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柴可夫斯基作曲家简介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探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探析

2024-07-16 00: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强烈的民族性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掺进了大量的欧洲主流音乐的元素,因而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引领当时欧洲主体潮流的色彩,但他的作品又最能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柴可夫斯基的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深刻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培育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历史非常了解和热爱,他把这种深沉的爱倾注到作品里,使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音调,让人感受到无比深厚而强烈的民族情感。

民族性主要通过俄罗斯民歌艺术体现出来。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大量吸取了俄罗斯民歌艺术的营养精华,使得其钢琴曲作品有着丰厚的民歌艺术特质,彰显其民族性。例如,《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号第二乐章中著名的“如歌的行板”,以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为主题,其和声及织体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个性。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认为这部作品中可以“融和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城市浪漫曲和俄罗斯传统的音乐生活也对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俄罗斯舞曲的因素,并带有舞蹈节奏的曲调。其作品的旋律风格和音乐语言也正是从这种城市的浪漫曲和小调中孕育出来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深刻的悲剧性

柴可夫斯基多数钢琴音乐作品带有悲剧性风格。这种悲剧性风格的形成既与其自幼忧郁的性格分不开,更是他生活的不幸、当时社会悲剧环境以及思想矛盾状况下的产物。柴可夫斯基身处于社会变革之中,他不满沙皇的黑暗统治,憎恶统治者的专横、暴戾,同情苦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同时他又反对民意党人对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为,认为这将阻碍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生体验的日趋成熟,柴可夫斯基钢琴音乐中的悲剧性色彩也越来越重,成为他创作的一种风格特征。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可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最后表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在“悲怆”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人格的伟大,这是柴氏悲剧性风格的能指。柴可夫斯基用令人亲切、熟悉的人世欢愉铺就了一条通往黑暗坟墓的道路,以最直接的抒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精神,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迷人的成分,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音乐是一种人类语言,它无需翻译只需倾听。柴可夫斯基留给人们的是俄罗斯大地的回声:用苦难换取欢乐!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把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的提炼,形象地概括为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幸运与厄运、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冲突,柴氏的音乐主题常常是对人生道路的障碍或敌对势力猖獗的显现。《悲怆》的悲剧性就表现了悲哀、痛苦、幻想和斗争,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穿始终。歌剧《黑桃皇后》也以其严密的音乐思维、主题贯穿发展的纯熟手法、亲切而真实的俄国音调素材,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音乐悲剧。

3、热烈的抒情性

柴可夫斯基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之上,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自由地舒展开来,形成了抒情性的风格。

抒情性特征突出地体现在旋律上。柴可夫斯基的每一部作品,主题都十分鲜明,线条委婉悠长,旋律起伏跌宕,音调亲切自然,感情真挚浓郁,所以很能激起听众的共鸣。经典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像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篇章,极为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描写、对戏剧矛盾的推动及对各个角色内心的刻画。戏剧性是柴可夫斯基钢琴音乐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所在。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第二乐章优美抒情,末章粗犷豪迈,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天鹅湖》哀怨美丽深沉,《胡桃夹子花之圆舞曲》轻盈天真华美,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柴氏钢琴曲作品的抒情性风格。

《船歌》抒发了柴可夫斯基充满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最初的船歌音调悠长、优美、抒情,节拍为6/8拍,调式则为小调式,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富于律动。柴可夫斯基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这首船歌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表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悠长而甜美的旋律就像一首俄罗斯民歌那样带着淡淡忧郁的表情,刻画出生活在辽阔国土上的俄罗斯人民的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这首作品的抒情感极为强烈。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音乐作品是19世纪俄国沙皇专制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及创作成果外,尤其强调采用俄罗斯民族的音乐素材,反映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描写其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表现俄罗斯民族的心理、愿望、性格和喜好。因此,柴氏钢琴曲作品风格具有复合性,其中的民族性、抒情性和悲剧性也就特别显著。

二、柴可夫斯基作品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有其生成的基础和条件。柴可夫斯基时代,钢琴乐器已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钢琴器乐演奏逐步主宰了音乐会舞台。柴可夫斯基天才般的音乐感觉和高超的作曲技巧因而能在生活的沃土中酝酿,并生发创造,成就了他惊人的钢琴音乐创作才能和独特的风格。

1、柴氏风格深受当时俄罗斯艺术氛围的氤氲

19世纪,俄罗斯艺术作品的创作,常常是以幻想的形式来进行的。从普希金到契诃夫,19世纪的俄罗斯艺术史,都被抒情和幻想的主题贯穿着。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所具有的抒情性风格,当然是与当时的背景分不开的。抒发人民大众所期待的美好生活的情感,正是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抒情性特征形成的基础。当时的艺术氛围,使描写家乡自然风光题材的音乐作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俄罗斯很多作家、艺术家,都被自然主题所吸引,柴可夫斯基也以钢琴曲的形式,反映出对自然生活的钟情和向往。其钢琴套曲《四季》正是以大自然为主题。大自然的美丽唤起了柴可夫斯基心中的激情和对幸福的向往。在《四季》中,柴可夫斯基深刻而真挚地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抒情色彩浓郁。

2、柴氏风格源于民族气质的熏陶

和艺术家的交往与合作,并吸纳这些艺术家的特质,也是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创作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柴可夫斯基曾经与音乐家鲁宾斯坦有着持久的交往,鲁宾斯坦的风格是强壮的气魄、富有表现力的旋律感,这极大地影响了柴可夫斯基,并激发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灵感,增强了他的音乐感悟力。类似这些豪爽、强烈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在柴氏的钢琴作品中生成。

柴可夫斯基年轻时所接受的正规而扎实的钢琴训练,为其后来的敏捷和淋漓尽致地揭示细微的情感,奠定了基础。他常被邀请在音乐会上弹钢琴伴奏,演奏技巧逐渐熟练。这种对演奏技巧的娴熟应用,也就自然地体现在其钢琴作品创作中。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常常表现出俄罗斯民族乐器的声音。例如,《在乡村》巧妙地模仿了木笛;《谢肉节》中加了手风琴的声音;《特列帕克邀请》里有三角琴的韵味;《在马车上》则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乐器中的手铃的声音。这些俄罗斯民族器乐的色彩,增强了柴氏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情调,给这些音乐作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3、精神羸弱是柴氏悲剧性风格的成因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作品的悲剧性特征,与其一生中的精神问题是有关联的。在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几次精神崩溃时他都想到了自杀。在令人厌烦的社交活动中,抑郁与他纠缠。这种性格自然会表现在其音乐创作上,呈现出悲怆的特点。在病态的不安中,柴可夫斯基曾写出伤感情怀的旋律,或是沉入类似“冬日梦幻”那种虚迷的境界中,任自己的感情流走于飘逸。这种又酸又苦的忧伤和哀愁,影响了他中后期的许多作品。然而,抑郁症在某种情形之下,会转化为与症状完全相反的狂躁症倾向。这种反差极大、两极摆动的精神断裂,间接造成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许多断裂。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的一些优美旋律,常常被粗暴所打断,接踵而来的往往是跌跌撞撞、迅疾跳跃的不稳定音型。过去的评论家只认为他不善于构造交响的逻辑大厦,只是听凭其情绪系列的相互交替,而且把这种交替变成一种性格的对比。实际上,这并不是音乐结构的问题,而是音乐家的心理程序对作品程序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失去自我控制的断裂,而非局部和局部之间技巧性的衔接问题。尤其是在柴可夫斯基晚年的作品中,我们分明能感觉到那种响亮中的空虚,那种紧张中的惶恐,那种狂躁中的沮丧,那种虚假镇定中真正的绝望。柴可夫斯基的怀疑主义和其宿命论的思想,使他在落日的余辉里孤寂地去寻找对人生的妥协,音乐成了他蜗居斗室自我拯救的唯一生存方式。

柴可夫斯基经常处于神经衰弱状态,他有时敏感、多情,有时焦虑、恐慌。他得不到异性之爱,只有他的弟弟和妹妹还有极少数的几个朋友,给了他爱的慰藉,因此,他总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压缩在家庭的小圈子内。他和弟弟通信,倾诉自己内心的郁闷与痛苦;妹妹的庄园也变成了他的精神避难所,并在那里写下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柴可夫斯基曾经和梅克夫人保持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使他有了生存和创造的精神支柱。后来,他收到了梅克夫人的断交信后,精神彻底崩溃了。在《悲怆》中,柴可夫斯基已经为肉体自杀作了一次精神自杀的预演。悲剧性贯穿在他的作品中,源于他人生的痛苦,生命颤抖着走向死亡。

柴氏钢琴曲的旋律凄绝美艳,带着一抹悲伤的感情。柴可夫斯基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出路,他的精神是虚弱的。他从生活中感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其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体现了柴氏精神能量的有限,并促使他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融入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氏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

尽管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关涉重大社会问题,他的想象力总是脱离现实生活,沉溺于虚幻的世界里,但是,柴可夫斯基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这一系列知、行的有机组合,正是柴氏钢琴作品复合性格的成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