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查尔斯·比尔德其人(来自豆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查尔斯奥斯汀比尔德 【转载】查尔斯·比尔德其人(来自豆瓣)

【转载】查尔斯·比尔德其人(来自豆瓣)

2024-05-10 04: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查尔斯·比尔德著作

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A. Beard 1874-1948),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史学经济学派创始人、也是美国进步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他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著作等身,跨越美国历史和政治科学两大领域,特别致力于用经济原因来解释政治制度和历史发展,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1874年11月27日,比尔德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贵格派农场主家庭,家境殷实。在他的少年时期,他曾在家庭农场上从事体力劳动,也常在壁炉边倾听父亲与朋友的高谈阔论。父亲崇尚科学和民主,热心公益,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埃里克•戈尔德曼在概括家庭对比尔德的影响时指出:“他们有着辉格党联邦主义者传统的财产观念,因而是共和党的无条件支持者,而查尔斯是他们真正的儿子。”1884年,10岁的比尔德进入当地一所贵格派中学,读书期间他与他的哥哥克拉伦斯合写了一部批评性小册子,克拉伦斯当时在印第安纳大学读书,借此小组子表达对大学教工团体和管理部门的不满。受此事件牵累,比尔德被中学开除,只好去了另一所中学,并在1891年毕业。此后数年,兄弟二人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基本编辑立场是支持共和党、赞同禁酒,有浓厚的道德倾向。

21岁,比尔德进入德鲍大学(Depauw University)学习历史,他是校园里的活跃人物,担任学院报纸的编辑,也是辩论队的成员。在一次舞会上,他遇到了玛丽•里特尔(Mary Ritter),他后来的妻子和学术伙伴。大学期间另一次难忘的经历可能是造访芝加哥豪尔屋(Hull House),这是一所福利机构,专门为移民提供住处、帮助他们在美国落脚并建立社区联系。比尔德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一直怀有激情,他开始接触马克思的著作,读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也读过马克思书信和其他著作,不过,他后来一再强调,尽管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并不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在比尔德的书房里,墙上永远悬着的是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的肖像,罗斯金是一位经济学家,他曾批评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说,认为他们忽视了人本身,因而造成英国工厂制度的残酷。

1899年,比尔德前往牛津大学深造,在英伦一住三年。中间曾于1900年回国,与玛丽结婚。牛津阶段是比尔德学术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他师从近代史钦定教授弗雷德里克•约克•鲍威尔(Frederick York Powell),学习英国与欧洲的历史,导师所持有严格的实证主义史学观使比尔德获益匪浅。在牛津,比尔德依然热心于社会活动,按照后来的传记作者霍夫施塔特的说法,“政治和社会活动对比尔德来说比牛津大学更有吸引力。”刚入学不久,他就在堪萨斯的社会主义者、沃尔特•弗鲁曼(Walter Vrooman)女士的资助下,创建了罗斯金会堂(Ruskin Hall),这是一所面向工人的培训机构,期望通过工业革命引进真正的政治民主。在罗斯金会堂担任秘书工作,使比尔德有机会参观英国的多个工业区,考察工厂制度和工人生活,也使他顺利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901),此书旨在向英国的工人阶级读者解释当时的社会问题。

比尔德夫妇在1902年回到美国。比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谋得一个与历史研究相关的职位,并在1904年以论文《英国的治安裁判所》(The office of justice of the peace in England, in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马上成为哥大政治系的一名讲师。比尔德在哥大一共执教十三年,先后任教于政治系、历史系、法律系,最后成为政治学与政府研究讲座教授。教学之余,他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论文,还是学生辩论队的顾问,并且发表了大量有关公共事务的文章。比尔德在哥大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与同事詹姆斯•哈维•罗宾逊(James H. Robinson)一道,发起了“新史学”运动,呼吁在历史教学中考虑促进文明发展的所有因素,举凡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宗教、文化乃至知识分子等等因素,都应该进入史学家的视野。比尔德还与罗宾逊合写了《现代欧洲的发展》一书,配上附属读物成为大学教材。“新史学”的创立对于美国现代历史研究意义深远,比尔德在此中的贡献功不可没。不难看出,比尔德的成名作《美国宪法的经济观》(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913)本身也是“新史学”的代表作,他改变了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研究传统,把经济因素引入政治史研究中,将社会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经济利益冲突作为美国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力地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不仅如此,在该书中,比尔特运用了“集体的传记”(collective biography)方式,并引入了简单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于“新史学”的实证研究路径是颇好的示范。

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校董会解雇了两名反对美国政府参加一战的教授,此事有关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因此激起了教授们的强烈抗议,比尔德愤然从哥大辞职。他很快帮助组建了从事社会研究的新学院(New School),该学院位于纽约格林威治村,教授们有完全的治校权,一度成为纳粹德国流亡学者的天堂。

不久之后,比尔德夫妇在康涅狄格州的山野中住了下来,开了一家牛奶场,同时从事独立的学术研究,再也没有谋取稳定的学术研究职位。由于勤奋和方法得当,二人的著述源源而出,特别是合作的三部书《美国文明的兴起》(The Rise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1927)、《在中途的美国》(America in Midpassage 1939)、《美国人的精神》(The American Spirit 1943),走出学院派的高墙,以流畅的文笔、卓越的见识、充沛的激情,成为畅销一时的著作,在社会各界赢得广泛声誉。19世纪20-30年代,是比尔德最具威望的时期,他不仅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也是政府和社团的咨询顾问、大众传媒上的时事评论家、各种讲坛上的“善辩者”。正是因此,他于1926年当选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1933年当选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在罗斯福新政初期,比尔德作为自由派的领军人物,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但是不久以后,比尔德转而批评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有学者猜测,大概因为比尔德是贵格派教徒,所以他持反战态度,他强烈反对罗斯福将美国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被贴上“孤立主义者”的标签。即便在战争结束后,他也不曾改变立场。在《罗斯福总统和战争的到来》(President Roosevelt and the Coming of the War 1948)中,他谴责罗斯福向人民撒谎,明知日本要轰炸珍珠港而不行动,用计谋使美国人民卷入战争。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不同意比尔德的观点,这使他的学术声誉一落千丈,晚景凄凉孤寂。直到60年代的“新左派”和“修正主义学派”,以及2001年9-11事件之后,比尔德的孤立主义才有新的同盟者。

1948年9月1日,查尔斯•比尔德在纽黑文溘然长逝。在他的身后,他的经济史观、进步主义和孤立主义遭到了一波又一波的修正和攻击,但是,他的几部重要著作依然在不断发行和重印,在论争中逐渐成为经典。

查尔斯·比尔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