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徐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绛先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什么意思 《老王》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徐杰

《老王》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徐杰

2023-08-08 09: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本解读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它是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

老王既贫且贱,既孤又残,可以说,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一类人的代表。老王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困的深渊里苦苦挣扎。

如果老王身体健壮,他的生活境遇也许要好些,但他只有一只眼,而且祸不单行,“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这就导致了他的生意的寥落,因为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老王生活的艰难。

如果上述的境遇是“命”,老王只能认了这个“命”。然而,还有比“命”更惨的“运”,落在老王的头上。他只因为“脑袋慢”,“没绕过来”,“就进不去了”,成了单干户。在那个年代,单干户是排除在组织之外的,没有组织保障,就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挤,所以,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雪上加霜的是,不久这人力三轮被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的车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但“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他几乎被逼上了绝路!

老王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老王,这个如草芥一般卑微的人力车夫,他的生活,他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这个缩影警醒着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兴亡,天下也有责!

它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

杨绛先生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事情,可以概括为“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这“三送”,折射出老王身上的人性之光。

送冰,不是专程,而是“带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老王那淳厚本性的流露,因为他表示“车费减半”,而且,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我们不妨揣摩一下老王愿意给杨绛家带送冰的原因,那应该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报恩心理。因为“我常坐老王的车”,我经常照顾他生意;因为“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我给他平等和尊重;还因为“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这是亲人般的关心和温暖……知恩图报,多么质朴和善良。

送钱先生看病,老王“坚决不肯拿钱”,可见,老王的态度是坚决的,而且理由很简单:“送钱先生看病”,这个理由至少表达了老王这样几层意思:1.送人看病,这样的事人人该做,我不能收钱;2.杨绛一家于我有恩,帮着送一回医院完全应该,我不能收钱;3.现在人家落难了,看病需要花钱,我不能收钱。这是老王心中的“道德底线”,多么纯粹的善良。

送香油鸡蛋,那是老王最后的出场。那年代,一人每月只有二两油,一张蛋票。所以杨绛提起鸡蛋时才会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对杨绛来说如此,那么这些鸡蛋和香油对老王来说,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老王是在行将就木之前,挣扎着送出这份珍贵的礼物的!人之将死,其行也诚。这个不幸的人,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杨绛一家;这个不幸的人,居然把关顾幸运的人,当作生前最后的奉献!多么圣洁的善良。

在那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如此不幸的人却还保持着如此善良美好的品质,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老王是生活艰难的“下层人”,他丑陋、卑微、不被重视,却有着一颗未被世俗玷污的赤子之心。

它是一段精神灵魂的拷问。

这段拷问,集中在“愧怍”这两个字上。

杨绛为什么要“愧怍”呢?

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杨绛心中的老王与老王心中的杨绛,重量是不一样的。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更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而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这是杨绛一家在文革劫难中得到的最为真诚和珍贵的怜悯与崇敬。

她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出于所谓的本能,他们不愿纯粹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同情和帮助,而是习惯于将这一切量化为金钱,并用金钱予以答谢。因此,在“附带送冰”可以“车费减半”时,“当然不要他减半”;送默存上医院老王“坚决不肯拿钱”而“我一定要给钱”;老王临终送来香油和鸡蛋,“我谢了好香油,谢了大鸡蛋”后“转身进屋去(拿钱)”……知识分子那种“来而不往非礼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狭隘的“高贵”,使得她曲解了老王的真情怜悯与帮助。

她愧怍于迟到的“懂得”。 老王这个不幸的人,他的高贵的灵魂,最应该得到尊敬,得到赞美,可是在他生前,杨绛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被充分感动。等到老王去世了,杨绛才一再追忆老王和她对答的话,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她“不安”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其高贵的品性——善良、真诚、崇高、圣洁。

而当她终于懂得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晚了。

杨绛的愧怍,是自我解剖,更是自我批判。精神灵魂的自我拷问,需要极大的勇气,杨绛先生的“愧怍”,让人敬畏。

它是一则正义良知的呐喊。

那是一个真情缺失的时代。然而,在这世态炎凉的荒漠中,还有人性和道德的绿洲在,追忆老王,表达愧怍,其实就是作者对人性中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那也是一个自省缺失的时代,在那样一个病态黑暗的文革社会中最应该有愧的是谁?是那些昧着良心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的人,这些人如果不“记愧”,不反思,文革的历史就有可能重演。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杨绛用“著文章”的方式来“担道义”,她用“记愧”的方式来呐喊,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老王》,小而言之是杨绛个人的“老王”,大而言之,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老王”,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老王”。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老王》一文,因其承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在教学时很容易不知不觉地离开文本做架空分析,把语文课变成班会课;或者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把语文课变成文革批判课,而我以为,教学《老王》,仍然要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即:将所有的学习活动,深深地扎进文本语言的土壤里,汲取养料。

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原则,我以为“深入浅出”四字较为合宜,“深入”着重在于教师的文本研读,深入而透彻;“浅出”着重在于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前经验,要逐层推进,螺旋上升。

所以,我设计了三项学生活动:概读、比读、说读,力图通过学生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在对课文进行概括、对比、赏析等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人性的光辉,培养悲悯的情怀,强化自省的意识。

当然,因为学生距离那个年代毕竟久远,他们与文本,与作者,都是“隔”的,这就需要做好两件事:一、巧妙精当的资料穿插;二、鞭辟入里的教师讲析,这也是极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老王的人物形象;

2.领会“渐进反复式”叙事的艺术手法;

3.培养自省的意识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课型选择:

    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构建课堂,用“概读”来理解人物形象,用“比读”来领会语言表达的艺术,用“说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流程概说:

    一、概读活动

学生浏览课文,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明确:老王只有一辆赖以活命的三轮车,可见其“穷”;

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小院,几间塌败的小屋,见其“苦”;

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也有病,显其“残”;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见其“孤”;

地位低下,生病去世无人过问,冠以“埋了”,可见其“贱”。

追问: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极写老王艰难的生活境遇?

明确: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衬托出老王的善良和高贵。

二、比读活动

主问题:杨绛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都围绕“送”来写,为什么不显得重复累赘呢?

(提示:可以从内容、背景、详略、人物品质、作者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赏析。)

明确:“送”的内容不同,分别是“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

“送”的背景不同,“送冰”是老王顺带,“送人”是文革期间杨绛一家落难之时,“送香油鸡蛋”是在老王弥留之际;

描写上的详略不同,“送冰”略略数笔,为白描,“送香油鸡蛋”浓墨重彩,为工笔,“送人”叙事中有补笔;

      人物品质的凸显力度不同,“送冰”重在表现老王的善良友好,“送人”重在表现他的真诚淳朴,“送香油鸡蛋”重在表现他的圣洁崇高;

      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不同,由同情,到感激,到不安,到愧怍。

课堂小结:同样写“送”,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就是“渐进反复式”叙事,如此既避免了重复累赘,也使文章层次清晰,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三、说读活动

“说读”,就是联系课文内容,围绕话题,进行自由表达。

总话题:说说杨绛的“愧怍”。

小话题:杨绛应该愧怍;杨绛不该愧怍;我从愧怍中认识了杨绛;我从愧怍中读到了更多的东西。

(学生任选一个小话题说话,教师相机评点。)

提问:我们怎样深入认识杨绛的“愧怍”?

(资料穿插)……(在文革运动中)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教师讲析:在文革运动中,杨绛一家也饱受凌辱,下放,扫厕所,剃“阴阳头”,挂牌游街……一个受害者,一个同样的不幸者,为什么要表达“愧怍”呢?我以为,作为“社会良心”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担当着教化民众、拯救社会的重任,杨绛是用“记愧”来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来呼唤自省意识的回归。

四、课堂总结

补写句子,从不同角度,表达你学习《老王》的体会。

“散文《老王》,小而言之是……;大而言之是……”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不幸  衬  高贵

                      愧怍  显  良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