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教育思想研究--在"传统"与"变革"中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活动 李鸿章教育思想研究--在"传统"与"变革"中抉择

李鸿章教育思想研究--在"传统"与"变革"中抉择

2024-06-09 1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一种文明的没落与一种文明的崛起,总是伴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而发生的;而变革往往又是根据当权者权衡“传统”与“变革”的价值所抉择的思想、行为等引领展开的。在中国近代,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仍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荣光中,固执地闭关锁国,不平等条约则接踵而来,而作为晚清中兴的领导人物之一的李鸿章同样面临着在“传统”与“变革”中如何抉择的世纪难题。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他不得不在被动的形势下选择以“洋务运动”作为力挽狂澜的治国良策。由于办洋务需要新型的实用人才,李鸿章“变革”思想以及自强之路最终落脚于教育;而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传统”——科举制仍在散发其钳制新型人才培育的余晖,李鸿章又不得不在“中学”与“西学”中变通,在“做事”与“做官”中发展自己、认识世界,最终实现从“华夷”的静态观到“师夷”主动认识观的嬗变。李鸿章在督办洋务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及观点;而每一种教育思想主张又何尝不是在与西方列强的侵压与顽固守旧势力的斗争中产生,在维护“中学”传统文明与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冲突中诞生的。他用“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的“体用观”总领洋务教育事业:为提升军事力量,提出“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学习主旨并大兴新式学堂以期自强;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储才尤为远图”的“学以致用”观,不仅仅是着眼洋务急需的人才,而是要为后世中国的发展储蓄人才;为了使国人充分认识和熟知“西学”,提出 “精塾西学者转相传习”的译、传“西学”观;为缓解洋务人才之急需,主张“肄业西学以图自强”,开留学教育之先河;为维护封建传统文明的利益,在课程的结构上提出“兼习经史,以充根底”的中西结合课程观。 李鸿章所提出的种种教育思想主张,尽管有维护封建制度和本阶级利益等历史局限性,但对中国近代科举制度的变革、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教育的开展等新式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后世国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将李鸿章的教育思想置于中国近代“传统”与“变革”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考察,不仅使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且使我们能全面了解近代中国变革中的社会状况,特别是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在相互碰撞、交流与吸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本文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李鸿章教育思想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创新及不足之处等六个问题。第二部分:李鸿章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变革”——清政府的被动选择,到洋务运动中新教育的开展,再具体到科举这一教育制度层面的改革,勾画出李鸿章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李鸿章教育思想的形成。李鸿章的教育思想是在“做官”与“做事”中产生、在“传统”与“变革”冲突中发展、在“中学”与“西学”的变通中最终实现“抉择”而形成的。第四部分:李鸿章教育思想的内容。通过对李鸿章的奏章、论著、活动等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的体用观,“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兴学堂以资军事的教育观,“储才尤为远图”、“学以致用”的人才观,“精塾西学者转相传习”的译、传西学观,“肄业西学以图自强”的留学教育观以及“兼习经史,以充根底”的中西结合课程观等。第五部分:对李鸿章教育思想的评价。从其维护传统教育的角度,评价李鸿章在面临“传统”与“变革”冲突时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以及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抉择;从其对后来教育变革影响的角度,评价李鸿章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贡献。结语。在面对“传统”与“变革”时,抉择更应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