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都有哪些神话故事?陕西都有哪些神话人物故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杏花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陕西都有哪些神话故事?陕西都有哪些神话人物故里?

陕西都有哪些神话故事?陕西都有哪些神话人物故里?

2024-07-13 08: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陕西都有哪些神话人物故里?

黄帝炎帝周公

二、陕西汉中都市传说?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汉中的历史悠久!

三、骊山最有名的三个典故?

1、上古时期,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

2、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3、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

4、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

5、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骊山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的见证。

1、女娲补天的传说:

相传,天地混沌初开之时,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起了纷争,大打出手,撞到了撑天的不周山,顿时天崩地陷,洪水肆虐,山林起火,龙蛇猛兽出没人间,人类面临大灾难。

女娲心痛不已,她采来了东海之水,捡来了五色石子,熔化成浆来补天,首先补好了天,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在正月二十日这天补好了地,此后,每当农历正月二十都要是吃烙馍,过“补天,补地”节,这个风俗流传至今。

女娲补好天地后又斩擒龙蛇,堵住洪水,终于使天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但炼石的火堆却无法熄灭,女娲用了很多办法却失败了,后来女娲的坐骑,骊马纵力一跳,扑在火堆上,火终于熄灭了,但那匹骏马却再也没有站起来,渐渐化成一座山,这就是骊山。

2、遇仙桥传说

相传明朝一书生赴京赶考,行至此谷感其风景幽美,宿于石瓮寺观景,第二天在此桥上遇到了前往蓬莱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题名,封为翰林,此桥由此得名。

3、神女泉来历

骊山温泉也叫神女泉,这也有一段传说。据说在一个月夜,秦始皇在温泉旁遇一美丽少女,上前动手动脚,少女啐了他一脸唾沫,秦始皇脸上顿觉疼痛难忍,只好跪地求饶。神女见他真的忏悔,便把温泉水撒到他脸上,治好了脸上的伤痛。从此骊山温泉

四、关于兵马俑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以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

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修建期间,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

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想来想去。

公元前218年,大秦王朝始皇帝二十九年,河南博浪沙。

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正行进在一条狭长幽深的山谷里。

四下里一片寂静,只有微风和马铃的细响。

卫戎车队的士兵一个个神情肃穆,姿态威严,鲜亮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人一看便知都是帝国里最训练有素的精锐。

为车队开道的是两辆黑色的马车,饰着斑斓的金银饰物和五彩的花纹。

  前面的一辆名叫立车,御手和乘人都站在车上;后面一辆名叫安车,有一间御车,御手坐在前御室,乘人坐在左右两侧开窗,后部留一单扇门的主室。两车分别控御着四匹骠肥体壮的骏马,马的额头上都戴着光彩夺目的金银络头,耸起的鬃毛在尘风中烈烈飘扬。

  突然,空中传来了异样的声音,像冬夜刺骨的寒风掠过破损的窗棂,像饥饿难耐的猛兽拼尽全力的冲刺,像旷野里冤魂发出的悲愤呐喊。

来不及等卫兵们做出反应,一个硕大的黑影从天上直扑了下来,正砸在车队中央的一辆饰满金银与珠玉的六马铜车上,“轰”的一声巨响,跟着是金属刺耳的撕裂声、马儿凄厉的悲鸣声、木辕沉闷的断裂声、伤者痛苦的哀号声、女人惊恐的尖叫声…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山谷中久久回荡不绝。

弥散的尘土转瞬间吞噬了整个车队。

血,像一条巨大而丑陋的蚯蚓,在地上缓缓蠕动。

整个车队乱成一团,士兵们高举着长矛在尘土中跑来跑去,大声的咒骂着,叫喊着,徒劳的搜寻着袭击者的踪迹,像一群没头的苍蝇。

后面的车辆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仍在奋力向前挤,与前面退回来的车辆猛烈的撞击着,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大声响。

  许许多多穿着宫廷礼服的人从各自的车里跑出来,脸上布满了惊悸与慌乱。

山坡上,两张被汗水浸透了的脸上挂满了掩饰不住的兴奋。

他们刚刚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把皇帝给弄死了。

很快,天下将重新大乱,群雄将蜂拥并起。

现在他们要做的是,在士兵发现他们之前用最快的速度溜掉。

然而,皇帝根本就没在那辆车里。

接下来,盛怒的皇帝发布了全国通缉令,全国上下大索十日,无数家庭为此妻离子散,无数无辜平民被赶往骊山的皇陵工地。

但两名刺客却像空气一般消失了。

这次可以被称为“博浪沙事件”的行刺行动作为大秦帝国短暂历史中的一件大事,被后来的史家详详细细的记入了历史。

  又过了若干年,这次行动的主谋,那个被迫改名张良的年轻后生,成为了汉王朝的“开国三辅”之一,位极人臣。

史书记载,晚年的他,沉稳,坚毅,飘逸超俗,满腹经纶,历尽磨难的他已经不再迷恋少年时的冲动、冒险和个人英雄主义。

而作为受害人与幸存者的始皇帝嬴政,此时早已连同他豪华的帝国和车队一起,被埋入了骊山下几百米深的陵墓里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两千年弹指一挥间。

1980年10月,一个消息在秦陵发掘现场不胫而走:不得了,秦陵里挖出了铜车马,那可是秦始皇五次东巡用过的东西啊!

铜车马,大秦帝国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的集大成者。

它们雍荣华贵,富丽堂皇。

当年,正是这两辆车子的原型为秦始皇绵延不绝的车队充当先锋。

自从它们从1980年出土以来,引来了多少惊异的目光和由衷的赞叹,然而在这些目光和赞叹的背后,又有多少人了解那些发生在它们身上故事呢!

就是铜车马引导的那支车队,曾经既引来了刘邦情不自禁的的羡慕:“大丈夫当如是也”,也引来了项羽不屑一顾的狂傲:“彼可取而代之”。

从此,两个个性鲜明的灵魂为了各自的誓言踏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历史也因此被推进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轨道。

  而这两段个性鲜明的话则被郑重的记入了史书,成为了铜车马有案可籍的最早评语。

张良呢!

他没有语言留下来,当时的情形也不允许他有话留下。

但我相信,他当时的目光一定是激动而兴奋的,如同猎隼看到了仓皇的野兔,猛虎看到了战栗的绵羊。

也许他的手会随着他的心跳而剧烈颤抖,就像大地正在随着眼前庞大的车队而颤抖那样。

如今,铜车马早已不再奔驰,它们静静的伫立在玻璃橱窗里,成为了这个民族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但是它们仍在全神贯注的聆听,聆听着我们惊异的赞美,聆听着它们的君王扬鞭启程的号令。

1、始皇修陵墓: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

2、陶人替代:

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

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3、烧制艰难:

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如若不然,定杀不赦。

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死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亲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夜又继日,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丛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4、工匠殉葬: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5、死里逃生:

传说只有一个小伙子逃出来,他就是第一个把陶俑烧制出来的人。因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当他见情况不妙时,便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时才逃出来。后来他流浪中关,依靠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在关中农村还很受欢迎哩。

扩展资料:

1、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2、艺术价值: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3、发现故事: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五、陕西的八大景有哪些?

陕西的八大景分别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关中八景,所在地长安,又名长安八景,是八处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这块碑石刻于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年),作者朱集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

1、关中八景之说形成于明、清。其命名,有些是文人学士赋传记胜,有些则是民间传说。

2、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

3、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4、西岳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南。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奇峰突兀、巍峨壮丽,以“险、奇、峻、绝、幽”而名冠天下。

5、骊山位于陕西临潼区城南地区,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岭东端的一个支脉,海拔800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系秦岭山脉一个支峰,最高峰仁宗庙海拔1256米。

六、库淑兰的故事传说有什么?

库淑兰出生在一个陕西的贫困家庭中,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过她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库淑兰受影响从6、7岁开始她就跟随母亲学剪纸、做画。

在她11岁那年,她家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一些,所以母亲便打算让她上学,她聪明伶俐,在上学期间,不论是画画是识字,学的都很快。在那段时光里,她除了上学还很喜欢去学校不远处的城隍庙,那里有神像,更有精雕细刻的佛龛和绣片,在那些彩绘壁画上还有很多吸引人的故事,这段时光对于库淑兰来说是美好而幸福的。

七、咸阳自古的有关故事和含义?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咸阳的的历史和传说详细如下:

1、咸阳名称的由来故事。

关于咸阳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古代有: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鞅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2、咸阳的建制历史:

咸阳市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前21世纪,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地,北部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市区在市境东南部。西周时为毕国,后改岐周,为丰、镐二京近郊。

东周时封于秦,春秋时称渭阳,至战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都城经九次迁徙后,定都咸阳。

3、咸阳定都历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恢复分封制,将秦内史和上郡一部分划为雍、翟、塞3国,是为"三秦"的由来。

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阳的现代史:

1984年,撤销咸阳地区,咸阳市改为省辖市,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原宝鸡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原县级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咸阳市辖秦都、杨陵2区及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1县。

5、咸阳古迹历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游区,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国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仿唐长安城格局构筑,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三个部分。

八、西安晨钟暮鼓的来历和传说?

所谓“晨钟暮鼓”,并不是晨击钟、暮击鼓,而是指早晨先鸣钟,次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後鸣钟。早晚二时所击的鼓,称作“晓鼓”与“昏鼓”,与前节的钟一样,是作为报时之用的。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在古长安“以钟鼓司晨”由来已久。“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晨钟暮鼓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象征。

作为古时候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公共服务手段,一座像样点儿的城市都会建有钟鼓楼,或单独的钟楼、鼓楼。

西安钟楼就是全国各地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其鼓楼也是全国目前所存所有鼓楼中规模最大的。

释义:佛寺中早晨敲钟、晚上击鼓以报时间。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典故: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

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

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483年-493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

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