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林海雪原,感受冬运热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林海雪原背后的故事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林海雪原,感受冬运热情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林海雪原,感受冬运热情

2024-07-17 22: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呼伦贝尔,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地名,脑海中浮现的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辽阔之景。其实,“呼伦”“贝尔”是两个大湖的名字,呼伦贝尔也因此得名。

       

  ↑呼伦湖(无人机照片,2023年6月30日摄)。

  呼伦贝尔很大,25.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比两个江苏省还要大。大兴安岭从南至北绵延而过,岭西是草原,岭上是林海,岭东是平原谷地。季风吹到岭上,形成了丰沛降水,又孕育了多条河流,数得上名字的就有额尔古纳河、伊敏河、克鲁伦河、莫尔格勒河……

  ↑莫尔格勒河景色(2023年7月1日摄)。

  ↑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2021年6月8日摄)。

  地理特征决定了生产生活方式,又奠定了多姿多彩的人文特征。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如果你走进呼伦贝尔,听到的会是东北话,见到的是套马的汉子,走得深一些,又能见到养驯鹿的鄂温克族人,再走得深一些,还能找到别具一格的俄式小城室韦。

    

  ↑一位牧民在第二届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旅游节上进行牧马表演(2023年7月1日摄)。

  ↑一名游客在蒙兀室韦苏木拍摄俄式传统民居(2023年6月28日摄)。

  我几乎每年都来呼伦贝尔,刚刚开始的2024年来得特别多,因为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春节刚过,这里的气温就没那么低了,日最高温度也能到零下四五摄氏度。要知道,呼伦贝尔每年的降雪期长达七个月,有的地方采暖季甚至长达九个月。几年前,我听到一句宣传语“越冷越热情”,随着冬季到呼伦贝尔采访次数越来越多,此话不虚。

    

  ↑一名游客在金河冷极村拍照留念(2015年12月20日摄)。

  ↑游客在金河冷极村乘狗拉雪橇游览(2015年12月20日摄)。

  ↑游客们在大兴安岭腹地拍摄雾凇(2015年12月20日摄)。

  除了旅游,冰雪运动“火”也是呼伦贝尔“热”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采访拍摄过牙克石的独腿老王——王全利、海拉尔伊敏河上冬泳的热血泳者——闫相斌,真真见识了呼伦贝尔人玩起冰雪来有多“狠”。

  ↑人们在牙克石市体育场滑冰(无人机照片,2021年1月19日摄)。

  

  ↑王全利在滑冰间隙休息(2021年1月20日摄)。

  ↑王全利(右前)在牙克石市体育场滑冰(2021年1月20日摄)。

  ↑闫相斌前往泳池冬泳(2021年1月22日摄)。

  ↑闫相斌跳进泳池(2021年1月22日摄)。

  今年的呼伦贝尔,比往年来得更“ne”(厉害)了一些。赛场内,体育健儿冰上飞驰;赛场外,热情群众雪上撒欢。1月19日,在采访拍摄开幕式前比赛的间隙,我忙里偷闲去拍了一场很小的冰雪趣味运动会。那天的气温很低,冰晶在空气中飞舞,给镜头加上了一枚天然的柔光镜。老人和孩子们,裹得严严实实,呼出的热气在眉毛上结成了霜,可是他们在雪地里玩得畅快,打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2024年1月19日,孩子们参加雪地拉爬犁比赛。

  ↑2024年1月19日,一名市民参加雪地扳棍比赛。

  ↑2024年1月14日,黑龙江队选手阿勒玛斯·卡汉拜(左)、哈那哈提·木哈买提(中)、宁忠岩在比赛中。

  ↑2024年1月12日,选手在短道速滑(青年组)女子1500米A组决赛中。

  ↑2024年1月11日,选手在速度滑冰公开组男子集体出发半决赛中。

  2月3日,我参加了“十四冬”火炬传递活动报道。从满洲里到海拉尔,火炬从国门走进赛场,尽管气温极低,但是呼伦贝尔市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点燃了火炬传递的全程。

  ↑2024年2月3日,孩子们观看火炬传递。新华社发(康文魁摄)

  ↑2024年2月3日,火种护卫员在收火仪式上展示火种灯。

  即将到来的开幕式上,火种又将点燃冬运圣火,正式开启紧张刺激的大赛时刻。我和同事们也将把镜头继续对准赛场内外,为读者们奉上春节后的体育盛宴。

策划:李尕

统筹:费茂华、刘金海

记者:连振

编辑:黄晓勇、刘金海、郝建伟、程婷婷、吕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