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李桐轩父子与西安易俗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杜雨露父子是谁 蒲城李桐轩父子与西安易俗社

蒲城李桐轩父子与西安易俗社

2022-12-13 1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崔晓极/文 董贵生/图

西安易俗社是戏曲文化的一座丰碑。

说远点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说近点易俗社是座戏曲艺术殿堂;是古老秦腔艺术改革的先行和标杆;是首发创建融创作、演出、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艺术团体。

用老百姓的话说易俗社是戏好、演员强、经典剧目流传多的优秀秦腔戏曲剧社。

你可能对易俗社的大名和辉煌成就多有耳闻或目睹,但是你未必知道这个金牌剧社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建者是渭南蒲城的李桐轩,包括他的两个儿子也对易俗社有重要建树。

李桐轩老先生是旧时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也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先生大名良材,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生人,字桐轩,亦作同萱,号莲舌居士。渭南蒲城县人,清末贡生。其父虽是农人,却重视子孙读书,清光绪四年(1878)李桐轩与胞兄李异材同时考中秀才。光绪十四年(1888)先生被陕西提督学政选拔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后应陕西舆图馆之请,参加测绘各县地图。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他人在同州创办求友学堂,以科学知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学生。清末他曾主持续修了蒲城县志,为民间豪侠“刀客”王改名立传,知县李体仁审稿时批“悖逆”二字,弃而不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先生追随并响应蒲城名人井勿幕这位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和杰出领导人的号召,率先加入中国同盟会。组织办起了蒲城教育分会,开展民主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1908)先生与他人在西安办起健本学堂作为同盟会培养骨干场所。当年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蒲案”,李桐轩带头质询当局并坚持斗争,终使案件祸首蒲城县知县李体仁被撤职,死者得以昭雪。先生还是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1913年曾参加了全国制定“注音字母”工作。上世纪初期李桐轩先生先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议长、省修史局总纂、军府和省长府顾问、省政府顾问、教育部读音统一会代表。

五典坡—别窑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民主主义思想冲击着封建堡垒。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寻求救国济世改良社会的途径和方式。李桐轩先生是富有激情的民主革命者,他在任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时,常与修史局修纂临潼人孙仁玉整理史稿,研究社会教育问题,切磋启迪民智教育改造社会方法。两人都深感戏曲对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关系极大。有次孙仁玉提及成立剧社话题时,李桐轩深表赞同。两人立时深入探讨组织新戏曲团社、编演新戏曲、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具体构想。接着由孙仁玉草拟简章,李桐轩修正定名为“易俗伶学社”。于是一起拟定了《易俗伶学社缘起》和《简章》。当这些文稿形成后,他们四处奔走,多方倡导,壮大声势,联系到社会各界知名人士163人共同署名发起,取得了社会广泛支持。

1912年7月1日“陕西易俗伶学社”在西安土地庙什字街挂牌成立,后曾改为“陕西易俗学社”“陕西易俗社”,新中国成立归属西安后更名为“西安易俗社”至今。

易俗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创新建立了融创编、演出、教育一体学社结合的新体制。编演了一大批有积极意义的剧目,开启了创作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剧目之先河,培养了众多的戏曲新人。易俗社开创的秦腔改良运动,引起全国各界重视,受到鲁迅、欧阳予倩、尚小云、齐如山、梅兰芳等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的高度评价。当时的教育部发训令给该社颁发“金色褒状”,政府最高层批拨资金以示支持。鲁迅先生亲临该社看演出并题赠匾额“古调重弹”。受其影响全国一些地方掀起了戏曲改良热潮,并仿照易俗社体制蓝本建立了新型戏曲团体。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有了新的生机活力,雨露甘霖,老树红花,这朵艺术奇葩愈璀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注和鼓励,荣获各种奖励数百项。时至当今,易俗社这面旗帜依然鲜亮。

李桐轩先生是易俗社的主要发起者和筹建者,也是第一任社长。他先后担任社长、评议、编辑及名誉社长等职,把大半辈子心血倾注于易俗社,被誉为陕西“新剧界之星宿”。李桐轩先生还是作品颇丰的剧作家,据不完全统计创作约40多个剧作。他写的《一字狱》《孤儿记》《黑世界》《人伦鉴》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色。其他如《四淋湖》《忘国痛》《天足恨》《豚尾记》《鬼教育》《万变图》《贺家坟》等剧亦名噪一时。而《黑世界》则为现代秦腔史上第一个创作的现代剧目。李桐轩先生在易俗社还有一个独特的贡献,他对当时流行的300多种旧戏曲剧目作了精心研究、分析评价,划分为可去者、可取者和可改者三大类,于1919年写成了《甄别旧戏草》一书。这部书既是鉴别旧剧目的实用工具书,又是系统阐释“编写新戏以补社会教育之缺陷”,提出“推其陈,出其新,病乃不存;陈之不除,新将焉出”主张的戏曲创作理论书籍。李先生其他遗著还有《兵农说》《井邑说》《慈幼篇》《莲舌居士传》《民兴集》等10多种。他自创的《注音字母教学法》不识字者学之数日可通。

李桐轩先生是个爱国志士,品性高洁。晚年身处军阀混战、“恶魔”横行时代,自觉无力回天,悲观失望,郁郁寡欢,皈依佛门,1932年3月26日病逝。

铡美案— 告状

李桐轩先生继承父辈之遗风,既致力于社会教育,又身先躬行重视子孙读书培养。光绪三十年(1904)他的两个儿子如愿考入京师大学堂,他写诗六首相送鼓励,诗中曰“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于愚弱最可耻”。不负厚望,两个儿子皆成大才并和易俗社结缘,对戏曲文化也有尚佳建树。

李约祉(1879—1969),他是李桐轩先生的长子,本名博,字约祉。幼时攻读于陕西宏道高等学堂,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预科,同盟会员。上世纪初期曾任省立模范中学校长和其他学校负责人等职,蒲城县县志馆长、蒲城县参议会参议长。后赴西安入易俗社,历任易俗社编辑主任、教务处主任、评议长、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易俗社副社长,曾被选为陕西省人大代表。

李约祉除从事剧社管理外还潜心创作,共写剧本约有20多部。他创作的《庚娘传》《仇大娘》《韩宝英》影响最大,还有如《优孟衣冠》《算卦骗人》《千子鞭》等剧目也在西北秦腔观众中很有影响。人们评论他的作品写国事大起大落;写家庭,委婉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深处刻画。1921年易俗社在武汉演出《韩宝英》时受到著名艺术大家欧阳予倩的赞赏,这位大艺术家亲自将《韩宝英》改编成京剧,并登台和著名京剧艺术家周信芳合作演出。《韩宝英》《庚娘传》至今都是易俗社的经典保留剧目。1921年他曾带领学生组成分社到武汉演出,历时一年半之久。为了让湖北人能听懂秦腔,除努力提高演出质量外,还亲自编印了《易俗社第一次报告》,组织张贴戏报解说剧情故事、印刷剧本等方式,加大演出的文字宣传,收到很好的效果,遂使这次演出蜚声武汉三镇,誉美长江两岸。

李仪祉(1882—1938),是李桐轩先生次子,本名协,字宜之,后为仪祉,是我国杰出的水利专家。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预科德文班,后赴德国柏林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陕西省水利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陕西教育厅长,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毕生精力献于治水。

忠保国— 二进宫

对于李仪祉,国人心怀敬仰且熟知他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跨洋赴德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有个难得的机会,他在德国曾陪当时的陕西水利局长考察了欧洲多个国家的河流闸堰堤防设施后,深感祖国水利事业的颓败,立志专攻水利科学技术,为祖国的水利事业作出贡献。本来应该回国了,他却留在德国丹泽工程大学继续深造专攻水利专业。两年之后毅然回国,协助实业家张謇创办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南京河海大学的前身),主持教务工作并讲授多门课程。1933年,他奉命筹设黄河水利委员会,并出任第一任委员长。他提出的治黄主张和理念仍是当今治黄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为陕西水利建设筹划了“关中八惠渠”,至1938年李仪祉逝世前,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溉近200万亩。李仪祉对中国水利建设事业作出的业绩和辉煌,特别是对陕西作出的特殊贡献,老百姓桩桩件件记在心,有口皆碑,代代颂传,在此无须多言了。

但鲜为人知的是,李仪祉在呕心沥血于水利事业的同时,受其父和其兄的影响,加上个人的聪颖天赋和才艺喜好,李仪祉曾专门为易俗社写了《李寄斩蛇记》《卢采英》《复成桥》等多个剧本。评论家说,这些剧本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多为提醒青年如何立身做人创业而作。李仪祉的剧本演出后很受社会大众欢迎。李仪祉的著作多在科技方面,如《简要实用微积术》《最小三乘式》《莫诺术》多种,尚有遗稿10多册未刊行于世。

最后,摘录步韵改写李桐轩先生创建易俗社时的诗句,以结束此篇整理之作。

结社得良方,易俗传清响。

父子多建树,古调重弹长。

图片均为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董贵生先生画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