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室中晚期皇帝为何会接连绝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鸿章死了慈禧哭了 清代皇室中晚期皇帝为何会接连绝后?

清代皇室中晚期皇帝为何会接连绝后?

2023-03-16 1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撰文/赵固仁

康熙时代的九子夺嫡引发严重危机

康熙皇帝虽然“英明神武”,但由于子嗣太多,且基本个个优秀,背后支持的势力基本持平,由此引发“九子夺嫡”的重大接班人危机,严重损害了不可一世的康熙亲情观。很大程度上,由于帝位争抢的激烈和白热化,在历史线路上都属于罕见,以至于康熙终日活在防备之中。

九子夺嫡

政治权利让父子之间变成如此残酷冷血,不能不说是一道人伦悲剧。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接班人问题上,康熙极端重视。在阿哥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着手遴选培养接班人,并强调说这是国家根本:“自古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 在召见皇太子老师们时指出了这项教育任务的重大性:“古昔圣贤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并举出李世民在接班人的惨痛教训说:“唐太宗亦称英明之祖,而不能保全储副,朕深意其故”《清圣祖实录》虽然对此问题严重性康熙人身非常深刻,却在此后“九子夺嫡”的胶着激烈让康熙对亲情感到巨大失望,同时也加剧了康熙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打击。在对待二阿哥允礽储副问题上,徘徊犹豫,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可见当时的康熙已经对此非常矛盾。最后在彻底废除他接班人位置时认为,就算允礽对自己没有异心,他的党派下属却不乏奸诈之人,不排除对自己干出伤害“一世身名”的不测之事。

相关画面

八子允禩加紧谋夺太子之位,康熙对此十分警觉说他:“允禩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党羽亦皆如此”并且总结八阿哥的险恶比二阿哥超过百倍。担心他“日后必有行若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允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耳!”最后不得不表示“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清圣祖实录》这个曾经诛杀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的康熙竟然在亲情的彼此争斗下变得凄凉无边,以至于此后不敢再谈接班人问题。

于此他不得不对大臣做以必要的解释:“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太子”,进一步解释说,从汉唐来看,太子小的时候,没什么事情,等长大了身边就会围绕一群利益集团。很少有不出事的。最后他提出对接班人的真正标准说:“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非轻”“如果今后要立皇太子,必须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此后他还曾专门降下谕旨:“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于贻累于诸臣也。”《清世祖实录》然而最终康熙终于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被折磨的心力憔悴“过往心神,渐不及往时”,强势如此,在病逝后留下一段解不开的接班人谜题。

秘密立储

雍正虽然最终在众多皇子中胜出,但由此引发的重大争议前所未有。为了避免因接班人问题而导致的残酷亲情斗争,即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着手创设秘密立储法。

储君是谁,本人不知,大臣不知,只有皇帝一人预定。雍正宣布后问大臣意见如何,隆科多奏称说:“圣虑周祥,为国家大计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于是诸王大臣等皆在免冠叩首中完成这项接班人方针。

雍正其实借鉴了唐朝时期波斯人的办法。据《旧唐书•波斯传》记载:“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本所书名者为主焉”。此后,雍正实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的接班人制度。

由此皇帝们加大对皇子们的豢养程度,以学为主,严格管控,决不允许交接大臣。乾隆皇帝是雍正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人,同时将这项接班人制度不断持续深化。

乾隆先后秘密立储两位出生不久的阿哥,这两个儿子都很聪明。一个是皇次子永琏,“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就连雍正在世时都很喜欢,“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乾隆登基后,很快按照雍正的立储办法,将永琏名字密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是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朕已命为皇太子矣”。不料乾隆三年(1738年)年仅9岁的永琏突然病死。皇后又生下皇七子永琮,虽然乾隆没来得及秘密册立,但思想里已经默定这个孩子继承皇位。然而乾隆十二年(1747)出息,永琮出痘死亡。严重刺激了乾隆夫妇的精神,皇后也在此70多天后去世。

相较而言,乾隆选择接班人的范围实在太窄。在他十七个儿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继离世。除去这些,十二阿哥由于被乾隆厌恶根本没有资格列为人选,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过继给人,因而最终乾隆选择的范围只有四个孩子。经过比较皇十五子颙琰,终于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视野。

乾隆与皇子

把颙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乾隆曾在天坛圜丘向天祷告,这个孩子如果有能力继承国家大业,则祈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并非贤能之人,则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不至于继承大统,贻害社稷。《清高宗实录》与皇权政治相比,亲情永远被排在第二位。

这年颙琰十三岁,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观察考验后,终于让他在乾隆六十年开始帝位实习期,用乾隆的解释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一定会在八十有五岁时传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清高宗实录》

不仅如此,乾隆在六十年这天禅位给嘉庆,只不过形式大于内容。由于嘉庆在继位后丝毫权利并未获得,导致了和珅专权,造成“一国三主”局面。

乾隆病逝后,嘉庆打掉和珅利益集团,才真正收回执政大权。此后,“秘密立储”全面实行开来。

生育率超低导致接班人制度畸形

从道光皇帝开始,清王朝生育力已经呈现超低水平。次子和三子相继夭折,到了一个儿子都没有的地步。大阿哥奕纬17岁时奉皇命到撷芳殿居住。奕纬每天都要到上书房读书,只是这位皇子天赋很差又不用功,加上授业解惑的老师又少耐心,师生关系紧张。一天,老师要他好好读书,将来当皇帝好治理天下,谁知奕纬一听嚷道:“我要做了皇帝,第一个就先杀你。”老师之后含泪告了御状。道光听后火冒三丈,忙命人将奕纬叫来。奕纬刚要跪下请安,怒火中烧的道光帝跳起来飞起一脚,正中他的下身。奕纬倒下不省人事,太监忙将奕纬抬回撷芳殿医治,最后医治无效,死时年仅23岁。这时道光已经到了:“绝后”地步。这年道光已经50岁。所幸这时他的两个全贵妃生下奕詝是为后来的咸丰帝。祥贵人生下奕誴,转年底,静贵人又生下皇六子奕䜣,是为后来的恭亲王。

相关画面

对于国家来说,在三个孩子之间选择接班人的空间还是太窄。然而这只是爱新觉罗家族生育逐步低能的开始,很大程度上,超低生育能力直接导致接班无人可选,间接导致了清朝迅速垮台。

咸丰时期,皇帝生育能力呈直线下降,咸丰和慈禧仅有一个儿子,是为后来继位的同治。慈禧在儿子同治帝并亡后,围绕如何全面掌控清代政权,用畸形的接班人方式全面控制朝政。并且光绪帝、溥仪都终生未有生育,这在皇室来说这种绝育情况极端罕见。

慈禧时期,清代皇室生育率再度走低

慈禧的出现在传统帝制历史上颇有特色,作为近代最后一个家族政权,慈禧得以垂帘听政四十七年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首先,发动宫廷政变夺得权利,否定了咸丰皇帝死前的政治安排。

咸丰帝在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到三个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他唯一一个和慈禧生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去世,八位“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登基,年号为“祺祥”,八大臣中以肃顺为核心的权利机构正式运行。

肃顺在咸丰年间权倾一时,大力推荐提拔重用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同时铁腕办了许多重大案件,杀了很多人,树敌太多。慈禧不仅握住慈安太后,而却还抓住这个机会拉拢不得志的恭亲王奕䜣,最后以闪电式政变抓捕了八个顾命王大臣,杀了肃顺。自此改年号为“同治”意思是太后和皇帝一同治理,全面走入了清代政治权利中心。

其次,女人慈禧的独特性格。

慈禧

慈禧本人对自己有着一段非常准确的概括:“我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而爱我妹。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妬我,但皆为我所制”一个“皆”字表达了慈禧宫心计的从容而自得。不仅如此,从后宫斗争逐渐走入帝国最前台开始斗争。慈禧在后面还诉苦甚至绝望地说:“咸丰末年,文宗卧病,外兵入城,烧圆明园,我避难热河。时予年尚轻,文宗病危,皇子又小,东宫之侄,乃一坏人,谋夺大位,势甚危及。予抱皇子至文宗前,问大事如何办理,文宗不答。予复告以儿子在此,文宗始张目答曰:‘自然是彼接位’。语毕即宾天矣。”紧接着慈禧又道出了最后颇耐人询问的话来:“予见大事已定,心始安。然彼时虽极悲痛,以为犹有穆宗(同治帝)可倚。熟意穆宗十九岁,遽又夭折。自此予境遇大变,希望皆绝”《清俾类钞》所谓的希望皆绝,表明了慈禧已经不再对任何人寄予希望,大清的所有政治都将为其所用,而所有人都将是她手掌的木偶。

她唯一的一个儿子同治帝的早亡和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治帝不仅性格开朗活泼,而且还很很聪明。同治六年六月,赵烈文在日记中记下小同治的一个故事:是日,闻竹庄言,今上聪慧而不喜读,一日与师傅执拗,师傅无可如何,涕下以谏。时御书适读至“君子不器”,上以手掩器下二口,招之曰:“师傅看此句何解?”盖以为“君子不哭”也,其敏如此。《能静居日记》

据翁同龢日记同治帝死于天花,按理天花在当时并非必死无疑,据说是受到慈禧的刺激。而因此发生“痘内陷”的病变。情况大体是有一天同治帝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在同治帝面前哭诉婆婆慈禧打骂她,同治帝也只能劝她忍者,将来会有出头的日子。这段话就被身旁的耳目报告给了慈禧,于是慈禧就怒气冲冲找到那里,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痛打。同治帝受此惊吓刺激昏厥过去,没几天就死了,慈禧把这个责任推给皇后,下令限制给她饮食,两个月后,皇后也被活活折磨死。

慈禧的思维毫是在权利周围无亲情可言,一切都是政治工具。权利的膨胀让她越来越霸道、自私,手腕残忍。同治亲政时,慈禧早已把控朝政,皇帝办事如果不通过慈禧,根本就什么也做不了,这也是母子不和的真正原因。

慈禧的政治手腕自乾隆之后,均在嘉庆、道光、咸丰之上。所不同的是她是个女人,对清朝没有责任感导致接班人制度全面作废。慈禧考虑维护自身权利绝对安全可靠出发,从如何更长远控制接班人出发。光绪四岁、溥仪四岁都是孩子坐殿,直接导致了非正常化的政治运行形态,政治权利逐渐下移到军阀手中,导致最终权力核心形同虚设。

光绪画像

从压制亲儿子同治帝造成母子不和,到一手制造光绪的傀儡悲剧,慈禧从始至终都扮演着极端自私的一个冷酷角色。

光绪没有孝庄祖母那样的幸运,却遇到了一个权利熏心,刻薄寡恩的姨妈操控一生。康熙对比光绪,孝庄对比慈禧来看,两个女人的心态和思想直接导致接班人的最终历史结局。

康熙自己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圣祖仁皇帝圣训》康熙的幸运多在于孝庄以绝对对清朝的责任感和对孙儿爱护出发加以培养孙儿。尽管有个安徽桐城秀才周南特地到北京“诣阙条奏十款”其中一款为“请垂帘,以勷盛治之隆”。孝庄却不愿“垂帘听政”,一心一意辅助小康熙,让他不断放手去治国理政。康熙虽然小,却很尊重祖母孝庄,《清史稿》说:“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多年以后,康熙还深情地回忆起这段祖孙二人的温暖细节:“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圣祖仁皇帝圣训》

康熙作为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和光绪作为灭亡前的第二位皇帝,抛却二人资质不可同日而语外,他们的处境也是更为不同。

慈禧与光绪权利斗争的内耗,不能专注于改革发展。慈禧掌握权利的非正常化,导致光绪根本无法正常理政。慈禧从容对外解释说:“我早知道他不足以承大业,不过时事多艰,不宜轻举妄动,只得留心稽查管束”通过一系列证明。这个皇帝确实“不适合”,因此还要让她再次“主政”。

面对逼失败后的被逼迫,自尊极强的光绪帝不得不这样说明:“是固自己糊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清廷戊戌朝变记》

然而这些解释丝毫没有一点效用,天真、单纯的性格再次暴露出来,慈禧恰恰抓住这个弱点,之后囚禁就是持续在精神上给他巨大折磨。对之前身边的太监“或处死,或发往军台,无一存者”。《青史纪事本末》

慈禧的真正狠毒不在于政治上对光绪帝执政的阻挠,而是在此之后的人身迫害。

西逃时,为持续刺激光绪,清除一切有助于光绪帝东山再起的苗头,珍妃作为光绪唯一的感情依靠,也被慈禧指使害死。当光绪得知消息“悲愤至极,至于战栗”《清末纪事本末》

至此,光绪的精神已经逐渐走向崩溃。他俨然成了这个帝国的纸皇帝,任慈禧摆弄于股掌。

慈禧死后,清代权利下移,造成袁世凯全面掌握兵权,北洋新军不再受到清廷控制,从而成了袁世凯和革命军获得权利谈判的砝码。

曾国藩

同治六年曾国藩和幕僚赵烈文的一次谈话就已经揭示了重大的后来军阀割据的理论。赵烈文说,有宋一代,自艺祖杯酒之后,天下讳言才能,传之子孙,遂成积弱之国,寇准檀渊之役,实城下盟耳,而一时传为美谈。功烈之卑,不足令汉、唐一矧。曾国藩并不赞同赵烈文的说法:“寇准实宋第一等人,未可厚非”。赵烈文继续说:“第一等人作为不过如此,第二、第三等人可见矣。”紧接着赵烈文阐述了一段相当深刻的道理:“彼时风气实然,虽有能者无可表现。故王德用、狄青皆武人稍露鳞爪,遂废弃不用。旷观千古,凡一代之事功人物,其风气皆草创之主开之,范围一就,数百年贤者之士,莫不俯首就教。间有命世挺生者,不肯随风气流转,自欲一出头地,其为之不以渐者,往往致败。”赵烈文并举出王安石和张居正为例子。

曾国藩表示同意说,南宋罢诸柄,奉行祖制也。故百年奄奄待尽,不能稍振。又提起宋代韩琦、岳飞等军制,自成军,自筹饷,仿佛与今同。大抵用兵而利权不在手,绝无人应之者。故吾起义师以来,力求自强之道,粗能有成。赵烈文笑着说:“师事成矣,而风气则大辟蹊径。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今师一胜而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能静居日记》王闿运在《湘军志》中所说的:“其后湘军日强,巡抚亦日发舒,体日益尊”的局面,也就是曾氏所极不愿见到的“外重内轻”的局面。

曾国藩听了无限感慨说:“余始意岂及此,成败皆运气也。”二人围绕宋代军制,引出了曾国藩所说的“大抵用兵而利权不在手,绝无人应之者”后来的袁世凯小站练兵即是赵烈文所预言“天下靡然从之,恐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军阀割据的苗头已经出现。李鸿章把这种发展趋势更加系统化,在光绪十一年开办了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之后的北洋军阀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陆建章、王占元张怀芝、曹锟都出自这个学堂。改变军制,快速提升战斗力的清政府,在核心政治权利层面却愈来愈弱,最终在慈禧、光绪接连去世后,朝政权利逐步走向瘫痪。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亲自把军饷发到士兵手里,正如美国学者鲍威尔所说:“袁氏的军法虽严,他仍然为士兵所爱戴,这并非意外,因为他亲自照管他们,并且按时发饷。再者,他向他们灌输了忠诚的观念,不过主要只是向袁世凯而不是向皇帝效忠。”在此之后,清政府面对革命军不得已授为内阁总理大臣,以北洋军事实力为奥援,很快便全面控制局势,继而在此不久彻底结束清王朝267的统治。如果接班人能够全面掌控权力,袁世凯就无法全面掌控军队,这些因接班人问题导致的权利过渡全部失败间接加速清朝灭国,慈禧都要负主要责任。

资料参考《清史稿》、《能静居日记》、《曾国藩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