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不加掩饰的美国意识形态骗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杜鲁门后面总统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不加掩饰的美国意识形态骗局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不加掩饰的美国意识形态骗局

2023-10-31 07: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1945年4月25日,美苏两军的小股部队在易北河畔相遇,继而两军的大部队完成了历史性的会师。

易北河会师不仅意味着欧洲战场取得巨大胜利,也把美苏两国的友谊推向最高潮。成功会师后,美国人自发走上街头庆祝,苏联在莫斯科放起了礼炮。

然而就在这场会师的十几天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溘然长逝,前副总统杜鲁门接替了他的工作。

两年后,杜鲁门用一段演讲宣告了美苏友谊的终结,美国人一夜之间忘记了两国共同奋斗的历史。

这场演讲被总结为“杜鲁门主义”,从此之后美国开始处处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为了推翻社会主义政权,杜鲁门甚至不惜把50万美国大兵送上战场。

美苏友谊为何会变质?杜鲁门主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美国对苏联的印象:我们英勇的盟友

1946年的铁幕演说历来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但事实上,当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这一演说后,美国民众的第一感觉是错愕和反感。

《纽约先驱论坛报》形容丘吉尔的演说是“向人们居住的街头扔去一枚炸弹”,《芝加哥太阳报》则直言,丘吉尔在怂恿美国为英国火中取栗,将美国人民带入一场“恐怖战争”。

这次演讲其实是丘吉尔与杜鲁门的合谋,然而随着国内舆论的发酵,杜鲁门也不得不与丘吉尔做切割,声称自己事先对富尔顿演说的内容并不知情。

那时的美国人,对苏联这个盟友还抱有朴素的好感。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美苏两国摒弃了之前的意识形态之争,两国关系日趋紧密。

战争促使美国人重温了之前的二战历史,包括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对于这场艰苦卓绝的抗争,美国人毫不吝惜自己的尊敬和怜悯。

好莱坞电影刻画出一个又一个在绝境中拼搏的苏联人形象,报纸则把苏联红军称为“我们英勇的盟友”。

1943年6月,盖普洛曾在街头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迄今为止哪国对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最大”。

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美国,对于一个内部调查来说,这一点无需争论。在美国之外,美国人的选择既不是老盟友英国,也不是新结盟的中国、自由法国,而是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苏联。

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苏联对战争的贡献排在第一位。

在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引领下,两国间的政治、军事合作也到达了空前绝后的高度。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囊括了武器、药品、食品等方方面面,就连卷烟、巧克力也在支援清单中。

了解到苏联用光了做靴子的材料,美国当即提供了近500吨皮革。为了缓解苏联没有交通工具可用的窘境,美国人又送去了30万辆卡车、7.9万辆摩托车。

二战期间美国为苏联提供的支援总价值高达110亿美元,与后来涵盖了整个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差无几。

即使在战后,美苏两国的关系也没有马上恶化。

美国学者昆廷·雷诺兹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他认为迎来和平后,苏联会发现自己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中,这种情况下“与斯大林打交道会非常容易”。

雅尔塔会议后,美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苏联对东欧的野心,但他们坚信经过战争的洗礼,共产主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苏联对东欧施加影响,也不会直接打造出几个“革命政府”,东欧政局可以通过民主选举和媒体宣传加以改造。

1945年8月,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中国来说,这份条约有颇多不平等之处。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份条约象征着两种意识形态的又一次大和解。

以《民族》为代表的美国媒体认为,条约签订之后,美国和苏联再也没有利益冲突,无论是在东欧还是远东。

依据美国人的设想,战后的世界将由美英苏三国共同管理。同为世界警察,苏联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无可厚非。

美国国内甚至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美国应该疏远传统盟友英国,以此打消苏联的顾虑。

美国人对苏联的好感从1943年一直持续到1946年,这期间美国对苏联可以说是无条件的包容,那为什么之后两国会迅速走向对抗呢?

渐行渐远的两个国家

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领土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这两颗原子弹不仅摧毁了日本的抵抗意志,也让全世界意识到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广岛、长崎沦为废墟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度感慨自己成了“世界毁灭者”。

对于这种前所未有的武器,美国人一开始的态度还是非常谨慎的。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认为应该由联合国统一管理核武器,并据此制定了“巴鲁克计划”。

依据这份计划,全世界的核武器和它的生产材料都应该交给国际组织监管。这份看似大义凛然的计划激发了美国人的热情,他们为美国的国际道义支撑者影响而骄傲。

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份不公平的条约,美国所拥有的核武器说到底还是由美国政府支配,其他国家却被禁止拥有核武器。

1946年美国将巴鲁克计划递交到了联合国,却遭到了苏联的否决。

美国民众认为,苏联人想要发展核武器,以此打破战后的国际平衡。美国社会对苏联的良好印象荡然无存,报纸开始对苏联口诛笔伐。

当年6月,加拿大发生了苏联盗窃原子弹材料案件,更加坚定了美国人对苏联的警惕。

巴鲁克计划只是对抗爆发的导火索之一,事实上两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就不断产生摩擦。

按照美国人的设想,东欧会被苏联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不会彻底倒向苏联。

然而从1944年到1947年,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纷纷上台执政,进而把各国政府打造成听命于苏联的专制政权。

1945年4月,斯大林更是将矛头指向了西方社会,他要求苏联与东欧各国一道组成反西方联盟,并提醒苏联人准备好为潜在的战争作出牺牲。

一些美国媒体把苏联的扩张归咎于英国对苏联的挑衅,但英国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此时它已经没有能力单独与苏联对抗,这样的观点显然不能说服美国民众。从此美国人对苏联的友好中掺杂了一丝谨慎。

《纽约先驱论坛报》认为,苏联的崛起驱散了“对三大国维持现状的体系的乐观幻想”。

1945年底,莫斯科会议第三次外长会议召开,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提议各国签订一个确保德国非军事化的协议。

美国主流观念认为,德国是核武器和英国政府之外第三个令苏联不安的因素,这一协议可以消除苏联对德国的仇恨,进而打消苏联的扩张意图,然而这一提议又遭到了苏联的拒绝。

斯大林的冷漠态度无异于向美国人发出通知:我们在德国和东欧的军事、政治扩张并非出于仇恨和不安,就是要与你们对抗到底。

到巴鲁克计划夭折后,美国亲苏媒体为苏联扩张找的三个借口,即英国、德国和原子弹,通通被苏联自己否定掉了。摆在美国人年前的只剩下一条路——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形成

1945年4月,美国的战时总统罗斯福病逝,他的副总统杜鲁门走马上任。杜鲁门在任时期经历了美国与苏联从合作转向对抗的全过程,他本人对苏联也没有一丝好感。

就在铁幕演说发生前不久,杜鲁门收到了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二把手乔治·凯南发来的长电报。

这份洋洋洒洒六千字的长电报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苏联的局势,乔治·凯南的建议是: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不可避免,美国应该在意识形态层面对苏联严防死守。

这份电报与杜鲁门的观点不谋而合,从此他下定决心与斯大林一较高下。正是由于乔治·凯南的鼓动,才有了后面美英政治领袖联袂出演的铁幕演说。

不久后杜鲁门授意将长电报公开,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与铁幕演说不同,乔治·凯南的长电报没有受到丘吉尔这种盟国领袖的影响,反而更能使美国民众产生共鸣。

经过铁幕演说和长电报的引导,就连最向往苏联的美国各大公会也彻底转变了对苏联的态度。

1947年,英国对土耳其革命的干预以失败告终,使土耳其和希腊成了不受两大阵营控制的真空地带。

但这两国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他们处于对抗的最前沿,同时也可以对苏联本土和西欧构成威胁。这意味着这两个小国必然会受到冷战的波及。

美苏两国都向土耳其和希腊伸出了橄榄枝,但杜鲁门认为美国的行动始终落后于苏联。长此以往,希土两国很可能被苏联纳入势力范围。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要求国会批准对希土两国的援助计划。这次演讲中,他将苏联称作“极权国家”,认为苏联和它的附庸们对美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美国应该带头抵制社会主义国家。

后来被称作“杜鲁门主义”的方针便是脱胎于这次演讲。所谓的极权政权只是一个借口,美国人的真实想法是通过干涉别国内政,来消灭对立的意识形态,从确立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

杜鲁门主义提出时,中国名义上的合法政权还是国民政府,中国与美国依旧维持着盟友关系。然而当时的中国的有识之士便已看穿了美国人的野心。

杜鲁门的演讲过后,中国的《世界知识》杂志指出,杜鲁门正在打着反共的旗号,空前地干涉别国内政,美国跨过联合国干扰国际事务,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霸权肆虐全球

杜鲁门演讲后,国会批准了四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一批美国军政官员也被派到希土两国协助他们制定新的政治制度和国防政策,最终美国如愿以偿地将他们收为附庸。

十多年后,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可以直接打到苏联的弹道导弹,此举进一步刺激了苏联人紧绷的神经。

为了对美国形成制衡,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在美国后花园古巴部署导弹、轰炸机和核武器,最终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差点爆发核战争。

除了对希土两国的援助,美国还对西欧实施了更大规模的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通过长达4年的大规模援助,西欧各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美国也控制了西欧政治经济的命脉,从此欧洲从世界中心沦为冷战前线。

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彻底闹掰。苏南决裂给杜鲁门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一边拉拢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将南斯拉夫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区别对待,一边又向东欧持续渗透,企图找到第二个南斯拉夫。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了杜鲁门更进一步干预别国内政的理由。新中国成立大半年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投其所好,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68号文件”。

这份文件中,“失去中国”与苏联掌握核技术被描述为美国政府反共力度不够的一大表现。自此以后,杜鲁门和他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致力于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1950年6月,也就是杜鲁门阅读68号文件的两个月后,美军在朝鲜半岛登陆,使这场内战演变成了两大阵营的直接冲突。

1953年,杜鲁门结束了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然而冷战却没有随着他的离任而结束,之后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都把反共和干预别国内政作为执政方针。

朝鲜战争以美国的失败告终,但美国政府并未就此收手,这场战争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自此以后美国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动战争,越南、柬埔寨、古巴、多米尼加等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深受其害。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霸权思想的集中表现,即使在苏联阵营垮台之后,美国仍在四处挑起争端,可见“反共”和“国家安全”只是霸权主义的遮羞布。

在杜鲁门之前,美国有门罗主义。在杜鲁门之后,美国有布什主义。他们与杜鲁门主义一样,都是以国家之名,行强盗之实。

参考资料

托马斯·佩特森,徐国琦.杜鲁门主义与遏制战略[J].历史教学,1988(04):27-30.

魏研.“杜鲁门主义”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9):119-120.

梁碧莹.试析冷战初期杜鲁门主义在中国引起的反响[J].东南亚研究,2003(04):34-40.

刘疆.美国民众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J].南都学坛,2003(03):13-1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