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状元 文坛巨擘一一明代大学者杨慎述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慎的画 悲情状元 文坛巨擘一一明代大学者杨慎述评

悲情状元 文坛巨擘一一明代大学者杨慎述评

2023-12-31 18: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这首全书开篇“序曲”。这支曲子也曾经唱遍神州大地。而他的作者“杨状元”,在云南更是父老能道,口口相传。所谓“杨状元”,就是四川新都才子、正德六年状元,被流戍云南三十五年,最终羁死云南的明代大学者杨慎(1488年一1559年)。

  讲座拟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杨慎苦难而辉煌的一生:

  

  杨慎遗墨 《临江仙词》拓片

  一、世家子弟 大魁天下

  杨慎(1488年一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是一位标准的“高干子弟"。其家从曾祖父杨玫起,一门五世为官。从祖父杨春起,四代出了六个进士一个状元。其父杨廷和历仕三朝,担任內阁大学士18年。其中在正德、嘉靖两朝,担任首辅12年。立武宗(正德)弟朱厚熜为帝(嘉靖)。在朱厚熜未至京师时,总揽朝政共37日。

  

  

  新都杨升庵博物馆

  

  杨廷和画像

  

  杨升庵家传遗像

  杨慎七岁习唐人绝句,十一岁学写近体诗,十二岁拟作《吊古战场文》,内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等妙语奇句,为时人称誉。曾随父返乡守制,刻苦攻读,遍揽群书,学问大进。守制结束返京途中,佳作迭出。杨慎的学业受到大学士李东阳的激赏,“令受业门下,并称其为“‘小友’”。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殿试夺魁,高中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时年24岁。得阅皇家秘阁中的珍本秘籍。还曾奉使途经镇江,特意去拜访当时正闲居此地、藏书丰富的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

  

  李东阳画像

  

  杨一清画像

  任翰林院修撰期间,曾因母丧丁忧,回乡守制3年。正德十二年(1517年)回京仍任原职。又因直谏武宗(正德)的荒唐行为遭拒,愤而称病辞职回乡。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杨慎奉诏返京复职,得充经筵讲官并参与纂修《武宗实录》。杨慎对武宗的荒唐行径秉笔直书,不加掩饰。在为尚是少年的嘉靖帝讲课时,常常联系实际,引述典籍史事,傍敲侧击,予以讽谏。杨慎的率性直言,引得皇帝的不快,也得罪了某些权宦。

  

  正德皇帝像

  二、争“大礼议” 厄运终身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无子嗣,由内阁首辅杨廷和等根据“皇明祖训”,立宪宗(成化)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由是引发出嘉靖朝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一一“大礼议”之爭。

  这是嘉靖帝与武宗旧臣之间在继嗣再继统还是直接继统问题上的一场争论,焦点问题是如何确定嘉靖帝生父的尊号。武宗旧臣认为,嘉靖帝由外藩入继大统,应该先成为孝宗(朱祐樘,弘治,明朝第9帝)的嗣子,再继承皇位,这样才符合“兄终弟及”的祖训;

  而嘉靖帝却认为,武宗遗诏只让他“嗣皇帝位”,并未说让他先做皇子,继嗣再继统是割裂亲情、违悖常理。实际上,这个问题于嘉靖帝本人并无什么大的关系,有大关系的是他的父亲——若先继嗣再继统,那么嘉靖帝与武宗就成了宗法意义上的兄弟关系,嘉靖帝的皇考就是孝宗,自己的生父即兴献王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若直接继统,那么上面的这层关系就不复存在,嘉靖帝的皇考就是自己的生父。

  

  嘉靖皇帝像

  大礼议之争,起始于嘉靖帝即位后的第六天,其后时起时伏。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再次成为朝廷热议的话题。张璁、桂萼等人迎合帝意,主尊兴献王为皇考,杨慎之父——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与帝意不合,于当年二月致仕回乡。京城里的议礼之争愈演愈烈。当张璁、桂萼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与同列丰熙、舒芬等36人联名上疏,对嘉靖帝的这一做法表示不满,说他们与张、桂等人“学术不同”,“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嘉靖帝得奏,震怒异常,下旨切责,并对36人分别轻重给予停发俸禄的处罚。杨慎不服,又于一个多月后和丰熙等人上疏再谏,嘉靖帝置之不理。

  这年七月十二日,又为皇太后葬仪之争,杨慎等二百余位大臣群聚跪伏呼号,“撼门大哭”,要求改变旨意,“声振阙庭”。嘉靖震怒,令锦衣卫以残暴手段,对闹事诸臣逮捕杖责。在这场大礼仪之争中,有130人逮系诏狱,罚以廷杖,几天之内杖死十六人,杨慎、王元正等3人受到廷杖并谪戍边地,其余一概削籍为民。至此,“大礼议”以嘉靖的胜利而结束。

  这年冬天,带着满身杖伤的杨慎,由夫人黄峨陪护从潞河买舟南下。经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来到湖北江陵。为了照顾家中年老父母,也不愿爱妻与他同去边地受苦,杨慎在此与妻子黄峨告别,只身一人前往云南。

  

  明·杨升庵罪服塑像照片

  升庵友人王廷表、叶瑞曾招致著名之建水陶塑匠人,为三人造了泥塑坐像(高约一尺)。杨慎居中,左叶瑞,右王廷表。杨头冠圆毡戍帽,身着赭色罪服,全身为戍卒打扮,双手置膝,神态安详,造型写实,足传真容,为叶氏子孙所奉祀,至今已400余年。

  

  

  博南古道照片

  杨升庵套曲《谪云南》

  【点绛唇】万里云南,九层天栈,千盘险。一发中原,回望青霄远。

  【那吒令】怕见他盘江河毒瘴愁烟,关索岭冰梯雪巘,香炉峰撩寨苗川。千寻井下坡难,万丈梯登山倦,硬黄泥污尽旧青衫。

  【金盏儿】风儿酸,雨儿寒。雨霁风清抬望眼,见西楼明月几回圆。辞家衣线绽,去国屐痕穿。只道是愁来倾竹叶,不信说米尽折花钿

  我看“大礼议“

  “大礼议”实际是明朝中期一场皇权、宦权和阁权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杨廷和、杨慎一派,持“大宗“、“小宗”之说,奉“宗法制度”的“原教旨”主义,似乎非常有道理,宁死不屈,势不可移。但是,非常可笑复可悲的是,这种以维护皇权正统的宗法制度,皇家或者皇帝,本身就不太遵循,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夺位轼亲、夺嫡轼亲的惨烈斗爭,成王败寇,不断改写宗法,修订规矩,乃至重写历史。包括杨慎等要维护的永乐大帝一系的“正统”,本来也就是“得位不正”的篡权者。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你为谁坚持?坚持又有什么用?

  儒家官僚集团,也不全是迂腐的“原教旨主义”派。许多人既有所谓“原则性”,却也颇有具“灵活性”,包括当时在野的政坛元老杨一清,也包括影响很大、名重一时的王守仁。他们的依据是“全人伦”、“合孝道”。乃至后世的《御定通鉴纲目三编》,也批评杨慎等是“俨然以疾风劲草自居,止图博一己之名,而于国事毫无裨益。”

  嘉靖皇帝对杨慎忌恨终身,连死了都不放过,可见“大礼议”对其伤害之深。杨慎为此惨受重刑,充军蛮荒,从此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远离故乡亲人。到底值不值?我们是否可以发问,如果杨慎走的是另一条一帆风顺,飞黄腾达的道路,他是否能取得后来辉煌的学术成果呢?杜甫云:“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赵翼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三、流戍边荒  山高水长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经数千里长途跋涉,杨慎来到了云南永昌卫戍所,开始了他30多年的谪戍生涯,这时的杨慎病得几乎起不了床。入滇后,杨慎曾先后居住永昌、安宁、大理、昆明、高峣、临安(今云南建水)等地。他在云南四处游历,但并没有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游魂;他虽然被逐出朝廷,充军边地,但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不想闲度日月,成为“天地之蠹”,从踏上谪戍之途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创作与著述,之后在滇30多年,他读书著述始终不辍,“平居口不绝吟,手不释卷”,上探坟典,下逮史籍,稗官小说,百家九流,无不究心。

  

  杨升庵流配途中经过的霁虹桥(兰津桥)

  其《兰津桥》诗刻尚在山壁:

  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腾蛇游雾瘴氛恶,孔雀饮江烟濑清。

  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中原回首踰万里,怀古思归何限情。

  

  在永昌居所太保山

  到了嘉靖七年(1528年)之后,杨慎在不忘著述的同时,放情山水,寻幽探胜,足迹遍及滇西北与滇南。他每到一处,以文会友,多方结交,与当地官员、少数民族头人、文化人与读书士子,发展良好关系。他通过广收门生,传道授业和诗文交往,议论切磋,为滇籍文人作诗文序跋与点评等,介绍传播中原文化,推荐滇籍作家,对云南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永昌、安宁遥岑楼、昆明碧峣精舍讲学授徒

  

  安宁遥岑楼

  杨慎平时就是到云南各地游览、讲学,其足迹所至几乎游遍了整个云南省。杨慎除了旅游外,还和云南的文人名士交往。交往最多有:杨士云(白族)、李元阳(白族)、张含、唐铸、吴懋、王廷表、胡适禄、等七人,形成了以杨慎为首的极具影响力的文人集团时称“杨门七子”。

  在云南的30多年中,杨慎不仅以他的诗文创作,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还几次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为百姓尽力。嘉靖六年十二月,听到武定土司凤朝文叛乱,他对人说:“这是我为国家效力之时。”随之身穿戎服,“率僮奴及步卒百余”,往援守军。嘉靖二十五年(1845年)冬,代理安宁知州吴宗徽想多征盐牛税,以增加财政收入,杨慎因生活安宁多年,深知百姓生计艰难,遂“言于当道”,为民请命,终使两项税收不增。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杨慎从百姓口中了解到有人借疏浚海口(滇池在昆阳境内的出水口)为名,盘剥百姓,谋利自肥,便致书巡抚,巡抚查实情况后停止了这项工程。

  在杨慎谪戍云南初期,嘉靖帝曾追询过这个“小秀才”的下落,事隔多年后,又多次向阁臣查询他的情况,阁臣常以“颓放”、“老病”作答,没有让他找到进一步迫害的借口——可见嘉靖帝对杨慎等人的忌恨。

  远在云南的杨慎,每当听到嘉靖帝这类对他不放心的传言时,既十分失望,又极为不安。

  史料记载,杨慎不论是侨居还是游历,所至一地,每每“携倡伶以随”,纵酒放情,甚至用铅粉搽面,头上扎双丫髻插花,让门生抬着,女伎捧觞随行,招摇过市,毫不羞愧。对此有人“惑之”,有人“讥讪”,有人“为足下之才惜”。实际上,杨慎这样做,是“聊以耗壮心,遣余年”,而更直接的原因则是怕嘉靖帝无端降祸,也怕张璁、桂萼等人媒孽其罪,他是想用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来自污面目,躲过不测之祸。

  

  陈洪绶(老莲)《升庵簪花图》

  

  程十发1987年绘《升庵簪花图》

  嘉靖十二年后(1533年),朝廷曾六次颁发大赦天下诏令,但就是不赦杨慎等八人。不仅如此,嘉靖帝还多次对上疏请求宽宥赦免议礼诸臣的大臣严加处罚,轻则下狱廷杖,重则谪戍蛮荒之地,以致后来朝中大臣不敢上疏轻言此事。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帝开始专心奉道修炼,之后20多年不视常朝,很少顾问外间之事,杨慎在云南的日子也好过了一些。

  明朝军政条例规定,永远充军烟瘴年六十者,容许子侄替役。杨慎60岁后,叶落归根的思想越来越强烈,由此不断上书地方当局,又致书朝中旧好,请求能让他援例回归故里。但云南地方官员不敢轻许,朝中的旧好也不敢轻易触碰嘉靖帝的忌讳,于是赦归和替役都成为不可能之事。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慎通过云南巡抚鲍象贤的周旋,在众人的帮助下,于当年秋天借派赴兵役的名义回到四川,地方当局默许他一家久居川滇交界处的泸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不知什么原因(有一说是滇中某士人举发他返蜀长期不归),时任云南巡抚的王昺,突然派四个指挥将杨慎械系押解回云南。其时杨慎已71岁,年老多病,他十月从泸州出发,历时40多天,行程三千余里回到昆明。由于旅途劳顿,他在昆明大病一场。次年四月,他被送回原戍所永昌,安置在城北的卧佛寺。当年七月六日,有说他在高峣寓所去世。

  

  

  保山卧佛寺

  据记载,杨慎死后,家人原打算厚殓安葬,但遭夫人黄峨阻止,她说先夫虽然已死,但天威难测,按照《春秋》大义,像他这样有大过失的人,只能草草安葬。果不其然,不久嘉靖帝即派人来查看杨慎安葬情况,打开棺盖后,见杨慎“青衣布袱”,非常简陋。使者还朝将这一情况告诉皇上,嘉靖帝遂免追究。

  杨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曾写下一个《自赞》,中有“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乎君亲”之语

  明隆庆元年(1567),诏赠恤建言已故诸臣,杨升庵得复“原官”,追赠光禄寺少卿,谥“庄介”。天启中,改谥“文宪”。

  四、一代文宗 流芳百世

  关于杨慎著述种类之丰富,明清学者皆称其第一。其数量,明人简绍芳说400余种,嘉靖年间王世贞说92种(撰45种,编47种),万历年间李贽《续藏书》卷12中说有117部。焦兹说访求到153种。《明史》本传说100余种,清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搜集到杨慎著作42种,收入该书中有39种。 民国初,杨守敬《增订丛书举要》卷60中说有145种。杨慎的著作今有明陶宗仪《说郛》中的12种,清《四库全书》中的39种,李调元《函海》中存45种,民国《丛书集成初编》中存76种。除此之外,还有散见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者数十种。据专家调查统计,杨慎著作流传至今者,共存174种。其中包括:

  经学、史学、杂著考订释》、音韵文字、诗词评论、书画评论、医学、文学创作:《升庵诗集》《南中集》《南中续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存世诗作约有2300多首,词曲540多首;编纂:《古今风谣》《古今谚》《丽情集》等。

  

  升庵著作书影(照片)

  书法:

  

  

  

  杨升庵书法《石马泉诗》

  后世评说

  杨升庵被誉为明代第一大才子,是继苏东坡之后的百科全书式的传奇人物

  《明史·杨慎传》: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王夫之称其诗“三百年来最上乘”(《明诗评选》卷五)

  周逊称其为“当代词宗”(《刻词品序》)

  陈寅恪:“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老一辈革命家、著名文史专家李一氓: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张秀熟言:“综计升庵毕生行事,我敢大声高呼:杨慎是中国历史上难能的伟大哲人”。

  滇池歌手  首誉“春城”

  杨升庵被发配云南,滇池成为他多次往返、常年留连的地方。朋友为他修建了“碧鸡精舍”,滇池更成为他傍水而居,朝夕不离的所在。他为滇池写下了大量精美深情的诗词,成为讴歌滇池的经典篇章。以歌咏之多,文笔之美,如果冠杨升庵以“滇池歌手”的美称,是当之无愧的。

  杨慎:《滇海竹枝词》、《滇海曲》、《海口曲》、《《海口行》、《后海口行》、《滇池泛舟见新雁》、《高峣海庄见月蚀即事》、《高峣晓发过滇》、《昆阳望海》……

  把昆明命名为“春城”,从有切实的文献中考察,也是从杨慎开始的,杨慎是雅称昆明为“春城”的第一人。杨慎以“春城”称谓昆明的诗词,我搜集的有四首:

  《春望三绝》之一:

  春城风物近元霄,柳亚帘拢花覆桥。欲把归期卜神语,紫姑灯火正萧条。

  《席上漫兴重赠罗果齐》:

  君候载酒过春城,画戟清香绛烛明。珍重青云新意象,留连白云旧歌声。

  坐如泥塑还和气,醉若山颓未尽情。已知相逢难遽别,席间漫兴又诗成。

  《春夕闻雨坐到晓寄熊南沙》

  半夜风声似水声,五更春雨遍春城。被提芳草茸茸暗,镜渚夭花灼灼明。

  墙过村醪仍冻蚁,窗临海树已暄莺。天涯节物催华发,同是怀乡去国情。

  《晋宁观社》

  “……花月春城夜月悠,锦伞夫人双毂转,金转太子四门游,九枝花下开华宴,百戏棚中夺彩筹”

  杨慎在云南广结良友,纵情山水,吟风啸月,题咏镌石,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如题安宁温泉为“天下第一汤”,访求发现安宁《王仁求碑》,为昆明西山华亭寺题“一水抱城西”楹联等。

  杨慎正德二年九月娶礼部侍郎王漙二女儿王氏为妻。十四年发妻王氏卒,续娶尚书黄珂之女黄峨为继室。嘉靖三年慎戍云南。五年七月携家(黄峨)就戍所。(《新都杨氏家谱》:“嘉靖八年春黄峨返蜀,六月二十一廷和卒,慎奔丧返蜀,丧事毕即还戍所。”而黄峨仍留于家,以经纪家务。)升庵在滇亡故,已是花甲之年的黄峨,以赢弱之身,徒步赴云南奔丧。至泸州遇到升庵灵柩,自作哀章,闻者无不感动哀伤。十三年经临安,纳少室新喻人周氏。(张含的贺诗写道:“去年得妾临勾东,娥嫱婉丽谐琴瑟。”)十四年子同仁生。二十一年八月纳少室北京人曹氏,二十二年儿子宁仁出生。

  1958年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亲自选编了咏四川的古诗词,结集成书,名为《诗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其中收录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18首,其中有6首是杨慎的作品。毛泽东特别称赞杨慎的诗,说他是很有才学的人,“因为议论朝政被流放云南以致老死,很可惜。”毛泽东还特别圈定了两位才女的佳作,一位是杨慎的妻子黄娥,写给杨慎的一首诗《寄外》;另一位是明代末年苏州府通判黄议的女儿,才貌双全的黄幼藻。

  黄峨(娥)《寄外》:

  雁飞不曾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妄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五、蜀水滇山  遗韵悠长

  杨慎戍滇日久,对边疆民族之了解日深,感情日渐亲密,又经常与下层人民接近,故几百年来云南的老幼妇孺都知道有个杨状元,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昆明升庵祠杨升庵塑像

  升庵多次途经或居留大理。与大理文人学者杨士云、李元阳等亲密交往、砥砺学术、诗酒唱酬。游览过大理的多处城乡村镇、山林湖泊、名胜古迹。留下了《转注古音略》、《游点苍山记》、《滇海曲》、《苍山杂咏》等文章诗词。

  

  

  

  杨升庵等游览过的苍山洱海、清碧溪、石宝山等照片

  王廷表,阿迷(今开远)人,正德九年进士。他是杨慎总角订交的好友。杨慎寓安宁,廷表远道亲往探视,“凡六往返”。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廷表迎杨慎至阿迷,相见甚欢,并建馆以居杨慎,名其馆曰状元馆,后来状元馆又叫升庵馆。杨慎在这里讲学著书,和王廷表切磋砥砺,诗酒酬唱。杨慎在阿迷留连数月,又应友人之约到建水。建水为临安府治,民殷物阜,他到建水后即下榻于叶氏宗祠,前来问学求教者济济一堂,遂名所居之巷为“太史巷”。建水东关外有水池一区,周约二里,内植荷花,中有小岛,杨慎、叶瑞常寓此评诗论文,因其山水与新都故里桂湖很相似,因称之为小桂湖。

  

  建水太史巷

  

  建水小桂湖

  

  福东寺

  

  《升庵像赞碑》

  

  杨升庵往返滇蜀,曾三次经过宣威杨柳乡(可渡河、北盘江、可渡古镇)。在此处留下了“山高水长,水流云在”八个大字石刻

  杨慎在滇数十年以昆明高峣的碧峣精舍居住的时间最多。碧峣精舍为此地乡绅,与杨慎为好友、难友的毛玉之子为杨慎建造。杨慎在这里留下了《高峣十二景》等数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死后,居所改建为升庵祠,今改建为“昆明杨升庵徐霞客纪念馆。数百年来登临凭吊者不绝。

  

  昆明杨升庵祠(纪念馆)

  升庵著作中,《南诏野史》、《滇程记》、《滇载记》、《云南山川志》、《南中集》、《南中续集》,为记载云南山川风物的重要著作;他收集的《古今谚》、《古今风谣》,他创作的大量诗文,均与云南有密切关系,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他还为云南各地作者编选诗文集,热情为他们撰写序言,为积累和发展云南文化尽力。

  川滇两省对杨升庵的研究概况

  

  四川新都升庵祠

  四川省“杨慎研究中心“: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2018年1月牵头成立,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办《升庵研究》学术期刊,出版《杨慎学术研究丛书》,开办“杨慎研究中心网”“杨慎学术交流网”。举办有关杨慎的各种学术研讨会等。

  四川省杨慎研究会:2018年4月成立。将推进实施“三中心一工程”,打造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升庵文化体验中心、升庵文化传承中心,实施杨升庵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新都还将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打造马家升庵故里旅游景区,扎实推进四川省历史名人工程工作。

  倪宗新(1954— ) 字箔癸,号桑子,书室名随天阁、紫墨斋,四川省成都人。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省杨慎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杨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其在对杨升庵研究方面,用心最深、用力最勤,所著《杨升庵年谱》上中下三册,共130多万字。

  

  《杨升庵年谱》(书影)

  云南

  天启《滇志》十三《流寓·杨慎传》、《新纂云南通志》二百五十八《寓贤·杨慎传》、《大清一统志》三百八十《永昌府流寓·杨慎传》等。

  云南许多先哲宿儒,对杨升庵及其学术艺文即有所关注;近些年,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升庵研究方面也有所成就。

  陆复初

  20世纪80年代初,陆复初在《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发表《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杨慎是提倡唯物思想的重要人物。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关注。1990年,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中,从生平、思想来源、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社会历史思想和杨慎在云南的历史地位及重大贡献等六个方面,对杨慎的思想作了全面论述。

  

  《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书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