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史》中缺失柳永名字的原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柳永柳三变的名字的来历 浅析《宋史》中缺失柳永名字的原因

浅析《宋史》中缺失柳永名字的原因

#浅析《宋史》中缺失柳永名字的原因|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浅析《宋史》中缺失柳永名字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宋史》,总共有496卷,在这数量众多的列传中却找不到宋词的先锋者柳永的名字,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主要就从宋仁宗对柳永的态度、文人们对柳永的蔑视、撰修者的官方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此问题加以考察。   关键词:宋史 柳永 缺失 原因   宋仁宗时代,词才成为一种专指的韵文样式的名称。[1]而柳永,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却未被列入《宋史》,以明声誉。但他的词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柳词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在篇帙二十四史最为浩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宋史》中,为什么却找不到柳永的名字呢?   一、皇帝容不得柳永的牢骚和张狂   “恭俭仁恕”知名的赵祯不是心胸狭隘、爱搞文字狱的领导。他容得大臣对自己的“沉湎女色”的尖锐指责,容得包拯不尊圣旨、唾沫溅到脸上的行为,却不知为何容不得柳永的“忍把浮云,换了浅斟低唱”的牢骚和张狂。   (一)士人的大环境   中国古代士人阶层自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之日。士人阶层与君权系统之间以权力角逐为基点,二者此消彼长交替演进。宋代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向士人阶层提出了以道自任、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体精神。   士人阶层的自觉精神在经过安史之乱后而自觉形成一股强势,这无疑与君权的不断强化发生冲突,无形的给君主一种忧患意识。   (二) 帝师意识的重新膨胀   宋代士人不仅彻底摆脱了门阀贵族思想意识的束缚,而且不再甘心做君主的工具――他们心底里升腾起一种规范。引导君主,有着“为帝王师”的伟大精神。   宋儒的“帝师意识”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付诸行动。宋代士人将规范、制约君主视为自己主要职责,并欲与君主平起平坐。字里行间无不透着:皇上,小心你的宝座!   那么,在这复杂的情形下,当他看到柳永的“忍把浮云,换了浅斟低唱”的愤懑不平、叛逆反抗和狂放不羁时,这不正撞上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怒火吗?   (三)沉重的“三冗”加深了皇帝的忧患意识   宋代“三冗”问题直接引发空前的财政危机,尤以仁宗安庆以后最为明显。每年财政亏空三百万缗,严重入不敷出,[2]军队的总额就高达125.9万人。[3]范仲淹像至庆历年间,北宋和西夏开始了全面的边境战争,北宋军队三战皆败,而国内又出现诸多起义、兵变和叛乱。范仲淹、狄青的命运与仁宗时期的内忧外患紧密相连。作为文官、武将之杰出者,他们有着相似之处,都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过巨大努力,结局也都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这大概与仁宗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坚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计地防范朋党,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后放弃范仲淹的改革。作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范武人的基本国策下,对自己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命运。这时,一个社会下层、市井、且在歌妓里打拼的词人却大胆地站出来表露自己的怨恨、愤懑。你可推知,此时,皇帝是一个什么心态。皇帝又碍于宋以来的“重文轻武”政策,对士人有一定的退让时,他是否会暗暗地打压一下士人呢?那柳永就是宋仁宗性情温文的牺牲品。假设,宋仁宗不是性情温文而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优待士人的皇帝,他为何却为一介低微寒士而弃文采不接纳他呢?   可见,皇帝的忧患意识与内心的个人意识对柳永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御用文人和文官群对这位风流才子的蔑视   北宋的士大夫群体轻蔑柳永的原因非文人相轻这四个字能概况,在“宋代的诗人是焦灼的诗人”的大背景下,[4]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社会风气是比较开放的,达官贵人和文人才子们早已约定成俗,将自命风流,狎妓为乐视为寻常之事。   从某种角度看,“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5]的城市繁荣促进了词的兴盛。但就算市民生活再丰富多彩,那也不能以儒生之身份整日流连于秦楼楚馆,狎妓歌乐,并公然宣称以填词为业!更何况这些行为在今日也是只做不能说的,更不能留恋自许。柳永的行为,在他们眼中不仅是放荡无形,更是其道义担当缺失的表现,是对“士志于道”传统的背叛。   当自称“奉旨填词”的柳永向晏殊谋求改职时,晏殊却用“针线慵拈伊坐”来指斥蔑视功名和写作趣味的低俗。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官僚集团对柳永的厌恶。由此,柳永又怎能在同行站得住脚,脱颖而出呢?   三、元朝官方思想对其重重的一击   历来某一时代的主要思想总会成就一些人才,也会埋没一些奇才。元朝已经把“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上升到制度化的官方思想的高度,《宋史》的官修者尊奉封建伦理的文人。虽然已经易代,但修史必须以一种无形的道德威压来达到劝诫当世的目的,价值观的原则问题是绝不能马虎的。那么,才高八斗名满天下的柳永最终成为了被“理”谋杀的不幸之人。   四、余论   由此,我们可知,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柳永未被列入《宋史》。这对历史是一种遗漏,对后人却是一种遗憾。没有被列入正史――《宋史》,这必然会影响后人对其的关注度,也会影响其利用价值。这该引起人们对其的重视,才不会让一颗蕴涵真才的才子埋没于历史之下。   参考文献:   [1]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漆侠.王安石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李焘.《续赉治通鉴长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93957.htm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