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老街,挥之不去的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杭州老街古巷 龙川老街,挥之不去的记忆

龙川老街,挥之不去的记忆

2023-02-23 1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淡墨文成

龙川老街,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者/张嘉丽

一条老街总给人挥之不去的记忆,随着时光流逝,曾经熙熙攘攘的老街大多繁华不再,但老街里年代久远的建筑物依然在现实生活中发出暗淡的光泽。位于龙川村的老街也如是,昔日繁华的老街已走向衰落,但在许多的人记忆里,老街的店铺、招牌、窗格、楼梯、青瓦,以及老街里的那些人,老街的吆喝声与磨得透亮的青石板仍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重现。

▲龙川老街

龙川村位于文成县县城西翼,面临四面峰,背靠眠牛岗,因村内有一条龙溪穿村而过,村前村后的山脉延伸似双龙盘旋,故得“龙川”。龙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村内人文史迹丰富。

据载,龙川域境自隋至清属永嘉县、安固县和瑞安县嘉屿乡五十二都。赵氏为龙川大族,其先祖系宋太祖赵匡胤12世孙赵允夫,于南宋理宗嘉熙戊戌年间(1238年)自东瓯迁居龙川。七百多年来,龙川文风蔚成,人才辈出;尤以当代中国新闻界泰斗、上海《新民晚报》社原社长赵超构最为著名。

龙川素有“水绕一村,文澜不竭;山屏四面,秀气常钟”之誉。境内有奇峰、怪岩、幽洞、红枫古道,桐坑大岭谷、宋代石刻、石鼓、古祠、古墓,明清古民居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上,作为瑞安县第五区的龙川,曾是丽水、瑞安、泰顺等市县交界处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地。

当时繁华的龙川老街便位于龙川村中。龙川老街创建于明清时期,街道横跨龙川上、中、下三村,全长共有四百余米,宽约二至三米,原为块石铺设路面,几年前部分路面表层铺筑了水泥,由此街道失去了古韵。

街道两侧大多为江南传统商居两用木构楼房,一般下层前为商铺,后为灶间,上层做起居室。楼下商铺店堂板可上可卸;楼上临街木格窗棂可开可闭,一些讲究的商家还在店堂门面的柱头、雀替上雕刻花草鸟兽。老街中富商达官的古民居也不在少数,单从村民们随口叫的“旗杆邸”、“石门台”、“文元屋”、“三官邸”便可知道这些老屋身家不凡。

如今这条曾兴盛于明清的繁华老街,已变得冷清寂静,原本长几百米的古朴街道,也因其间掺杂的新建筑,变得支离破碎,而那些建于明清的古建筑则像一位智者从过气的时尚中适时而退,显得十分凝重。虽然老街已看不出往日的热闹,如果想要询问老街内的人与事,老人们总是侃侃而谈。

一位赵姓老人说,旧时龙川街是浙南西部地区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街两旁主要有打银楼、灯笼店、弹棉店、南北货店、“益寿堂”老字号药店及清隆面馆、悦来酒店等。它的繁华远远胜过县城大峃镇。当时瑞安、泰顺、丽水与文成交界的一些乡镇商家都到龙川街进货,大峃、南田、黄坦的乡民生活用品也都到龙川街购买。那时龙溪上设有多个埠头,竹排运货可以一直撑到瑞安,老街尾段还有一条古道,上通下达,来往十分方便。

抗战时,浙东第三临时中学及浙江省英士大学的财政、会计两专修科、省财政厅所办的教职员工子弟学校迁往龙川时,也给龙川村增加了历史色彩。

那时的龙川街人来人往,繁华热闹。而且老街旁有一条从龙溪溪水引进的水渠。居住于这里的村民,开门可汲水,临街可洗濯,生活用水十分方便。居民饮水都从渠道里汲取。为保护水源洁净,邻里坊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早上是家家户户取饮用水的时间,不准在渠道里洗刷,这一约定俗成的用水习惯一直沿袭了几百年。直到村里安装自来水后,村民才不从渠里取水。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也走进了一座座古朴的建筑与街边的石巷。从“石门台”到“文元屋”,一路走去,这些老屋虽历尽百年沧桑,但房梁上与门台上的木刻仍保留完整,建筑的雕饰不仅雕工精细,上面的花草、人物、云纹、卷草图案都十分精美。

龙川街110号被村人称其为“石门台”,房屋建于清朝,由于房屋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已经倒塌,现院中仍保留着部分古建筑与水池一座。“文元屋”是一座三进四合院。保护相对完整,院内一进、二进、三进中堂分别悬挂有光绪二十八年“庆衍萱帏”、乾隆二十四年“齿德兼优”、乾隆三十二年“德比香山”的红底金字木匾。

▲破败不堪的石门台古民居

抗战时期国民党某营营长曾住在此

见我在院中流连,一住户介绍,民国三十一年,日军进犯浙江,杭州沦陷,为避战乱,沦陷区的学校及机关均疏散、搬迁至偏僻山区。1944年,浙江省财政厅、英士大学、盐务局、民国三十三军团、浙东第三临时中学等机构陆续迁往龙川。当时国民党三十三军团与部分机关人员曾在“文元屋”与“石门台”居住。

▲龙川古民居国民党33团曾在此居住

▲龙川文元古民居俯瞰图

抗战期间,不仅“文元屋”“石门台”为避难机构提供住处,龙川人民也为这些机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年浙东第三临时中学迁往龙川时,初、高中新生各有6个班,共12个班级。每个班分散到龙川当地各个祠堂内上课,约三、四百人,教师有三十余人,分别来自浙江省各处沦陷区。当时大部分师生就住在龙川街166至182号古民居内。此建筑建于清咸丰年间,坐北朝南,由门厅、正屋及厢房组成合院式。门厅五开间,明间为通道,梢间166号店面为“赵文星银楼”,当时生意极为红火,是老街上一处招牌式店铺。

虽然龙川仍有几座老建筑在原地散发着传统建筑的古朴韵味,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老街在渐渐消失。一位老人就不无担忧地说:“现在龙川老街已经衰败了,再过几十年,随着老屋老化及一座座建筑的拆迁,老街恐怕都要消失了。”

的确,老街在渐渐消失,令人不舍的不仅有浙南传统营造技艺的古建筑,还有传统的店铺与招牌。如原位于龙川街117号的悦来酒店。“此店铺是晚清时期的建筑,分两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底楼门窗外设货架摆放货物,内侧摆放桌椅置酒席,二楼供客人住宿。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省署、英士大学、省立临时三中疏散到这里时,龙川热闹非凡,因此悦来酒店的生意也非常兴隆,天天顾客盈门。” 居住在龙川街里的一位老人回忆,但是前几年这所招牌式的酒店已被拆除了。

▲弹棉花店

原位于龙川街194号的弹棉店,也是清朝晚期的建筑,旧址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面阔五开间,二层。店铺二楼前檐底部外侧置有花板,前檐牛腿、檐檩等浮雕凤凰、牡丹、松树、戏曲人物等图案。该店在当时算是做工精细,工艺十分考究的建筑。清朝至民国时期,弹棉花生意非常红火,收入颇丰,遗憾的是此建筑也于几年前拆除。

老街除悦来酒店、弹棉店外,消失的还有裁缝店、药铺、打银店、灯笼店、糖果店等一些老招牌。站在老街内看着所剩不长的一段街道,在老人的叙述里,也仅能追寻到老街的一些旧影,随着时代变化,城乡发展的进程,多年以后,这些旧址可能也将不复存在。

告别,总是有些不舍,尤其对当地人。在老街逐渐消失时,只有在追溯龙川老街当年的民俗民情时,这些曾经的招牌才能给当地人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而老街从此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条老街。

☂ E ·N· D ☂

此话题正在群里热烈讨论

马上扫码加小编微信,拉你入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