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放弃六朝古都南京,定都杭州,是权衡利弊的最优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杭州是宋朝的都城吗为什么 南宋放弃六朝古都南京,定都杭州,是权衡利弊的最优选择

南宋放弃六朝古都南京,定都杭州,是权衡利弊的最优选择

2023-10-23 07: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引言:

北宋末期,因为帝王治国无方,奸佞当道,导致社会混乱,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内忧不断,外患侵扰,边境女真族迅速崛起,于不久以后消灭辽国。

公元1126年,金兵迅速南下侵略中原,于次年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被灭。

剩余的皇家人员南迁,赵构于公元1127年于应天府即位,定年号为“建炎”,称为南宋。

但金国兵马并不因此收手,仍然虎视眈眈。南宋君臣认为应天府并不是最适合建都的地点,于是决定继续南迁。

首先,南宋朝廷迁都至建康(南京),不久以后又继续南下至越、明两州,逼不得已时甚至去了海上,尽失帝王威仪。

当朝廷第三次停留至临安(杭州)时,便定临安为“行都”,并长期定居于此。

南宋都城于公元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至其王朝覆灭,共居138年。

南宋都城临安(影视资料)

01.定都原因

自古以来,在临安定都的王朝只有两个,除却南宋之外的另一王朝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吴越国所在的势力范围仅在越地,建康城并不在其统治范围内。

身为六朝古都的建康,为什么没有被南宋帝王定为都城呢?

南宋国土辽阔,淮河以南皆是其统治范围内,建康和临安相距不过几百里。

建康经历六朝,又因此快速发展经济等各方面,是为世界首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临安城靠钱塘,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得此地进入南宋帝王的视线。

南宋建立之后,建都的问题往往是帝王和臣子们频繁讨论的话题。

而讨论建都地点的时候,君臣之间便经常将建康和临安作比较。

一部分臣子认为定都临安比较好,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应该选择一处可供休养国家的地方。

靖康之耻

临安地处东南,金兵不善泅渡,或可用长江当作天然的险阻。

定都临安除了保证中央集权的安全之外,临安城经济发达,可以在此调整国家状态,保证国力的上升。

抛出这一论点是在高宗准备出海避祸之前,臣子们就已经开始支持将临安作为都城的观点。

另一部分臣子主张定都建康,这类观点至高宗正式定临安为行都的时候仍然出现。

到了孝宗时期,仍然有人反对临安为都城,并有人提出已知王朝于南方定都,都选择建康。

虽然临安和建康距离并不远,但是两座城市的实际情况却有着巨大差别。

临安位于钱塘江北,在帝制初期的发展落后于南岸的会稽。

秦朝初期被设为县,至南朝改为钱塘郡,至隋朝改为杭州。

后来大运河开通,加快了钱塘北岸的开发。到晚唐时期,其发展逐渐与越州(会稽)持平,被称为东南名郡。

南京·秦淮河

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洗礼后到了宋朝,其发展更是超过了越州。

北宋一朝的临安已经发展成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可与苏州相比。

在南宋选择都城的时候,临安城地理位置偏僻,因为腹地不算充裕所以经济资源并不算多。

其位于山川湖海之间,地形并不平坦,便成为朝廷中反对者的依据。

这样的条件,势必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南宋行都临安的发展。

如果位于此,便影响着国防边境的构筑,治理其他区域的便捷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比如南宋时期,临安与西部和巴蜀一带的联系就比北宋时期更加困难。

前文提到,北宋时期临安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有不少诗文中都有提到临安为三吴都会,繁华无比,居民住所鳞次栉比。

临安城地图

后世学者对两宋时期的临安进行研究,推断北宋时期的临安城市人口多达五十万。

南宋将临安定为行都之后,人口又有了明显的增长。

南宋临安城区大抵由吴越国时期定型,东北一端为艮山门,西北一端为余杭门。

一些学者认为,南宋行都临安的发展已经可以和西欧近代都城相持平,被称为“东方文艺复兴”时期。

在蒙古人入侵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国文明的发展已到了巅峰状态。

独具特色的货币经济、纸质钞票为贸易带来便捷。

盛产的茶、盐、丝绸、瓷器等纷纷随着对外贸易流入国外市场。

国家掌握着诸多货品的买卖流通,以税收的方式来充盈国库。

临安城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各个方面也让中国变成当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纵观整个古代史,南宋临安的发展是为中国城市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宋高宗赵构

02.双重定位

赵构于公元1127年在应天府即位后,并不敢回到开封,反而顺着水流逃往水资源丰富的南方。

一开始,赵构在逃亡的过程中屡次遭遇金兵的追捕,所以顾不得拟定都城位置,只是将几个城市改了名字,表示一些特殊寓意。

比如移驾至江宁时,将此地改为建康,同年七月,又将杭州改为临安。

之后赵构出海避祸,待危险过去后回到越州,于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

直至1138年,整个朝廷自建康返临安,再未转移。

在这次去往临安之前就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在临安城中修建太庙等建筑。

《宋史》注,“始定都于杭”。前文提到,定都的过程中君臣之间经常对此争论不休。

其实在当时,赵构只是颁布了一份回临安的诏书,并没有直接点明要定都于临安。

《宋史》

碍于当时的朝廷为定都一事争执不休,也受到来自形势道义等多方压力,对定都一事不得不遮掩。

所以在国史当中,并没有此事的详细记载,只是含糊地一笔带过。

南宋朝廷为了表示自己的恢复之志,坚持将临安称为“行都”,并在各项制度中均有体现。

南宋时期临安府的官职设置中,并不似从前开封府一般,而是仍旧带有地方制度的印记。

比如临安知府称“知”,而当初开封知府则一定带有“权”字。开封府不会设立通判,临安府仍旧设立通判。

开封府不设立司理院,设立军巡院,临安府却与其相反。

除却这些官职之外,临安府官职还有许多地方和北宋都城开封府不同,甚至相反。

根据一些文献和资料记载,南宋初期鲜少将临安直接称为“京师”。

但是随着赵构一朝的结束,民众已经逐渐习惯临安的生活。

此后,才慢慢将临安称为“京师”或者“都城”。这种心理变化,不仅会影响临安城市的文化架构,也会影响到行政和制度。

南宋城池图

不同的南宋帝王和朝臣对待临安城建设态度,也因为心理变化而发生改变。

赵构匆匆定居临安,以临安为都城,却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建造宫殿和行政部署方面都显得非常仓促。

禁宫为州治改建而来,宫殿配置不足,常常出现一殿多用的情况。

衙署机构则分散于临安街巷之中,与民众混居,无法挪入皇城内。

这意味着此后的南宋帝王和朝臣们需要努力将这种临时性格局归于正规化,实在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1141年末,南宋与金国签署了和平协议之后,赵构和其朝臣认为既然已经定都临安,于次年开始大兴土木,建造更多宫殿,城市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认为,临安的城市规划彻底打破了坊市区分的旧制。

南宋结合北宋改革坊市制度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并健全了坊市结合的新结构。

从以礼制为主,经济为辅的秩序转变为相反的新秩序。

临安城的整体布局以皇城为中心,周围散布着大小市镇,组成了新的城镇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史》

这种不同的形式体现了南宋制度的变革,从晚唐直至南宋,这种变革已经非常成熟了。

彻底变为都城的临安,城市建设速度非常迅速。

南宋帝王对临安的建设十分重视,可谓是付诸心血,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于临安,建造美轮美奂的宫殿和其他建筑。

到南宋末期,凤凰山一带遍布精美绝伦、庄严巍峨的宫殿群。其规模之大,堪比北宋时期的汴梁皇城。

帝王除建造庞大豪华的宫殿群之外,还在凤凰山左右建造太庙、万寿观等礼制建筑。

不仅如此,还对临安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城市范围亦随之扩大。

到南宋末期,临安城中已没有可建造的空间,民间商铺紧紧相连,不露丝毫空隙。

街道因为建筑冗杂拥挤,显得异常狭小,马车一类的交通工具无法通行。

在城市管理方面,南宋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有了明显的进步。

因为城市当中建筑太多,时常会有火灾的发生。

为了民众生活得安全,临安城的消防措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与近代城市的消防措施类似。

如今的南宋御街

03.城市发展

除却消防之外,饮用水的供给和维护、垃圾处理等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

当时的西湖虽然在此之前就已经闻名天下,但北宋时期西湖一带人工雕琢的痕迹并不明显。

到了南宋定都临安之后,自然风景逐渐被各种人工雕砌的建筑掩盖。

南宋定都临安的一百余年间,被历代帝王不断修饰和改建,最后形成了一个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相融的风景区。

这个时期的临安,除却是政治中心之外,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此时的经济繁荣度和贸易往来密度比之北宋汴梁更甚。

临安的商业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南宋时期的临安,城中商业彻底突破了从前的坊市制度。

临安城中大街小巷中遍布摊位商铺,就连角落都不曾遗落。

杭州西湖

第二点便是商品种类繁多,这些商品既有当地特产,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品类。

第三点便是店铺营业的时间,南宋店铺营业时间已经突破了曾经的听鼓作营生的规定。

南宋时期的商业已不分昼夜,游人渐少时已是凌晨,商铺休整片刻,轮班结束后马上又迎来早市,在闹市区的食店更是通宵营业。

第四点是商铺的服务变得更加周到,因为商铺数量增加,同行业的竞争相对激烈。

商人们需要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谋求发展,便非常注意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

第五点则是临安城中商人和工匠在当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数据统计,商人和工匠占城中居民总人口的三成,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最高的水平。

最后便是商税较从前的朝代有了非常高的增长,是北宋汴梁根本无法相比的。

除却商业之外,临安的手工业也占有重要地位。

临安夜市(影视资料)

临安城是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制造中心,并具备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是种类齐全,临安城中有织造业、制瓷业、印刷、文具、酒类、船只、兵器等工业。

第二便是其生产规模,每个工业的工匠人数动辄几千人。

除却大型制造所以外,还有数之不尽的中小型工坊,一年四季几乎都在工作。

第三便是分工明确,每一种商品都有专门的制作工坊和作坊,行业分工明确令生产制造的效率大大提升。

除却商业和工业发展迅速之外,临安城更是一座影响全国的文化中心。

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几乎都去过临安,如李清照、辛弃疾、朱熹等。

这些文人中的一部分人在临安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作品,丰富了临安的文化内涵。

这里建立了主管文化教育的最高机构国子监,也有全国学子趋之若鹜的学府太学。

太学最为强盛的时期,入学的学子多达两千余人。除却太学之外,中央还设立了专业性学府,促进了临安城的教育发展。

李清照

结语:

有了这些学府之后,临安城民众养成了好学之风,文化水平也因此提高。

所以在南宋一朝文人众多,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文学家、数学家、医生、思想家、画家等。

临安城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南宋帝王也因为此地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选择再次定都。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定都临安的王朝。

定都于临安的南宋部分帝王和朝臣为求享乐而偏安一隅,符合当权者的喜好和利益。

彼时南宋境外危机四伏,选择临安为都城也给予国家和政权时间调整,同时也推动了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