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5岁高位截瘫,她的事迹激励了几代人,如今为何被人诋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林肯的生平事迹英文翻译 张海迪:5岁高位截瘫,她的事迹激励了几代人,如今为何被人诋毁

张海迪:5岁高位截瘫,她的事迹激励了几代人,如今为何被人诋毁

2023-10-01 20: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生命就是每天在克服困难中行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努力战胜病痛,争取让我不但活着,而且也让生命不断充满意义。”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英模辈出的时代,在时代的浪潮中,许多年轻人凭借一腔热血和开拓精神,成为了社会的有力推动者和人民的榜样。

当时的神州大地上还有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张海迪,在无数英模当中,张海迪就像是一张代表着“身残志坚”的旗帜,鼓舞无数人。

张海迪凭借顽强意志与病魔斗争,自学成才后尽力帮助他人的事迹,让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中国保尔”,她的事迹也曾被选入中学课本,影响了一代人。

面对人民赋予她的荣誉,张海迪只是微微一笑:“我身上的光环只是人们的臆想。”

那么,5岁就已经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到底经历了什么,才成长为一个百折不挠的楷模呢?

挑战残酷的命运

1955年9月,山东省济南市文联干部张坦夫喜获一女,女儿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数的欢喜,张坦夫给女儿起名张海迪,但平时在家里总叫她的小名,玲玲。

在幼儿园里,每天最活泼、最爱闹的孩子一定是张海迪,她又爱唱又爱跳,每天仿佛有发泄不完的精力,她是小伙伴里的领头羊,也是学校老师的心头宝。

但老天似乎是有意为之,他早已安排好了这个孩子的命运。

1960年的一天,玲玲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来到了幼儿园,在上午刚上完一节“玩具课”,张海迪和往常一样,和小朋友们打闹着出门时,突然脚下一软,跌倒在地。

她当时只觉得两腿没了知觉,对慌忙赶来的老师张海迪形容道:“我感觉腿像飞走了似的。”遗憾的是,从此以后,关于腿的记忆永远地从这个5岁的小女孩身上消失了。

对于还是孩子的张海迪而言,她并不知道自己得的是脊髓血管瘤,由于病情的反复发作,在发病后的5年里,除了小手术外,她总共做了3次大手术。

幸运的是张海迪的命保了下来,不幸的是,她的脊椎板被摘除了6块,从此以后高位截瘫。

幼儿园里最活泼的姑娘从此以后只能卧病在床,出行还需要借助轮椅,她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打闹,一起正常玩耍了。

相比于此,当年的医生们经过讨论,对张海迪的父母说出了更残忍的现实。他们一致认为,像张海迪这种高位截瘫的患者,一般活不过27岁。

出院回家后的张海迪每天只能坐在门口,眼巴巴的看着原来的朋友们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的结伴上学,没过多久,她就感觉自己要被孤独折磨疯了。

张海迪按捺不下内心的想法,眼泪汪汪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

她的母亲听得这话微微一怔,摸了摸她的头,推说再休养一段时间后看看情况,转过头去却红了眼眶。

事实上,早在张海迪坐在门口目送朋友们上学的第一天,她的母亲就了解了孩子心里的想法,她早就找过了附近所有的学校,但因为张海迪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一家愿意接收她。

在家休养的日子里,聪明懂事的张海迪自己也意识到了什么,再也没提过想出门上学的想法,对于她来说,家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

这所特殊的学校只为张海迪一人而开,学生也只有张海迪一人,校长兼老师则是她博学多才的老爸。

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在这里学拼音,学写字,平日里,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撑起身子默默地看书、抄书,这个学校没有考试,但她全靠着努力,念完了小学所有的课本。

1970年4月,张坦夫妇带领着一批知识青年下乡,快要15岁的张海迪就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山东莘县十八里铺的尚楼村。

在农村生活时,一件事引起了她的注意,因为缺医少药,当地群众饱受病痛折磨。而常年卧床的张海迪身上时不时地会生褥疮,这也让她痛苦不已。

在她刚到尚楼村那年,她身上再次生了褥疮,这次没有好的医疗条件,晚上她只能点着一盏小油灯,对着镜子,将身上的烂肉一一减掉,这给她留下了极深的阴影。

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之下,她萌生了自学医术的想法,学成之后既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也能帮助乡亲们祛除病痛。

力所能及的事能帮助别人,那就去学,这是瘫痪多年的张海迪心里最朴素的想法。

她向父母说明了心中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她买来了数本医学书籍,温度计、听诊器等常见的医疗器材,还有一些乡下急需的药物,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她努力攻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能够更好地用于实践,她还找来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的心肝脾肺;为了记住针灸穴位,她把自己身上密密麻麻地画满了蓝色红色的点点,还会在自己的身上练习扎针手法。

“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

在开始练习针灸一段时间以后,她就将练习目标放到了自己身上。因为下半身没有知觉,她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了脸上的穴位,连自己的印堂穴她也知道扎了后是什么感觉。

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她成功掌握了一些医术,能简单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往后十几年里,她为老乡无偿治病多达1万多人次。

莘县的耿其元老人当年因为脑溢血导致右腿不太方便,语言功能也几乎丧失,他的儿子早早听闻张海迪的名声,用推车将耿其元老人送了过来。

经过两年的治疗,老人身体慢慢恢复了许多,不仅能平稳地走路,还能和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耿其元的儿子逢年过节就会带着自己种的萝卜和白菜送到张海迪家。

在尚楼村的十几年里,除了自学艺术,在得知村里小学没有音乐老师以后,她主动到学校里教孩子们唱歌,课余时间,还帮孩子们组织自学小组。

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给学生们理发、缝扣子、补衣服,在这些孩子眼里,张海迪就是一个温柔的大姐姐。

后来,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县城定居,因为身体原因,一时间张海迪没有被安排任何工作。

闲不下来的张海迪立刻找到了新的方向,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里受到了启发,决定尝试走文学创作的方向。

既然不能走路,那就以梦为马,让文章寄托她的思想飞往各地。

她再次拿起书本,积累知识,以古今中外的名著为精神食粮,写日记、读小说、看诗歌,以各种形式充实自己。

闲暇之余,她还学习了绘画和音乐,甚至能用手风琴、琵琶和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有了目标,张海迪就能沉下心来,不论面前遇到什么坎坷,她都会拼尽全力尝试去跨越,这就是张海迪的性格。

在她学习写作期间,曾有一位老师傅拿着一瓶进口药,他想让张海迪帮他翻译翻译使用说明,看着老师傅失望的离开,张海迪立刻下定决心,掌握英语。

自此之后,写作之余她都会拿起一部英汉词典,从单词开始认真学习。书桌上、墙面上、镜子上,甚至是胳膊上、手上,只要她手能够到的地方都被她写满了英语单词。

她还给自己制定了每天不背下10个单词就不能睡觉的硬性规定,每逢家里来了懂英语的客人,她立刻化身学生,虚心地向人请教。

长此以往,经过七八年的学习积累,此时的张海迪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的书籍报刊,还翻译了一部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英模之路

1981年是张海迪命运迎来巨大转折的一年。她先是获得了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然后她的事迹吸引来了一名叫做李霞的记者。

彼时的李霞只是听说过张海迪的小名玲玲,也了解到玲玲是个身体残疾,但是十分好学的青年。

真正让李霞熟悉张海迪是她一次偶然在莘县采访的经历。当时李霞在县城招待所落脚,突然听到有两个服务员在忧心忡忡的交谈:“玲玲发烧住院了,这次病得可不轻!”

听到这里,李霞心里一动,决定去认识一下她。

来到医院的李霞这才了解到,张海迪此时已经昏迷了整整五天。当年的脊髓血管瘤造成了她腰部以下全部瘫痪,因此一直以来遭受着并发症的折磨。

昏迷的原因是因为张海迪常年大量服用止痛药,结果这次药物中毒导致了间歇性呼吸停止,李霞得知情况后只好暂时按捺下采访的念头,回到了招待所。

半个月以后,在莘县文化馆的一排矮小的平房里,李霞与张海迪第一次见面了。时年26岁的张海迪满脸洋溢着笑容,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就像是一位在念大学的小姑娘。

两个人年纪相差不多,几番交流以后很快就熟悉起来。李霞看到床头还摆放着一架手风琴,笑着开口问道:“这是你的琴么?”

“是我的。”张海迪说着,一边拿起琴当场来了段俄罗斯歌曲。阳光此时正透过窗户照在这个姑娘的脸上,李霞觉得,她的精神状态比一般的健全人还要好很多。

张海迪的事迹因为李霞的报道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上也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这篇名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的文章一经发出,立刻让这个面对病痛折磨却坚强不息的女孩走进了大众的视线,让她成为了自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1982年,张海迪获得了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时代造就英雄,恰逢1982年12月,共青团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各领导准备在1983年3月的“全民文明礼貌月”中,找到一个青年典型作为看得见、学得到的好榜样。

在会议间隙时,时任团中央宣传干部的魏久明听闻了张海迪的事迹,深受感动,他觉得,如果情况属实,这个青年典型人物非张海迪莫属。

经过团中央的讨论,大家纷纷觉得张海迪符合“四有”青年的形象,决定把她作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学习的榜样。

为了慎重起见,团中央数次安排人员到山东考察,《中国青年报》也在其中,既是为了考察,也是为了以后的宣传报道收集素材。

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张海迪的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这篇文章再次让人记起了这个坚韧不拔的女孩,团中央也最终确定了人选。2月24日,张海迪乘坐列车抵达了北京,准备接受来自团中央在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上的表彰。

4天以后,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召开的“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上,20多家新闻媒体受邀前来参会,还有许多不请自来的新闻单位纷纷想第一时间采访张海迪。

这天的张海迪也经过了精心的打扮,在去北京之前,有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建议她能不能剪掉长发,然后扎一个小辫子。

因为在当时的审美下,女性穿个军装,一头短发英姿飒爽的样子才是最美好的,哪怕坐在轮椅上也一样,但张海迪拒绝了,她有着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审美。

发布会当天,张海迪穿着一套干练的西装,里面套着一件天蓝色的毛衣,墨黑如瀑布般的头发轻抚着肩头,深色宽边眼镜之下透露出坚毅的眸光,白皙的面庞洋溢着如火的朝气。

面对数十位记者,28岁的张海迪充满热情和朝气地诉说着她对人生的感悟。整整一个小时的演讲,张海迪坎坷艰难的成长经历和充满朝气的语言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会议结束以后,不少记者甚至忘记了采访工作,像迎接偶像的粉丝一般涌上台前,希望能得到一张签名留念。

第二天一早,《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郭梅尼、徐家良所写的《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

这篇长文感人肺腑,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国各地8万多封书信如雪片般纷沓而至,汇聚在报社里。

接连数日,首都各大报纸、媒体纷纷报道张海迪的先进事迹,一时间,张海迪之名传遍了整个首都。

3月5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都各界纪念学习雷锋20周年大会,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张海迪。

3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实况转播了张海迪报告会的全部录像,那天晚上,这期节目的收视观众人次高达2亿,张海迪沉稳坚毅的言语和会场上狂热的氛围通过电视的转播,传递到了每个观众心里。

从此时起,张海迪之名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她的事迹感染了全国各地无数的青年,各界群众纷纷以她为学习榜样。

也是在这个时候,“80年代的雷锋”和“当代保尔”两个美誉被安在了张海迪的头上。

不管是因为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还是当时社会需要一个看得见的青年榜样,张海迪能成为这个代表人物一定是因为她足够的出色。

实际上,哪怕全国上下对张海迪都是一片美誉,但她始终十分清醒,每当有人提及“中国的保尔”时,她都会有小小的“抗议”:“我从来都当不起这个称号,我不是保尔,我只是中国的海迪,我有自己的成长道路。”

在鲜花和掌声中,张海迪并没有止步不前,面对摆在面前的路,张海迪毅然的做出了选择。她谢绝了组织上的安排,决定专心投入文学创作。

让精神飞翔

1983年,张海迪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但在被宣传的前几年,每天都会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到张海迪家进行采访。

张海迪每天都有应对各界人士,同时,她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全都是用麻袋装来的,每天都会有人来邀请她去做报告会。

张海迪突然意识到,她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而不是消磨在人堆里。她立刻选择了搬家,搬到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定居。

因为没有上过学,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通过自学,她学完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

在这个时期,张海迪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张海迪的丈夫名叫王佐良,认识张海迪的朋友都知道,王佐良是个体贴入微的丈夫。

1985年,张海迪在创作《轮椅上的梦》一书时,由于长期昼夜伏案,她的鼻梁被眼镜压破了一小块,为了继续写作,她就用手绢捂着,没有丝毫停歇。

就这样,因为反复磨损,1990年,张海迪被确诊为鼻梁基底细胞癌,时隔数十年,她再一次直面死神的威胁。

躺在手术台上,因为高位截瘫患者不能麻醉,张海迪只能凭借意志抵御手术期间的疼痛,医生反而有些于心不忍。

张海迪轻松的语气中掺杂着坚毅,她笑着说:“来吧,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吧!”其实手术期间,连手术刀划破皮肤的声音她都能听见。

几个小时后,张海迪面无血色的走下手术台,在外等待的丈夫王佐良立刻上前搀扶起妻子,张海迪反而打趣道:“假如我是被捕的地下党,我肯定一个字都不会说,你就难说了,你看,你的手吓得冰凉!”

数十年来,张海迪在写作之余做了许多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生动形象的演讲鼓舞激励了无数青少年和残疾人士。

她经常会到福利院、特教学校等地方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张海迪再次感觉到了特殊的使命,她每年都会写提案,为残疾孤儿设立医疗保险,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等等等。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第一次当选了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当选后,张海迪表示,绝对不会辜负8300万残疾人的重托,会认真履行职责,她也确实为之努力着。

时代的变化

时光飞逝,张海迪有意隐居幕后,安心工作的行为确实很有效果。甚至许多人现在对这个80年代的英模人物产生了许多误解和诋毁。

有些网友不知从何处道听途说,或者看过几张照片,竟然从中悟出了“真相”。他们看到张海迪坐轮椅跷着二郎腿,或者开车的照片,不加考证就开始发言。

“高位截瘫还能开车?说白了不过是作为宣传工具的吉祥物。”

殊不知,在发达国家,高位截瘫驾驶机动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可悲的是,在中国,推动允许残疾人驾驶机动车辆的人,恰恰就是张海迪。

1999年,张海迪首次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机动车辆的提案》,2000年,她再次提交《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2001年,她第三次提交了《关于允许有能力的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

连续三年,足以看出张海迪为残疾人士争取权益的决心,而这只是许多提案中的一个方面。2008年3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了《肢体残疾人驾驶汽车操纵辅助装置》国家标准。

而在2010年4月1日起,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实施,允许下肢残疾和听力障碍等符合条件的残障人士申领C5驾照。

而跷二郎腿的问题更加简单,除了出于形象的考虑,下肢瘫痪的病人必须时常更换二郎腿的状态,因为如果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导致脊柱曲度过弯,影响身体的健康。

2022年了,这些简单的知识一经搜索片刻便知,但拖着残缺的身体为残疾人士努力申请权益的张海迪,竟然受到这种无知的诋毁,实在令人感到不齿。

张海迪曾经说过:“残疾就如同一只想要翱翔于高空的小鸟断了翅膀,阻碍了它的飞行,却阻碍不了它飞行的心。”

起初的张海迪和许多残疾人一样默默无闻,但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许多健全人都达不到的高度。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这句话不仅是张海迪说给残疾人听的,也是说给所有正在努力拼搏的人。

参考资料:

任光莉《张海迪——我要让精神永远站立着》

雷泽《1980s张海迪 不屈并美丽着》

公晓慧《张海迪·立书志“我深信我会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吴志菲《张海迪:残缺的完美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