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古代文论2020】笔记7:《文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宁文学理论笔记全 【杨宁古代文论2020】笔记7:《文赋》

【杨宁古代文论2020】笔记7:《文赋》

2024-07-05 2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七讲 《文赋》

上承曹丕《典论·论文》,下启刘勰《文心雕龙》

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著作,反映了西晋一代的文学创作实践。

一、陆机与《文赋》

1、陆机生平(261-303)

字士衡,祖父陆逊(三国时期丞相),父亲陆抗(三国吴国大司马)

20岁吴国被灭,回到家乡,闭门读书

太康末年289,与弟弟陆云来首都洛阳

在晋朝为官,在君王相争的战争中在被杀害

2、《文赋》

写作时间: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

怀疑:作于陆机入洛阳之后,无充分的证据

研究:张少康《文赋集释》

赋:用韵的形式,探讨文学问题

二、《文赋》原文解读

小序:作《文赋》的缘由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美丑有一定规律,变中有不变的标准。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文意关系、意物关系。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知易行难。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文赋》(序)的四层意思

1、陆机对于创作文体的认识来自于两方面:

(1)对前人作品的研究

(2)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2、感到创作中遇到的难题:“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要解决意与物,文与意之间的关系

——“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的对象。

——“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构成的具体内容。

——背后体现的逻辑顺序:物——意——文

物:作者感受到的外物

意:感受外物而形成的文思

文:表达文思的文辞。

3、文学创作有共同的规律,也有变化。

共同规律(“妍蚩好恶”) 可说

变化(“随手之变”) 不可说

4、知与能的关系问题:认识与实践

——陆机重在解决“能”的问题,即侧重讲文学创作构思和技巧问题。

第一段:创作前的准备(创作发生论)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在宇宙之中览观万物,使人不受到外在事物和杂念的干扰,能够做到统观全集。阅读前人的著作,培养自己的情志。观物(玄览);读书(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对“观物”的阐释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对“读书”的阐释

——前两句偏重思想方面,后两句偏重文采方面。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由“读书”引发感慨,引发创作冲动,放下手中书卷,拿起笔。

(一)文学创作动机

1、创作动机的两个方面:

观察万物

品德学问修养的积累

2、物感说

 

第二段:创作构思和表达问题(创作构思论)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对“耽思傍讯”的具体描绘。

——思维创作的过程的想象活动。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形容艰涩的样子。

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形容吐词顺畅的状态。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强调所用古文文辞的范围之广。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时间)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空间)——回应前文内容,强调想象活动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二)创作构思论问题

1、构思

核心:“意”的构成与表达——情+物=语言+意=呈现

第一阶段:进入构思想象前:“收视反听,耽思傍讯”——讲理想思维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直觉思维

第二阶段:构思想象汇总:“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艺术思维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活动

第三阶段:构思想象与具体物象相结合:“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2、表达——文辞问题

文辞表现情感,描写物象,但有流畅也有艰涩的状态。

强调要广泛吸收前人的文辞,但又要去陈言,要出新。

 

第三段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涉及到结构问题

抱景(影)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因枝以振叶:本→末

——沿波而讨源:末→本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

——写文章从幽深原理出发推及到明显的事物上,或从浅易的事物出发求得难的事物。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虎”指文章中关键的东西,“百兽”是文章枝节的东西。

——“龙”指文章中主要的东西,“鸟澜”指文章混乱的东西。

——抓住主要矛盾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眇:通“妙”。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三)创作结构和布局问题

1、第一层次:结构问题(选义按部~岨峿而不安)

——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和辞。

——意是文章的主干,而文辞是枝叶,意对文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重点描述文章创作的难易状态

2、第二层次∶(罄澄心以凝思~段尾)

——对创作内容的总结。照应前文。

 

第五段:文体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先说“物”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从“辞”“意”两方面谈在状物过程中的作用与关系。运用拟人的手法。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引出“体”的问题。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作者的特点与风格之间的关系。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四)文体特征及其风格

几层关系:1、体物关系

2、状物与风格的关系(个性与风格;文体与风格;对文体的总要求)

Ⅰ论诗的特征

——把“诗”“赋”特征分开(与《典论·论文》不同)

——诗歌的特征“缘情”“华丽”

——说明纯文学的问题更受重视

Ⅱ风格多样的成因

(1)体的多变是由物的多变决定的。

(2)风格的多样化与作家个性爱好密切相关。

(3)不同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特定的要求,因此表现风格有明显的差异。

Ⅲ诗缘情而绮靡:既有内容特点,又有形式特点。

(1)“缘情”:诗歌是因情而发,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

(2)“绮靡”:以织物来比喻文章要精细,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对儒家文学注重教化功能、讲究功用的一种背叛。

(3)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

直接突出了文学艺术的情感要素与美感要素,开一代风气之先。客观上使文学从礼义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

 

第十九段:创作灵感论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影)灭,行犹响起。

——对文思特点进行总体描绘。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陆机认为灵感之获得非人力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五)灵感问题:《文赋》是中国第一次谈论灵感问题

西方认为灵感来源受到外物的影响

1、创作过程中文思有通塞之分。

2、对文思的通、塞进行描述。

3、文思的通塞非人力所控制。

4、文思的通塞无法完全描述清楚。

灵感的特征:

1、突发性: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2、非自觉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