旺是日子旺、家业旺的兆头。客家人认为灶有神,称灶神,过去在灶上都设有其神位,逢节日烧香燃烛祭供,给灶神祭上米饭、米粿、油豆腐、香菇、水果之类素斋,祈求日日太平,丰衣足食。

结炉砌灶,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砌灶要捡吉日,起灶要看时辰。起灶时,先定灶的朝向方位,再以锅的大小确定灶的大小。

灶头的方位也需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灶有固定的尺寸:一般灶长五尺为“象眼”,灶宽三尺为“三才”,灶高二尺四寸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灶门高一尺二寸合一天“十二个时辰”,宽八寸合“八卦”。锅三口,二大一小,为“日月星”,前面的大锅是做饭之用,后面的大锅是煮猪食用,小锅为热水之用。灶形一般为长方形,一个灶门,也有大家庭砌两个灶门的灶,那一定是成90度直角的曲尺形,曲尺形锅四口。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否则便会前功尽弃。进火”需事先选好吉时,按照严格完整的仪式来,各地方仪式会有所区别。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黎明时开始,由长辈提灯或执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饭甑或米缸在后,主妇则挑着厨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紧随在后。全家大小列队行进,鸣炮入宅。

旧时没有热水器,人们用柴火烧一大锅水,供全家人洗澡;逢年过节时,大锅成就了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这时客家妇女们用她们的巧手作出各种美食,一大锅饭菜在柴火的燃烧下伴随着浓烟散发着诱惑的香气,孩子们在这诱惑的香气中期待着品尝的时刻,想想都很幸福!

看了这么多,周未是不是带着家人一起,到温汤的农家乐去亲自体验,回忆那童年的味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