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荆州文化遗产的历史之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松滋说鼓子打虎上山 聆听荆州文化遗产的历史之音

聆听荆州文化遗产的历史之音

2024-07-13 08: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荆州人杰地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相孙叔敖……元末起义首领陈友谅、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著名文学家"三袁"等等,都是从荆州这块土地上走上历史舞台的名人。

  荆州的时尚风俗、风土人情、祭祀崇信、人生礼仪等各个领域,历经沧桑岁月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民俗文化。

  荆州花鼓戏、公安说鼓子、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等可能是荆州人比较熟知的,但是你知道松滋滚灯舞、五虾闹鲇、麝火疗法吗?小编带你了解荆州的文化遗产,给你一个新的荆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国家级

  荆州花鼓戏、鼓盆歌、马山民歌、啰啰咚、荆河戏、说鼓子、铅锡刻镂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三大剧种(与楚剧、汉剧齐名)之一,是流行于湖北江汉平原一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

 

  鼓盆歌。鼓盆歌是一种湖北地区非常古老的汉族曲艺形式,源于中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汉族民俗活动,故又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其具体的形成年代已无法确考。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齐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

  马山民歌。马山民歌是流传于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一带的民歌形式。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在整个湖北民歌音乐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活明快,歌词凝炼精辞,通俗易学上口。它奇特的五句成歌、句尾点题的唱词结构,是荆楚文化的一块瑰宝。“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叮口当调”、“哦嗬调”五大调和五句子歌更是闻名遐迩,久唱不衰,在民间广为流传。

 

  啰啰咚。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间戏曲唱本为内容。属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啰啰咚"在监利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劳动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啰啰咚"曲调高亢悠扬,旋律抒展自由,有"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啰啰咚"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民歌,运用大量的衬词衬腔,在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上具有复调音乐特色,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荆河戏。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汉族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其剧目,声腔,音乐表演等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荆河戏故事叙述流畅,人物刻画细腻,道白准确生动,唱词形象精彩。

 

  说鼓子。流行于石首、松滋、公安、监利等县,与石首邻近的湖南几个县也有流传。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用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形式。老辈艺人认为“说鼓子”是由元、明“词话”衍变而来。演唱说鼓子往往“似唱似说,似说似唱,说唱有板,字句行腔”。分段处用唱过渡到另一段,称为“上韵割断,下韵指路(可以换韵)”。分段句式为四、六、八、十等多种。

  铅锡刻镂技艺。“铅锡刻镂”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核心技术,利用铅锡的独特性,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精致的模型。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提起漆器,荆州市民都不会陌生,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在不少楚墓的发掘中都会看到漆器的身影,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富丽光彩。这些漆器的颜色能够经久不衰,与其所使用的漆有着紧密联系,楚式漆器技艺的魅力可见一斑。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荆江段,自古就是优质木材、生漆和黄金产地,是璀璨的楚文化发祥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早已被中外专家所认同。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

  省级

  荆州挑担围鼓、松滋滚灯舞、跳三鼓、松滋双镲锣鼓、五虾闹鲇、荆州鱼糕、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湖北小曲、搭虾子、麝火疗法、汉剧。

  荆州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采街”,是长期流传在荆州的荆楚风韵浓重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装置是雕工精巧、做工精细的“挑鼓架子”和绣工精致的“彩棚”;主要乐器是盘鼓两个,大土锣一面,小锣一面,大土钹一付,京钹一付,及唢呐等,俗称“十盘家艺”。吹打的曲牌为极具荆楚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荆河戏”曲牌、汉滩小曲曲牌及荆州民间小调等。逢传统年节及百姓婚丧嫁娶、喜庆礼仪活动,挑担围鼓则出动演奏,沿街游行,深受群众欢迎。

 

  松滋滚灯舞。滚灯,是我国花灯艺术中耍灯的一种。灯节起于汉,隋、唐有群众观灯游乐活动,以后愈盛。《辞源》记载“以纸灯内关捩放地下,以足沿街就转之,谓之滚灯”。可见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闹花灯”玩“滚灯”的传统习俗,在元宵灯会中,“滚灯”舞蹈备受人民群众喜爱,这种玩灯形式遍及整个松滋。

  石首跳三鼓。跳三鼓是一种流传于公安、石首、江陵、松滋等县(市)的戏曲,由荆楚一带祭祀亡灵的打丧板、丧鼓歌发展演变而来。跳三鼓的演唱形式为三人一台,以唱为主,说、唱、舞兼具。说为唱中的插白,舞却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演出时,放一桌一凳,一人坐着击鼓帮腔,另两人轮番演唱,以单面镲击节,踏着有节奏的步子,时进时退,时面对面,时背靠背来回往返,激昂时还可以大跳。

 

  松滋双镲锣鼓。松滋市素有“古乐乡”之美誉。自古就有“响水就有歌,无歌无乐不捭禾”之说。汉唐时期,鼓乐尤甚,历史上,松滋民间器乐丰富多彩,乐种和演奏形式多种多样。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门收集到锣鼓点子、唢呐曲、丝竹合奏曲及独奏曲多首,尤以双镲锣鼓(又称双镲子),地方特色较浓。

  五虾闹鲇。“五虾闹鲇”俗称“虾子灯”、“玩虾子”,是在荆州流传多年的一种民间彩灯舞蹈。以荆州市中心城区、洪湖市、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等地为盛。清代“五虾闹鲇”便盛行于荆州了。旧时,荆州城区会玩“五虾闹鲇”的以制鞋工人居多。虾子灯和鲇鱼灯均用竹篾扎制,用绸布裱糊装饰而成。“虾”身可弯曲,“鲇鱼”头、尾、鳍可摆动。虾子灯由两人舞动,鲇鱼灯由一人舞动,五虾一鲇共11人表演,以极具荆州地方特色的打击乐伴奏。

 

  荆州鱼糕。荆州传统名菜,又名荆州花糕,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源于战国。相传战国时楚都纪南城内有一家专门烹制鲜鱼的酒店,一年夏天,店主购进许多鲜鱼,客人少,剩鱼多,眼看鱼肉将腐,店主急中生智,做成鱼糕。食客尝后觉得鲜嫩可口,回味无穷,皆交口称赞。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地处湖北中南部和武陵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松滋,是烟茶的产地之一。自古以来耕农有种烟种茶之习惯,也有吸烟、饮茶之风。饮茶可以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抽烟可以提神抗疲劳、助思考。烟茶作为一种礼俗,始自春秋时代,清末民初极盛。松滋西南部山区的土家族人群传承沿习种烟种茶、烹茶、饮茶之风,进而扩展开来,于是便有了“种、吸毛把烟,煮、喝砂罐茶”之传统习惯。

 

  湖北小曲。湖北小曲是湖北曲种,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间小调著称。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约光绪年间,天沔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进入茶馆坐唱,逐渐融为一体。

  搭虾子。《搭虾子》又名《捞虾子》,流传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是春节期间喜迎新年、祈祷丰收、活跃节日气氛所表演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二,《搭虾子》表演队与其它民间花灯表演队一起参加“祭神拜祖”、“踩街”活动。开始是在街头“跑场”,以后单独到各家各户门前、庭院、禾场进行表演,朝贺新年,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止。

 

  麝火疗法。“麝火疗法”是洪湖中医院已故老中医周承明先生的一种灸、贴同用的祖传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药疗法在洪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风湿病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麝火疗法是通过火灸、敷贴膏药、内食发物及饮用药酒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是一种灸贴同用、内外并治的综合疗法,多用于治疗寒湿痹证(寒湿性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

  汉剧。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

 

  文物遗址

  荆州古城墙。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的四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南方城墙。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28公里,高9米。城墙现有8座城门,2座门楼。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

  纪南城。楚纪南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在湖北省荆州古城北约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自丹阳迁都于此,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拔郢止,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城。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规模宏大的城垣遗迹,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

 

  熊家冢。熊家冢墓地位于楚故都纪南城遗址西北,其发掘现场距荆州城45公里,地处川店镇宗北村与张场村,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到目前为止,在主冢南侧已探明出殉葬墓92座,现已发掘30余座,出土玉石、水晶、玛瑙等精美文物共1000余件。此外还有少量青铜器、陶器。

  楚王车马阵。2006年,考古人员在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对楚王陵车马阵景区进行考古发掘。考古过程中,在主冢周围陆续发现大量的殉葬墓、祭祀坑和一个规模宏大的车马阵。经过几年的建设,楚王陵车马阵景区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张居正墓。张居正墓在荆州市沙市西北张家台。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等附属文物,现存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所立石碑一通,高3. 6米,宽24米,上刻“明相太师太傅张文忠公之墓”。碑前还有石制香炉、烛台,再前有半月池,墓四周有土筑莹墙,高3米,占地15亩,颇具规模。

  万寿宝塔。万寿宝塔矗立于万里长江第一矶━荆江大堤观音矶头之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动工,嘉靖三十年建成。为当年袭爵于江陵的辽王朱宪尊其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祀寿而建,其后,间有修葺。此塔为楼阁式塔,砖石结构,八角七级,高40余米,下设高大石座,座上嵌扛塔力士,顶施葫芦形铜鎏金塔刹,内藏毛太妃手抄《金刚经》。

 

  文庙。荆州文庙位于荆州城内荆中路西段荆州实验中学校园内。清康熙六十年(1721)自城东北隅迁此。嘉庆元年(1796)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名宦乡贤祠,改建崇圣祠、尊经阁、棂星门、明伦堂、文明阁,增建节孝祠、更衣所、刑牲处、祭品乐器库、新旧碑亭。后遭日本侵略军轰炸、拆毁,仅存大成殿、泮池、棂星门石坊及门外两旁巨大石坊。

  关帝庙。亦称关公馆,关公庙。位于荆州古城南门关庙旧址,占地4500平方米,关庙旧址既是关羽镇守荆州10余年的府邸故基,也是关羽后代世袭江陵的地方所在。殿宇分为仪门、正殿、三义楼和陈列楼等共占地四千五百余平方米。正殿和三义楼分别供奉着关羽和桃园结义刘、关、张巨塑。庙内现存明万历年间栽植雌雄银杏两株(距今约六百多年),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马槽等珍稀文物。

 

  章华寺。章华寺同汉阳归元寺、当阳玉泉寺并列为湖北三大丛林,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章华寺位于沙市太师渊,为荆楚名刹。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清代章华寺重修。殿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财神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弥陀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净月堂、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体建筑,规模巨大,雄伟壮观。整座寺庙为宫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辉煌。

  铁女寺。铁女寺位于古城内江陵中学西侧一小巷深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据传该寺的修建与一段辛酸感人的传说有关。铁女寺现有山门、韦陀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山门内赫然兀立2米多高的大石碑,正面为一巨大“佛”字,背面就是朱植的《铁女寺碑记》。二铁女置于大雄宝殿内,分别高90厘米、137厘米,其形态模糊,如坐似立,与美丽的传说交相呼应,令人遐想。铁女寺规模虽算不上宏大,但其特有的来龙去脉和古建胜迹却使其魅力独具,香火旺盛、游人不断。

 

  开元观。开元观在荆州城西门附近,荆州博物馆西面。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故名开元观,后代间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至今其中轴线建筑山门、雷神殿、三清殿、天门、祖师殿,保存尚好。观内还珍藏有元明时期的部分碑刻及一些道教文物。

  玄妙观。玄妙观位于荆州市荆北路中段,其名体现了道家玄学思想的精髓。该观始建于唐代,后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重建。主建筑玉皇阁三重飞檐,状似塔形,屋顶有一青铜莲花座,犹如盛开的金莲,与屋顶闪烁的琉璃瓦融为一体,分外耀眼。

 

  太晖观。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城西门外太晖山上,距荆州市3公里。是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太晖观原是明代湘献王朱柏所营建的王宫,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开始兴建。太晖观坐北朝南,殿宇壮伟,楼阁玲珑,金碧辉煌。前为山门,两旁建有钟鼓楼,进而为前后排列的四大天王庙、玉皇亭、观音殿。观音殿两侧有东西两大宫。东大宫后有娘娘殿、圣母殿;西大宫后有王母殿。经观音殿入朝圣门,进祖师顶。现存建筑有朝圣门、祖师殿,建在条石砌成的高台上,台高八点二米,正面和两侧共有石梯三道。

  历史名人

  伯牙: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伯牙是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世人更是皆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张居正: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申包胥:生卒年待考,汉族,湖北省荆州监利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元前506年,伍员(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员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员,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公安“三袁”:是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在文学主张上,,“公安三袁”是“公安派”代表人物,他们激烈反对复古、拟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还推崇民歌,高度赞赏通俗文学,冲破士大夫独尊传统文体的偏见。创作上大量写清灵通脱、新颖别致的小品文,进一步解放文体。

编辑: 管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