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鸣:“我喜欢出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林鸣体会 林鸣:“我喜欢出发”

林鸣:“我喜欢出发”

2024-07-12 0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中交集团持续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了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富有创新热情的高层次科技专家人才队伍,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断积蓄力量。从本期开始,我们对具有代表性、影响力较大、行业认可度较高的科技专家组织开展系列报道。

2018年7月28日,中国交建总工程师,中交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动情地朗诵了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1981年,林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二航局,开始了建桥筑路之旅,先后建设了珠海淇澳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等一系列特大型桥梁工程。2005年开始,林鸣受命开始港珠澳大桥前期研究,直到2018年大桥建成通车,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桥梁建设技术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隧道建造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奇迹从否定开始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复杂的施工环境、严苛的质量标准和远低于国际同类工程的建设工期,在外海建造两个10万平方米的离岸人工岛,绝非易事。采用传统工法,至少需要3年,远超设计工期。且工程处于伶仃洋主航道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大规模海底开挖,不仅影响通航安全,还将破坏生态环境。

将一组组巨型钢圆筒打入海床中,在圆筒中填砂形成陆域,林鸣提出了初步构想。没有先例、标准和装备,设想一提出就遭到了质疑。林鸣没有放弃,他仔细研究发现,海床深厚软土层具有“不透水”和“易插入”特性,依托中国的制造能力和施工水平,构想可以实现。

为了进一步论证构想的科学性,林鸣邀请了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王汝凯参与论证钢圆筒造岛方案。针对将直径22米,高50多米,重约550吨的钢圆筒准确打到海床里和设备选用,林鸣带着8个专题组,反复计算、验证、试验,逐一解决了这些关键难题,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八锤联动振沉系统,形成了外海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方案,获得了技术专家组一致通过。

2011年5月15日,第一个钢圆筒稳稳插入海底30多米深处,同年12月21日,最后一个钢圆筒振沉完成。“当年开工、当年成岛,”仅仅221天,120个钢圆筒围成了两个人工岛,节约工期两年半,减少泥沙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

用钱买不来核心技术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之前,外海沉管隧道建造核心技术一直被外国公司掌握,中国只在内河建设过总长不到1公里的沉管隧道。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长6.7公里,世界第一;埋深超过20米,世界第一……“第一”就意味着风险和挑战。

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林鸣希望与经验丰富的荷兰公司合作。然而对方一开口就是1.5亿欧元咨询费,当时折合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沉管隧道建安费用的2.5倍。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提出以3亿元人民币购买荷兰公司部分服务时,对方只留下一句话:“给你们唱首祈祷歌吧。”林鸣意识到只能走自主研发之路。几十次的方案论证,数百次的试验推演,林鸣率领工程师团队踏上了突围之路。

然而创新之路远比想象的困难。2013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首节沉管E1浮运出海,准备下水安装作业。在E1最后一轮沉放后,检测结果却显示与暗埋段高程误差达11厘米之多。林鸣并没有因此慌乱,带领团队迅速分析情况,反复推演后查明了基床上的淤泥是误差的罪魁祸首,他迅速组织开展清淤工作。经过96小时的鏖战,E1沉管最终顺利安装到位,实现“海底初吻”,林鸣一直坚守在现场。直到2017年5月6日最终接头胜利合龙,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经历了整整4年。4年战风斗浪,4年海底绣花,林鸣率领团队与海浪共舞,与时间赛跑,与28场台风“斗智”,先后攻克了深水深槽、强回淤、大径流等世界级难题。

“半刚性”的东方智慧

全世界已建成的100多条沉管隧道,都是贴着海床或者河床面建设的浅埋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第一条深埋隧道。为了预留30万吨油轮航道,沉管需要埋入海床下20多米,也正是因为深埋产生10多倍上覆荷载,容易造成每节沉管接头抗力不足而发生塌陷。刚性沉管结构和柔性沉管结构都不能满足要求,国际隧道专家提出了“深埋浅做”方案,即在沉管顶部回填轻质材料,运营期内定期疏浚,控制回淤厚度,但如此一来仅维护费就要增加50亿元。

“深埋浅做”代价很大,林鸣难以接受。他尝试带领设计团队从结构设计上找出路,然而将近一年的研究却没有任何进展。2012年11月7日晚,林鸣和往常一样辗转反侧。次日凌晨4点多,他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半刚性”概念,立刻给设计负责人发了一条短信:“尝试研究一下半刚性结构”。“半刚性”结构概念让整个团队一下子打开了思路。经过30多天连续奋战,结构方案设计完成,林鸣正式向专家组提出了“半刚性”沉管结构方案。外国专家立刻质疑道:“没有先例,你们有什么资格创造一个新结构?”

“没有先例,我们就创造先例,”林鸣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地细化设计方案。2013年春节,林鸣4次到武汉开展模型试验,组织国内外6家专业研究机构进行平行计算。2013年8月9日,港珠澳大桥第5次技术专家组会议上,在详细的试验报告和计算数据面前,外国专家给予了掌声。几乎不增加工程造价,“半刚性”从结构上解决了沉管深埋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沉管隧道滴水不漏。国际知名沉管隧道专家汉斯说:“中国工程师们实现了真正的创新。”

“每个工程师都做着一个梦,希望攀向行业的喜马拉雅之巅,我一直做着一个桥梁梦,希望中国桥梁领先世界。”出发、抵达、再出发,这是林鸣一路走来的历程,更是对不懈追求的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取得最终成功的那一刻,林鸣感慨地说:“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最好的,我们仍要不断总结,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进军……”

来源

人力资源部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点击图片

回顾精彩内容

原标题:《林鸣:“我喜欢出发”》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