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佳文荐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 节选佳文荐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节选佳文荐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2024-05-11 2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侑,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更矣。

当代有一个人说春草亭位于城外,由此篇文字足以证明苏东坡喝私酒,杀耕牛,在城门已关闭之后,乃醉醺醺爬过城墙而回。“难道纯臣也是个荒唐鬼?”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不让苏东坡离开黄州。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次年,发生了一个更严重的谣言。苏东坡过去就在胳膊上患有风湿,后来右眼也受了影响,有几个月他闭门不出,谁也没见到他。那时,散文大家曾巩在另一省死亡,这时,又一个谣言传开,说苏东坡也在同一天去世,二人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延了。皇帝听说,向一位大臣询问,那大臣是苏东坡的亲戚。他回奏说也曾听到此一消息,但不知是否可靠。那时皇帝正要吃午饭,却无口味吃,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于是离桌而去。这消息也传到范镇耳朵里,他哭得很伤心,吩咐家人去送丧礼。随后一想,应当派人到黄州打听清楚才好。一打听才发现传闻失实,都起因于苏东坡数月闭门不出的缘故。苏东坡给范镇的回信里说:“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在动物之中,据我所知,只有人猿能笑,不过即使我们承认此一说法,但我信而不疑的是,只有人能嘲笑自己。我不知道我们能否称此种笑为神性的笑。倘若希腊奥林匹亚圣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人具有的弱点,他们一定常常自我嘲笑吧。但是基督教的神与天使,则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我想,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

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时,他所写的随笔杂记,就具有此种醇甜的诙谐美。他开始在他的随笔里写很多漫谈偶记,既无道德目的,又乏使命作用,但却成了最为人喜爱的作品。他写了一篇文字,说自己的贫穷,又说到他门人的贫穷。他说:“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另有一篇随笔,是两个乞丐的故事: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

这位慷慨的天才对世人的贡献远超过他从世上收取的一切,他到处捕捉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他现在过的浪民生活很难视为一种惩罚或者拘禁。他享受这种生活,写出四篇巨作:短词“大江东去”,两篇月夜访“赤壁”的文章,以及“承天夜游”。难怪敌人要妒恨他,把他送入监狱。两篇月夜记游的文章是以“赋”体写成的。苏东坡完全靠音调和气氛写作。这两篇文章流传千古,因为短短几百个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没有人写的比他更传神,虽然不押韵,只运用灵活的语言,他却创造出普遍的心境,无论读者读多少遍,还是具有催眠般的效果。此处道出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效果可比美国画中的山水画。我们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秉烛夜游,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

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萧,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萧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

苏东坡也为萧声所动,问朋友何以萧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萧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苏东坡和两个朋友自雪堂漫步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坂。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开始吟唱,一人一节。不久,一个人说:“月白风清,如何度此良夜,方为不虚?我们好友相聚,竟没有酒菜,岂非美中不足?”其中一人说:“今天傍晚,我捕到几条鱼,巨口细鳞,好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儿去弄酒呢?”苏东坡决定回去央求妻子给他们点儿酒,做酒总是妻子见长的事。他们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妻子说家里有几坛子酒,收藏已久,就是为了随时喝好方便。几个朋友于是携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江水落了很多,好多巨大的岩石都在水面露出,而赤壁尤其显得在水面之上,岸然高耸。不过几个月的工夫,风光已大为不同,几乎不能辨认了。在夜色美妙的魅力下,苏东坡要朋友和他一同攀登到赤壁之上,但是朋友不肯,苏东坡一个人爬上去。他把衣裳塞起来,在灌丛荆棘之中,寻路上去,他一直爬到最高处,他知道那里住着两个苍鹰。他立在巨大的岩石上,向深夜大声吼啸,四周小谷有声相应答,他一时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忽然不知何故,竟感悲从中来,觉得不能在那儿停留过久。他下去,又回到舟中,解开缆绳,任凭小舟顺流漂动。

时将半夜,四周一片寂静。两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苏东坡心里纳闷,不知主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家去。苏东坡上床就寝,得了一梦。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个人认得苏东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东坡便从梦中醒来。他开窗外望,一无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

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

大约和写这两篇小赋同时,苏东坡又写了一篇短短的月下游记。一天夜里他不能入睡,起来在承天寺月下漫步,承天寺离临皋亭很近。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忽之感而已。这篇游记现在已然成了散文名作,因其即兴偶感之美,颇为人所喜爱。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一O八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送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奇短,却是瞬间佳境最敏感的记录。我们若相信苏东坡文体天成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文风只是心灵的自然流露,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先得有那份心境,才能写出完美安详,单纯自足的作品。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因真实而更显伟大。苏东坡,本名苏轼,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自称东坡居士。读苏东坡传前,他给我的印象是宋代大文豪,唐宋八大家,大诗人、大词人。读苏东坡传后,他给我的印象变成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自由主义者、宋代文坛领袖、大词人、大诗人、书法家、画家、慈悲者、百姓朋友、建筑师、工程师、军事将领、朝中翰林三品大员、爱酒、爱批判、天真活出真我、瑜伽达人、半个方士、赶路往往将家属托付他人自己先走、田园归隐派。

苏东坡在世时就已名满天下,所著的诗词会被全国文人雅士、公卿甚至帝王将相所知道,可谓影响力巨大。由于他的诗词中常含针砭时政语句,因此到后来也成为他被贬诋、攻击的证据。但是这也不妨碍他那向往自由的天性,诗词仍是他一生中回荡。

剖析苏东坡的人生,就明白他为何被世人尊崇。感觉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传记就能体会,苏东坡的一生是多么潇洒、传奇,按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人生。首先他学富五车,年少时他父亲苏洵教导苏轼、苏辙读书,高中榜眼(据闻实为状元,但是由于主考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为避嫌降为榜眼)。殿试后神宗更直言为宋室后代找了两位相才(指苏轼、苏辙)。后因为其卓越的文学造诣逐渐广为人知。苏东坡一生在多处任职,杭州、京都、黄州、定州、密州,到后来的惠州、儋洲,仍然阔达开朗。所到之处,均结交当地僧侣、文人墨客,郊游畅饮,无拘无束,即使后来被贬海南,仍是如此乐天。无论是身居地方太守还是通判,他都在尽他所能地为人民排忧解难,例如杭州、惠州的西湖改造、多处的旱涝灾害等。还有之前提到的自由民主的意识,倡导言论自由。体现多处,例如他引导了词这一不拘泥于体裁的流行,在即使他已经成为朝廷当权者的眼中钉,还是敢言直谏,还不时通过诗词的隐喻来批评时政,也正因此留下把柄被吕惠卿、章惇等一再贬诋。还有令人向往的是他杰出的诗词、写作天赋,仔细研究,发现许多名句都出自苏轼,现在已经物色了一本不错的宋词鉴赏书,以后有机会再细细口味。

读这本《苏东坡传》不只是读苏东坡的人生人格,还读到作者林语堂的内涵和造诣。其中体现在两处,印象极深。其一是写东坡的画作,再引申至中国古代画作的鉴赏原理,再引申至如何鉴赏艺术。林语堂认为艺术的精妙在于如何在静态中融入动感,表达作者的思想。中国画作历来以山水为主,因为山水有行云流水之意境,融入了作者的心思,富含动态。要比西方的静态画作意境高。甚是认同,西方传统油画强调精细、与现实一致,但是也因此有较多的顾虑,不能表现动态及作者意境。

林语堂先生

其二是关于瑜伽,静坐。原来苏轼晚年时追求着陶渊明式的生活,他也投入心思研究方术,即长生不老之术,还写下了不少心得。林语堂也通过苏轼的文集和自身对瑜伽的认识传神地讲述了瑜伽修行的具体内涵。据书中描述,静坐对个人心态的修炼效果明显,而且对身体也能好较好的调养,因此苏轼每天睡前都会静坐,醒后就精神畅旺,修炼时能感知到身体的皮肤、呼吸等所有一系列细微变化,犹如思想已经游离于身体,从外面观察自我和周围的环境。因此他热衷于将此修炼的方法通过书信介绍给他的兄弟友人。但是有趣的是,后来兄弟相见,辙却因过度修炼静坐导致晚上睡眠不足而消瘦不少。可见此法并不适用任何人。

其三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详尽描述,从王安石的为人,变法的起因,变法的过程和变法的结局及社会影响。全方面第一次了解到王安石变法,改变了我过往的认识。以前以为王安石的变法是有利于社会的,而且王安石本人也是贤良重臣,最后被人陷害因此变法被迫停止。但是现实是完全相反,王安石虽然也是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心高气傲,容不下半点批评,对反对者也是多加惩罚。而且通过受皇帝信任,逐渐集权。推行新法时,不切实际,即使是有反馈声音也顾若罔闻,导致整个国家民不聊生。王安石变法实际是一场推进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青苗法、市易法等。在各个领域均建立国家背景的经营单位,实际上是与民争利,国进民退。结果可想而知。是宋朝社会的一场灾难。从此刷新了我的历史认知。

苏轼不受拘束,无论是传统礼教还是封建王权的禁锢,追求的是自己的追求,写的是自己的思想,爱的是自己所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