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贬遇赦,无穷快意出心中(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白被贬了几次官 李白被贬遇赦,无穷快意出心中(上)

李白被贬遇赦,无穷快意出心中(上)

2024-07-16 23: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早发白帝城》:

李白被贬遇赦,无穷快意出心中(上)

今日长江三峡西陵峡。新华社发

青铜虎钮錞。图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李白像(马睿临)

  

□马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今湖北荆州),写下这首《早发白帝城》,抒写喜悦畅快的心情:清晨,告别白帝城上的彩云,虽然江陵远在千里之外,但明天我就能回来了。两岸的猿鸣之声尚在耳边回荡,所乘的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壹被贬途中 遇大赦乘舟东下

  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位于长江瞿塘峡的白帝山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因为旱情严重,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在这之前,唐肃宗已于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唐玄宗返回长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丁未(改元)、四月十四日乙卯(有事南郊)、六月戊午(月入南斗魁)、十月五日甲辰(册立太子)五次大赦。但李白被判的是“流刑”中最严重的“加役流”,所以一直未获赦免。这轮大赦“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覆盖范围有所扩大,李白这才重获自由。这份大赦诏书骈散结合,篇幅不长,被收录在《唐大诏令集》中。  在唐代,赦书日行能达五百里(董诰《全唐文》)。赦令虽说是颁布于二月(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八七《帝王部·赦宥六》记载的是三月二十一日丁亥),但从长安递送到夔州,已是三月。李白溯江而上,一路西行,总算是在夔州接到了这道赦书。惊喜之余,李白立即在早晨辞别白帝城,乘舟东下,重经三峡,直达江陵。临行之际,举目望去,眼中尽是漫天的彩云。  三峡的彩云,是由特殊的地质、气候、水文、季节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而三峡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则完全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  大约在距今25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晚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作用下,海水逐渐退出喜马拉雅地区。四川盆地东部及渝东地区的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初步形成了三峡东部低、西部高的地貌雏形。在青藏高原不断抬升的过程中,古长江河源水系顺着早在“印支-燕山运动”中形成的原始低凹地带向东流去,猛烈的冲刷七曜山、巫山、黄陵庙三大背斜山地。但因三大背斜主要由坚硬致密、抵蚀力强的石灰岩构成,长江只好顺着背斜山地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切割。在漫长而剧烈的下切过程中,长江河床两岸高悬,岩层的横压力减小而失去了支持,于是便沿着垂直发育的节理,成块体崩塌,造成长江两岸崖壁陡峭,峰峦奇异。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才有了今天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

贰途经三峡 从白帝城到江陵

  在三峡的峡谷中,冬季气温呈递减分布。白天水体温度效应弱,谷地地形使河谷下部温度较高。夜间水体增温效应显著,抵消了冷径流的降温作用。夏季气温呈逆温分布,白天水体降温作用强,越靠近江面,温度越低。在相对高度200米以上,水体影响减弱,温度开始随高度降低。夜间水体温度效应弱,温度分布类似于一般干谷,呈逆温型。春季,温度分布白天具有夏季的特征,夜间有冬季的特征。相对湿度以谷底最高,在相对高度300米左右最低,在相对高度300米以下,随高度增高而降低,300米以上随高度增高而增大。相对湿度在河谷下部主要由绝对湿度决定,在中上部主要由气温决定,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早晨最高、午后最低,与温度相反(于强等《三峡气候的基本特征和成因的初步研究》,《湖泊科学》)。  正因为早晨的相对湿度变化最大,故而极易形成云层。由于太阳光线是斜射,穿过很厚的大气层,空气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不多,因而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长波光特别是红光波占绝对多数,这时不仅日出方向的天空是红色的,就连被它照亮的云层底部和边缘也变成红色了。由于云的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因而光线通过时,还会造成各种美丽的光环或虹彩,便形成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视觉效果。  彼时,李白最想去的地方是江陵。江陵又叫荆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市。乘船从白帝城到江陵,必须途经巫山(今重庆巫山)、巴东(今重庆巴东)、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宜都(今湖北宜都)和枝江(今湖北枝江),总长约有370多公里。  三峡航运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不仅有巴蜀先民在这里从事舟楫船筏的活动,而且出现了保障行船安全的设备——石锚。只不过当时的航运都是短途,规模也不是很大。到了夏、商时期,巴、蜀、楚等地先民在三峡的航运活动进一步发展。据史料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范晔《后汉书》)。意思是说,巴人在推举部落首领时,是以浮舟、掷剑的水平高低来决定。1989年夏天,在四川万县高梁村(今重庆万州区高梁镇)出土了一件虎钮錞(一种古乐器),上面铸有“船形符号”,船上有鸟状神树,船头高翘,设有望楼,并有“建鼓”和“茅旗”。表明巴人不仅将船用于交通、捕鱼,还用船作战和祭祀。可见,三峡航运对巴人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重要作用。

叁经济繁荣 唐代三峡航运发达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高度繁荣,三峡航运更加发达。到明代,长江更成为商人们运输川米、马匹、蜀麻、蜀布、吴盐的重要水路,尤以食盐的运量最大,每年运往湖北恩施的川盐多达两千万斤(明朝《四川总志》)。为了管理和服务好三峡的交通,唐王朝沿三峡两岸设立了许多驿站。从渝州(今重庆)到峡州,就有朝天门水驿、涪州水驿、万州羊渠驿、云安万户驿、夔州瞿塘驿、巫山神女馆、巴东万年驿、归州周平驿、峡州覆盆驿、夷陵水馆等多处驿站(李良品《三峡地区水驿文化浅谈》,《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三峡地区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山高峡深、不宜农业的地理条件,使当地人从商的风气十分浓厚。不仅大户人家会组织船队顺江而下去江夏(今湖北武汉)、扬州(今江苏扬州)一带从事贸易,普通百姓亦大量参与其中。在唐诗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类描写:“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白居易《入峡次巴东》),“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杜甫《最能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杜甫《夔州歌》),“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友得钱留白鱼”(杜甫《解闷十二首》)。不仅男子参与商业活动,就连三峡的妇女也“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杜甫《负薪行》)。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传统,反过来又推动了三峡造船、航运业的发展。  在唐代,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把船只分为商船、漕船、渔船、客船(渡船)、战船等不同类型。唐船有几大特点,其一是体积大。长二十余丈,载人六七百的大船屡见不鲜。有的船上甚至还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二是技术先进。唐代造船已采用钉接榫合连接工艺,大海船还建有水密隔舱。这些科技有效地增强了唐船的抗沉能力和横向强度,从而能多设船桅、船帆,更利于远洋航行;三是数量多。长江流域的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润州(今江苏镇江)、常州(今江苏常州)、苏州(今江苏苏州)、扬州(今江苏扬州)、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江西南昌)等地,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贞观年间,唐太宗进攻高丽。一次就命洪州(今江西南昌)、饶州(今江西鄱阳)、江州(今江西九江)造船四百艘运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五百艘,自莱州(今山东掖县)渡海攻取平壤,其造船能力可见一斑。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