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别有天地!中华近现代大家名家们这样谈“读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绛有什么称号 书中别有天地!中华近现代大家名家们这样谈“读书”……

书中别有天地!中华近现代大家名家们这样谈“读书”……

2023-05-04 11: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叶圣陶:书为你自己用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

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第二种态度。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这点意见虽然浅薄,对于被围在闹嚷嚷的读书声中的青年却是有用的。

王蒙:读书需趁早

读书需趁早。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趁着童年、少年的这段时期,多读书。时至今日,很多的书,我都是儿童时期阅读的,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是《道德经》《庄子》等。第二,要“加码”读书,要“超前”读书。这个说法可能和某些人所提倡的循序渐进不完全一样。因为,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后来,都有一个习惯,即若这本书我能懂30%—40%的话,就一定要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读完了以后,大概就能懂50%或60%了。如果我已经有这样的理解程度了,待回头再来翻翻的话,差不多80%至90%,甚至于100%都能读懂了。

杨绛:每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

每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多个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别说些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但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叶嘉莹:以传统感发生命

小时候,长辈在家里教我读传统经典,第一本书是《论语》。长辈教我时并不侧重字句训诂,而着重教我做人的道理,并注重背诵。我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苦难时,常常会有一两句《论语》中的话闪现出来。

……

随着年龄增长,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会逐渐深入。名篇巨作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情感、修养、志意,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将这些与自己的人生融汇在一起,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最初在国外教书时,我的英文虽然不好,可是学生非常喜欢听我的课,这正是因为他们从诗词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最是书香能致远。作家冰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有哪些读书体会和感悟,一起看——

冰心: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袁隆平:

诵读是一种“思维体操”

我发现放声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强化记忆,刺激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普通话,锻炼肺活量。

参加工作后,我依然保持这一读书习惯。开口诵读使我从感性、直觉上去认识、体验书中的精髓,主动消化和吸收。诵读还是一种“思维体操”,可以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达到相对平衡,让血流量和神经功能处于良好状态。每每诵读后,再投入到田间地头研究杂交水稻,我的思维会特别活跃,精力也格外充沛。

于漪:

读书要会读

读书要会读,要入脑入心,思考、鉴别、吸纳、创造。

如若只是“对书”,浮光掠影,徒劳疲倦眼睛而已。

哲学家冯友兰说得十分清晰,他说,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必须用眼力精选,不被披着炫人耳目外衣的滥物所迷惑,坚持读中华优秀文化及人类进步文化所创造的精神珍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追求的境界。

读,不仅要攻破文字关,知其意,而且要体会“弦外音,味外味”,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为什么读书?读书有哪些要素?如何选书?关于读书这件事他们还这样说……

胡适:

读书有两个要素

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第二要博。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所以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以次递减,代表那旁搜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选自《胡适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16日第9版

梁实秋:

读书,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读书好像是苦事,小时嬉戏,谁爱读书?既读书,还要经过无数次的考试,面临威胁,担惊害怕。长大就业之后,不想奋发精进则已,否则仍然要继续读书。

今之读书人所面临之一大问题乃图书之选择。“开卷有益”,实未必然,即有益之书其价值亦大有差别,罗斯金说得好:“所有的书可分为两大类:风行一时的书与永久不朽的书。”我们的时间有限,读书当有选择。各人志趣不同,当读之书自然亦异,唯有一共同标准可适用于我们全体国人。凡是中国人皆应熟读我国之经典,如《诗》、《书》、《礼》,以及《论语》、《孟子》,再如《春秋左氏传》、《史记》、《汉书》以及《资治通鉴》或近人所著通史,这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所寄。如谓文字艰深,则多有今注今译之版本在。其他如子、集之类,则各随所愿。

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吾故曰:读书乐。(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6年09月28日第9版

朱光潜:

养成读书的习惯

“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如果你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一旦闲暇来临,便会无所适从,“说不定会被恶习惯引诱。”如果你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既然书读不完,就需要精选。“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古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不在多,贵在精而要,阅读经典、阅读原著,这是许多学问大家的共识。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25日第9版

龙应台:

用功读书,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让你跟别人比成绩,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中国教师报》2019年12月11日第4版

温儒敏:

好的阅读习惯,终身都大有好处

学生读经典不宜强迫,宁可先说明:不喜欢是正常的,但读了会大有好处。很多孩子踌躇满志地选择了经典书来读,可是半途而废,甚至刚一开头就读不下去。这种情况也很正常。“读不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也许这本书太深,不适合他们……教师和家长应当有所指导,虽然有些经典读完了也不太懂,但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留存下来,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慢慢去理解。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了,终身都大有好处。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0日第9版

朱永新:

校长的眼界决定着教师的眼界

理想学校的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何让校园阅读活动有趣有效?除了图书馆,还有校长的书柜,这也是学生和教师读书水准的一个参照物。校长的书柜里装的是学校的未来。校长的眼界决定着教师的眼界。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22日第10版

吴忌:

久不读书就会焦虑

久不读书就会焦虑。书本上的世界,虽只是“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书外别有洞天,但若离开书籍的指引,我们可能无从最便捷地自省与认知。一切书籍都是“走在前边的读书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发现与惊叹,那是一条智慧的高速公路,是一列博爱的动车,更是一艘飞向未知的宇宙飞船,执着于真实与真理,关怀人类共同的命运。若得好书,就会有幸福来敲门——你将躺在爱的怀抱感悟人生,你将站在巨人的肩头鲲鹏展翅。(作者系安徽省宿松县第二中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31日第10版

于燕飞:

奋起读书,做国家脊梁

为什么要读书?以前,我们的回答是:“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为了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答案显得如此苍白。

为什么要读书?现在,此次疫情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我们应记得,当疫情暴发时,当我们居家自我防护时,有这样一群人逆流而行,奋勇向前。钟南山、李兰娟等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是他们守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与健康。

因此,当孩子们再次问“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学习”时,家长和教师可以坚定地告诉孩子们:“读书是一种责任!”

发奋读书,是为了要做一个钟南山、李兰娟那样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他们不仅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知识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于水火。当危险来临时,我们将不再惧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战胜危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需要年轻一辈的崛起。从此刻开始,让发奋读书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一种责任,希望孩子们能带着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去读懂社会、世界这本大书。(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书香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06日第8版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此只是教育教研公益转载,非商业使用。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络,会立即删除,高度尊重作者的版权

敬请 关注生本教育微信公众号:“ 生本教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