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为什么说总参是最难干的大部?战神粟裕为何被免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阿灿将军聂总 建国初期,为什么说总参是最难干的大部?战神粟裕为何被免职

建国初期,为什么说总参是最难干的大部?战神粟裕为何被免职

#建国初期,为什么说总参是最难干的大部?战神粟裕为何被免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相忘于江湖

建国初期的总参,为什么会被视为最难干的一个部门?

这还要从我军的“三总部”和“八大部”说起: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成立了“三总部”即总参、总政、总后。1950年9月,又成立了总干部部,于是形成了“四大部”的管理体制。

1954年11月,参照苏军体制,增设了四个部门:总军械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财务部,初步形成了“八总部”体制。在这“八大部”之中,地位最重要、是最难干的无疑还是总参。

从“八大部”首任部长和配置来看,总参的班子阵容最为庞大:

总长徐向前,副总长聂荣臻、粟裕、黄克诚等人,这是两元帅加两大将的配置。

而其余几个部门都没有这么豪华:像总政主任是罗荣桓,第一副主任是谭政;总后是黄克诚,副部长杨立三、洪学智;总干部部罗荣桓兼,副部长萧华;军械部陈锡联(后王树声),训练总监部刘伯承(叶剑英代),武装力量监察部叶剑英,财务部杨立三。

晚年徐帅

但是,“八大部”里最重要、也最难干的,还是总参。

建国以后,先后有徐向前、聂荣臻、粟裕、黄克诚、罗瑞卿、杨成武等人先后出任总长或代总长(聂荣臻和杨成武)。其中,任期最长的罗瑞卿不超过6年,最短的杨成武甚至不满1年,而被认为最适合总长的粟裕任期不满4年,粟裕还自谦没有干好,这是为什么呢?

建国之初,主席曾有意让“当代孙武”刘伯承出任首任总长。

历史上,刘伯承曾任南昌起义参谋团的团长,也曾三次出任“总长”:

第一次是1930年,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归来,在上海出任第一任总长;第二次是1932年,进入江西苏区接替叶剑英出任总长;第三次是1934年底黎平会议,从红五军团参谋长复任总长。

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22年间,担任过“总长”或“参谋长”职务的除了刘伯承,还有黄埔三期的朱云卿,云南讲武堂的叶剑英,以及萧劲光、滕代远、彭德怀和周公等人,其中资历最深、任职最长的就是刘伯承和叶剑英。

但是,年届58岁的“军神”刘伯承把目光放在了军事院校建设上,用他的话说就是赶总长“三参总戎幕,一败两罢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伯承认为年纪大了,跟不上周公“夜猫子”工作节奏。

陈毅、刘伯承在军事学院

最佳人选刘伯承不能出任总长,第二人选叶剑英主政广东也离不开。

于是,主席选定了刘伯承抗日时期129师的搭档徐向前出任总长,副总长则是徐向前在华北军区时的搭档聂荣臻。只不过,华北军区时徐向前是聂荣臻的副手,而到了总参聂荣臻又成了徐向前的副手。

但是,徐向前由于身体欠佳,总参的工作一直由聂荣臻主持。

1950年1月到1954年10月,聂荣臻一直以“代总长”身份任劳任怨工作,并和主席一起擘画了抗美援朝战争。由于聂荣臻一度身兼数职,包括华北军区司令员、北平市市长、兵工委副主任、航空工管委主任、军衔实施委员会主任,以至于分身乏术一度累到吐血住院。

1954年10月,主席提议第一副总长、“战神”粟裕出任第三任总长。

为了帮助粟裕的工作,主席还给总参配备了多达11位副总长,包括留任的黄克诚、张宗逊、王震、李克农和张爱萍等人,以及新增加的陈赓、邓华、杨成武、韩先楚、彭绍辉和许世友等人。

但是,这些人大多数身兼多职,并不能给粟裕分担多少日常工作。

比如,黄克诚身兼总后部长、军委秘书长,张宗逊身兼军校部部长,专职铁道兵司令王震忙于黎湛铁路建设,陈赓主要精力在哈军工,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司令员任上无暇旁顾,邓华工作重心在沈阳军区,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彭绍辉先转任训练总监部,后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还有抗美援朝归来的韩先楚,由于在军事学院学习也没时间到总参上班。

粟裕、许光达、谭政、萧劲光、王树声

但是,真正影响粟裕总参工作的,还是和几位老帅的不和谐。

坊间一度流传,粟裕大将和防长彭德怀之间存在工作上的矛盾:一是在副总长任上以总参名义调动志愿军5个军回国,二是1955年6月,总参绕过国防部自行布置攻占马祖列岛,让彭总恼火。

另外,粟裕和聂荣臻也因为工作产生了矛盾:一是聂荣臻代总长期间,为防止主席工作太多减少了总参汇报内容而被批评,但是第一副总长粟裕却受到主席表扬,由此粟、聂二人出现嫌隙。

当然,粟裕和彭、聂两帅的冲突完全是因为工作,并无任何私人恩怨。

但是到了1958年的风波中,粟裕遭到的批判比刘伯承还要猛烈,甚至还被列出“三大罪状”:一是个人主义,三次“越权”导致不和;二是在1943年“黄花塘事件”中参与“随饶倒陈”;三是,妄提组建战略预备队。会后,粟裕成为第一位被免的总长。

显然,强加在粟裕大将头上的“三大罪状”,要么是欲加之罪要么是子虚乌有。而让粟裕这位“总长”工作难干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和两位老帅的工作摩擦,而是受到当时大的时代背景所限。

1958年6月,聂荣臻在科协大会上

在近代战争史上,总参的产生比国防部要早得多。

十九世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是现代参谋体系的诞生地。1857年,名将老毛奇就任德意志军队总参谋长以后,打造了近代军队的总参系统,并逐步取代了以往贵族指挥官单打独斗的军事指挥。

法军的参谋体系,在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为老毛奇额“铁血宰相”俾斯麦赢得了世界声誉。1888年,担任总长31年的老毛奇退休,但是参谋体系开始走上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美军借鉴德国参谋体系推动军事革新,并在20世纪初逐步建立了参谋部体系,二战期间演化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此同时,美军也逐步形成了文官制度为主的国防部。

苏军的总参体系,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35年9月。总参的主要作用,是拟定战略计划,研究敌我态势,完善组织编制,军事动员和物质技术保障,同时兼有作战训练、军事理论研究职能。

在苏军作战序列中,总参隶属于国防部,总长兼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军队建设基本上“照搬”苏军模式,所以无论是粟裕的总参体系建设,还是刘伯承军事学院的战役、战术和军事理论教学,都是以苏军为“标杆”。

但是,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发生了巨大转折。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同时,提出了“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实质上是要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做苏联的“小跟班”和附庸国,这是我军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5月,彭总在批判粟裕“个人主义”的“越权”行为时,曾列举了1957年访苏的一个案例,粟裕未经代表团批准,私自向苏军总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索要国防部和总参的分工资料,严重违纪。

从现在看来,粟裕的举动是由于我军内部组织尚不规范、寻求体系完善的表现。

当时我国防部成立仅3年,苏军4年,而西方各国不足10年,所以总参和国防部如何理清权责范围、理顺上下关系都是一大难题。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粟裕,在官场上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就偏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